-
【清風堂】勤廉史跡 | 黃賡 寧死不屈武狀元
(選自:《古徽州官吏勤廉史跡》)原標題:《【清風堂】勤廉史跡 | 黃賡 寧死不屈武狀元》閱讀原文
-
江蘇出使琉球的冊封副使——盱眙劉遜
三、出使琉球,宣旨冊封琉球王 劉遜、餘忭二人接到聖旨,便開始籌備渡海越洋、出使琉球之事。琉球在海外,無陸路可達,只有乘船前往;大海茫茫,無邊無際,一往一歸,須時數月逾年;時有蛟龍鬧海,颶風狂狼,航程兇險異常。往來時節,也只能乘南風以可渡往,候北風方可歸返,等待時機。觀其前朝使者,當須建造冊封寶船、備冊封厚禮,且選擇船工,組織從眾,訓練技能,備足各類所需器材、物資。
-
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一八七七年至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三年至六年,日明治十年至十三年)的琉球問題之爭,是由於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國朝貢以至將琉球吞併而起。一、中國朝貢國——琉球琉球群島,介於中日兩國之間,在歷史上彼此之間都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琉球失國
自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來華,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以來,中國與琉球已保持了500多年的宗藩關係。起初,琉球每歲一貢,貢船兩隻。後來,明政府覺得接待起來太麻煩,便讓他們隔年一貢。明亡清興,琉球又跟清王朝接續了這種宗藩關係。在與藩屬國的關係上,中國一直奉行"厚往薄來"的原則。因此,琉球每每朝貢後,都能帶著數倍於貢品的禮物滿載而歸。在這種朝貢體制中,琉球是實際的受益方。
-
在聯合國主張「琉球獨立」的衝繩人,真是福建人的後代?
到了明宣宗時期(1430 年),中山國打敗了山南、山北兩個小國,建立了以尚思紹為國君、統一的琉球王國,定都那霸,並在那霸首裡建立王城。中山國統一琉球前,中國已將「琉球國中山王」名稱使用在洪武年間文書的印信上。中國對琉球的認識在明以前十分模糊。宋元時期有時把臺灣叫琉球。到了明代,人們才知道琉球是位於中國大陸以東、臺灣島東北、日本九州西南,由三十六個島嶼組成的海上島國。
-
琉球,一個淹沒在歷史之中的國度
是琉球還是衝繩,歷史說 琉球國與中國的正式建交是1372年,即明朝成立剛剛成立的第五個年頭,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行人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當時,琉球列島上屬於「三國」並立的時代,即北山、中山、南山。
-
古琉球王國的貨幣賞析
此後,不斷有華人遷徙進入琉球地區,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對古代琉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琉球古代錢幣同樣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一脈相承,深受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影響。現今的琉球群島琉球群島位於東中國海上,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大小島嶼60多個。
-
【清風堂】漫畫說紀丨把「痕跡」當「政績」不可以
【清風堂】漫畫說紀丨把「痕跡」當「政績」不可以 2020-12-25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琉球or衝繩:已經丟失百年的孤島,為何每年仍舉行大清冊封儀式?
這還要從古代琉球與中國以及日本的關係說起。隋朝命名,明朝交好關於「琉球」之名,其實最早在隋朝時期就有記載。當時的琉球還叫「琉虯」,後來又改成「琉求」,同音不同字,是由方言演變而來的,用來形容為大海之中分布的島嶼,也就是琉球。不過中國和琉球真正有交集還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那時候開始的。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
此後日本將事實上的侵略、訛詐視為上貢,並以此證明琉球是日本的「藩屬」,掩蓋了日本恃強凌弱壓榨琉球百姓的歷史,也開啟了日本罔顧事實,強行把他國領土納入日本版圖的序幕。三年後,日本又借慶賀明治維新之名,誘騙琉球王子尚健至東京,擅自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琉球藩的「藩王」,並將其列入日本華族序列,廢除了清朝皇帝冊封給琉球國王尚泰的王號。
-
【清風堂】公家一文錢 百姓一身汗
【清風堂】公家一文錢 百姓一身汗 2020-06-27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論文 | 從明航海侯張赫與靖海侯吳禎的琉球大洋之戰看明清與琉球王國的海上分界 ——我國東海專屬經濟區東界的歷史依據
校箋者註: 琉球,隋、唐、宋、元稱今之臺灣為琉球,非今之琉球群島。其字唐宋時作「流求」,元時作「瑠求」,此詞作「琉球」,疑出後人改。 陳亮原句中琉球之前有「大小」二字,如謂單為解釋臺灣,恐難圓其說;如將之理解為宋代已存在「大、小琉球」,似更為合理。與前述史料結合在一起,可間接證明,中國與琉球的往來早於明代。
-
【清風堂】一身正氣無紫綬 兩袖清風添新丘
【清風堂】一身正氣無紫綬 兩袖清風添新丘 2020-07-10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史實│日本吞併琉球之始末
日本明治政府甚至認為呂宋、琉球、滿洲、朝鮮「皆可為皇國之藩屏也」,「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琉球可唾手而取也」。日本明治政府趁著清王朝的衰落,開始逐步實施蓄謀已久的吞併琉球的計劃。中日兩國在琉球歸屬的問題上明爭暗鬥,兩國國家利益上的衝突愈演愈烈。而後來發生的「牡丹社事件」,為日本侵略臺灣、吞併琉球提供了機會。
-
被遺忘的島國往事:中國是如何「失去」琉球的?
洪武二年(1369年),楊載作為明朝使臣,帶著朱元璋的璽書出使日本。朱元璋以霸道總裁式的口吻,命日本「奉表來庭」,如果不來,「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一點兒都不客氣。日本人還挺囂張,竟然殺死明朝5名使臣,將楊載拘押了三個月才放歸,可把朱元璋給氣著了。
-
「琉球」?「衝繩」?:哀土琉球抗爭史及其主權疑雲
中國與琉球一衣帶水,兩國之誼甚至已達到「父子之國」的地步。明朝對琉球「禮待甚厚」,清朝也是「宜加優恤」,中國歷來對琉球文化、經貿發展都給予大力支持。而為了分裂琉球、進一步防止琉球獨立以便統治,日本政府將原屬於琉球國的奄美群島劃歸到日本本土的鹿兒島縣,其他部分才改為「衝繩縣」。故今日之衝繩縣僅是琉球國的一部分,並非全部。在統治琉球之初,日本政府對琉球實行欺騙性的「舊慣溫存」政策,保留部分舊制度以討好琉球貴族,這導致琉球保留著大量封建殘餘,近代化進程一度滯後。
-
琉球和臺灣關係:大琉球是臺灣 小琉球是琉球群島
在中學古代史課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臺灣一處標註的是「琉球」或者「流求」。那麼曾經的琉球古國指的就是臺灣嗎? 我們可以從大名鼎鼎的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中可以看到「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
島津氏的舊好,反而成為了琉球的禍害?
一、日本與琉球王國的關係概說探討島津家入侵琉球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日本與琉球的關係。通過考古學可以得知,日本群島與琉球群島的文化交流痕跡早在信史時代以前就開始了,而日本關於琉球的情報記錄也早在平安時代末期已可見。在十五世紀初期的 1414 年,兩國正式建立起交流關係。
-
琉球王國消亡史
琉球位於中國臺灣東北部海域中,北接日本九州,總面積大約為3600平方公裡。因為地緣相近,古代琉球與中國和日本都有密切的聯繫。在語言和生活習俗方面,琉球與日本更接近,但在禮儀文化上,琉球又與中國關係深厚。 公元14世紀初,琉球本島上出現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個王國,因此被稱為「三山時代」。
-
【清風堂】父舉孝廉相作宰 孫承祖武繼空群
【清風堂】父舉孝廉相作宰 孫承祖武繼空群 2020-08-14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