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出使琉球的冊封副使——盱眙劉遜

2021-02-12 冣盱眙

  在2012年10月23日《大眾日報》「齊魯文史版」,頭條刊登了一篇劉傳錄先生撰寫的題為《明進士杜三策曾冊封琉球王,因彈劾魏忠賢遭削職》的文章,說是在明崇禎六年(1633年),山東東平府籍一位名叫杜三策的進士,受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派遣,作為冊封琉球國王的冊封正使出使琉球國(即今天的衝繩)。文章說,這是山東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琉球王冊封使。

  其實,在這200年之前的明正統七年(1442年),正統皇帝朱祁鎮就派行人司行人劉遜作為冊封副使,並欽賜一品朝服,與正使給事中餘忭一起前往琉球國,冊封尚忠為琉球中山王。而這位冊封副使劉遜,就是宣德丁未科進士、安徽鳳陽府盱眙縣(今江蘇盱眙縣)人。

  一、中年登榜,得中進士授行人

  劉遜是明代安徽省鳳陽府盱眙縣人,生於洪武中。據說盱眙劉氏是為望族,早在三國魏晉時期,就有陳矯輔佐東吳,陳騫建功西晉(《晉書》)。繼而南唐劉金,保曲溪,戰亂寇,驍勇善戰,名居」三十六英雄」之列(《十國春秋》);名將劉仁瞻固守壽州,大義斬子,守城兩年,以身殉職(《南唐書》)。到了南宋,劉位率「劉家軍」,據橫山、掃淮泗,抗擊金兵,血灑疆場(《系年錄》);劉綱團結民社,堅守淮西,御金兵、破賊寇,屢立戰功(《系年錄》);劉鐸聚眾清平山,鐵騎踏金賊,夜襲泗州,堪稱英雄膽虎(《北盟會編》)。劉遜的父輩跟隨朱元璋舉義反元,時為淮上「盱眙子弟兵」,為建立大明王朝立有功勳。

  劉遜從小敦實憨厚,為人誠懇,謹言謙和,與世無爭,傳承家風而愷悌鄉裡,誠心善舉更樂於助人。一心奉讀經儒,萬事效法聖賢,為鄉裡所稱道。雖少年入庠,苦讀寒窗,試圖求取功名,然屢試不第。儘管如此,劉遜仍毫不氣餒,用功不輟,苦讀不懈。功夫不負有心人,宣德元年(1426年),劉遜參加丙午科鄉試,與同裡的楊義、於瑛三人同時中舉。第二年(即宣德二年,1427年),他們又一起趕赴京都,參加丁未科全國大考。劉遜不負眾望,榮登第三甲第四十四名進士榜。

  明萬曆《帝裡盱眙縣誌》「卷之六·學校志·選舉志」載:

  劉遜,宣德二年丁未科馬榆榜第三甲四十四名進士,宣德元年丙午科舉人,初任行人。正統八年,欽賜一品服使琉球,歸,陛戶部員外郎。

  劉遜得中進士後,即被授任於行人司行人。在明代,朝廷專門設有行人司,以取《周禮·秋官》:「邦有賓客,則與行人送逆之」中之「行人」之名,行拄節奉使之事。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皆以進士充任,故官位品秩為正八品以上。行人專掌傳旨、冊封等事,凡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徵聘賢才,及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等諸事,皆歸其掌握。皇上的聖旨亦由行人攜帶,至時予以宣讀。在京官中,行人的官階雖然不算高,但能常陪同於皇帝身側,執皇上聖旨,傳帝王旨意,聲望甚高,升轉極快。初中進士之人,皆以任此職為榮。劉遜剛中進士,初入仕途,即授行人,官居清要,真可謂出師大利。

  劉遜成了行人司行人,便更加認真學習禮儀,熟悉禮節,效仿長者行人之風,按照規範嚴於自律。平日裡他注重儀表,舉止莊重,衣著得體,言語謙和;如執公務,更是儀表堂堂、凜然正氣,以顯皇家風範,朝廷威嚴。且辦事果練,緘言謹慎,老成持重,深謀遠慮,故而劉遜不僅在捧檄所達之處深得官員敬重,在行人司也得到大家的尊敬,在朝堂上也得到眾人的認可。從宣德二年初授行人,一幹就是十多年,官階也從正八品升至六品之階。

  二、御任副使,欽賜朝堂一品服

  中國福建東方的東海之上有島國,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號稱「三省並三十六嶼」,其實有島嶼460多個。隋大業中,遣使者羽騎尉朱寬始至其國,因於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中,故稱之為「流虯」(《中山世鑑》)。元稱其為「流求」,明改稱為「琉球」,時琉球分三國立三王,即為:察度王中山、承察度王山南、帕尼芝王山北,以中山王為最強。

  明洪武五年(1372年)始,琉球中山王首先依附大明,成為明朝的附屬藩國,並建立「封貢」關係:琉球向宗主國大明朝進貢,國王即位由明朝冊封。自此,冊封新國王一直就是琉球國政治上的一件大事。而對於琉球王的「冊封」,就是「修外藩禮,王薨則世子嗣位,遣使請命,朝廷遣文臣二為正副使,持節航海,冊為中山王」。琉球王世子的繼位受到中國認可並由中國朝廷冊封,這也是其獲得聲威地位的重要手段,因而也就成為琉球王國的傳統和定律。明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王巴志先後徵服山北、山南,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宣德五年(1430年),巴志遣使向明朝呈貢,並稟情於明宣宗,明宣宗則賜琉球王姓為「尚氏」,是為琉球第一尚氏王朝,琉球王巴志則名「尚巴志」。

  正統已未(正統四年,1439年),琉球王尚巴志薨;次年,王世子尚忠遣使赴大明,請求嗣位冊封。琉球世子尚忠的使臣漂洋過海,於正統七年(1442年)一月來到北京,呈獻貢品禮物、稟呈冊封請奏。收到琉球使臣的奏函,明英宗朱祁鎮甚為重視,他深知,冊封藩王之事非同小可,自洪武五年起,已有永樂二年(1404年)、永樂十一(1413年)、洪熙元年(1425年)共四次遣使琉球,冊封其王。自改號正統,琉球國已三次遣使來朝,今琉球王世子又報父喪,請奏冊封嗣位,當然不能疏忽。此事記於《明史》之中:

  正統元年,其使者言:「初入閩時,止具貢物報聞。下人所齎海貝、螺殼,失於開報,悉為官司所沒入,致來往乏資,乞賜垂憫。」命給直如例。明年,貢使至浙江,典市舶者復請籍其所齎,帝(明英宗)曰:「番人以貿易為利,此二物取之何用,其悉還之,著為令。」使者奏:「本國陪臣冠服,皆國初所賜,歲久敝壞,乞再給。」又言:「小邦遵奉正朔,海道險遠,受歷之使,或半歲一歲始返,常懼後時。」帝曰:「冠服令本邦自製。《大統歷》,福建布政司給予之。」七年正月,中山世子尚忠來告父喪,乞冊封世子(尚)忠嗣位襲為中山王。(《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列傳第二百十一「外國四·列傳·琉球」)

  明英宗當即下旨,選派正副冊封使,組建冊封使團,擇機前往琉球,行冊封大典。但是,此次冊封派誰充任冊封使呢?明英宗詢於宰相曹鼐。曹丞相言:「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永樂二年遣行人時中,永樂十三年遣行人陳秀芳,三任冊封使皆為行人司行人。自洪熙元年,則改為冊封正副使二人,正使為中官給事中柴山、副使為行人阮鼎。臣認為,此後應成規範,定為制式,均由給事中出任正使、行人出任副使。以後皆以此例。」英宗納之。

  英宗命吏部取來官員名冊,挑出正統元年丙辰科(1436年)進士、禮科給事中餘忭以充任冊封正使;又挑出宣德二年丁未科(1427年)進士、行人劉遜以充任冊封副使。

  正統七年三月,宣旨劉遜、餘忭二人朝堂覲見。餘忭、劉遜入朝覲見英宗,三叩謝主隆恩,並分別將其籍貫、履歷稟報聖上。英宗一看,此劉遜乃太祖洪武大帝故裡直隸鳳陽府盱眙縣人,是為祖籍同鄉;且劉遜得中進士比餘忭早,在朝堂行事亦比餘忭時間長,官階也比餘忭高,年齡也比餘忭長,若讓劉遜出任副使是不是有點委屈了?但餘忭是禮科給事中,劉遜是行人,使臣規制不可不遵啊。劉遜看出英宗的意思,便跪地參奏道:「吾籍乃帝王故裡,先輩追隨太祖充為盱眙子弟兵,今吾又為大明朝廷之臣,皇上之遣乃為重任,出使琉球以彰顯大明之威,臣今與餘忭正使一同拄節前往,已是榮耀之至,何須謂之正副之差?吾為朝廷之奴,今充當副使,當聽從正使之差,確保冊封之事圓滿,不負吾皇隆恩!」

  明英宗看到劉遜如此胸懷大度、甚明事理,大為欣喜,當即賜與餘忭、劉遜二人「皮弁冠服」,又特賜劉遜「一品朝服」。《明實錄》、明萬曆《帝裡盱眙縣誌》記其事:

  (正統七年)三月,明廷派正使給事中餘忭、副使行人劉遜前往琉球冊封尚忠,並賜以皮弁冠服。(《明實錄》)

  劉遜,宣德二年丁未科進士,初任行人。正統八年,欽賜一品服使琉球。(明萬曆《帝裡盱眙縣誌》)

  所謂「皮弁冠服」,乃指冠帽的禮儀,《詩經·衛風·淇奧》曰:「充耳繡瑩,會弁如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杜注云:「弁以鹿子皮為之。」據說,以皮革為冠衣,冠上飾綴珠玉寶石。賜以皮弁冠服,以顯使節服飾莊重。英宗皇帝又特賜劉遜一品朝服,更是看出皇上對劉遜的看重。在清朝,若能得到皇上賞賜的一件「黃馬褂」,都會感激涕零、三拜九叩,何況劉遜得到的賞賜是「一品朝服」,那可是朝堂中最高級別的官服啊!餘忭、劉遜二人叩拜聖上、接旨謝恩!

  三、出使琉球,宣旨冊封琉球王

  劉遜、餘忭二人接到聖旨,便開始籌備渡海越洋、出使琉球之事。琉球在海外,無陸路可達,只有乘船前往;大海茫茫,無邊無際,一往一歸,須時數月逾年;時有蛟龍鬧海,颶風狂狼,航程兇險異常。往來時節,也只能乘南風以可渡往,候北風方可歸返,等待時機。觀其前朝使者,當須建造冊封寶船、備冊封厚禮,且選擇船工,組織從眾,訓練技能,備足各類所需器材、物資。

  第一件事情便是造船,海船與江船形制不同,要能抗禦更大的風浪,且能適應長時間航行,滿足持久的生活需要。福建擅造海船,且曾為洪武、永樂、洪熙年間4次出使琉球使臣建造冊封寶船,故而前往督造。七月動工,直至次年三月,寶船方成。有記云:

  「至福州造舶艦如式,以鐵黎木為柁幹,經年造成巨舟一艘,建造費二千五百兩有奇。通舶以紅布為慢,五色旗幟大小凡三十餘面。」

  「癸亥三月,舶艦工畢。舶之制與江河間所謂坐船者不同。坐船上下適均,八窗玲瓏,明爽開溪,真若浮屋然。坐其中者,不覺其為舟也,且出入甚便。此則艙口與艦面平,高不過二尺,深至艦底。上下以梯,艱於出入。面雖啟小牖,亦如穴隙。蓋以海中風濤甚巨,艦高則衝,低則避也。艙外前後俱護以遮波板,高四尺許。雖不雅於觀美,實可以濟險。長一十五丈,闊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為二十三艙。前後豎五桅,大者長七丈二尺,圍六尺五寸餘,以次而短。舶後作黃屋二層,上安詔敕,中供天妃。舶中之器具無不備。舵設四具,用其一而置其三,以防不虞。櫓三十六枝,遇風微逆,或求以人力勝之。大鐵錨四,約重五千斤。大繂八,每繂圍尺許,長百丈。小划船二,不用則載以行,用則藉以登岸。水四十櫃。海中惟甘泉難得,勺水不以惠人,多備以防久泊也。」(《使琉球錄》)

  他們自知航程兇險,故而在船艙裡放置空柩兩具,柩前刻有「大明天朝使臣某某之柩」,上系重達百兩的銀牌。說是「倘遇風波之惡,知不免,仰臥柩中,以釘錮之。舟覆而任其漂泊,欲俾漁人見之,取其物,舁柩置于山島,俟後使者過,載以歸。」(《使琉球錄》)這塊百兩銀牌便是給予好心漁人的答謝。另外,在寶船上還儲有刀槍弓箭之屬,火炮二架,以防海盜倭寇。而穀物糧草、蔬菜瓜果、生活所需、飲用淡水等各項之備,更是不可勝數。隨船還帶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藥材、紙張、食品、日用品、工藝品及原料等。

  正統八年(1443年)六月,餘忭、劉遜二人率使團300餘人,其中有駕舟水手140餘人,護送軍卒100餘人,廚師4名、糕點師1人,通事、引禮、醫生、先生、匠役等100餘人,總600餘人。出海之前,先祭江祭海,拜謁天妃海神,祈禱媽祖娘娘。乘上冊封寶船,由千戶、百戶各一人領之,啟航前往琉球。船出零丁洋,過澎湖島,穿越臺灣海峽,經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歷經三月顛沛,一路風高浪急,歷盡千難萬險,九月抵達琉球國都首裡(即今衝繩那霸)。

  琉球中山王世子尚忠親自率人出港迎接。入首裡城,經迎恩亭,接至天使館下榻。擇定吉日,在王府城正殿大殿舉行冊封大典。大典由正使餘忭主持,先諭祭先王,再由副使劉遜宣讀朝廷頒發給琉球王尚忠的冊封詔書《大明英宗正統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敕諭》,敕諭文曰:

  皇帝敕諭琉球國王世子尚忠。

  得奏。爾父王尚巴志於正統已未薨世,爾以世子理宜承襲。特遣禮部給事中餘忭、行人司行人劉遜,前往宣詔,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嗣理國政,並賜爾及妃冠服彩幣等物及冊封大宴。念爾父統一三山,眾島歸一,坐鎮海幫,率職輸誠,慎終如始。克綏提封,迄於末世。爾以原胤,國人歸心,嗣服之初,倍宜兢惕。其尚祗循侯度,恪守王章。褆身以率勵臣民,飾政以輯寧城邦。綢繆窗戶,保國藩籬,應無忝爾前人。用副予之顯命。

  欽哉。

  尚忠虔誠跪地,俯首聽旨,待劉遜宣旨完畢,起身大禮,恭恭敬敬地接過聖旨,捧於眉宇之上。尚忠想:自正統已未四年(1439年)先王尚巴志薨,自己即接理王事,如今4年已過,直至今日方才得到大明皇帝的冊封聖旨。尚忠知道,今日得到朝廷的冊封,王位方為正統,自己掌管三山三十六嶼之位也可以坐得更加牢固了。

  冊封大典之後,餘忭、劉遜等使團便住在琉球,先詣孔廟行香,祭天妃宮海神。又與隨員在琉球各地遊歷,到久米村(唐營),會見了閩籍三十六姓的後裔。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朱元璋決定「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後,琉球國王「即令三十六姓擇土以居之,號其地曰唐營,亦稱營中。……賜閩人三十六姓中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貢謝之司;司海者授通事,總管指南之備」(《明神宗實錄》)。他們還與當地人士進行了經濟、文化、藝術、生產等各方面的交流。

  四、出使歸來,陛升戶部員外郎

  次年(正統九年,1444年)春,信風已轉,東北風始盛,大明冊封使團圓滿完成冊封使命,將返故國。於是告別琉球,離開琉球國都首裡。臨行前,琉球王尚忠再次拜見冊封使餘忭、劉遜,謝之又謝,並贈予黃金、沉香等貴重物品及倭扇、貝殼等地方特產,以謝冊封之事。劉遜婉言謝絕,曰:「吾身為大明之臣,鄉乃太祖故裡,吾常捧旨宣詔,足跡各地,皆為我主之遣也。答謝之物,當應進貢皇上,為臣者不可受之。」正使餘忭也一再推辭。尚忠王再三勸說道:「此乃本地之物,地方特產,其值價無幾,略取些許存之,以記琉球之旅也。」無奈,餘忭便取金幣、銅錢數枚、沉香少許、倭扇二折,攜之以回。

  始返程。尚忠王遣梁回作為琉球使臣,率琉球使團30餘人,乘進貢船同來大明。使者到京,以向大明皇帝上表貢品方物,並回稟冊封典禮之事,以謝命襲爵。此事《明史》有載:

  正統七年(1442年)一月,中山王世子尚忠,遣使請求嗣位。三月,明廷派正使給事中餘忭、副使行人劉遜前往琉球冊封尚忠,並賜以皮弁冠服。冊使於正統八年(1443年)到達琉球,正統九年(1444年)回到北京。(《中國和琉球:特殊友好500年》)

  《明實錄》《琉球傳》和明萬曆《帝裡盱眙縣誌》等,還載有琉球冊封正副使餘忭、劉遜返回京都之事,云:

  正統九年,禮科給事中餘忭、行人劉遜奉使琉球還,以船順帶琉球使臣梁回等三十名來京。並受黃金、沉香、倭扇之惠。校尉廉其事以聞,下錦衣衛獄鞠實。上命杖而有之。(《明實錄·英宗實錄》)

  (餘)忭等還,受其黃金、沉香、倭扇之贈,為偵事者所覺,並下吏杖而釋之。(《明史·琉球傳》)

  劉遜,……正統八年,欽賜一品服使琉球,歸,陛戶部員外郎。(明萬曆《帝裡盱眙縣誌》)

  可見,餘忭、劉遜從琉球返回後,即被「偵事者」舉報「收受賄賂」,廉政校尉知道此事,即呈報皇上,上命錦衣衛將二人拘捕入獄,審訊核查,後了解了實情:一是收受物為琉球王所贈予的答謝之物,並非賄賂;二是正使餘忭只收取少量物品以作為出使琉球之紀念,價值低微,不構成索賄之罪;三是副使劉遜沒有收取物品。此情再稟皇上,皇上命:將正使餘忭「杖而釋之」,打了一頓放了;對副使劉遜則給予升遷,「陛戶部員外郎」,官階升至五品。一場「使臣受賄風波」就此停息。

  自宣德二年劉遜京城赴考中得進士,授行人司行人,至正統八年出使琉球歸來,離開行人司,遷戶部員外郎,劉遜在任行人17年時間。今得陛升,實為所屬。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首先領詔,並派遣王弟泰期,與楊載一同來到中國,向大明朝廷奉表稱臣(《殊域周諮錄》)。由是,琉球始通中國,以開人文維新之基 (《中山世譜》1725年琉球國用漢語撰寫的正史)。從此,明清兩朝一直把對琉球的冊封當成大事。自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行人時中首次出使算起,到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翰林院編修趙新、於光甲最後一次出使止,中國政府共23次派出冊封使團出使琉球進行冊封,共派出正、副使共43名,其中明代15次、27人,清代8次、16人。而琉球國更是常派使團來華,一年數次。從明洪武五年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琉球來華使團達884次之多,平均每年1.7次,其中明代537次,清代347次(《福建省外事志》)。可見中國與琉球的關係源遠流長、根深蒂固。

  盱眙劉遜與明清兩代四十多位琉球冊封使一樣,肩負著泱泱中華的使命,為加強與琉球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劉遜之前,出使琉球的有永樂二年(1404年)的行人時中、永樂十三年(1415年)的行人陳秀芳、洪熙元年(1425年)的中官柴山共3人,而籍江蘇者、籍盱眙者,僅劉遜一人。所以說,劉遜是盱眙出使琉球第一人、江蘇出使琉球第一人,當之無愧!

  【參考資料】

  (1)《明史》《明實錄》。

  (2)[明]周煌恭,《琉球國志略》。

  (3)[明]陳侃、蕭崇業、夏子陽,《使琉球錄》三種。

  (4)明萬曆《帝裡盱眙縣誌》,清康熙、乾隆、光緒《盱眙縣誌》。

  (5)劉傳錄,《明進士杜三策曾冊封琉球王,因彈劾魏忠賢遭削職》,《大眾日報》2012年10月23日「齊魯文史版」。

  (6)沐義,《中國和琉球:特殊友好500年》,《中國檔案報》,2013年6月27日第四版。

  (7)福建省外事辦公室,《福建省外事志》。

  (8)李金明,《明清時期中國文化在琉球的傳播》

 

作|者|簡|介

 馬培榮:1952年出生,江蘇盱眙人,高級經濟師,高級程式設計師,IEM國際高級企業經管管理師,江蘇省突出貢獻專家,首批333工程培養對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多家刊物編委,先後獲得國家部委等科技獎勵29項(次),發表論文160多篇,出版科技專著10多部。退休後致力文學創作,他自稱是「人不在詩壇中,名不在詩人之列」的業餘作者,已出版詩集《詩意空間》(8部),長篇小說《都梁史演義》、以及《馬培榮散文集》《盱眙書覽》《穆店史話》《話說盱眙》《盱城老北頭》等,現為盱眙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盱眙縣全民閱讀促進會會長。

相關焦點

  • 杜三策冊封琉球王
    習海者授通事、總管,為指南之備」,琉球國王把他們安置在一處叫久米村的地方居住,稱為「唐營」,後因顯榮者多,改稱「唐榮」。所謂對琉球的「冊封」,指的是「修外藩禮,王薨則世子嗣位,遣使請命,朝廷遣文臣二為正、副使,持節航海冊為中山王」。明朝對琉球的冊封,自洪武五年至崇禎二年杜三策冊封琉球王前共15次,派出冊封使臣27人。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封中山王察度?
  • 明朝進士杜三策冊封琉球國王,證明釣魚島是中國的
    明朝於洪武二十五年派出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他們「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貢謝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總管,為指南之備」,琉球國王把他們安置在一處叫久米村的地方居住,稱為「唐營」,後因顯榮者多,改稱「唐榮」。  所謂對琉球的「冊封」,指的是「修外藩禮,王薨則世子嗣位,遣使請命,朝廷遣文臣二為正、副使,持節航海冊為中山王」。
  • 【清風堂】勤廉史跡 | 汪楫 出使琉球卻厚贈
    【清風堂】勤廉史跡 | 汪楫 出使琉球卻厚贈 2020-09-18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門人家嘔心瀝血研究飲食文化揭秘之十一:冊封宴
    2012年,吳門人家攜手蘇州大學國學研究所在探究蘇州菜史料時,發現並整理出了清代蘇州籍探花徐葆光,出使琉球國時所設的《冊封宴》。
  • 在聯合國主張「琉球獨立」的衝繩人,真是福建人的後代?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作為冊封副使的徐葆光這麼記述琉球國的文化面孔: 「諸島無文字,皆奉中山國書。我皇聲教遠布,各島漸通中國字,購蓄中國書籍,有能讀『上諭十六條』及能詩者矣。」 未觸琉球文化史,很少有人知道,琉球諸島所以受中國文化強烈影響,其實與閩人三十六姓來到琉球有密切關係。
  • 琉球之風•(十四)冊封使的季節(七)
    正殿的柱子和唐破風則是用桐油塗刷,顏色十分豔麗,頗具琉球風情。正殿中層掛著繡著龍鳳紋的絲綢帘子,趙彥昊看到似乎有幾個穿著鮮豔琉裝的女子正聚在一起,從帘子中偷偷向外觀看冊封的情形——這大概是琉球王妃、公主和高級宮女們了吧。  這時,差役們七手八腳地將龍亭停放在開讀臺前,兩架彩亭則分別放在龍亭的兩側。
  • 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自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太祖朱元璋遣楊載出使琉球,琉王察度對明朝稱臣,開始向中國朝貢,歷受中國皇帝的冊封,稱為屬邦。琉球定期向中國朝貢,進獻方物,中國朝廷賞賜以相應的物品,類似換貨貿易,中國對琉球並未進行過政治統治。琉球在地理上距離日本較近,自然也有歷史關係。日本古史謂,「推古天皇二十四年(公元六一六年),有掖玖人三名歸化。
  • 琉球之風•(十一)冊封使的季節(四)
    而紫金大夫蔡堅和中議大夫程秉憲二人也帶著若干差役抬著涼轎在天使館門口等候,按照以往的冊封使的慣例前往天妃宮上香。 趙彥昊雖然對給媽祖娘娘上香這件事興趣不是很大,但是畢竟是打著「冊封使」的旗號,加上想到那霸港附近四處轉一轉,便半推半就的同意了,坐上涼轎朝天妃宮進發。  天使館前的街道大都是沙地,因此即便是陰雨天,也不會太過泥濘。
  • 琉球,一個淹沒在歷史之中的國度
    朝貢與冊封是中琉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交流方式,僅明朝,中國政府對琉球國王的冊封就有20多次,而琉球入明朝貢達300餘次,並且這些大多都有詳細的使事記錄,無疑都是研究琉球歷史和中琉關係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文獻上記載的是不可能被抹去的真實。在福建省福州市臺江區,坐落著一座見證中琉歷史的館舍——「琉球館」。琉球是為接待琉球國使節而建立的館舍,又名「柔遠驛」。
  • 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吞併琉球王國的?
    琉球,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組成。琉球曾經建立的有琉球王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
  • 琉球被清朝放棄已過百年,為何琉球人還每年舉行大清冊封?
    話說當時的琉球國,被攻打時也請人前去大清國尋找救援,希望能得到大清的援助。可當時的大清自己已經如同一塊「肥肉」任人宰割,自身難保,也就無暇顧及。最終琉球國被日本侵佔了,被日本化名為衝繩縣。而事後大清也一度想要把琉球國重新要回來,李鴻章也曾前去找日本人商量,但是幾次都沒有結果,在發現談判不行之後便想著用武力解決。因此還進行了多次的交戰,但是卻沒有打贏。
  • 琉球國已失掉百年,為何每年仍舉行大清冊封,只是為了吸引遊客嗎
    上述場景描繪的是清朝的冊封儀式,在影視作品中頗為常見,相信大家並不會覺得陌生。然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日本衝繩縣,這樣古老的典禮至今每年都會舉行,甚至已經演變成為一種傳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看,讓人不禁發問:連中國本土都不再保留的一項儀式,為何會成為日本人的習俗?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
    此後日本將事實上的侵略、訛詐視為上貢,並以此證明琉球是日本的「藩屬」,掩蓋了日本恃強凌弱壓榨琉球百姓的歷史,也開啟了日本罔顧事實,強行把他國領土納入日本版圖的序幕。三年後,日本又借慶賀明治維新之名,誘騙琉球王子尚健至東京,擅自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琉球藩的「藩王」,並將其列入日本華族序列,廢除了清朝皇帝冊封給琉球國王尚泰的王號。
  • 琉球or衝繩:已經丟失百年的孤島,為何每年仍舉行大清冊封儀式?
    日本在經過近代化改革以後國力大增,開始蠶食周邊國家擴大自己的勢力,其中就包括了曾同為中國附屬國的琉球。不過,雖然清朝早已滅亡,而琉球也已失掉百年,但在今天的日本衝繩縣卻每年仍舊定期舉行著清朝的冊封禮,選出國王和王妃。許多人對此感到很好奇,要知道,這種典禮連在中國都很罕見,卻在此處定時出現。
  • 學術論文 | 從明航海侯張赫與靖海侯吳禎的琉球大洋之戰看明清與琉球王國的海上分界 ——我國東海專屬經濟區東界的歷史依據
    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從牛山洋到琉球大洋,唯一的可能就是藉助春夏之際的季風,沿著冊封使節走過的針路,經過釣魚島,橫渡黑水溝。由此說明,明代釣魚島已在舟師巡捕範圍之內。清初漢軍旗人張學禮於順治十一年(1654)赴琉球冊封。清人楊廷望撰《張學禮傳》謂: 其《使琉球記》曰:解維南臺,夜泊林浦,過鼓山,至羅星墖,越閩安鎮,揚帆鼓楫於中流,隨次下猴嶼,祭天妃。
  • 琉球亡國後,末代國王移居東京改說日語,衝繩處處有中國痕跡
    12世紀琉球群島按地域形成了"山南"、"中山"和"山北"三個國家,其中"中山"國力最強,"山北"實力最弱。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遣楊載等人赴琉球發布詔諭,冊封三國國王,三國陸續表明願意向明朝稱臣納貢,從此琉球三國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國。
  • 被遺忘的島國往事:中國是如何「失去」琉球的?
    據日本學者赤嶺誠紀統計,明清兩代,琉球進貢使團到中國的次數多達886次,其中明代537次,清代349次。琉球人幾乎年年都來,跟走親戚似的,每次都要帶上瑪瑙、象牙、檀香、蘇木等禮物。同一時期,中國對琉球冊封有27次(一說25次)。自洪武年間冊封琉球三王起,每當琉球國王去世,新王即位,中國都會派出使團進行隆重冊封,與之形成穩定的宗藩關係。
  • 古琉球王國的貨幣賞析
    此後,不斷有華人遷徙進入琉球地區,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對古代琉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琉球古代錢幣同樣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一脈相承,深受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影響。現今的琉球群島琉球群島位於東中國海上,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大小島嶼60多個。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國與琉球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長達500餘年之久。因琉球的貢使、留學生與明清兩朝的冊封使臣、閩人三十六姓及後裔的密切交流,改變了琉球社會發展遲緩的狀態,使其生發出「文明之花」。琉球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大量吸收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並以儒家文化為榜樣進行國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