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葵花的生長特性
葵花是一種耐鹽鹼、抗旱的作物。在國際上只有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中國等多數國家和地區生產。
二、輪作選地備耕
(一) 輪作 向日葵連作會使土壤養分特別是鉀素過度消耗,地力難以恢復。向日葵病害如菌核病、銹病、褐斑病、霜黴病、葉枯病、,以及葵螟、蠐螬、小地老虎等,都會因連作而為害加劇。
(二)選地 葵花具有抗旱耐鹼的特性,一般耕地及荒地均可種植,但鹽鹼過重的地塊不宜種植。向日葵雜交種應種植於較好耕地上,產量、品質尤其明顯,產出比大,收入頗豐,有條件的農戶儘可能地利用好地種植為宜。
(三)整地 葵花為深根系作物,因此種植葵花的地應在秋季用大中型拖拉機深耕,深度要達到30釐米左右,澆好秋水。
三、播 種
(一) 播種期 葵花一般在10釐米土層溫度連續5天達到8一10攝氏度時即可播種。一般常規品種適宜播種期為4月下旬。生育期大於105天一般播期為5月10日左右;生育期小於105天一般播期為5月下旬。
(二)播種方法 葵花種植以單種為好,最好集中連片種植,但也可以在地埂及溝沿上種植。播種一般採用玉米點播器點播,也可用鋤頭開溝或鏟子點播,播種深度以3——5釐米為宜。
(四)種植密度
1、常規品種:採用大小行種植,覆膜種植大行3尺,小行2尺,株距1.2尺,畝留苗1400株;不覆膜大行距2.8尺,小行距1.4尺,株距1.3,畝留苗1800株。
四、田間管理
1、間苗定苗 向日葵苗期生長快,發育早,為防止幼苗擁擠、徒長,當幼苗出現1對真葉時即應間苗。隨之,當2對真葉時就應定苗。病蟲害嚴重或易受鹼害的地方,定苗可稍晚些,但最晚也不宜在3對真葉出現之後。
2、中耕除草 向日葵田一般鋤三次。第一次結合間苗進行除草;第二次結合定苗進行鏟鋤;第三次中耕除草在封壟之前進行。中耕的同時,應進行培土,以防倒伏。
3、澆水 葵花屬比較耐旱的作物。一般苗期不需澆水,適當推遲頭水灌溉時間,葵花現蕾期之前澆頭水,開花期澆二水,灌漿期澆三水,整個生育期一般澆水三次即可。後期澆水應注意防風,以免倒伏。另外,若遇連雨或持續高溫乾旱,應酌情少澆水,同時進行葉面噴水。特別注意葵花開花以後不可缺水,做到「見幹見溼」的原則。
4、打杈和人工授粉 有的向日葵品種有分枝的特性,分枝一經出現,就會造成養分分散,影響主莖花盤的發育。因此,當植株出現分杈,應及時打掉。
向日葵主要靠蜜蜂傳粉。養蜂授粉,既可減少向日葵空殼率,又可採收蜂蜜,一舉兩得。在蜂源缺乏的地方,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提高結實率。人工授粉的時間,可在上午9—11時左右進行。這時花粉粒多,生活力旺盛,授粉效果好。
五、施 肥
(一)需肥特性 據試驗每生產100公斤向日葵子實,需純N3.3—6.1公斤,純P2o6 1.5—2.5公斤,純K2O 6.3—13.9公斤。向日葵需鉀量高於其他作物。
從現蕾到開花特別是從花盤形成至開花,是向日葵養分吸收的關鍵時期。出苗至花盤形成期間需磷素較多,花盤形成至開花末期需氮較多,而花盤形成至蠟熟期吸收鉀較多。
(二)施肥技術
1、基肥 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化肥,可以為向日葵持續提供養分。基肥施用量,一般畝施1500—2000公斤。施用方法有撒施、條施和穴施三種。
2、種肥 常規品種每畝施磷二銨8—10斤加「三元」複合肥10斤;向日葵雜交種每畝施磷二胺30斤加「三元」複合肥20斤。
3、追肥 向日葵需在現蕾期之前追肥,每畝施尿素40—50斤。
六、防治病害
在向日葵生產過程中,及時防治病害,作好向日葵的保護工作,是保證向日葵正常生育、高產穩產的重要環節。
向日葵病害種類很多,為害較重。目前,國內外向日葵主要病蟲害有褐斑病、黑斑病、菌核病、銹病、黃萎病、灰腐爛病、露菌病和淺灰腐爛病等。茲將我縣常發生的幾種病害分述如下:
(一)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Sclerotinia Libertiana Fuck.),又名白腐病,是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除為害向日葵外,也為害大豆、菸草、西葫蘆、大麻、胡蘿蔔和芹菜等作物。
1、病症 向日葵菌核病在整個生育期間都發生,主要為害莖稈和花盤。受害植株逐漸地凋謝直乾枯,花盤腐爛。在苗期感病,即使形成了花盤和花朵,植株也會死亡。在生長後期感病會減產一半,千粒重和含油量都顯著降低,而皮殼率增高。
花盤受害時,花盤組織從底面到表面滿布白色絨毛狀菌絲層,內有黑色菌核,組織腐爛。菌核往往連接成網狀。
種子的了葉和胚受到破壞,多半腐爛,在其內常形成菌核。
另外,據資料介紹,還有一種學名叫Sclerotinia Selerotio-rum(Lib.)de Bary的菌核病,莖部被害病株外觀頗似黃萎病,葉片和葉脈間變黃,但仔細觀察,呈褐色水浸狀,逐漸軟化;若花盤受害,則花託局部或全部變褐軟化腐敗,故稱「爛頭病」。
2、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屬子囊菌綱。菌絲體為白色絨毛狀。菌核形狀不一,初期為灰色,後變為黑色,內部組織呈白色。
3、發病規律 向日葵菌核病菌主要以菌核隨殘株病體落於地表或混入種子中越冬,翌年春季在土壤水分充足時,由菌核生出子囊盤,放出子囊孢子,侵染寄主。子囊盤放出孢子的時間很長。病株表面表成的菌絲,在乾燥的環境條件下,能變成粉末狀態,借風傳播。植株各部分的染病,主要是病菌多次侵染的結果,而不是菌絲在寄主內有散發性。高溼度易引起該病大發生。
4、防治方法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應以預防為主,從各方面設法不讓病原菌進入土壤,故應抓好以下幾點:
(1)農業防治:
a、輪作倒茬:提倡進行區域性輪作,一般與禾本科作物進行,不與豆科、茄科等作物輪作,澆水時避免打過水,以免菌核隨水漂移。輪作年限要根據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時間而定。菌核病是土壤習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3-5年,有的甚至達5-7年,因此至少要進行3-5年的輪作,才能從根本上消滅土壤中的越冬菌源。若要連作提倡食葵和油葵倒茬。
b、深翻深澆:試驗證明菌核在土層10cm下就很難萌發或不萌發,並且在這種厭氧環境裡還可以加速菌核的腐爛進程。所以深翻至少要達到20cm以上,在澆秋水前要將根茬刨出,以減少初侵染源。
c、調節播期:葵花對菌核萌發侵染最敏感的階段在開花期,適當提前或延遲播種可以錯開這一階段,從而達到避病的目的。
f、合理施肥,培育壯苗:在追施氮肥時,配施磷鉀肥或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可以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g、拔除病株,清除病殘體:發病初期,將病株帶土挖出深埋,儘可能地減少病、健植株之間接觸傳染的機會。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殘根落葉,破壞菌核的越冬場所。
(二)向日葵銹病
向日葵銹病(Puccinia helianthi Sehw, )發生較為普遍,是吉林、黑龍江等向日葵產區主要病害之一。發病以後,由於同化作用遭到破壞,不但種子不減產30—50%,而且種子含油量也顯著降低,甚至可以達到絕產的地步。
1、病症 向日葵銹病主要為害葉片及萼片。5—6月份葉兩面產生黃褐色斑點,斑點內有褐色小點微露,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以後葉背面病斑處長出許多黃色小粒,即病原菌的鏽子腔。7月份,一般葉片背面生圓形至橢圓形成的褐色小皰斑,表皮破裂後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與夏孢子。孢子堆用手可以擦掉。後期,植株接近收穫時,逐漸形成黑色小皰斑,露出大量黑褐色的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及冬孢子,嚴重時葉片上布滿皰斑,使葉片早期枯死。
2、病原 向日葵銹病屬擔子菌綱、鏽菌目、柄鏽菌科、雙胞鏽屬。單主寄生。性孢子器葉兩面生、聚生或散生,直徑96—112微米;鏽子腔葉背面生、聚生、杯形,黃色,邊緣微裂鏽孢子球形,多角形,表面具微疣,橙黃色,大小16—24?×16—21微米。夏孢子堆散生或聚生於葉背面,圓形或有橢圓形,褐色,粉狀,突破表皮,無側絲。夏孢子橢圓形或卵形,黃褐色,表面有小刺,基部稍厚,大小19—30?×16—20微米,在赤道上有2個發芽孔。冬孢子堆主要發生在葉背面,近圓形,黑褐色,裸生。冬孢子橢圓形,茶褐色,雙胞,表面光滑,隔膜處稍縊縮,頂端鈍圓形或圓形,膜厚5—9微米,基部圓形,大小35—45?×18—26微米;冬孢子柄無色,不脫落。
3、發病規律 向日葵銹病以冬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春季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子孢子,主要侵害田間早期出現的向日葵自生苗,形成性孢子器,產生鏽孢子,傳染到其他植株上。在夏季,夏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重複侵染。溫暖多雨季節適於發病,一般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發病盛期,降雨越多,發病越重。此病的發生、流行與品種、菌源、溫溼度有密切關係。在三種因素中寄主的抗病性是決定病害流行的基本條件。在種植病害大發生的氣候條件,主要是溫度和溼度,尤以溼度最為重要,其鏽孢子的形成,需要有足夠的水份。總之,高溫多溼病重,低溫低溼病輕,連作重茬病重,輪作倒茬病輕;春播病重,夏播病輕。
在夏季銹病嚴重發生時,向日葵葉子將會提前乾枯脫落,導致植株死亡,造成嚴重減產。
4、防治方法 向日葵銹病是一種流行性很強的病害,一旦流行即能造成嚴重減產。因此,必須加強對銹病的調查,根據病情、苗情和氣候條件,綜合分析銹病的發生發展趨勢,及時防治,把銹病消滅在流行之前。
向日葵銹病的防治,應採取以選用抗鏽品種為主,藥劑防治和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措施。
(1)農業防治
a、輪作:銹病屬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存活年限短,一般為一年。與禾本科作物進行一年的輪作,可以消滅土壤侵染源。
(三)向日葵褐斑病
a、向日葵褐斑病,又名斑枯病,是一種發生面廣、為害嚴重的病害。前期可造成幼苗死亡,後期常造成葉片過早枯死,對產量影響很大。
b、深翻:秋季深翻將帶有冬孢子的雜草、落葉翻入地下,減少越冬菌源基數。
d、清除病殘體:收穫後徹底清除田間的病殘體,集中燒毀。
e、增放磷鉀肥,合理施用氮肥:通過培育壯苗,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時破壞鏽菌生存繁殖的高溼環境。
1、病症 幼苗子葉上有褐色圓形病斑。幼葉上的病斑近圓形,直徑2—6毫米,正面為褐色,背面灰白色。成株葉片上有不規則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斑周圍有時有黃色暈環,有時中央呈灰色,長出黑色散生的細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時病斑相連成片,以致整葉枯死。葉柄和莖上發病,均呈褐色的狹條斑,上面著生的分生孢子器數量很少。
2、病原 向日葵褐斑病病菌學名Septo-ria helianthi Ell.et Kell.屬半知菌類、球殼孢目、球殼孢科、殼針孢屬,是一種真菌病害。葉片上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生器。分生孢子器散於葉片兩面,褐色,突出表皮,球形或近球形,直徑96—128微米;其中產生許多器孢子,器孢子無色透明,鞭形,微彎,基部鈍圓至圓錐形,頂端略尖,2—5個隔膜,大小35—72×2.5—3.2微米。
根據試驗向日葵從子葉出土到成株期間,在日平均氣溫23.0—25.7℃,對空氣相對溼度連續多日達到80—90%,向日葵褐斑病就會大發生、大流行;如空氣相對溼度降到80%以下,病情就會逐漸趨於穩定。向日葵褐斑病的發生和流行,都是出現在降雨之後或連續降雨的過程中,而乾旱無雨的天氣,測沒見到有新的病斑的出現和原發病斑的明顯擴大蔓延。同時看出,在發病前的2—5天內,空氣相對溼度都有明顯增加,達到80—90%,甚至更高一些。日平均氣溫在18.2-20.3℃就可以發病,但在23.0—25.7℃,此病發生流行快。向日葵花期間褐斑病感病指數高低是決定能否提前病枯造成歉收的重要指標。如果開發期的發病指數達到80%以上,就有造成灌漿期病害暴發而病枯致死的可能。
(3) 栽培措施不當會加重發病程度 播種時期的早晚,地勢土質的選擇,栽培密度的大小,氮肥的施用期和施用量,都會影響發病程度。這些問題又都與作物發育階段、氣象因子密切相關。
a、播種時期 向日葵開花期間,是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的階段,對外界條件要求嚴格,對病害反應是比較敏感的。如果播期安排不當,開花期趕上高溫多溼季節,發病就會更加嚴重一些,減產也就更大一些。一般春播早種病輕,晚播病重;夏播晚種病輕,早種病種。
b、 地勢土質 平地重,山地輕;窪地重,崗地輕;好地重,薄地輕;粘土重,沙地輕。地勢土質問題,說到底還是個田間小氣候和植株長勢問題。山崗薄地,地勢高燥,通風良好,植株矮小,土壤和空間溼度小,同時病情流行年份,發病則輕;而平肥好地,植株高大,田間鬱閉,土壤和空間溼度較大,則發病重。
c、連作重茬 連作重茬地病殘體多,營養失調,發病早,感病重。
d、栽培密度 向日葵褐斑病一般大片重,小片輕,地裡重,地邊輕。
此外,氮肥追施過早,施用量過大,植株徒工長,發病也較重。
七、葵花的貯藏
1、適時收穫:葵花成熟時的植株特性表現為:莖杆變黃,上部葉片變成黃綠色,下部葉片枯黃下垂,花盤背面變成褐色,舌狀花朵乾枯脫落,苞葉黃枯中變成本品種持有顏色,黑中透亮,帶有小白條紋,種仁裡沒有過多水份,此時收穫最為理想。
2、脫粒晾曬:將收穫的葵花頭平攤於場上, 晴天晾曬2——3天,粒變小鬆動,用機械、木棒或鏈枷敲打,機械脫粒可能造成碎籽或脫色等。
將脫粒產品經過曬風場後,雜質在2%以下,水份10%以下,即種皮堅硬,手指按壓較易裂開,籽仁用手碾磨較易破碎時,便可進行裝貯,裝貯時須分級包裝,嚴禁與其他品種葵花混裝,銷售分級出售,可明顯增加效益。
葵花收穫後應注意貯藏條件,即應在低溫、乾燥、通風環境下貯做到防潮隔溼、通風防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