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的長安是世界的潮流中心,一千多年前的長安,聚集了中國最美的女人。美的潮流因大唐美人的環肥燕瘦而牽動世界,鉛華、胭脂、眉黛、花鈿、口脂——-這些看似陌生卻又詩意的名字,是中國古典女人獨有的化妝品,風靡盛唐,傳世千年。
唐代詩人李賀在《惱公》中這樣描寫了唐代女性早晨化妝的情景:
注口櫻桃小,添眉桂葉濃。
曉奩妝秀靨,夜帳減香筒。
這四句五言詩,道出了唐代女子的化妝步驟,唇妝、眉妝必不可少,還要在臉上製造一對假靨。唐代女子用什麼化妝?怎樣化妝?化什麼樣的妝呢?
如同現代女性化妝先要塗抹粉底一樣,古代女子化妝的第一步便是敷粉。不過她們可沒有現代如此細膩的粉底液,古代女子敷的是鉛粉,古稱粉錫或鉛華。王建在《富詞》中這樣描寫女子「卸妝」後的情景:
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裡潑紅泥。
這種鉛粉的起源有很多,《博物志》中說是商紂王發明了燒鉛錫煉粉,讓后妃敷面修飾儀容。從古籍記載中來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括了鉛、錫、鋁、鋅等多種化學元素。古代女性的妝粉還出現過很多種類,唐代宮人以細粟米加入西域香料製成迎蝶粉,也做粉底之用。
說到粉妝,塗抹胭脂也是古代女子妝容的必需步驟。以紅色脂膏塗抹面頰,笑帶春風,面如桃花,有酒暈妝、飛霞妝、血暈妝、桃花妝等眾多名目。盛唐時有著不同尋常的潮流,女子還在太陽穴處用胭脂描斜紅——工整的形狀如弦月,繁雜者狀如傷痕,甚至還用胭脂點染出血跡模樣。
除了紅粉,還有額黃,又稱鴉黃,這種底妝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期,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係。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唐朝額黃之風盛行,李商隱也寫道:
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
唐代美似乎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那寬廣的額頭和那一對濃密翩然的眉毛上。《全唐詩》中趙鸞鸞有一首《柳眉》,這樣寫道:
彎彎柳葉愁邊戲,湛湛菱花照處頻。
嫵媚不煩螺子黛,春山畫出自精神。
古時的女人們是用什麼畫眉毛的呢?我們從小就學習古詩文,對「黛」這個字一點兒也不陌生。從「六宮粉黛無顏色」,到《紅樓夢》裡的林黛玉,我們都知道它是一個跟女子美麗容顏有關的詞彙。
其實,古代女人畫眉的材料就是「黛」,雖然隨著朝代的演變女性使用的材料會有所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便是這一個「黛」。從最初的用石頭畫眉的天然石黛,到唐朝興起的用蘇方木做的人工石黛,再到由西域傳來的青黑色顏料「青黛」,以及用墨描畫可以留下「性感」眉痕的「墨黛」,中國古代女性總在探尋著可以把雙眉完美展現的方法。
一千多年前,唐朝美女們用的口紅更接近今天的唇膏形式,叫作「口脂」。北朝的「唇脂」與擦臉油「面脂」一樣,用牛髓或牛脂製作,因此是油脂狀的。到了唐代,口脂的基本原料變成了蠟。
有意思的是,唐宋時期,口脂也是男士的必要保養、美容用品。每年臘日這一天,唐朝皇帝都要向一些重要大臣賞賜應節禮物,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就是面脂和口脂。杜甫《臘日》詩即云: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唐朝皇帝賞賜口脂,顯然是把它當作一種冬天的護唇用品,特別是把它賞賜給軍人,讓將士們在冬天可以防止嘴唇皸裂。
在口脂裡加入一些帶顏色的草,便可製成各色口脂,供女性使用。煎紫草而成的「紫口脂」,便是女性專用的口紅。唐朝女性對口脂的喜愛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
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
這裡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當時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唐朝女性化唇妝時也有那個時代的特點,主要以點絳唇為主,唇形適當縮小,看起來圓潤飽滿。櫻桃小口,嬌豔欲滴,光看「點絳唇」這三個字就仿若伊人蒞臨眼前。
口脂還有著奇異的香氣,連現代的口紅都難以比擬。北朝時代,口脂中要加丁香、藿香二味香料;到了唐朝,則時興甲煎口脂,即用十四味昂貴的進口香料煎制配料,加入口脂中。
花袍白馬不歸來,濃蛾疊柳香唇醉。
李賀詩中描繪唇香可以醉人,這芬馥蘭膏的沁人香芬不禁令我們也心馳神往。
落英繽紛的唐妝,美哉。
妝扮是人類的本能和天性,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性,唐代女子也不例外。
她們或將自己妝扮得如花似玉,或以奇制勝,逞奇眩異,驚彩絕豔。無論是一抹濃紅色傍臉斜,還是形狀顏色各異的花鈿,都說明唐朝是一個具有青春、自由、平等、開闊、包容風範的大國。
它不僅在國力經濟上是昌盛的,在華夏文化史上也是燦爛奪目的。
海沉逸品香學中心,推出」唐美人的煥容法寶之花想容「系列直播,敬請關注!
2月27日
本周六(正月十六)
19:00-21:00
李彥妍老師與您
香約「微信視頻直播間」
共享唐美人的煥容法寶
屆時請掃碼收看
|市內授課點 |
中原西路169號陽光花苑12號樓9樓「聽香小築」
建業中原文化小鎮之櫻桃溝「瞻園」
金水東路與東風南路「慧聞菩提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