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點上方「槽店」兩個字↑↑↑,
就可以每周收到發自心底的良心吐槽.
圖片來自網絡及自拍,如果侵權請告知,我們會主動刪除。
膚白貌美的美編又被妖精抓走啦!趁他這期不在,給大家講一個關於他和前女友的故事!故事雖然短,但滿滿的情誼!
前段時間,美編把練的字發到朋友圈,前女友看到後回覆說:「這麼多年過去,又看了熟悉的字。」 往事如風!美編想起當年的愛恨糾葛,立刻又給前女友寫了一封,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卻讓我們為之動容。內容如下:
好久沒寫豫菜系列了,因為一直靜不下來的緣故吧,畢竟不是專業。豫菜系列我不會斷更的,這畢竟是我一個心結。這次餐飲十大品牌阿五終於進去了,雖然看起來這一批都是玩花活的,不過還是很欣慰,好歹也算豫菜有了起色。我一直以為頓玉松會比他更勝一籌,不過還是吃了沒文化的虧,選錯了宣傳方向和策劃隊友,這個我在煜豐烤鴨裡再講吧。
清真菜一直都是豫菜的一部分,基本都集中在管城區,丹妮、西蘭軒、管城飯店、一家春都是這個類型。最早的時候,老是去高門臺宋老三往東走,吃白家的芫爆散丹和焦燒羊肉。
二廣在鄭州還沒有被外地餐飲入侵的時候,一直是不溫不火的存在,幾輪餐飲大潮下來,當年的神話死死傷傷,所剩無幾。二廣依然在那裡,仿佛時光停滯了一樣,一切還都是以前的模樣。
二廣只是自己本身,代表不了豫菜的出路。是懷舊和思念的地方,菜品上沒有創新和改良,卻因為原材料的缺失,口味也在不斷下降。在不久的將來,老一輩的經營者和食客的離去,後繼還會不會還能不能堅持。我們最終都將敗給市場和金錢。
二廣以炒麵著稱,不亞於大林和吉慶。重油重料的風格放在現在早已不是主流,可依然擁躉眾多。一進店面,未到飯點,一層的桌子早已坐滿,哄哄鬧鬧的環節,一股80年代飯館的味道。二樓是包間和卡座,相比一樓清淨的多,環境有些破舊,斑駁的座位也充滿了歲月的痕跡。
二廣一樓的樣子
實話實說,二廣的菜並不好吃,有很多菜只有樣子和做法,味道卻完全跟不上了
一隻整雞剁八塊,醃過後炸制。小時候住大院,老舅在國際飯店做廚師,有時候能帶回來一塊,狼吞虎咽不說,骨頭上面能吃的像貓啃過一樣,一絲肉都不留。也許是回憶的緣故,在我的世界裡國際飯店做的最好,後來不管自製還是館子,都很難回到那時的味道。直到現在很多店家連做都不做了。有的也是只用雞腿,還能一兩塊的點單,好在二廣保留了整雞剁的傳統,只是花椒的香味不是太突出,醃製的時間略短了些,炸的又有些過頭,但相比其他,已算是不錯。
對於吃雞塊的另一個回憶,是88年在北京吃的肯德基,晚上在一個窗口買回的雞塊,一個紅白色的盒子,裡面是三塊炸雞和一個小麵包,十塊錢。爸媽都不捨得吃,我小小的年紀一個人吃了三個雞塊,那個味道烙印到了我的腦子裡,時過境遷,再也沒有吃到這令人感動的味道,不知道哪家店的吮指原味雞裡,有時候會微微的飄出一絲這樣的味道,勾引出我那已經埋葬的味覺記憶。
這個應該用百葉做更正宗。以前白記的這道菜,百葉是洗乾淨擺在外面的,現點現炒,突出的是火大成菜快,嫩脆爽口。二廣的這個差點意思,不過能吃到這個菜的地方也不多了。
這個是傳統的豫菜,很多清真名店都有這個,以前油水少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香,現在油多了感覺會有些膩,趁熱好吃。
豫菜焦燒羊肉是另一道名菜,比軟燒更大名氣,都容易犯的錯誤是羊肉老而耐嚼。掛雞蛋炸的酥殼是小時候的味道。問題也是吃不多,改良的空間很大。
二廣的竟然用雞架來做,這個令人髮指。 很多小館子的涼菜都會有這個,屬於豫菜的大眾菜。問題是有很多地方做的太鹹。講究用雞腿肉,不講究用胸脯,雞架炸過切丁太矇事了。
烤鴨店和蔡記都比這個好。這個主要是麻醬汁和芥末的搭配,肉絲要嫩,粉皮要筋,有用雞絲的也不錯。蒜薹不可以少,辣椒的配色無所謂。
燒三樣的基礎上而來,三樣不是三鮮。 魷魚、海參、蹄筋,一定要水發的才地道,新鄉有些館子做的很地道。這裡講一個小插曲吧:剛有鐵板魷魚的時候,有冰鮮的和發魷魚,大概的價錢是一個鮮的可以買兩個發的,大家對鮮魷魚趨之若鶩。時過境遷,不知道誰給發魷魚起個名字叫「土魷魚」,現在身價反倒超過了冰鮮,這就是餐飲在進步吧。同理在80年代初,誰家吃雞能吃上肉雞,那絕對是眾人羨慕的對象,雞肉細嫩好燉,不塞牙易入味,土雞反倒是稀鬆平常。這幾十年過去,肉價和土雞再來比比看?所以說大眾口味是隨著時代在變,保持穩定的應該是權貴的口味吧。
扒白菜是我在家常做的菜,自以為做的比二廣的好,他的做法我保留意見。扒羊肉、扒白菜都是傳統的魯菜技巧,豫菜多有借鑑。先蒸是外扒的手法,二廣這個基本算合格。
最最家常的土菜,這茄子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是你在家還就真不好做。因為家裡火小,一炒就塌架。
這是另一種傳統手法,煎悶。做出來的魚入味有嚼頭,二廣這次湯裡鹽和味精太多,魚肉尚可。
甩的雞蛋絮就是要成片,多下胡椒和醋才地道,不夠的話可以自己去要。
酸辣廣肚可以算是豫菜代表了,他家做的比較老式,口味一般,回頭和鯉魚焙面一起再細講。
和風鈴那種先炸的不同,小時候用這個配甜麵湯應該是很多人的記憶吧。
二廣保留了相當多老式的烹飪手法,高低不論,但最少還有。
想到大董師從那麼多烹飪大師,到最做出的料理高冷到沒朋友,真的是中國菜的出路嗎?
二廣的問題也許真的是在繼承中改良了。去一些油膩,減一些分量,用料上再三斟酌,不知道還能不能被以後的市場接受。
如果喜歡槽店的風格,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