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月24日早上6點,民航總醫院副主任醫師楊文在正常診療的過程中,被一名患者家屬惡性傷害。
經過一天全力搶救,楊文醫生因為傷勢過重,在隔天凌晨不幸去世。
在網絡時代,這個新聞已經勉強稱得上一句舊聞了。
事件剛出的時候,被壓在幾則娛樂新聞之下。
沒上熱搜,也沒有很多人知道。
直到幾天後的周末,這件事才真正發酵開來。
圖片來源:網絡
這件事就如同國家衛健委宣傳司新聞網絡處副處長成義說的那樣:
這根本不是醫患糾紛問題,而是一起非常嚴重的刑事犯罪!
圖片來源:網絡
楊文醫生的同事說,患者是位95歲的老年女性,入院的時候患者已經有嚴重的腦梗塞後遺症,納差、嘔吐、意識不清。
當時,楊文醫生首診,提出身體檢查的要求。
然而家屬卻拒絕了,僅要求輸液治療。
在這個期間,醫生一直嘗試說服家屬讓患者接受檢查,但家屬多次選擇了拒絕。
面對家屬的不配合,醫生只能如實和他們交代病情:
輸液是無法讓病情好轉的,這是一種疾病,如果繼續下去很有可能死亡。
但是家屬們並不相信,他們懷疑是醫生用藥有問題,並對此不停的吵鬧、辱罵、威脅。
其中,患者小兒子的情緒尤為極端,總是威脅醫生說:
老太太要是死了,哪個醫生都別想活。
半個多月來,醫生們上班都是膽戰心驚的。
但,令人悲傷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12月24號凌晨5點多,在楊文醫生伏案工作時,犯罪嫌疑人孫文斌悄悄走到她背後,揪住了楊文醫生的頭髮,衝著脖子連砍了數刀。
圖片來源:網絡
事後,楊文醫生的同事說,當時最讓他心寒的莫過於周圍人的麻木。
在搶救室內,所有病人和家屬都看到剛才發生了什麼,可都一臉漠然,無動於衷。
搶救室裡的電話響個沒完沒了,不是呼救電話,不是調配救援電話,而是好事的媒體和個人打來醫院八卦的電話。
而他們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忍著悲痛,迎著恐懼,壓抑著內心的情緒,奮鬥在一線工作前線。
02
作家東野圭吾曾在《惡意》一書中說:
「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有一些事情的結束,代表的是一個開始。
像是之前人盡皆知的「彭宇案」,在事件結束後,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崩盤。
我們不知道此次的事件最終引導的方向是什麼,但是有一些苗頭,已經悄悄冒了出來。
它成了許多人的心理陰影,讓一些學醫的同學萌生了退學的想法。
他們陷入了迷茫,不知道以後的道路通往何方!
他們不希望自己長時間的投入,最終得到的是非自然死亡。
圖片來源:網絡
2014年,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名肺癌並多發轉移患者經搶救無效死亡。
參與搶救的值班女醫生和懷孕5個半月的值班護士被團團圍住,患者家屬逼她們下跪,並實施暴力毆打。
醫生王雅顱腦損傷,護士譚小飛晚期先兆流產。
2015年,陝西省榆林市第二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劉醫生因制止患者插隊,左眼球被插隊者打裂。
2016年,山西長治一女醫生因拒絕家屬「按百度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的要求,被刺9刀,最後心臟破裂。
2017年,江蘇人民醫院肝膽科主任、長江學者孫倍成因批評黃牛代人掛號牟利。
懷恨在心的黃牛多次踩點後將孫醫生反鎖在辦公室,捂嘴毆打,然後拿刀捅。
2017年,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超聲科主任經翔被曾診治的肝癌患者砍傷,導致頸靜脈破裂,耳朵呈粉碎狀。
2018年,南昌大學二附院一患者檢查出愛滋病陽性,遂持刀捅傷抽血護士。
……
圖片來源:網絡
這是現在每一個醫生所面臨的生存困境。
而這些事件,最終將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如果連醫生人員的安全都無法保證,誰還願意做醫生,誰給我們看病?
也許,會像作家馮唐《醫隱》的故事一樣:
公元2051年,醫生被打、被虐到實在挺不下去了,慢慢都改行了,散落在各個角落。
他們從事各種手藝活兒:有的賣麻辣燙,有的當裁縫,有的做鐵匠,有的寫小說。
有一天,有個熟人病了,我偷偷告訴他:「指點你一條生路。你走到前面巷子左拐,有一家裁縫鋪,找那個戴著眼鏡噘著嘴、慢吞吞地一針一線縫衣服的大媽,她怎麼說你就怎麼做。」
裁縫大媽破例問診後,面色凝重地搖了搖頭:「你這病的病灶已經轉移,浸潤不淺,這刀估計隔壁鐵匠開不了,你得去南門找那個賣風箏的才行。他師父在青城山前賣羊肉串,實在不行只能請他出山了。誠意要足,記得多帶上好的孜然。還有,記得請十六鋪賣麻袋的光頭做麻醉。」
當醫生成為一個高危職業的時候;
當醫學生哭訴著不想學醫救人的時候;
當醫生不得不逃離救死扶傷前線的時候;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是受害者,我們每個人應為之悲哀。
03
回顧以往類似的事情,總能看到有一部分暴戾份子的留言評論。
「現在的醫生醫德敗壞,現在的醫生活該!」
(出自經翔醫生的案子)圖片來源:網絡
多年以前,魯迅先生選擇棄醫從文,喊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並不是毫無理由的。
正是某些人的愚弱,才讓悲劇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的認知三件事。
第一:醫生不是無所不能的!
在我們的思維裡有一個很普遍的認知,現在的醫療手段很發達,像是「冰凍人」、「人造器官移植」等等。
卻不知,以目前人類的醫療手段連最基本的「病毒感冒」都無法治癒。
我們平時吃的感冒藥,它的作用並不是直接殺死病毒,而是緩解感冒引起的一些症狀罷了。
「偶爾治療,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這才是醫生們的常態。
儘管醫生是拯救生命的最後一道屏障,可這道屏障卻是千瘡百孔的。
有太多太多的病情,醫生都是束手無策的。
圖片來源:網絡
第二件事:醫生也是普通人!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講述的是華西某醫生藉口拒絕給愛滋病人做手術的事情。
文章公布後,就引起了無數網友的評論,他們認為現在的醫生沒有醫德,現在的醫生不配做醫生!
可是,醫生在成為醫生之前,他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無論醫術多麼高超,他們也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一切人性所擁有的弱點,在醫生身上也都存在著!
他們不是上帝,他們沒有那麼偉大!
圖片來源:網絡
第三件事:醫患是同盟,不是敵人!
12月3號,湖南衡陽的周醫生被患者殺害,只因為她向兇手提議:
你身體不好,要去醫院做身體檢查。
這個建議,在兇手眼中,卻認為是周醫生想害他。
本質上,醫生與患者之間沒有根本利益的衝突。
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患者的願望是看病,他們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疾病。
如果因為對治療結果不滿而對醫生不滿,因而去傷害醫生,這無疑是又愚蠢又邪惡的行為。
04
楊醫生的事,讓人感到難過與憤怒。
但事情已然發生,說再多都無法改變。
我們能做的,是以史為鑑,以人為鏡,不讓事情變得更壞。
為此,我們也看到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立法保護醫護人員。
在事件發生沒多久,全國人大表決通過《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
國家將通過立法的形式保護醫護人員,禁止任何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人格尊嚴的行為。
圖片來源:網絡
第二件事:全網關注。
在楊醫生去世後的幾天,楊醫生生前的急診室比往日更加忙碌擁擠。
除了常見的醫生和患者,還多了許多外賣小哥的身影。
他們拿著鮮花、奶茶、果籃、包裹等,他們都在尋找同一個人:
「楊醫生的同事。」
這些東西來自於全國各地的網友,他們希望通過這一點點溫暖告訴白衣天使們:
我們和你們在一起。
圖片來源:網絡
第三件事:醫護人員的堅持。
有不少的網友以留言的形式告別楊醫生,在眾多的評論中,有一個網友說:
「希望楊文醫生在天堂過得很好,來世不要再做醫生了。」
這段留言得到許多醫生的回覆,而這些回復則讓人看到了醫護人員的堅持。
圖片來源:網絡
也許,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時常會發生各種讓人感到寒心與悲傷的事情。
但我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依舊存在著一些人。
他們認清了生活的現實之後,依然熱愛著生活;
他們經歷了痛苦的絕望之後,依然相信著希望;
他們經歷了萬人的沉默之後,依然選擇了吶喊。
……
他們記得那天站在陽光之下的宣誓;
他們看到了生活的不幸還看到了生活的幸福;
他們依舊銘記著當初走上這條道路的初心。
因為有了他們這個世界才變得更加好,更加溫柔。
最後,將蔣方舟的一句話送給各位:
「堅定地成為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的命運,學會愛這個世界,但隨時準備好與之抗爭。」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