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相機,屬於比較早期的相機形式,但是由於它可以將鏡頭摺疊起來的設計,成就了它最大的優勢——便攜。而當時的攝影還屬於非常嚴肅的事情,因此不像後來80年代日本相機為提升便攜性而犧牲畫質的做法,早期的摺疊相機在畫質上都是非常優秀甚至頂尖的。優秀的畫質、極佳的便攜性、以及為了同時滿足以上兩點而發展出來的複雜精美的機械結構,這些對今天的任何一位膠片相機愛好者來說依然毒性巨大。最近託攝友大偉的福,一口氣擼了他三臺機器,大偉是忠實的摺疊機愛好者,說起摺疊機來如數家珍,而他的這三臺珍藏分別來自三個135摺疊機廠牌的最強者,也幾乎代表了整個135摺疊機的最高水準,他們就是柯達的Kodak Retina IIIc(雷丁娜)、福倫達的Voigtlander VITESSA L(石庫門)和蔡司依康的Zeiss Ikon Contessa(女伯爵)。
Kodak 柯達
先說說柯達。雖然照相機是法國人發明,德國人發揚光大,日本人讓它走進千家萬戶,但在照相機發明的初期,卻是美國的柯達公司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一開始的相機需要用又大又重的銀版來成像,直到1878年柯達發明了膠片,才使相機的便攜性成為可能。於是柯達開始致力於照相機的普及工作,1897年柯達推出了第一臺使用捲曲狀膠捲的相機No.4 Cartridge,而這臺相機也是世界上第一臺摺疊相機,可以看到這臺相機的造形基本是個小皮箱。
Kodak No.4 Cartridge
在No.4 Cartridge的基礎上,柯達於1898年又推出了「Folding Pocket Kodak」(摺疊口袋柯達),開啟了真正可以把相機揣進兜裡的時代。當年的柯達廣告
1901年,柯達推出了今天的120膠捲,之後120膠捲藉助祿來雙反相機的成功,成為當時最常用的膠捲規格,於是摺疊相機進入了120時代。120時代的摺疊相機競爭是很激烈的,包括美國的柯達、德國的愛克發、福倫達、蔡司伊康以及英國的軍旗等,都生產出了很高水平的120摺疊相機。1925年,徠茨公司的奧斯卡·巴納克發明了使用35mm膠捲的徠卡照相機,於是伴隨著徠卡的成功,135膠捲也普及開來,摺疊相機又進入了更小型的135時代。1934年柯達推出了135摺疊機Retina系列的初代機型Kodak Retina,其實Retina的設計和製造都是來自於被柯達收購的一個德國相機廠家,相機上也清楚的印著Made In Germany,但是柯達在這個系列上加入了自己的一樣新發明,就是可以在日光下進行換卷的一次性暗盒膠捲Daylight Loading Cartridge,也就是今天的135膠捲,這極大的方便了35mm膠捲的使用,這個系列大獲成功。之後的Retina系列一直不斷改進,1951年推出了裡程碑式的升級版Retina IIa,加入了測距系統;1954年推出可換鏡頭和帶測光的Retina IIIc(小C),可惜這部精良的機器被同年的耀眼明星——Leica M3的光芒完全掩蓋;1957年又推出了Retina IIIC(大C),取景器更加大而明亮,並且帶有3種線框對應配備的35、50、80三個鏡頭,但是實際上最常見的還是50 f2這隻頭,因為其它兩個頭裝上後無法摺疊,就失去了它便攜的意義。Retina IIIc的50 f2這隻頭有施耐德Xenon和羅頓斯德的Heligon兩個版本,其中羅頓斯德頭更加少見,據說素質也更好,但是兩隻頭都是六片四組的雙高斯結構,差距應該不大。大偉這部是羅頭的IIIc(小c),說實話這之前我對摺疊機的了解還停留在海鷗203,總感覺那個皮腔折來折去應該很脆弱,但是這部IIIc徹底顛覆了我對摺疊機的認識。它的皮腔是隱藏在一個方形金屬基座裡的,鏡頭是側向打開,機械部件活動起來精密順暢,鏡頭卡到位置時感覺穩如磐石,完全沒有一點松曠,讓人非常安心。Retina IIIc的測光採用EV值追針式測光,使EV指針與測光針重合得到EV值,然後再調整鏡頭上的EV撥杆,就可以獲得該EV值下的光圈快門組合,然後可以再單獨調整光圈從而在EV值不變的情況下選擇需要的光圈快門組合。整個過程看起來比較複雜,實際上熟悉了這類老相機操作的話用起來還是比較順暢的,而且在測光階段整個過程都在俯視狀態下完成,最終抬起相機只需要構圖、對焦即可按下快門,實際拍攝動作很短,比較適合掃街。Retina IIIc過片比較特殊,在相機的底部右側。合攏鏡頭之前需要先把焦距調整到無窮遠並且確保已經釋放了快門。合上鏡頭之後IIIc的整體造型像個鼓鼓的皮夾子,圓潤飽滿。Zeiss Ikon 蔡司依康
然後再說蔡司的Contessa。蔡司在120摺疊機的時代就推出過舉世聞名的Super Ikonta系列,到1950年推出了135摺疊相機Contessa。Contessa的意思是伯爵夫人或者女伯爵,可以看出這部相機的定位是小型化,甚至可能是針對女性市場的。Contessa的設計吸取了Super Ikonta的風格,整體線條方正,並且追求極致的對稱。它最大的特點莫過於鏡頭上連著的那個放大鏡一樣的東西,那是蔡司專利的聯動對焦裝置,從Super Ikonta到後來的Contarex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因為講究對稱,鏡頭艙門從正中間向下方打開,測光採用EV值刻度式,同時為了增加測光的範圍,在硒光測光表外面有一個小蓋板,當光線強時把蓋板關閉,僅從孔中測光,光線弱時蓋板打開測光。Contessa與Retina不同,測光表的EV值直接對應出光圈快門的數值,然後再通過鏡頭前獨立的光圈、快門環調整到所需的曝光組合。因此鏡頭上就有三個環:光圈、快門、對焦,而快門那個環是最大的,在對焦的時候我的手指很容易先轉動到快門的環;並且快門上弦和釋放鈕都擠在鏡頭旁邊,這對手指比較粗的人真是不太友好。這部機器還有一個特點是它的皮套,不像普通的皮套採用底部螺絲固定的方式,而是在兩旁設了兩個掛鈎,通過掛鈎與機身固定,並且皮套左下方有一個轉盤,可以完美的把機身左下方的過片轉盤塞進去,從而在皮套上實現過片。Voigtlander 福倫達
最後再說一下福倫達的Vitessa。這部相機可能在這三部機器裡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因為它非常特殊的造型——一根天線、兩扇大門,於是最早接觸它的上海人民給它起了個中國名字——石庫門。福倫達在120摺疊機的時代也推出過Prominent和Bessa這兩個非常暢銷的系列,但進入135領域比較晚。一直到1950年左右突然發力,連續推出了幾款重量級的135格式相機,其中就包括1950年問世的Vitessa。和前兩款產品不同,Vitessa像是沒有任何預兆的橫空出世,在它身上也看不到任何前作的身影,從過片、快門、聯動對焦到鏡頭摺疊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Vitessa的機身比較窄長,鏡頭艙門採用了左右兩片對開的方式,按下快門的一瞬間,艙門打開鏡頭彈出,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機器都變成了老爺子,身手很難還有這麼利索這麼帥的了。機身的左肩有一根長杆,因此很多人叫它「天線機」,其實這根天線的作用是過片以及同時快門上弦。Vitessa的測光也是EV值讀數,測準之後在鏡頭上調整EV值和快門速度。而一旦測光調好了,這臺機子就開始發揮它真正的特長:你會發現從調焦、按快門、過片然後再一次調焦按快門這整個過程眼睛完全不需要離開取景器,因為光線條件是比較穩定的,所以在同一場景下就可以實現快速的連續拍攝,這不就是記者最需要的功能嗎?因此Vitessa當時也被人稱為記者機。但是這種設計也帶來了其他問題,首先對焦機構變成一個撥盤放在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比轉動手腕的控制性更差;其次那根天線雖然實現了過片和上弦的聯動,但也許是因為年代久遠,手感變得比較乾澀,想一根指頭就過片?而且那根杆的長度使虎口要張得非常開,還是好好練練大力金剛指吧;另外單開門的機器只要一隻手就可以把蓋子合上,而Vitessa需要用兩個手同時掰著兩扇門先往外打開一點角度再同時往回收,這過程中還要小心翼翼的別摸到鏡頭。大偉這部是帶測光的Vitessa L,後面福倫達為了應對徠卡的可換鏡頭旁軸又出了不能摺疊但可換鏡頭的Vitessa T,但我覺得那實在是失去靈魂的醜陋之物。三部機器的歷史和特點都講完了,最後放一個參數的橫向對比圖吧,這三臺機器在參數上都非常接近,除了蔡司伊康的Contessa的鏡頭小了一檔光圈,其他基本一致,在市場定位上也是互為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因此可以想像在當年也真是上演了一出激烈而精彩紛呈的王者之戰。樣片時間
Retina IIIc
時間:2019.11
地點:深圳、武漢
機身:Kodak Retina IIIc
鏡頭:Rodenstock Heligon C 50 2
膠捲:富士業務用100
處理:PS縮小、曝光調整
Vitessa L
時間:2019.11
地點:深圳、杭州
機身:Voigtlander Vitessa L
鏡頭:ULTRON 50 2 固定鏡頭
膠捲:富士業務用100
處理:PS自動縮小、曝光調整
Contessa
時間:2019.12
地點:深圳
機身:Zeiss Ikon Contessa
鏡頭:Tessar 45 2.8 固定鏡頭
膠捲:Kodak Proimage 100
處理:PS自動縮小、曝光調整
由於前文所說的事故,這卷只搶救出這可憐的幾張。
後記:最後用過這三部機器的體驗是,在操作上最喜歡Retina IIIc,出片更喜歡Vitessa L,Contessa更適合把玩。
再次感謝大偉提供機器,大家也可以去閒魚關注他的好貨,ID:咻白兒。
膠片大叔,
用有故事的相機拍有故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