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為了穩固皇權,在沒有計劃周全時便匆匆削藩,燕王朱棣為自救而造反,建文帝於「靖難之役」後逃離京城,朱棣順勢奪取了皇位,便從自救到華麗轉身成為了一代雄主君臨天下——題記
前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留下深深的遺憾!兩腳一蹬去了天國。
為什麼說他有深深的遺憾呢?因為自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了接班人一事操碎了心,有著眾多兒子的他本不應該為接班人一事勞神,可除太子以外沒有一個兒子讓他滿意的,總覺得他們都不是當皇帝的料,挑來挑去沒有一個兒子入他法眼。
至於為什麼都入不了他法眼,誰也不知道原因,後來他接受了學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不立皇太子而立皇太孫,自然引起了藩王們的不滿。
為此,朱元璋感到非常的憂慮。有心立太子,又沒有合適的人選。自此後便留心觀察皇子們的動態,用時間來驗證他們的作為。後來朱元璋身染重疾,自知來日不多,為防止藩王們亂政,他預設了不少交接權利的方案。
直到臨咽氣時才想出了如何讓朱允炆順利接班的方法,並立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任。諸王在封國,不得回京師奔喪」,並告誡朱允炆:「燕王勢大,對繼任皇權有威脅,只可安撫,不可驚擾激怒」。為了順利讓皇孫朱允炆承接皇位,朱元璋真是用心良苦。
削藩
朱允炆登上大位後,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忘了皇爺爺朱元璋的告誡。草率地開始了轟動朝野的削藩運動。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將他們廢為庶人。
湘王朱柏因絕望舉家自焚而死以全名節;齊王朱榑束手就擒羈押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大同。
不到一年的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
燕王朱棣見藩王們先後被廢,並沒有驚恐慌亂,還異常鎮靜,他明白唯有自救才是唯一出路。
為了贏取自救的時間,他一邊裝病,裝瘋,一邊籌劃。從容地做大戰前的準備。
朱棣造反自救
後來,建文帝朱允炆得知朱棣裝病,裝瘋,便派大將軍耿炳文率師30萬伐朱棣。
大軍剛達到真定,先鋒還未過雄縣,就被朱棣偷襲,首戰就損失了9000人馬。
出師不利損兵折將,激怒了大將軍耿炳文,盛怒之下率全部人馬匆匆出擊復戰,沒料到朱棣早設下了埋伏,幾十萬大軍被就這樣被朱棣輕而易舉地擊潰。
朱允炆情急之下臨戰換將,遂以勳戚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誰知李景隆也再三敗北,後又換盛庸代替李景隆。
盛庸接任後,沒有急於用兵,而是將所部軍士重新整訓,過了數月才集結所部,尋機在東昌大敗燕王朱棣之師,此一役燕軍損失有點慘,連主將張玉也戰死。
直到建文三年(1401)二月,朱棣才緩過氣來,三月,在沱沱河打敗盛庸,進而於鄴城又打敗吳傑等。
話說朱棣雖然勝多敗少,然而由於兵少將寡,攻下的城邑,沒有軍力據守,因此不少城池又被朝廷奪去。
到了(1401年)底,獲內臣情報南京空虛,朱棣於是改變戰略,於建文四年(1402)正月,朱棣全線出擊,轉攻南京。一路摧枯拉朽,連破何福,平安,泗州,盱眙,直抵楊州。
建文帝知境況不妙,於是派慶成郡主前往見朱棣,乞求割地求和。這時的燕王朱棣知道大局已定,又怎麼會答應建文帝朱允炆的乞求。
攻克南京,君臨天下
拒絕了建文帝的求和後,朱棣乘勝揮師直下鎮江進攻南京。江防都督陳瑄自知不敵率師投降。
建文帝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佔南京後,朱允炆不知去向。直到今天還是一個謎案,究竟是死是活無從考證。
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對於朱棣來說是一個不好的消息,但這並不影響朱棣即位。
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主,朱棣清醒地明白這個道理,為了穩定政局,在這檔口沒有猶豫,即刻上位,稱明太宗,後改稱明成祖。
上位後朱棣廢除了建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從建文元年起,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年。
同時把建文帝頒布的各項政令包括改革舉措,和各項法律法規等,凡是屬於建文帝更新過的施政綱領全部廢除。
就這樣把建文帝在位時間的所有政令和制度都廢止,抹去。次年改元永樂元年,從此後便心安理得地穩掌皇權君臨天下。
結語
建文帝朱允炆厲行削藩政策,諸王束手無策,幾乎都是坐以待斃。而朱棣則積極採取一切手段和措施,主動應對,以"奉天靖難"為自己的謀反正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反擊建文帝,終於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克南京,奪取了皇權,成為一代雄主。
朱棣為了自救,從不得已而造反到君臨天下,的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逆襲傳奇,即使存在爭議,也不影響他敢與命運抗爭的形象。
朱棣這種不屈服於命運,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管境況如何糟糕,命運如何不堪,絕不放棄自己,也不坐以待斃,振作起來奮起抗爭一切皆有可能。借用一句話結束,那就是:「自助者,天助之。」
怎麼看?歡迎評論!
資料參考:(《明史成祖本紀》等)
本文由文史輕論原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