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央視軍事聯合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推出獨家短視頻用3D地圖推演
重現抗美援朝五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中旬,為運動戰階段;第二階段是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戰爭結束,為陣地戰階段。
在運動戰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道,連續進行五次戰役,共殲敵23.3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8.5萬餘人。
第一次戰役(1950.10.25-11.5)
志願軍與「聯合國軍」遭遇。第40軍在溫井、兩水洞重創南朝鮮軍第1師、第6師。第39軍在雲山殲滅美「開國元勳師」1800餘人。第42軍主力在黃草嶺、赴戰嶺阻敵北進。
▲ 第一次戰役資料圖
此役殲敵1.5萬餘人,迫使敵軍從鴨綠江邊撤至清川江以南。
第二次戰役(1950.11.6-12.24)
志願軍將「聯合國軍」誘至戰場,爾後突然發起反擊。第38軍113師穿插至三所裡、龍源裡,斷敵退路。西線敵軍被迫全線撤逃。東線第20軍、27軍在長津湖地區冒著嚴寒,全殲美第7師第32團和第31團一個營,重創美陸戰1師。
▲ 第二次戰役資料圖
此役殲敵3.6萬餘人,將戰線推至「三八線」。
第三次戰役(1950.12.31-1951.1.8)
「聯合國軍」34萬人在「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組織防禦。志願軍6個軍共31萬餘人,在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的協同下,突破敵人防線,攻佔漢城。
▲ 第三次戰役資料圖
此戰殲敵1.9萬餘人。「聯合國軍」被迫撤至北緯37度線附近。
第四次戰役(1951.1.25-4.21)
中朝一線部隊28萬餘人集結於漢城、高陽、金化地區休整。「聯合國軍」出動23萬餘人在全線發起進攻。彭德懷決定「西頂東反」,集中6個軍發起橫城反擊戰。隨後,中朝軍隊全線轉入運動防禦,主動撤出漢城。
▲ 第四次戰役資料圖
此役殲敵7.8萬餘人,將「聯合國軍」遏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
第五次戰役(1951.4.22-6.10)
志願軍11個軍和朝鮮人民軍1個軍團向漣川、汶山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隨後,志願軍轉移兵力於東線,給縣裡的南朝鮮軍予殲滅性打擊。6月10日,中朝軍隊將「聯合國軍」阻於汶山、高浪浦裡、鐵原、金化、楊口、明波裡一線,敵我形成對峙。
▲ 第五次戰役資料圖
此役殲敵8.2萬餘人。「聯合國軍」被迫接受停戰談判。
抗美援朝第一階段五次戰役,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並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迫使美國接受停戰談判,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正是他們無懼犧牲、浴血奮戰
才換來我們今日的山河無恙
(來源:央視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