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人生是一場修行,邊走邊悟,且行且珍惜。童年的純真,少年的懵懂,青年的志在千裡,中年的海闊天空。漸漸發現人生路上,很多事不由我們自主,這就讓人想起了自己的初心,開始了尋找,尋找真正的自己。可此時,我們在紅塵裡呆得久了,身上滿是煙火的味道。好了,話不多說,琴·棋·書·畫·劍·詩·醫·茶·酒·花,和小編一起開始國學的十大修煉吧。
琴
《彈琴》
唐 劉長卿
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
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
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幽幽琴聲,美侖美奐,當你在喧囂浮躁的都市中感到疲憊,當你在觥籌交錯後感到厭倦,當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感到緊張,不妨撫琴一曲,古樸悠遠的琴音可以使人獲得一份難得的心靈寧靜,追尋到精神上的真正回歸。
傳統國學十大修煉:琴棋書畫劍,詩醫茶酒花。第一個便是琴,古琴具有厚重的人文積澱,沒有肆意的宣洩,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脫的氣度。聞著清香的茗茶,聽著令人心醉的古琴,或抒發對古琴的崇敬,或講述一段琴緣。「繞梁三日」也好,「餘音環繞」也罷,歸根結底,古琴的本質就是一個「清」字。
輕輕坐下,細細聆聽,靜靜品味。
棋
《觀棋》
唐 杜荀鶴
對面不相見,用心如用兵。
算人常欲殺,願己自貪生。
得識侵吞遠,乘危打劫贏。
有時逢敵首,當局到深更。
人們常說:人生如棋!人一出生就註定落入棋中,開始了不停的與時間對弈,與命運對弈,與別人對弈,與自己對弈。如何走贏人生?這與棋理是何等的相通!雖然是一盤棋,卻是奕者智慧的對壘、經驗的較量、膽識與心智考驗,也是意志與靈機的比拼,更是體現著人的境界、深度、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千古不衰的遊戲融進了多少禪意玄機,讓世人樂此不疲的遊戲其中而沉思於此!
真正的知己,抑或就是對手。古語云「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懂得籌謀才能成功。行棋就是要運籌帷幄、未雨綢繆、縱攬全局、堅毅果斷,但也要懂得學會放棄。學會下棋,才能了解人生、戰無不利。
書
《記東楚網書家墨場》
佚名
今聞東楚人,結網為書圃。
池墨潑飛雲,紫毫揮廣宇。
風流與我逢,狂草競龍舞。
一舞醉三回,消愁極千古。
在一切藝術門類之中,以書法為最高。它兼具抽象(文字的抽象,文化含義的抽象)與具象的美(點線的具象,結構以及布局的具象)。它無聲音而具音樂的韻律與節奏;無色彩而具圖畫的形象與色彩;雖靜止卻具舞蹈的動感與神採。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藝術,它擁有獨特的表達方式,通過點線、形體、顧盼、揖讓、牽連、章法、布白等藝術語言來表達書者的感情。
學書,必先求平正,平正既得,則求險絕,險絕至極,復歸於平正。學書有成的人,大都經歷了「平正——險絕——平正」的這樣一條藝術道路。初學書,必先立法度規矩,尚平正,以立筆法結構之基礎。入門之後不免經歷筆山墨池的辛苦。既有所得,則追摩前輩法書之精神氣象,一朝靈感觸發,情思倏至,下筆則恣肆豪放,顧盼生姿,有奇崛突兀之勢,然而不免有過分,有欠缺,有張狂。到了「人書俱老」,達到藝術上的成熟時,下筆則氣象簡淡,平正樸實,不求奇險而筆筆皆奇,不求獨特而筆筆難摩。古往今來大書家一生藝術風格的變遷,無不映證了這樣的規律。永遠停留在第一個階段的平正,永遠都只是書法的小學生;懂得了第二個階段,始可言書;而達到第三個階段的平正之後,才是真正懂得了書法之道,達到了遊刃有餘,運斤成風,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以學書的歷程證之人生之路,何嘗不是「平正--險絕--平正」的路途。我們度過了規規矩矩童年、少年,有時覺得生活無聊呆板也無可奈何;到了意氣風發的青年,始知自立自主,屢有奇想,敢做敢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卻有步入歧途的可能;到了閱世頗豐,思想成熟的中年、老年,則有看透,有徹悟,寵辱去留無所動心,就有一種臨風自笑的雍容。
畫
《過東江灘閒書》
佚名
意闌信步過楓欄,一掛霞紗半面山。
彩練舞發詩興漾,洞蕭奏引百禽彈。
柳絲撲水撫香浪,新浪搖波動玉帆。
榭畔清歌催麗影,揮毫潑墨畫江煙。
畫畫是人生的感悟,是激情的抒發,是對生活中美的發現,是與大自然和諧的共鳴。不同風格的畫,如生活一般豐富多彩,不同畫法都顯示著不同的氣概。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美術作品都被賦予不同的評價,佔著不同的位置。
人生就像是一幅畫,從出生開始,上天就交給我們一張白紙,每走一步,都會在這張畫紙上添上一筆,畫下去就沒有了悔改的餘地。有時,一筆失誤也會毀掉整幅畫面,小心的醞釀每一筆,才會最終收穫一幅滿意的畫面。
一個人,一幅畫。當你真正看懂一幅畫時時候,就會有一種超越自我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畫本身,也來自畫畫者。每一幅畫都有靈魂。當你觸動了她,你的心靈便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交融於天地之間。
你,會是怎樣一幅畫呢?
劍
《塞下曲》
唐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書以博文,劍以報國;習武思奮,劍為知音。千百年來,劍已成為古人的文化素養和才能的重要標誌與象徵,富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是歷代眾多的仁人志士修身立天下的重要人生修為之一。古之文官武將,詩人名士,莫不以配劍舞劍為榮耀。
習武練劍能陶冶品格,培養愛國主義和民族英雄主義精神。借劍抒情,激勵鬥志,把劍這個無情之物變成有靈性的有情之物,使人在窮途無望時,以舞劍來尋求自己的出路和激發人的進取心。劍為中華民族所崇尚,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使人產生一種振奮精神,陶冶情操,奮發進取與健康向上的力量和信心。通過優美高雅的劍姿、俊逸飄灑的動作、抑揚頓挫的韻律感和武德浸透於人們的心裡,感染著人們的思想,使人從劍術的精巧、穩健和快速多變中獲得從容不迫的風度和氣概,使人們的精神和思想從中得到升華與提高。
劍道,更是人道!
詩
《七絕·論詩》
零落王孫
刮肚搜腸枉自悲,珠璣每與我相違。
為求詩句出新意,先得鑿穿故紙堆。
詩者,靈感與意境之化身也。於物質抑或現象中誕生之感悟。古往今來,人們常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無論是喜悅,憂傷或是憤懣,都能在詩中淋漓盡至的體現出來。
詩人活的非常感性,通常會給自己思想一個飛翔的空間,適當地把情感抒寫成文字,要得不是完美,而是一種表達,像博文一樣,有的可能是思想上的共鳴,有的可能是一種壓抑的宣洩,很隨意,很自然。
詩是美好的象徵——詩如小舟,生活就是那載舟之水,泛舟者,只有拋錨揚帆,乘風破浪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極目騁懷;詩也如攀登者,必須披棘斬荊、遍體鱗傷方能立高峰絕崖俯瞰群雄、臨風呼嘯。為詩之道,亦為人之道焉——至真,至善,至美!
醫
《攝養詩》
明 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老子》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內經》上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季養陰,以從其根。」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順應四時,效法自然的養生之道。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同時食補能起到藥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周代的宮廷裡已配有專門從事皇家飲食的「食醫」;在記錄管仲思想的《管子》一書中,著重闡明了飲食乃是產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質基礎,提倡「節飲食」、「薄滋味」的養生法,即飲食要有定量,應「得度」而不宜失度,適可而止,食不過飽,也不過飢。就這樣,管仲把飲食養生與學問道德內涵相互串聯了起來,飲食成為了道德倫理學的範疇,而飲食養生的過程就是認知修養的過程。管仲提倡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個判斷式的千古名句,從倉廩和衣食對人的滿足程度,來推演信義禮節和人生榮辱。一個人,只有有了正確的健康觀才能做到真正的養生,才能活出一個精彩的人生來!
茶
《重過何氏五首》(選一)
唐 杜甫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靖蜓立釣絲。
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茶介入人們的生活,恐在漢代。而作為一種文化則在西晉南北朝時期己初露其風採。茶含有了文化色彩便給人們注入了清新自然的氣息。文人們更喜愛茶的性格:如水、雋永、清幽、雅儒,樂而不亂,因此嗜而敬之。
在茶香的浸染中,可能最令人喜愛的是它在空氣中漫散開來的清釅。淺嘗依舊是濃濃的苦澀,但後面是淡淡的甘甜,再然後是升浮於鼻腔和血液裡的清香,似乎一切都可在這稚香內斂的香氣中滌蕩清洗;不似酒香的濃烈張揚,奪人神志,不似飲料的香傲膩甜,讓人喝不解渴。
品茶是品味人生——苦則苦,因苦而甜;甜似甜,甜中苦香。當生活的苦在心中淬鍊出那種甜,讓自己身邊的人感受來自你的寧靜、祥和或快樂,或許我們可以像茶香一樣為生活形成一道屏障。融合了苦,只把快樂作為一種素質修煉。再或許,做人可似茶般安靜,平凡,不自尊大也不自菲薄,心平氣和,與世為善,那也許更不容易,但算是醇美了。佛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茶似一人生,盡斂苦澀,散發清香。
酒
《將進酒》
唐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鄭板橋論酒曰:「酒能亂性,佛家戒之。酒能養性,仙家飲之。我則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在中國的文壇,與酒相關的詩句層出不窮。「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酒,一直都陪伴在人們的生活中,或喜或悲,或相聚或分離,或明志或失意,或小酣或狂醉,無論喜悲,一切皆離不開酒!
在文人雅士的眼中,酒不再僅僅是那單純的酒精,不同的酒也可以代表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酒也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相同的酒也不儘是相同的韻味!酒道亦如人道,要想「眾人皆醉我獨醒」難,要想「與民同醉,與民同樂」也不是易事,或者「有酒學仙,無酒學佛」,方為飲酒與人生的最高境界!
花
《過東江灘閒書》
佚名
意闌信步過楓欄,一掛霞紗半面山。
彩練舞發詩興漾,洞蕭奏引百禽彈。
柳絲撲水撫香浪,新浪搖波動玉帆。
榭畔清歌催麗影,揮毫潑墨畫江煙。
鮮花朵朵,怡人心性。鮮花是春天的使者,鮮花是心靈的童話。古人對花的讚美,已經超越了鮮花本身的燦爛。不同的季節,有著不同的鮮花來妝扮,人們的情感也隨著不同季節盛開的鮮花,賦予花以不同的寄託。梅花的高潔,牡丹的富貴,菊花的純潔,水仙的清麗,桃花的嬌豔,蘭花的幽香,都是詩人胸中的詩、畫家筆下的畫!
一個人,一束花。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生長,才會有不同的花的品種;有了萬紫千紅的花朵,這個世界才五彩繽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鮮花,那將是何等單調啊!是做寒梅,還是水仙;是做蘭花,還是秋菊;是做牡丹,還是豔桃、空氣、陽光都是平等的,那特別的一點可能就是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