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研討活動參與單位: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梅耀林、姚秀利、劉志超、索超)
《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是國內首個編制完成的省級國家文化公園專項規劃,開創性探索了國家文化公園空間規劃範式與實施路徑,為大運河沿線兄弟省份,以及長徵、長城、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的規劃編制提供了經驗借鑑。
1.首次界定國家文化公園內涵及空間形態
規劃立足展現代表性文化價值、講好國家文化故事的原則,首次界定了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並從國家治理、水工科技等方面提煉大運河江蘇段的獨特文化價值。
通過建構空間資料庫、空間評價模型,精準識別出國家代表性文化資源及其價值富集區,總結提出「園、帶、點」三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形態,並以此構建了大尺度線性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展示體系。
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空間展示體系
2.以文化價值為引領,構建功能導向的空間分區管控體系
規劃在空間綜合評價基礎上,按照保護、傳承、利用的要求,提出劃定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功能分區,並明確了相應建設保護要求。
管控保護區以「保護」為主,明確保護區界線及保護要求;
主題展示區以「傳承」為主,注重優化展示線路,完善服務設施;
文旅融合區以「利用」為主,整合周邊優質資源,以文化旅遊為主導產業推動地區發展;
傳統利用區主要為原住居民生產、生活區域,重點保護傳統文化生態,適度發展旅遊產業。
四類功能分區空間關係示意圖
3.立足新技術,開創性搭建數字雲平臺架構
規劃立足5G通信技術,搭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架構,形成線上線下協同展示格局,充分展現大運河的整體風貌和文化價值,開拓更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公共服務場景,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超級IP。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界面
4.圍繞規劃實施,建立省-市聯動的規劃傳導路徑
規劃建立實施傳導機制,對11個相關地市均明確了其功能定位、空間布局、重點項目庫,並建立了實施方案和年度考核指標,增強規劃可實施性。
揚州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空間規劃圖
來源;搜狐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