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軍後政固山河,心機妙言傳佳話:三國謀士系列講評(1)
自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東漢的朝廷就開始在明面上走下坡路,而且越走越下,越走越崩,更在劉焉的「立牧」建議之下,逐漸失去中心的威嚴,進而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而一發不可收拾。而漢王朝真正可以說開始崩潰的就是宦官和外戚的內鬥進而導致喪失主心骨,而董卓入京則可以說是新的序幕的開始,不過這個董胖子是個粗人,拉幫結派、打架群毆還可以,讓一個粗人來真的做到事事料理得體則是萬萬不能的了,而我們本文的主角——李儒,就是董卓集團輝煌發達的一位投資者了。
李儒,字文優。這個字還真沒起錯,拋去我們對於李儒毒辣的第一印象,李儒還真的是一位文才優異之士,官居博士、兼弘農王郎中令,這個弘農王郎中令一定要注意區別於郎中令,如果是郎中令,那就是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與安全部隊的總負責人,位在九卿,秩二千石,是很高的地位,而弘農王郎中令只不過是李儒在漢少帝劉辯被廢為諸侯王后身邊一個小小的侍衛長罷了,這個職位是隨著漢朝諸侯王實權的下降而一步步下降的,西漢初年還有秩二千石,漢武帝時減為千石,後來再進一步降為六百石。李儒的另一個官職博士也是六百石。總之,這就是一個小人物。
不過再怎麼說,這也本應是在劉辯身邊相當親近並且應當保護其安全的一個人才是,但是李儒這個時候就開始在歷史舞臺上坐不住了,在看清楚了董卓入京,權傾朝野之後,總是想著要去蹦躂蹦躂,上上舞臺。他心中暗想「我怎麼可以一直這樣子做漢王朝集團旁邊的飲水機位置呢?我怎麼可以一直留在一個沒有前途的被廢棄的諸侯王身邊呢?我要向上爬!我要上史書!」
於是,李儒就這樣首先進入了《後漢書》之中,其原文記載為「關東兵起,共討董卓。董卓置弘農王劉辯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獻上毒藥,劉辯不肯飲,董卓等強逼之。於是,劉辯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作別後,飲藥而死。」在面對朝廷中的新興勢力董卓集團時,縱使李儒原先是看著劉辯長大也好,對劉辯有著糾結的心性也罷,他都管不了了,二話不說,直接投入了董卓集團的懷抱中,不僅不盡到自己保安隊隊長的職責,更是積極地盼著自己的老東家歸西,一舉完成自己的第一項業務,可以說是收下了三國之中分量最高的一顆人頭,進而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巔峰。享受無限的風光。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李儒在正史之中的記載其實並沒有三國演繹當中那麼的豐滿和華麗。在正史之中,董卓進京、招降呂布、勸棄貂蟬、主張毒帝、焚城千裡等等均與李儒沒有關係,尤其是毒殺少帝劉辯,明確記載為「使郎中令李儒獻上毒藥」,也就是說李儒其實並不是董卓的頭號謀士,而只不過是董卓的一把刀罷了,而「這把刀」在經歷了內心的人性糾結和權位前途的時候,毅然決然的奔向了後者。
在成功進入董卓集團之後,李儒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金錢、地位等等,事實證明,李儒這一步確實不能說是走錯了,當然,也並不能說是走對了,漢王朝確實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了什麼盼頭,漢室股票更可以說是一支隨時會跌停的冷門股,李儒迅速進行轉型,不可謂不是一個狠辣的決定,這個決定我們現在史書之中輕輕一筆就帶過了,但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去思考他,真的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麼?李儒並不是一個笨蛋,對於董卓做的事情,李儒肯定是看在眼中的,他難道不知道這些行為都是很可能引起後來的殺身之禍的逆舉麼?肯定不會的,在這種情況下,李儒還做到了加入董卓集團,可以說確實是非常的狠辣了,拋開董卓的正邪性不談,李儒的選擇不失為是亂世之中的正確之舉,亂世之中,選上個有潛力的老闆才是王道,局勢來看,董卓確實比小皇帝有前途多了。
總之,李儒雖然是個小人物,但決策狠辣,敢於站隊,與同列的書呆子相比,其做事更加的有魄力,有想法,不過可惜的是思想道德上確確實實是有些許的問題,也必將因此而被人們詬病,成為自己留下的病根。
同樣,我們說李儒沒有《三國演義》中寫得那麼的神,也沒有做特別多的傷天害理的大事情(筆者猜測,李儒或許也知道事情不能做的特別的絕,其實還是為自己留好了後路的),所以李儒的結局也沒有《三國演義》之中所寫得那麼悽涼,在董卓死後,李傕等人重新佔領長安之際,李傕不僅推崇賈詡做官,還極力推舉李儒為侍中,可見李儒確實通過自己的變節與努力,而在涼州派中獲得了一定地位,不光是個跑腿的小角色,《後漢紀》中記載:「李傕舉博士李儒為侍中,獻帝詔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誠宜加罪。』辭曰:『董卓所為,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也。』」就這樣,李儒就被李傕給保護了下來,至於李傕的話語,我們也無從得知到底是實話還是偏袒,不過李儒除了進獻毒酒之外,也確實沒有過多的做奸惡之事,其結局竟也得以善終。
最後總結一下。作為一名博士,李儒應該確確實實只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儒臣,但是為了一時的跳槽,而失去了長遠的發展,在做出毒殺皇帝的事情後,人品的敗壞和政治的低能應該再也無法從人們心中抹去,而其在史書中活躍的夢想也只能隨著「不可罰無辜」而消散如雲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