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拳人被誰趕去廣東後,創造了詠春拳?

2021-02-19 閒來問字

歡迎關注「閩南文化」,傳播閩南、傳播中國!


這是一篇學術性文章,值得一讀。對很多泉州人來說,白鶴拳與永(詠)春拳到底有沒有直接關係?白鶴拳當時是怎麼流傳到廣東,誕生了眾所周知的詠春拳?從葉問到李小龍,再到甄子丹主演的《葉問》搬上螢屏,我們不禁喟嘆:泉州的武術文化,居然如此博大精深。

   已有很多學者對詠(永)春拳的發源進行研究,但至今仍沒能形成比較統一的看法。我們不妨置身於歷史背景,結合永春白鶴拳發展史和永春武生林俊、陳湖起義事件,來探尋詠(永)春拳和永春白鶴拳在發展進程中的吻合點。這樣一來,詠(永)春拳的發源便逐漸明朗。 

  從傳播時間來看,詠(永)春拳種種師傳傳說中,五枚師太、至善禪師等多數是清末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中的小說人物,顏(嚴)永春、蘇三娘等是口傳人物,難以查證。有據可查的有黃華寶、梁贊等人。據有關資料記載,梁贊(1826-1901年),又名梁德榮,廣東鶴山古勞東便坊人,光緒年間,曾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陳華順生於1849年,順德杏壇東馬寧鄉人,39歲時拜梁贊為師學習詠春(永)拳。也就是說,陳華順學習詠(永)春拳最早時間是在1888年,即光緒十四年。由此可以推測,黃華寶、梁贊等學習詠春拳應該在1870年前後。這和林俊、陳湖殘部中的白鶴拳弟子被左宗棠的湘軍驅入廣東的時間不謀而合。


  從創始初期的傳承來看,詠(永)春拳和白鶴拳的師承大同小異。首先,方七娘創立永春白鶴拳後,傳其丈夫曾四,再傳前五虎、後五虎、二十八英俊……這些在永春白鶴拳的古拳譜中都有清楚記載。傳說中詠(永)春拳也是由女性創立後首傳其夫,再傳其他。其次,古拳譜記載,方七娘最早傳授地點為永春西門外五梅山觀音亭。據修於乾隆五十二年的《永春州志》記載,「梅花山,由金峰脫下,五山相連如梅五出,其麓為儒林街」。詠(永)春拳傳說中早期師父有位五枚師太,她會不會就是在永春縣五梅山傳授武術的女性師父,而由於種種原因,後人故意把「五梅師太」改寫為「五枚師太」?

  從兩種拳敬奉的師祖來看,無論名稱如何變化,各地武館的祖師神位牌上多數寫有「白鶴先師」或「永春歷代先師」,如福州、寧德、臺灣、南洋等地的鶴拳武館。中華武術歷來尊師重道,廣東詠(永)春拳一些武館也不例外,陳華順故居神位牌上寫有「永春歷代先師」,黃飛鴻故居的神位牌上也寫有「白鶴先師」,祖師神位絕非後人隨意寫上。另外,資料證實,永春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的生日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白鶴拳弟子一般會在這一天會舉行祭祀活動,廣東很多武館在這一天也都要祭拜祖師。由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剛好也是關帝爺的誕辰日,也許有些後人把祭拜先師誤以為是祭拜關公了。

  從傳授武術者來看,林俊陳湖殘部中的有些永春籍人不敢回原籍,為了避禍埋名隱姓,靠傳授功夫來謀生,且不敢暴露功夫來源,只好說自己的功夫是「原來永春師父」傳授的。由於閩南話中沒有撮口音,大多數人把「yuan」(原)讀成「yan」(嚴、顏),即使是現在,多數閩南人仍分不清楚「原」和「嚴、顏」的讀音。可以設想,在普通話不是很普及的年代,把「原永春師父」說成是「嚴(顏)詠春師父」也就在常理之中。同時,詠、永、詠在《康熙字典》之前在一定範圍內是相通的,在【唐韻】【正韻】【集韻】中,它們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嚴(顏)詠春」不是拳師的姓名,而是代表那位拳師的原籍或者拳術的發源地地名。「嚴(顏)詠春師父」就是「原永春師父」,即「原來永春師父」的意思。


  從詠(永)春拳傳說中的歷史背景來看,火燒少林寺事件常見於民間傳說,尚無發現確切的文字記載和確鑿的史跡。林俊父親林捷雲藏匿的湖安巖被永春州練總邱公立圍剿,住寺和尚奮起反抗,寺廟被毀。同時,林俊家鄉遐齡鄉的林氏和陳湖家鄉龍頭鄉的陳氏祖厝也被官府燒毀。這在族譜上和縣誌中均有記載,並有大量的遺蹟見證。因此,林俊、陳湖殘部個別人出於安全和授徒需要假借火燒少林寺故事,編造出離鄉背井的緣由也在情理之中。

  從武術動作術語來看,詠(永)春拳的基本動作「黐手」中「黐」字在普通話中發音為「chī」,粵語發音為「tí」,與閩南語的「黏黐黐」(nián thī thī)的「黐」(thī)的發音一模一樣。閩南語中「黏黐黐」(nián thī thī)是形容很黏(粘)的意思,「黏」字和「黐」字意思相通。永春白鶴拳形容一個拳師用手腕控制對方的能力通常就是說「手很粘」或「黏黐黐」。因此,詠(永)春拳「黐(chi)手」其實就是永春白鶴拳中的「黏(粘)手」。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詠(永)春拳有的流派叫黐手,有的流派叫黏(粘)手。


  從武術本身來看,一些精通詠(永)春拳的人士對永春白鶴拳的古拳譜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其中很多要點是相通的。例如:永春白鶴拳「論出手必先講子午歸中」,「子午歸中」即「子午中正」,與詠(永)春拳「守中用中,中線防守,中線進攻」的「中線原理」是一樣的。又如,永春白鶴拳「論交關接手」中記載:「內節如鐵,外節如棉……直可破橫,橫能理直。逢剛則剛,逢柔亦剛;遇空則入,遇門則過;有橋過橋,無橋生橋;內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剛柔相濟之巧。」這與詠(永)春拳訣「乘空必入,逢膀必閘,以軟制硬,以快打慢」及「柔中帶剛,剛柔結合,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以橫消直,以直帶橫」的意思一致。另外,永春白鶴拳與詠(永)春拳一樣,也講究利用「聽勁」覺察出敵力的虛實、大小、方向,利用力學之圓弧切線原理,借力消力,連消帶打,達到以「四兩拔千斤」、出奇制勝、以弱敵強的目的。現在兩者在套路和練功方法上的差異則主要是由授受者個人因素和雙方長期缺乏交流造成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詠(永)春拳源於福建省永春縣方七娘始創的永春白鶴拳。在1870年前後,左宗棠和郭嵩燾由於不睦,驅匪入廣,促使林俊、陳湖殘部中的永春白鶴拳弟子流落廣東,個別人隱姓埋名,傳授永春拳。也因為口傳的原因,產生了嚴(顏)詠春這個虛構人物,致使永春白鶴拳訛傳為詠(永)春拳。

 

相關焦點

  • 永春白鶴拳歷史
    在永春白鶴拳發展的雛形時期,成形時期,其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身授,較少以文字形式進行敘述。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以「永春白鶴拳七傳人」為主著作的永春白鶴拳書稿拳論的問世,較為完整地總結了永春白鶴拳的理論體系。
  • 連黃飛鴻都不在列的「廣東十虎」到底有何絕技?他們是誰這麼厲害
    當時的廣東地區武風盛行。因此誕生了名震江湖的「廣東十虎」,他們個個都身懷絕技,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的介紹這十位高手。 王隱林成名絕技:俠家拳王隱林又名王飛龍,他是中國拳術中南拳之一,也叫俠拳。他是俠客李鬍子,俠家拳的傳人之一,在過去也叫「白鶴拳」,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有著不少的傳人。俠家拳的特點就算是,發力快而猛,儘管動作樸素但是卻剛勁有力,並且進退靈活,讓人難以銜接。 黃澄可成名絕技:九龍拳黃澄可雖然從小習武,但是卻生性善良,宅心仁厚。
  • 《洪熙官》(1977)劉家良拆解虎鶴雙形 詠春白鶴合二為一
    成年後的洪文定,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虎拳武藝,還習得了母親的鶴嘴及拑羊馬。他將三者結合,以嶄新的「虎鶴雙形拳」再戰白眉。正如上文所述,本片是罕有採取雙主角模式,因此過去在電影創作中,一直都以完整體系示人的「虎鶴雙形拳」,今次改由兩父子分拆完成。如是者,虎拳與鶴嘴各自的風格便能更加突出,同時亦顯示了兩者互補長短的關係。具體來講,由洪熙官施展的少林虎拳,自然是承擔「剛猛」的部份。因此虎拳的大部分招式,都是攻向白眉的胸膛,或者以「搭橋」的方式進行交鋒,藉以表現虎拳的威猛氣勢。
  • 傳奇詠春文化的探訪之旅
    這是詠春! 子承父業,岑師傅幼年承續詠春緣 熱熱鬧鬧的恩寧路永慶坊,人潮人往。其中藏著一個功夫夢.岑兆偉,廣州岑能詠春拳傳承基地主理人,著名詠春拳宗師岑能之子。其父被譽為「廣州詠春之父」,也有「閃電手」的美名。岑師傅繼承了父親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發揚詠春拳文化。
  • 詠春寸拳的技法與特點
    一、詠春拳中寸拳的由來詠春拳是中國南拳派系之一,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相傳其源於少林派,清朝嘉慶年間少林五枚法師雲遊民間,後寄身於川滇交界大涼山(棲霞山)白鶴觀,因與山下豆腐店嚴二父女相識而傳技於其女嚴詠春,後嚴詠春技成後仍然潛心練習,某日見蛇鶴相鬥情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她吸取福建永春縣方七娘的白鶴派中的「龜背鶴身」和墜肘、鶴拳中的「以閃為進」的步法和手法,再結合蛇鶴相鬥而善於纏繞吞吐的特點,悟出了以手腕快速為主的「手勁」,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
  • 《葉問4》裡的「詠春」和「截拳道」誰在實戰中才是「大哥」?
    甚至有人在問,葉問的詠春和李小龍的截拳道誰厲害?今天大凡就帶大家一起來分析下,詠春和截拳道誰才是「大哥」!!!而我們的黃淳梁絕對是個實戰王,因為當年詠春要與人切磋,要面對踢館,只要派出他,那對方都會敗下陣,他經歷幾百場實戰,這個講手王就是這樣打出來,他在李小龍心中的地位很高。但是一次臺灣的邀請賽上,黃淳梁第一局就輸給對手。
  • 【文史】詠春拳這麼出有名,是有道理的
    因此詠春拳的很多設計是專門針對少林武功而來,比如詠春的馬步以窄步內夾的日字鉗羊馬為主,以克制少林的寬步四平馬;詠春以短橋手貼身近戰為主,以克制至剛至強大開大合的少林拳法。嚴詠春得到五枚師太真傳後,嫁入廣東當地豪門梁家,由此詠春拳便成為梁家家傳武功。——以上內容為詠春派古老相傳的門派掌故,但是其實都是假的。
  • 【美學課程】詠春拳體驗
    葉問先後跟隨陳華順、吳仲素、梁璧苦練詠春拳法,深得詠春拳的精髓與奧妙,後離開佛山赴香港定居,在當地設館授徒,跟隨其習武者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在社會上和武術界極具威望。葉問手下高徒輩出,最為著名的當屬以詠春拳為武術基礎發展出截拳道的李小龍。
  • 詠春,葉問與梁挺
    一、傳奇的詠春詠春是二百年前廣東的一位美女的名字,姓嚴。
  • 影后胡蝶、詠春宗師梁贊、王老吉涼茶,他們都有啥關係?
    她的父親胡少貢,是京奉鐵路總稽察,只生一女,考慮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又娶了一個,生下四子一女,這是後話。胡蝶一直沒有忘記她是廣東人,在回憶錄中她說,「九歲那年,父親辭去了這個不大不小的京官,全家回到了廣東……鶴山是我的故鄉,逢年過節也隨父母回去祭祖,記得那裡的祠堂,女性是不準進的,據說也不上宗譜,但以後我成名時,名字又破例地列入宗譜。」
  • 讓詠春傳人告訴你《葉問3》裡的詠春到底值多少斤兩
    近距離的纏鬥動作和接橋後格鬥,你都能從李小龍系列電影中找到詠春的影子,但六點半棍這種長兵器卻從未出現過。六點半棍在詠春派內是非常獨特的功法,詠春派承認五枚師太是共同的祖師,小念頭、尋橋、木人樁、黏手、標指、八斬刀(註:此套路存疑,後面章節展開介紹)都是五枚師太所創,唯獨六點半棍是被確認人後世弟子梁二姊所創。根據記載梁二姊是嚴詠春丈夫梁博儔的再傳弟子,他本人拜師前曾經練過少林棍法。
  • 【拳門逸聞】詠春拳史:葉問一分鐘擊敗日本高手 教出李小龍
    鳳凰衛視《風範大國民》日前推出的一檔節目,詳盡地介紹了葉問的傳奇一生:身高不過1米63的他在一分鐘內就把日本高手打得心服口服;教授弟子時毫無保留,但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出售,曾經拒絕李小龍以一間樓宇高價換拳譜的請求…… ‍ 核心提示:詠春拳是中國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被葉問先生帶來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在歐洲快速發展,為多國特警所採用的拳術。
  • 功夫英雄聯盟:從詠春到葉問
    據傳,詠春是個女人的名字,她的娘家姓嚴,是福建人。嚴詠春曾師從於少林女尼五枚大師。五枚開創了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身短打於一身的拳術,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個拳路,特點是發力含蓄,步穩身靈,敏捷快速,剛中帶柔。搏鬥中講究正面入門,接近對方連續進攻,憑藉手臂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克敵制勝。嚴詠春學成後,傳於後世,故該拳以其名名之。
  • 葉問詠春十大功臣
    葉問1972年去世後,其子葉準、葉正繼承父業,致力推廣詠春拳術。葉準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葉準還以《葉問》系列電影顧問兼武術指導的身份,為影片的拍攝提供相當大的幫助。
  • 8秒擊破80個氣球,葉問詠春傳人使出速度驚人的"閃電拳"
    因為只有實力最強的人,才能贏得周冠軍。本周,八位頗具實力的選手已經集結完畢,他們分別是葉問詠春第二代傳人董崇華、客家文化傳播者細妹、海膽炒飯主理人遊誠、高級品酒師周北辰等。周冠軍只有一個,究竟誰能摘得這一榮耀呢?答案即將為您呈現。
  • 清末廣東武林十大高手「廣東十虎」分別是誰 他們絕技是什麼
    身懷少林絕技的蘇黑虎回到老家順德後,接受鄉人的邀請教授村中子弟少林武功,蘇黑虎在村鎮裡教拳未免感到自己懷才不遇,遂到省城--廣州發展,在同村兄弟介紹下,先任職果欄教頭,三年後蘇黑虎在廣州西關開設武館,由於藝宗少林,武藝精湛,慕名而來者日眾,更招致當地的武當派教頭呂榮妒忌,到蘇黑虎之武館搗亂,但被蘇黑虎擊敗,從此聲名大噪。絕技:鐵沙掌、黑虎十形拳
  • 【龍的傳人·李小龍讀書會】截拳道就是詠春嗎?
    斯時,李小龍還只是門派武術中人,其思想理念尚受到既定的門派武術觀念的束縛。正是從哲學的整體性和根本性認識出發,李小龍充分認識到不管任何武術體系,不管它如何優秀,都必然存在著永恆的局限,同時,人與人之間的格鬥絕對不會因為武技的不同而有不同,世界上任何國家或民族的武技,既有其長處,亦受到其局限——有時長處即短處——世界上任何現存的武技或門派,都不過是人類整體武術的片段組成部分,而非其整體,與其從枝節花葉處去了解武術,倒不如從武術的根本處去了解,即通過對世界武術的廣泛研究,找到人類搏擊的本質及其共同規律
  • 假如詠春有段位 李小龍後誰更厲害?甄子丹樊少皇林正英榜上有名
    本期追根溯源,不講戰力,不談技術,單純討論一下電影和詠春的關係。 詠春拳可謂是最早在好萊塢電影展露本事的中國功夫。 究其緣由,肯定與李小龍脫不了關係。那麼問題來了,假如詠春有段位,螢屏上活躍的武打明星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