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一部小眾到身邊都沒人聽說的電影,屬於神秘主義青春

2020-10-10 奔二老青年

致力於青春敘事的青春電影,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中國大陸影壇都是一個鮮明的存在。

進入新世紀後,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張一白《匆匆那年》、郭帆《同桌的你》、李玉《萬物生長》和陳可辛《中國合伙人》等,一大批青春電影井噴式搶佔市場,形成了青春影像敘事的一個高峰。



不過將青春片這一商業類型與文藝範相融合也能走出一條獨特的路子。

非常適合國內外電影節,比如《狗十三》、《黑處有什麼》、《少女哪吒等。

青春是浩浩蕩蕩、轟轟烈烈的過程,有絢爛的綻放時期,也有落寞的暗淡時期,青春期中的傷與疼,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一般的青春電影抓住的都是對於過往歲月的懷舊,而《少女哪吒》則從不同的角度,以支離破碎的片段回憶為主,將一段帶有痛感的青春展現在大眾面前。



《少女哪吒》是一部小眾到身邊都沒人聽說的電影,在《小時代》等青春電影的反襯下,這部電影從上映開始就遭遇了零排片的尷尬,因為電影中沒有墮胎也沒有姐妹撕逼,更不強調友情的珍貴和愛情的甜蜜,所以它只是一部講述青春的電影,卻和主流青春片格格不入。

青春期不就是這樣的嗎?



雖然每個人的青春都被貼上的獨一無二的標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出現,帶著濃濃迷茫感的青春時常困擾著那些正在成長的少年、少女。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原著全書由六個短篇小說組成,背景設定在不斷興建與拆毀的九十年代,一個典型的中國小鎮。影片也還原了一部分屬於上世紀發展中中國小城少年們獨有的青春期。不刻意煽情,不過度渲染,也不指責和評判。故事講述了一對十六歲的閨蜜李小路與王曉冰在學生時代相互依戀牽絆,但最終在成長過程中越走越遠……



十六歲的插班生李小路遇見班上的好學生王曉冰,並成為最好的朋友。

在小說的簡介裡說:這是兩個反抗的少女的故事,因為同樣愛看三毛成了朋友。

這句話讓人很有共鳴,畢竟那些關於早戀、墮胎和友誼、撕逼的故事都讓人感到荒謬、麻木,反而是《少女哪吒》的這兩句簡介才讓人恍然想起自己的青春——一個愛讀三毛、一點就炸的刺頭女同學。

在短暫的相處時光中,小路和曉冰一起閱讀三毛,共同發現了寶城最美的地方。



寶城,是原著作者綠妖虛構的地方,但是故事中出現了無數次的老城牆根河堤,在綠妖的生活中都是真實存在的,那是她上中學時最愛去的地方,綠妖的老家是河南許昌襄城縣,一座很古老的小城,現在還留著城牆,也有護城河,城牆上種著梨樹和桃樹……



「我有一個秘密:如果你沿著河堤一直向前走,你就能走到世界盡頭;如果你走得足夠久,你就能回到原點,因為地球是圓的。」這是小說的開篇,也是小說中主角之一的王曉冰文章《春天在寶城的河堤》裡的開篇,綠妖用了多層嵌套的方式,以主角李小路的回憶視角引出了王曉冰在少女時期寫出的動人文字,所以《少女哪吒》也可以作為一部文學電影來看。

李小路是一位初二女生,王曉冰是初二女生在字裡行間追憶的文學社才女。



高考結束的暑假,王曉冰最後一次來找李小路,像初遇時那樣燦爛奪目。

她們停下了兩年的友情似乎在一天裡得到了完美的修復。

這個世界上有五十多億人



兩人相遇的時候無話不談,列夫·託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一個家庭的變故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很多時候會促使他們走上另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是電影中王曉冰從一個才女最後變成了一個逃課、抽菸的孩子,其不幸的家庭就是促成她變化的重要誘因。

這也與一系列表現女性成長煩惱的影片有著相同之處,故事的女主角都遭遇了同樣的變故:少女時代的家庭破裂、父親的缺席、父愛的缺失、不完整的家庭……

家的喪失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女主角悲劇命運的直接導火索。



電影中出現了一幕,人口普查時,王曉冰在家門口告訴調查員家裡有兩口人,又隨口問了句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人…得到回答「五十多億吧」。這樣一對比王曉冰回答自己家裡「兩個人」與五十多億人,帶給了王曉冰震撼,同時也帶給了觀眾震撼。

除了一種油然而生的渺小感,還給了這部電影主題的另一種解讀。

隨後她拉上紗門,站在那裡。

觀眾能夠感受到她要離開了,因為她沒把自己算在家庭人口裡。



最後王曉冰還是走了,而李小路三十多歲小有所成後回家鄉收到曉冰留給她的一隻鐵盒,盒子裡裝著無數的曉冰曾經孤獨無助的時刻……

電影以死亡開頭,以死亡結尾,少女王曉冰死了兩次,這麼一頭一尾的設計,你也可以理解為負負得正,王曉冰重新活了一次,畢竟神話傳說裡,哪吒不死怎麼能夠擁有乾乾淨淨的蓮藕身。



少女的成長總是這樣,有些人能順利長大,有些人卻註定夭折。

片名是《少女哪吒》,其實似乎應該是「少女」和「哪吒」。

李小路是少女,只不過是符合時宜地叛逆;

王曉冰是哪吒,她早慧、敏感,最終很難不以「自殺」對抗這個世界。



第一眼看就很喜歡《少女哪吒》這個名字,在綠妖的原著末尾,有一句描寫王曉冰的話:「她像哪吒,剔骨還母,徹徹底底自己再把自己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不能把自己養育的更好。」

導演李霄峰說自己最初看到「少女哪吒」這四個字時就被吸引:「感覺這是個很女性主義但是又很昂揚的名字。年輕,像是一棵生命之樹剛開始仰望天空的樣子。小說本身具備很硬朗的氣質,我喜歡硬朗的形式。哪吒是個叛逆的神,電影中的少女是人,但人是有靈魂的,這部電影就是在真實和夢的縫隙裡去找人的靈魂。」

其實,「少女哪吒」也是叛逆少女的意思,就像是李小路和王曉冰這樣。



哪吒永遠無法被殺死,除非他自殺。

少女永遠無法被屈服,除非她心甘。

文原創,圖網絡

相關焦點

  • 《少女哪吒》這部電影,真是很難描述觀後感
    《少女哪吒》這部電影呢,真的是一部很難描述觀後感的電影。作為一個國產小清新,我從去年聽說《少女哪吒》之後就在期待。在看海報和預告片的過程中,我一直希望能看到一部細膩描摹女性心理和詩意刻畫少女成長的電影。所以,看完後期待落空的我,滿腹困惑,如鯁在喉,感覺這個槽不吐一吐,真是要噎死老娘我了。
  • 《冥王星時刻》:東方神秘主義,當心你的靈魂被吸進去!
    然而,電影卻有一種氣質,是你在別的電影中難得見到的。叫它神秘也好,意識流也罷,甚至陰森,甚至詭異……可一旦看進去了,就叫人慾罷不能。電影在神秘主義和生活氣息之間,找到了穩定的平衡感。失落,但不至於喪氣;幽默,但不至於諷刺。確實是近年來本土藝術電影中難得的類型。2016年的《長江圖》有點神秘主義,但不如《冥王星時刻》深入得徹底。 《冥王星時刻》不一樣——儘管其中有一段相似的背影跟拍長鏡頭——這部是真正的「東方神秘主義」。
  • 「推薦」關於邪教、異教、神秘主義的10+2部電影
    星期五言:邪教、異教、神秘主義三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在本人看來,邪教是之於「社會危害性」而言的,比如說麻原彰晃、查理·曼森那種以傷害他人而成教的人;異教不害人(或者說不違反法律),但卻往往是正統教派乃至主流社會的眼中釘、耳中刺,顯然他們是小眾的,隱秘的,甚至偏執的;最後一種神秘主義,它似乎沒邪教那麼狠,也沒異教那麼嚴肅,它對大眾而言其意義更多體現在藝術層面上。
  • 電影 15部小眾的青春電影
    戀愛大過天,失戀甚於死,這就是青春電影的魅力。對另外,除了這點,榜單還有如下設定: A、青春電影,按照一般的年齡段劃分,青春期就是12~18之間或左右,說白了就是初高中階段。所以如《四百擊》、《菊次郎的夏天》、《冬冬的假期》、《無人知曉》這樣的佳作不在榜單範圍內,因為主角太小了。 B、既然是小眾,那麼一些廣受好評的影片就不在範圍內了。
  • 白惠元|哪吒之死:鏡像、幻想與縫合——近年中國少女電影的文化症候
    聖潔與罪惡是彼此交織的,恰如印度教聖妓婆須蜜多(Vasumitra)的故事,導演以一種暗黑方式觸摸到了少女生命普遍存在的內向疼痛。綜合以上兩種傳統,我們會發現,《少女哪吒》、《左耳》、《七月與安生》等少女電影的鏡像結構是一個可供闡釋的話語空間:從精神分析到社會歷史,再到女性主義,鏡像結構對於少女電影的意義是多元的,這也是後文展開具體討論的基本維度。
  • 【姿勢】十五部小眾的青春電影佳作
    對青少年來說,家庭、死亡、愛情、性、毒品、暴力……都是他們私密而獨特的體驗。但唯有經歷這些人生中遲早要承受的痛苦歡愉之後,才會有成長。這是每個人都會走過的階段,也是青春電影的青春痘——出一次才好。我個人非常喜歡青春題材的電影,不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這種,這些電影不在盤點考慮的範圍內,因為算不得「佳作」。
  • 中國少女電影:少女哪吒的神話、青春期與小鎮空間
    白惠元在少女電影的雙主體場景中,如果女觀眾的凝視是自由的,那麼,她們究竟會把誰投射為理想自我呢?這是一個有趣的命題。《少女哪吒》、《左耳》、《七月與安生》三部電影主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著高度相似性,即叛逆少女。這一形象序列也成為近年中國少女電影的主要文化症候,其中投射出新一代電影觀眾的認同焦慮。
  •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哪吒」
    這個周末我也去看了一下,前段時間點映口碑大爆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現在這部動畫電影已經破9億了,還在以很快的速度上升,預測的最終票房是27億左右,比不少正常電影都要高很多。哪吒笑曰:「把我的乾坤圈都汙了。」復到石上坐下,洗那圈子。水晶宮如何經得起此二寶震撼,險些兒把宮殿俱愰倒了。       打死了海夜叉之後,龍王三太子來說理,結果也被哪吒扒皮抽筋,這哪裡有小英雄的樣子?
  • 【影薦】《同桌的你》、《左耳》什麼的都遜爆了!戳進來,真正小眾的青春電影佳作在這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春片佔據了大陸電影市場,對青少年來說,家庭、死亡、愛情、性、毒品、暴力……都是他們私密而獨特的體驗。但唯有經歷這些人生中遲早要承受的痛苦歡愉之後,才會有成長。這是每個人都會走過的階段,也是青春電影的青春痘——出一次才好。小編自身也非常喜歡青春題材的電影,哦,不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這種,因為它們算不得是「佳作」。
  • 又一部哪吒動畫電影定檔,可還沒上映就開始「唱衰」是怎麼回事?
    今天追光電影發布了《新神榜:哪吒重生》的預告片,宣布這部歷時四年打磨的動畫電影將於大年初一上映。 對此,人們反應不一。有人疑惑怎麼又來個哪吒、有人感嘆對追光的膽量表示期待,認為白蛇原班人馬的新作一定沒錯、也有人誤解餃子導演終於交出了哪吒續作。
  • 中國少女電影的鏡像結構
    白惠元近年來,少女電影逐漸在中國崛起。作為青春片的亞類型,少女電影通常以青春期女性為主要視點,呈現「她」眼中的青春歲月,並製造傷悼氣息與懷舊氛圍。因此,若要深度討論少女電影的文化意涵,則必須把中國少女電影放置於世界少女電影的譜系之中,並結合女觀眾的觀看位置與主體認同進行分析。《少女哪吒》(2014)、《左耳》(2015)、《七月與安生》(2016)三部電影都使用了雙主體敘事結構,講述了兩位同齡少女相依相伴相離相合的成長故事。本文試圖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少女電影的鏡像結構?
  • 哭到崩潰悲傷到致鬱的動漫電影
    我聽說啊,櫻花會假裝凋謝然後再次盛放的。好了好了,別擺出那麼複雜的表情,人終有一死,在天國再見唄!我死了以後,你可以吃掉我的胰臟……聽說讓人吃掉胰臟的話,靈魂就永遠存活在那個人的身體裡。這是一個少年,試圖接受少女,四周的人,以及自己的故事。《聲之形》改編自大今良時的同名漫畫,由《玉子愛情故事》 《輕音少女》的監督山田尚子擔綱,是京阿尼首部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影。既然是原漫改編,全七卷的原漫,濃縮到2個小時的電影當中,必定要做取捨。
  • 詩人葉芝,一位神秘主義浪漫主義風格的引領者
    葉芝的藝術代表著英語詩從傳統到現代過渡的縮影。葉芝早年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於此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在現代主義詩人艾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葉芝的寫作特點腦洞大開,一般人模仿不來!
  • 從《少女哪吒》到《風平浪靜》,李霄峰覺得自己「挺現實」
    ,人無法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李霄峰的三部電影都發生在90年代的小城裡:文藝片出道,《少女哪吒》,少女訣別;類型化上邁進一步,《灰燼重生》,大學生與工人交換殺人;類型化再進一步,《風平浪靜》,保送名額被外人替換,父子終見血。
  • 一部被遺忘的小眾電影,我卻看得哭笑不得!韓國青春電影《純情》
    —娘子說電影,開心笑不停!—幾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系列!喜歡的小夥伴記得幫我轉發一下哈!麼麼噠!
  • 揭秘青春電影《逆愛》「哪吒樂隊」,九五後的熱血青春來襲
    《逆愛》導演王帥接一直有一種心願:在大陸拍一部與眾不同的青春片。於是,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對音樂的喜愛上,並因此組建了「哪吒樂隊」,僱了幾個人陪自己「搖滾」,自己做主唱,儼然成了樂隊成員心目中財大氣粗的boss。
  • 《哪吒之魔童降世》—每個反抗宿命的人都有一部《哪吒鬧海》
    從這個角度上說,《哪吒》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無疑是一部好電影。對於好的電影,自然有口皆碑,其故事情節、人物設計、技術特效、音樂、美術等方面早已被眾影評人交口稱讚。據說這部電影從創作到誕生耗時5年,光劇本就打磨了2年,改了66稿。不過依然有些許瑕疵。
  • 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姜子牙聯動,屬於中國的封神宇宙即將開啟
    今年夏天整個電影院都被一部動畫大電影燃爆了,所有的頭條都是他。它就是動畫大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整個暑假都是他。不管是影院播放還是頭條熱搜,全部都是他。他創造的成績讓人自豪,中國電影票房歷史第二,也是中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一部動畫大電影。他的成績讓無數愛好者,從業者看到了希望。
  • 《哪吒降妖記》:屬於Z時代的神話劇終於來了
    每一代人,都該有屬於他們的神話劇 《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話小說,蘊含了我國古代人民天馬行空的想像和架構深刻故事的智慧,塑造出了諸多正義、勇敢、熱血的經典角色。 由這些經典神話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也陪伴無數80後、90後度過了童年時光。
  • 哪吒爆了!真的爆了!炸裂國產電影!!!
    紮根中國本土題材,小眾特色畫風的成人動畫,成為了彩條屋極具辨識度的創作風格。寫了2年劇本,製作了3年,終於推出了新作《哪吒之魔童降世》。02改編神話,顛覆傳統哪吒的神話故事,相信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但《哪吒之魔童降世》卻在神話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和顛覆。民不聊生的商朝末年,紂王的暴虐統治引起了人神共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