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作為一家從事汽車內外飾件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廣州市金鐘汽車零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鐘股份」)的主要產品包括汽車輪轂裝飾蓋、輪轂鑲件、汽車字標、汽車標牌、方向盤標和汽車車身裝飾條、車身裝飾件總成、格柵等,其主要客戶是整車廠商及其一級供應商,主要採用「以銷定產、以產定購」的經營模式。
近期,公司更新了創業板IPO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在今年7月份的申報稿基礎上增加了2020年1~6月的信息披露。深入分析其最新版本的招股書申報稿,《紅周刊》記者發現金鐘股份雖然對一些關鍵問題做了很詳細的解釋,但是仍有一些很重要的地方沒能解釋清楚。此外,金鐘股份的原始報表和申報的報表在同一項數據披露上也是不同的,做了很多跨期調整,將這一情況跟其存在的問題綜合起來,很容易讓人懷疑,金鐘股份的這個做法不像在彌補差錯,更像是在掩蓋差錯。
採購情況無法獲得報表數據證實
金鐘股份的主要原材料為塑料粒子、電鍍金屬材料、添加劑及油漆等化工材料,還有鋼、鋁等五金材料。招股書披露,公司在報告期內(2017年至2020年1-6月)原材料採購金額有11653.40萬元、13285.47萬元、14709.16萬元和5183.99萬元(如表1所示)。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若從財務勾稽關係分析,在金鐘股份的財務報表中,我們竟然找不到跟該採購數據基本匹配的相關數據,某個年度甚至還存在巨大差額。
首先以2018年為例進行分析,該年度的原材料採購和外協加工的總額為14216.21萬元,根據該年各月份適用17%或16%的不同稅率,我們測算出其增值稅的進項稅額大約有2321.98萬元,由此也推算出,公司2018年含稅採購總額有16538.19萬元。
在同年的合併現金流量表中,金鐘股份「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14859.13萬元,為了更精確一些,在衝抵預付款項增加額25.53萬元所對應的現金流量後,當年用於採購的現金支付一共有14833.60萬元。
將含稅採購總額16538.19萬元跟所支付的14833.60萬元現金做對比,不難發現,還有1704.59萬元的含稅採購額沒有付現。根據財務相關理論,這必然體現為合併資產負債表中應付票據及應付帳款有相同規模的增長。
合併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2018年年末的應付票據279.79萬元和應付帳款5378.14萬元合計要比上一年年末相同兩個項目的合計金額5005.74萬元多出652.19萬元,與理論上應增長的1704.59萬元負債明顯不同,存在1052.40萬元差異。
那麼,應付款項是否受到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的購建的影響呢?理論上是會受影響,但《紅周刊》記者測算了2018年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帳面價值增加額,並考慮相關折舊、攤銷、減值準備金額,跟該年度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相比較,呈現出前者略小於後者的情況。也就是說,長期資產的購建不會形成非常大額的應付款項。原材料採購與外協加工中出現的差額也不能因此獲得合理解釋。
同樣的分析方法,進一步梳理2019年和2020年1-6月的原材料採購及外協加工的情況與財務報表的現金流量、應付款項等相關數據之間的關係,我們發現只有243.16萬元和370.12萬元的偏差,而且長期資產的購建情況也不會對應付款項產生較大的影響。很顯然,這兩個時間段的情況和2018年是截然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提到,金鐘股份在報告期內還存在將應收票據背書用於支付貨款的情況。根據其中披露的數據,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背書金額分別高達4008.22萬元、2873.31萬元和1423.81萬元。如果考慮背書在原材料採購及外協加工的相關款項支付中的影響,那麼上述分析發現2018年的差異金額就不止1052.40萬元,而會將這個異常差額擴大至3000萬元左右。同樣,2019年和2020上半年本來差異很小,但是考慮背書金額之後,差異也會變的更明顯了。
綜合上述,我們將金鐘股份的財務報表相關數據結合背書等信息,分析發現其披露的原材料採購金額及外協加工金額是存在比較明顯異常的,換句話說,金鐘股份的財務報表數據難以證實其採購情況的真實性。
表1 採購相關數據(單位:萬元)
原材料成本很可疑
根據招股書,報告期內,金鐘股份的直接材料佔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58.86%、59.23%、58.51%和55.46%,佔比較高,從該比例可以看出,其直接材料的核算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公司營業成本的真實程度。
比如說,2019年原材料採購額為14709.16萬元(如表2所示),比同期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材料13441.48萬元多出了1267.68萬元,這意味著,該年年末的存貨中的原材料以及各存貨明細項目的原材料成本有大致相同的增長。
然而招股書披露的存貨數據跟原材料採購額、主營成本的直接材料之間卻是明顯不符的。其中,2019年年末存貨中有1304萬元的原材料,比上一年年末增加了229.29萬元,也就是說,除了原材料之外,存貨中庫存商品、發出商品、在產品、半成品、委託加工物資這幾個項目的原材料成本應該增加1038.39萬元才對。
然而,這幾個項目的合計金額為4232.80萬元,跟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金額3558.84萬元相比,只增加了683.96萬元,這一結果明顯少於理論上應該增加的1038.39萬元。如果按該年度主營業務成本中直接材料佔比58.51%測算,則差異更為明顯。
同樣的思路分析2018年和2020年1-6月的採購與成本數據之間的對比情況,我們發現2018年原材料採購金額13285.47萬元跟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材料12453.30萬元相比,相差了832.17萬元。而存貨各明細項目中,原材料比上一年增加了558.75萬元,其餘各項目合計比上一年年末減少了331.42萬元。一增一減,在內部存在一定的抵消情況下,最終差距還是比較小的。
2020年上半年跟2018年的情況差不多,其原材料採購與主營成本的直接材料相差-250.36萬元,而存貨中的原材料減少211.22萬元,其餘各項合計減少267.92萬元,綜合起來也不會發現明顯異常。
總體上來看,除了2019年存在明顯的差異之外,報告期內其它各期的差異很小,如此情況至少反映出金鐘股份2019年的原材料採購及營業成本、存貨成本是有可疑之處的,需要公司做出一定解釋。
表2 採購與成本相關數據(單位:萬元)
大規模調整原始財報數據
在金鐘股份的招股書中,除了採購與成本數據之間的差異比較可疑之外,《紅周刊》還發現,該公司竟然對報告期內原始報表的數據與申報報表的數據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原因是原始報表與申報報表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之處。
從相關材料來看,金鐘股份主要調整了2017年和2018年的資產和利潤數據。其中,淨資產在這兩年的原始報表中分別有27331.63萬元和33366.96萬元,而申報報表分別調增424.10萬元和1154.74萬元,佔比雖然不大,但是絕對金額卻是非常可觀的。
金鐘股份還調整了2017年和2018年的淨利潤。原始報表中,這兩年的淨利潤原有5129.30萬元和7035.33萬元,而在申報報表中,調增了368.49萬元和730.63萬元的淨利潤,佔比分別達到7.18%和10.39%,合計高達1099.12萬元(如下圖所示)。
以上只是整體的調整情況,金鐘股份在招股書中還用了4大頁的篇幅披露了具體的各項目調整情況。不看不知道,一看還是嚇人一跳,兩年間出現了數十處調整,差異的原因解釋包含了很多違規或錯誤的會計核算。
比如說,2018年應收帳款中,原始報表為9347.21萬元,而申報財務報表變成8715.23萬元,調整減少了631.98萬元,就其原因看,竟然是由於「調整跨期收入」。要知道,對於收入確認在哪個期間,會計準則有明確規定,是不能隨意更改的。
那麼,金鐘股份由於要申報上市,對原始報表進行了收入的跨期調整,這也就是說此前的收入數據未必真實,存在會計資料錯誤甚至是造假情況,若真的如此,反觀經過調整後的2018年應收帳款及其相關的收入數據,很容易讓人產生質疑,這些數據又是否真實呢?
在「預付款項」的調整中,也出現同樣的問題:「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調整跨期費用,相應調整減少預付款項613,207.54元。」業內人士看了自然明白,這實際上是已經發生的費用在當期沒有被確認為費用,掛帳在預付款項之中,明顯是少計了費用,高估了資產。
同樣的,在2017年的應收、應付款項中,收入、成本、費用、利潤、資產等很多報表項目也都出現了跨期調整的情況。如下圖所示,將原始報表中的營業收入32286.11萬元調增至申報報表的32458.68萬元,一下就增加了2017年營業收入172.58萬元,原因也是跨期調整。值得一提的是,廢料收入的調整是因為此前尚未開票就做帳,導致少計了61.58萬元的營業收入。
在招股書的截圖中,我們很容易看到,金鐘股份對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都進行了跨期調整。也就是說,這幾項費用都出現了會計分期上的錯誤,違反了相關會計制度的要求。
不管如何,從招股書中披露的原始報表與申報報表之間的眾多項目的調整來看,我們發現在金鐘股份申報創業板上市之前,其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是不健全的,存在嚴重的缺陷。
對此,金鐘股份在招股書中也用了簡短的三段話披露相關「整改情況」(見下圖),但從結果來看,如此的整改還是難以讓人對其財務核算及相關內控制度放心。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