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失傳的趣怪粵語典故

2021-03-01 粵動態

 「放飛機」的由來 

何為放飛機呢?話說舊香港。有一天,就要上演飛機飛行。係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飛機睇!仲要係部水上飛機添!全香港萬眾期待:有人要放飛機睇啊!第一日到來,因為打風,冇得開,眾人失望而歸;第二日,天朗氣清,各人以為有嘢睇,點知個飛機師病咗,要推到第三日。而第三日呢,到部機個引擎出事,修理唔到。跟住就——byebye喇!所以啲人就用放飛機嚟形容講咗去做,又唔做嘅人嘅行為嘞!

「巴閉」的由來

「巴閉」來自廣州話,好耐好耐以前系學習自印度話,漢朝既時候廣洲已經同東南亞及中東等國家人民做生意,D印度商人好鬼嘈,成日叫:「BAPRE,BAPRE!」,呢句嘅意思係「我的天呀!」,於是廣洲人就學佢地咁講,講下講下就變成今日嘅「巴閉」喇。

「混吉」的由來

原來系因為以前既小型飯店,只要你去幫襯就會免費奉送一碗清湯,飯店每日所售嘅雞鴨鵝豬牛肉,都係用呢一鍋水整熟既,所以湯入面有肉味,然後落一堆味精,就系一碗清湯啦!因為系清湯,所以入面乜料都冇,即系空空如也,香港人覺得「空」等於「吉」,所以就改成「吉」,所以碗湯就叫做「吉水」。當時,有好多窮人,入到飯店,一坐低,夥記就摞一碗「吉水」嚟,D窮人一口氣飲完,靜雞雞就走左去,因為呢碗湯系免費,所以飯店唔可以捉佢,所以夥記就叫呢種混騙嘅行為叫做「混吉」!

 

 「大耳窿」的由來

原來開阜初,香港洋人印(度)**集會,而放貴利的多數系「白頭摩羅」,這些「摩羅差」戴白頭巾,所以人人都叫佢地做「白頭摩羅」。白頭摩羅扮相古怪,愛戴一隻大如銅元的耳環,所以耳朵要穿個耳洞,港人覺得可憎,稱他們為「大耳窿」。不過,還有一個說法,當時放貴利,都是放小額款項如三幾角錢,給勞苦大眾,為使人們知到他們有錢借,便把一個銀元塞在耳朵的耳窿,作為記號,令人認得。

「一蚊雞」的由來

原來我地所講嘅「一蚊雞」系與塘西風月扯上關係;話說去塘西召雞,初步手續先寫一張「花紙」,而格式亦有一定,先寫自己名號(以幾多自稱),中間ji女名字,最後一行寫ji院名。寫好之後,便交由酒樓雜役帶去ji院,那些阿姑接到「花紙」,便應召「出局」。ji女每次局票收一元,而省港人士向來稱ji女為 「雞」,既然一元召得一「雞」,後來就索性稱一元做「一蚊雞」。順帶一提,這一元只是陪酒談笑而已,屬「體面上」的手續,如果飲客要有更進一步的行動,還要花很多很多錢,這「一蚊雞」只系美夢嘅開始!

「十三點」的由來

「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才變成趣怪廣州話。「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鍾」,原來舊時的時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鐘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系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唔通有十三點咩?當然系出咗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癲癲地!所以,<<十三點>>就系代表人既性格<<癲癲地>>。

 

「丫嗚」的由來

有好長一段時間,廣東人已遺忘「丫嗚」這俗語,不過,大約是一九八五年林子祥所唱的《丫嗚婆》,重新使「丫嗚」流行了一陣子。「丫嗚婆」,醜怪女人,因為「丫嗚」本身已經系怪物,而「丫嗚婆」當然系好極有限。其實,以前有個漢朝大將軍叫做劉胡,因為皮膚坳黑,所以叫呢個將軍做「坳胡」。蠻人非常害怕大將軍之武功,每遇小兒扭計哭啼,就索性拿這個惡人來嚇孩子們:「劉胡來啦!」    「坳胡來啦!」    「丫胡婆來啦!」...    「丫胡公來啦!」    由此可見,「丫嗚」不算系甚麼怪物,只是個貌醜的黑炭頭將軍,後來才渲染成為鬼怪!

「捉黃腳雞」的由來

原來呢個搞笑俗語系出自廣東的農村,農民養雞,專養雌雞而唔中意養雄雞,因為雌雞可以生雞蛋,所以價錢不錯。所以如果要拜神,當然先拿雄雞嚟拜,點捉雄雞?農民先將谷撒在門外,群雞就會「雞咁腳」嚟食谷,當班雌雞食緊谷嘅時候,班雄雞就「色心起」!懶得去食谷,一撲就撲上雌雞背上,交配。呢個時候,正系捉雄雞的最好時候,那色鬼當時並冇防範,農民捉住它的雞腳,咁就得雄雞的雙腳呈深蛋黃色,而雌雞就系淺黃色,所以很容易辨認!「捉黃腳雞」一詞就系咁樣來的,而且真系十分傳神!

「朱義盛」的由來

(這個以前一直以為是「豬耳繩」)「朱義盛」系「假野」咁解。一八二四年佛山,該處有個叫朱義盛的人在「筷子路」開設「朱義盛號」店鋪,他發明用紫銅渡金,製成金飾,工藝很好,同真野差唔多,買唔起真金的人,就來幫襯朱義盛了,因此「朱義盛」就成為「假野」的代名詞。後來呢位義盛在廣州開店,當時好多鄉下佬,落到廣洲亂咁洗錢,當錢用曬先記得要買金飾俾老婆,最後就去幫櫬「朱義盛號」,居然可以瞞天過海,所以生意十分好,分店開了十多家,當時員工竟有九千人之多因此「朱義盛」就漸漸變成「假野」的代名詞。

 

 「金叵(波)羅」的由來

廣州婦女閒居敘話,每把珍貴之物稱為金叵(音頗,但在此慣讀"波")羅,更多場合中是指逗人喜愛的孩子。叵羅,是古代的酒卮---一種敞口的淺杯。《北齊書.祖珽傳》載:"神武宴僚屬,於座失落金叵羅,竇泰令飲酒者皆脫帽,於珽髻上得之。"劉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玉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 金叵羅傾倒淋漓,千杯未醉。"又蘇東坡詩:"歸來笛聲滿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羅。"都是指的金酒杯。用金叵羅來形容人物矜貴、可愛,乃後來的引申義。

「哨牙」的由來

粵語所謂"哨牙",一般指門齒向外斜出如刨狀。醫學上稱為上頜前突。"哨牙"的哨字源遠流長。哨,今多見於"哨所"、"哨兵"等詞,其實古義為不正,粵語即沿用其古義。《禮記.投壺》:"主人謂曰:某有魘哨壺,請以樂賓。'"枉矢就是彎曲的箭,哨壺就是不正的壺。《說文解字》:"哨,不容也。"段注引《考工記》曰:"哨,傾小也。"傾小即稍為傾斜之意。元《韻會》謂:"哨,口不容也。"這就明說哨是牙齒不正了。唐王梵志有一首嘆世情的詩云:"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邂後暫時貧, 看吾即貌哨."貌哨,唐代口語,指藐唇藐舌,形容難看,與廣州俗語的"齜(依1)牙繃(bang6)哨"正同。哨,又引申指人。宋元時稱行為不正的流氓地痞為"哨子"。如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這裡哨子每極多,見俺有些家私,假做劉安住來認俺。"《魔合羅》第二折:"他如今致命圖財,我自養著家生哨。"家生哨既"家生的哨子",等於說家賊內鬼。

"雞膆咁多"的由來

"雞膆咁多",廣州俗語。形容所得有限,或積蓄很少。如:"打工仔,就算有積蓄,都系得雞膆咁多膆,音歲或素,字亦作嗉,是鳥類食管後段暫存食物的膨大部分,形如袋。潘嶽《射雉賦》:"裂膆破嘴"。《爾雅.釋獸》:"鳥曰嗉"注:"咽中裹食處。"《爾雅義疏》:"嗉者,素也。素,空也。空其中以受實漢朱穆《絕交論》:"填腸滿嗉,嗜欲無極。"明李開先《詞謔.醉太平(曲)》:"鵪鶉.

今次講住咁多先,下次繼續

相關焦點

  • 趣怪的粵語典故:頂櫳、擔屎唔偷食、老襯、得戚...
    這個用語十分傳神,誰說粵語儘是粗俗?趣怪的粵語歇後語阿茂整餅----無果樣整果樣(據說阿茂係廣州西關一間茶樓嘅制餅師傅,佢為人老實,工作勤力,每日佢完成自己本職工作之後,都會到鋪面巡視,睇睇邊D餅就快賣完,或者已經賣完啦,咁佢就會即刻返翻廚房重新整D。
  • 唔講你唔知,原來這些粵語俗語是出自古籍的
    快要失傳的趣怪粵語典故粵語歇後語彙總  身為廣東人的你點可以唔識
  • 「粵語真系好盞鬼!」 歡迎收看怪奇鵝《粵語初級班》
    最近來自五湖四海的怪奇鵝研究員新生們也是得空就會各種「騷擾「到廣東籍的同事們,今天是 「粵語日CANTONESE DAY」 怪奇鵝編輯部也如期排班給了研究員小健,作為一個從小到大在廣州長大的廣東仔,接到這項推文工作時也」懵下懵下」(迷迷糊糊)!
  • 這些逐漸失傳的粵語俗語,你知多少?
    次日,圈圈打電話給家人,用的是粵語,室友向圈圈表示,粵語韻律聽起來很好聽,但是她也一句都沒有聽懂,然後我們竟生出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成為了好朋友,哈哈~!後來,上網搜了一下資料,發現國內最難懂的三大方言是溫州話、閩南語、粵語,難怪我們都沒有聽懂對方的家鄉話。
  • 趣怪的粵語俗語典故:契弟、上契、炸形、白撞
    契弟喺粵語裡便,經常會聽到「契弟」呢個詞,其實「契弟」是對人極為不恭嘅鬧人話。
  • [我們]趣怪的出奇蛋
    我是華麗麗的分割線----其實從採訪稿中可以看到,阿蛋不是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好,只是有沒有一個恰當的話題或領域。認識阿蛋也有一段長時間了,雖然不能說很了解,但我還是覺得阿蛋很特別。趣怪是一個褒義詞,也部分反映她身上的特別,類似她的作品,她的想法。跟阿蛋交談過後,你會發現一些新鮮有趣的東西,或者在交流中得到一些新想法,這些都會是美好的。
  • 趣怪 粵語三字經,你還記得幾多呢?
    漁公子今天當然不是和大家聊這《三字經》,而是經常在生活裡出現的粵語三字經。你是否也曾經這樣揶揄過朋友呢?這個常用於友情和愛情間的抉擇情況,用於比喻朋友見色忘義,重色輕友。這句話漁公子從眾多媽媽口中都聽過喔,對孩子說:「你咪側側膊,唔多覺,快做埋呢幾頁」。這句意思是形容人出示態度得過且過,隨便馬虎了事。
  • 除了粗口,快失傳的粵語罵人術!
    」 蛋散明明是一種小吃 為什麼會被用來罵人呢 這回教大家講地道又有霸氣的粵語鬧人術語 並學習一下這些術語背後的典故,做個有文化的人。
  • 有典故的粵語罵人術
    」蛋散明明是一種小吃為什麼會被用來罵人呢這回教大家講地道又有霸氣的粵語鬧人術語並學習一下這些術語背後的典故,做個有文化的人。以下內容需由家長陪同收看,敬請留意。「淋」一字在粵語中解為「鬆軟」 。「趁地淋」意指泥土鬆軟,較方便自掘墳墓時,詛咒對方儘早入土為安。例句:咁多人死唔見你死,趁地淋啦你!
  • 周星馳電影的粵語粗俗文化和典故
    但大陸和香港有比較大的語言文化差距,國語難以體會粵語的精妙,所以石斑魚的配音令到不少大陸星迷覺得「星爺」粵語原音不如石斑魚配的好,是因為對白被國語給簡化了。不懂粵語,只能看懂星爺電影的70%,星爺喜劇裡面不但是逗樂搞笑,更是香港、粵語文化的一個寶庫,星爺作品的草根文化不單單在角色上,還在對白上,到處可見的低層人士的用於,黑社會暗語,俚語等等。現在我就帶大家來個星爺粵語電影深度遊。
  • 這些快要失傳的美食,將會是舌尖的遺憾!
    但時至今日,還有相當數量的傳統小吃,沒有再露「真身」,我只能用「失傳」二字概括。無論是美食,還是美食背後的故事都是一出難得的好戲。顧名思義,就是一盤不用任何調色的白炒什錦菜,聽起來好像沒什麼滋味,年輕人應該沒怎麼聽說過,不過這可是一道傳統的蘇州特色菜,幾乎瀕臨失傳!
  • 粵語直播被禁?!原來,粵語已經是快要消失的語言了…
    有網友更表示不服:粵語本是廣東的地域文化,我們作為母語是粵語的受眾,難道就沒有權利選擇講粵語的主播嗎?  粵語,廣東人認定的「語言」!  要知道,在廣東人心中,粵語的位置是相當高的。隨著會講、能講、願講粵語的廣州人越來越少,粵語的推廣與普及近年來也越來越多。但也因此,粵語容易背上「排斥其他語言」的罪名,面臨各種「招黑」。在一部分人眼裡,廣州人就是:「總是喜歡說粵語,有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甚至覺得說粵語=孤立外地人=不平等+歧視。
  • 連胡適也會用粵語寫詩!
    其實粵語不只可以用來朗讀古詩詞,還可以直接用來寫詩!有學者將用粵語寫的詩歌叫做粵語方言詩,經歷過民歌、新民歌(即粵謳,廣東珠三角地區曲藝說唱之一)、舊體方言詩、自由體方言詩的演變。▲《粵謳》內頁,圖片來源見水印根據已有資料,在19世紀,嶺南地區已經有人嘗試用粵語口語來寫詩,由於粵語俗語、歇後語、典故非常多,形容詞十分生動有趣,因此寫入詩中不像一般詩歌那麼文縐縐,反而令人覺得詼諧盞鬼。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粵語詩盛極一時,不少嶺南的文人雅士都用粵語入詩以嬉笑怒罵、針砭時弊,粵語詩一度與國語諷刺詩詩齊頭並進。
  • 粵語有典故:契弟、雞膆咁多、二打六
    契弟在我們粵語裡
  • 快要失傳的千年風水口訣,只要記住以下4條,下一個半仙就是你!
    快要失傳的千年風水口訣,只要記住以下4條,下一個半仙就是你!
  • 【最新活動】穿粵回憶 粵語兒歌分享會---傳承粵語文化Part One
    韋然先生說,真正嚴格以粵語入樂的廣東兒歌,應該是從香港「粵語流行曲之父」周聰先生開始的,他在1956年為粵語唱片《家和萬事興》寫了《一枝竹仔》,唱出「一枝竹仔易折彎」、「團結是力量」、「家和萬事興」的道理,是粵語兒歌最早期的作品之一。
  • 粵語大考!這25個最難粵語疊字你都會嗎?
    漢字疊字更是趣怪得意,如品、森、磊、眾、晶…幾個簡單的字組成一起又是新的字。一些粵語疊字如聶、轟、蟲、猋 …你又識得幾個?考驗智商的時候又來了。PS:以下括號的字為讀音相近的字,均為粵語發音意為山高的樣子。「奔」的異體字,奔跑、急匆匆的意思。
  • 【粵語伴讀】怪叔叔
    這是一個教孩子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說話的故事,通過可愛的小豬們表現出來,小朋友們現實中也有許多這樣的怪叔叔哦,那麼故事中小豬們的應對辦法你學到了嗎?
  • 開創粵語歌曲的第一張專輯
    鬼馬雙星:許冠傑寶麗多1974――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粵語專輯。――歌曲《鬼馬雙星》成為第一首在英國BBC電臺及香港電臺英文臺播放的中文歌。《鬼馬雙星》則趣怪特別,口語化的歌詞朗朗上口。其兄冷面笑匠許冠文作詞的《鐵塔凌雲》更是成為港人的「港歌」。從第一張專輯開始,許冠傑已經初步奠定了他的三種歌曲風格:溫柔情歌、鬼馬諧趣和香港情懷。同時也奠定了創作為主和改編為輔的選歌風格。在後來許氏兄弟電影中專門負責飾演被欺負角色的許冠英也貢獻了幾首歌的詞和曲,如《無情夜冷風》居然是用唐詩的五律格式寫成。這一家人,真是了不得。
  • 趣講粵語|「杯葛」的由來
    在粵語裡,說抵制某個人某件事,常常會用「杯葛」這個詞。這個詞雖然在普通話裡也有,但顯然在粵語較為常用。▼ 請點擊下方綠色圖標聽繪本故事  ▼在粵語裡,說抵制某個人某件事,常常會用「杯葛」這個詞。這個詞雖然在普通話裡也有,但顯然在粵語較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