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終於相信天堂裡有上帝了!」
Jetzt weiß ich, dass es einen Gott im Himmel gibt!
——物理學家 艾爾伯特·愛因斯坦
他的琴聲,讓愛因斯坦相信天堂裡有上帝。
他就是:小提琴大師-耶胡迪·梅紐因
梅紐因對小提琴的興趣在很小就體現了出來。於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家人為他準備了一把玩具小提琴,但梅紐因隨即將其摔碎——他要的是一件真正的樂器,一把真正能抒發他感情的小提琴,而不是一個玩具。
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Jambe de Fer於1556年出版於裡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
但關於小提琴的起源,史學家有許多不同說法,有一說是起源於「烏龜殼琴」,有個年輕人在沙灘上散步,忽然聽到一種悅耳的聲音,他仔細一找,原來是踢到空龜殼,龜殼震動發出的聲音。他回家一琢磨,發明了一種類似空龜殼的樂器。小提琴的琴孔還是龜背殼演變的樣子。有說是起源於北非,有說是起源於印度,也有說是起源於西歐等等。
小提琴在管弦樂隊中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樂器。其演奏手法很豐富,表現力很強。它主要擅長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是樂隊中主要的旋律樂器,對於快速的樂句、音階及琶音進行均能勝任自如,作為和聲襯託也很有表現力。在獨奏時,它色彩變化多樣,炫技性能得到充分發揮,那美妙動聽的琴聲誘發過藝術家們多少天才的想像,帶給人們多少非凡的藝術享受。所以,人們稱它為樂器之 「 皇后 」 。
關於這個問題,小編想說下面這5幅圖片上的樂理知識應該足夠用了。另外說句題外話,大家不要太在意樂理基礎知識,大部分小提琴老師都會教的,而且樂理知識也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難,只要用心學,一定能夠學會。
看完後,你只需要知道下面這句話:
「樂理知識、五線譜再難也難不過大學學過的高等數學!」
站姿
學習演奏小提琴,在初學階段,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如果演奏姿勢不正確,會直接影響到運弓發音、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正常發揮。小提琴可以採用坐和站兩種演奏姿勢。
【坐姿】是重奏、合奏時採用的姿勢。
要求要坐端正,腰挺直,身體不能靠在椅背上來(最好坐在椅子靠前部分)。要選擇高一點的椅子,使右膝部分稍能伸展,這樣,在演奏E弦上半弓時不致碰到右大腿。(年齡較小的學生,為了減少身體疲勞,每次練琴也可用小部分時間坐著練習)。
【站姿是獨奏和練習時採用的姿勢】
要求身體自然直立、放鬆,雙腳左右分開(與肩寬一致)成八字形,全身的重心平放在兩腳上。在演奏時,可隨著樂曲的思想感情和由此而引起的內心激動而適當地自然擺動身體。但要避免演奏時過份的身體動作,因為過份的動作不僅看上去不舒服,而且還要不斷地調整弓與琴的關係,這會給演奏中帶來很多的不利因素。
持弓
首先,拿的不是弓,而是一枝鉛筆。
1. 右手手心朝上自然的平放在桌子上。
2. 把一枝鉛筆放在手上,一端放在小指的頂端,一端放在食指的第二關處。
3. 大拇指微的彎曲著用指尖(稍偏右那部分)放在中指和鉛筆接觸的位置上面。
4. 四個手指彎攏起來輕輕的抱住鉛筆,同時大拇指也隨著拱起一些來。
5. 手如上面已做好的樣子,然後翻轉過來手心朝下,手指關節上、下活動自如。
6. 小指不能僵直,而應鬆弛,自然彎曲地立在弓杆上,以抵消支點另一端弓的重量。
夾琴
在最初學習小提琴的時候,最基礎的一步就是夾琴的姿勢,這樣不僅僅是體現專業水準的問題也是演奏面貌的問題。
1、右手拿起琴(大拇指在琴的面板上,其他四個手指在琴的背面)。
2、拿起來放在左肩上(手仍拿住琴,頭在自然的位置,用琴的腮墊和左腮挨近)。
3、用下顎和左肩夾住琴(琴身與人的肩膀構成45度角,琴面稍向右傾斜,琴的方向稍偏左)。夾琴的角度(稍向左或右移動),取決於左右手臂的長短,一般以弓尖部分在琴弦上的位置與琴馬平行,與琴弦成十字為佳。
4、左手單獨的做成持琴的彎曲(這時琴可以放在一旁)。
5、左手食指的指根和琴頸接觸,大拇指和琴頸接觸(做這一動作可以先用右手拿住琴,然後再放在肩上)。
6、左手手掌向內彎曲呈半園型。(使手指前後排列和指板方向一致,腕部和小臂基本保持平直)。
7、左手四個手指擺好四度的位置。
此外,給大家分享一個大師帕爾曼對於持弓的講解視頻。
運弓的七個平面:
小提琴有四根弦,運弓時,它的接觸面有四個單音和三個雙音共七個平面;學習小提琴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首先應掌握好這七個平面的拉奏。在拉奏單音時,不能碰鄰近的弦或有其它任何雜音;在拉奏雙音時,弓毛同時摩擦在一個雙音的平面上,使兩根弦同時發音,不能一會單音一會雙音。在練習過程中,要非常仔細、認真,調整右臂在每個平面位置上的高度,這樣才會發出平穩、均勻、流暢而又乾淨悅耳的聲音。
弓位的分配:
一般把弓分成五個部位:上半弓、下半弓、弓尖、弓中、弓根,但實際上通用的有八個部位,即上述五個部位外再加弓尖1/3、弓中1/3、弓根1/3。
上半弓:從弓中到弓尖這一段,練習時要打開右肘關節,隨後肘稍向前送出;啟動小臂帶動大臂運弓至弓尖,腕部開始下垂,手臂伸直,右拇指斜指向下方,小指稍彎曲自然展開,下弓這一動作結束時,上行運弓開始前,應馬上預感上弓這一動作,肩部和肩胛骨隨著向後下沉,後背放鬆,手腕略微抬起,由小臂帶動大臂推弓。
下半弓:從弓根到弓中這一段。練習時從弓根收攏的姿勢開始,打開右肩關節,靠大臂和肩胛骨向後下沉帶動被動的小臂運弓到弓中部位,此時手背、手腕和小臂幾乎在一條線上。由弓中往弓根上行運弓之前,馬上預感上弓這一動作,是靠大臂提供推力;到弓根時,右拇指斜指向上方,小指自然彎曲,並能輕鬆自如活動和頂住弓杆,以平衡另一端弓的重量,使弓與弦在運行中走直線。
弓根:當弓子在弓根部位時,樂器和手臂形成一個 「 三角形 」 形狀,手腕形成稍彎曲的一個支點。
弓中:當弓子放在弓中部位時,手臂從肩部自然下垂,手背、手腕和小臂向乎在一條直線上,弓子中部與樂器、身體的位置成 「 方形 」 形狀。
弓尖:當弓在弓尖的部位時,整個右手臂幾乎伸直,肘部稍微向內翻,肘部所形成的角度幾乎是個 「 平角 」 。這一運弓動作是用小臂伸直帶動大臂推弓來做的。
弓法有哪些?
當小提琴學習者真正進入練習教程的階段時,無論是《沃爾法特》、《開塞》,還是《克萊策爾》,他們的第一課都是分弓練習,這是因為分弓(Detache) 和連弓(Legato)是小提琴演奏技術中最基本的兩種弓法,其他諸如波弓(Portato)、頓弓(Staccato)、衝弓(Martele)、跳弓 (Spiccato)以及在四根弦上的滾奏、符點弓法、切分弓法等等,無不都是從這兩種基本弓法中派生出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首先必須練好分弓和連弓的運 行軌道及發音的原因。有了這個堅實的基礎,掌握其他常用的弓法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首先要抓緊基本功的訓練,如音階(雙音音階七級以上),琶音的練習是絕不可放鬆的。
對於練習曲可用以下幾種練習方法:
一、慢速練習慢速練習就是一面放大鏡,能把樂曲中的一切細節都擴大,使演奏者謹慎地注意到音樂的每個細節,以便於有的放矢地逐個解決問題。
二、重點、難點練習抽一部分時間對重、難點進行強化訓練,有目的、有標準地片段分段練習幾遍,遠比一味不停地從頭至尾反覆快速練習幾十遍的效率要高得多。學會分析、思考,把難點化解逐一去解決它,從多種角度練習,這樣就會像燒開水一樣達到沸點。
樂曲練習方法如下:
1、練習演奏速度,表達好音樂形象。快速片段不要一開始就快拉,「欲速則不達」是許多人的教訓。慢練細練起步,逐漸加快速度,直至達到樂譜所要求的速度。嚴格地練習演奏速度,應該是對著節拍器的,因為它是檢查你的各種速度練習節奏是否準確無誤的最嚴格最好的老師。
2、空閒時間多聽錄音。聽錄音時可以要求考生看著譜子,並拿著筆記錄難點。
三、在音準、節奏都到位的情況下分段練習。如果遇到雙音,可以先分解練習。
四、練前先哼唱曲目。建議考生每一次練習前先唱一唱,唱出表情,而後按照唱出來的表情來演奏,並邊演奏邊在心裡跟著唱。
五、多注意樂句的表達。多注意樂譜中的表情記號,還可以通過錄音把譜子上沒有的表情記號添加上去。這樣就可以完美地表達出樂曲所描繪的意境。
六、練習時,要心、手、耳、腦並用。所謂心是帶感情的演奏;耳是自己演奏最好的鑑別器,邊演奏邊聽才能找出自己的弱點和不足;腦是演奏時要思想高度集中。所以再次提醒廣大考生練習時不要光是用手機械地演奏,這樣才能提高演奏的質量。合理安排練習時間1、基本功:半至一小時2、練習曲、樂曲:慢練半小時,重、難點練習一小時左右,從頭到尾快速練習半小時。以上視級別高低酌情增減。
學琴沒進步、練琴沒效率、家長不知如何陪練,推薦柚子練琴!!!
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領取一節陪練課!
本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