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戰爭

2021-02-13 卡桑德拉罪行

1066年1月5日,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虔誠的基督教徒,懺悔者愛德華在鬱鬱寡歡中死去,沒有留下子嗣。諾曼第公爵威廉,憑藉微弱的血統——他的姨祖母艾瑪是懺悔者愛德華的母親——對英格蘭王位提出要求,但卻被英國人拒絕。隨後,威廉率軍渡過英吉利海峽,黑斯廷斯一戰中徹底擊敗競爭對手,登上英格蘭王位,建立了英格蘭的諾曼王朝,史稱徵服者威廉。從此後諾曼王朝的君主就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第。

時間到了1154年,亨利二世繼英格蘭王位時。這位國王還擁有諾曼第公爵領、阿基坦公國和從父親繼承的安茹伯爵領,在英吉利海峽兩岸都有大片土地,締造了名副其實的安茹帝國。因為亨利二世的父親安茹伯爵傑弗裡經常在帽子上飾以金雀花枝,所以這個王朝更加為人所知的名字是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期間,英國文化藝術逐漸成形,著名詩人傑弗裡·喬叟便處於這個時代。哥德式建築在這一時期盛行。憲法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憲章》便由金雀花王朝君主約翰王籤署。英格蘭議會、模範議會都源於該朝。金雀花王朝時期政治氣候紛繁複雜,英法「百年戰爭」就是最突出的代表。

(1337─1360)

1337年5月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宣布因為英王愛德華三世背叛法國王室,剝奪其對阿基坦公爵領的權利。當年10月英王愛德華三世派遣使者到巴黎面見腓力六世,收回了英格蘭國王對他的效忠誓言,並正式向腓力六世下戰書,公開宣示自己對法蘭西王位的繼承權,依據是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已故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的親妹妹。「百年戰爭」爆發。

百年戰爭的根源錯綜複雜,涉及金雀花王朝歷史的深處。英法兩國長久的矛盾是英格蘭國王作為阿基坦公爵的地位問題。1295年,英王亨利三世同意籤署《巴黎條約》,以阿基坦公爵的身份向法王路易九世宣誓效忠,放棄了金雀花家族對諾曼第、安茹等地的權利主張。從此以後,兩國就摩擦不斷,要麼是法王想將英王領地徹底收回,要麼是英王想要之前放棄的諾曼第、安茹等地。

14世紀期間,低地國家——弗蘭德斯——紡織業大發展,一方面法國始終想將勢力範圍拓展到弗蘭德斯,另一方面英國又是當時最大的羊毛產地——弗蘭德斯是英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這就導致了英法在與低地國家的貿易戰中的直接競爭。英吉利海峽的航道和貿易線路的控制權也是雙方爭奪的焦點。

所有問題的本質也許在這一點:14世紀,法國的中央集權和政治制度化不斷加強,封建制度開始向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轉變,舊式的封建制度已經不再適應兩國的新情況。就像有學者曾說「法國國王逐漸將公爵們的領主權削弱為單純的土地權,將自己的宗主權轉變為主權——而這對於英國國王來說是絕對難以接受的。」

當時的法國比英國強大。法蘭西王國的光輝蓋過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國國王直接控制的土地佔其治下領土的四分之三——只有弗蘭德斯、布列塔尼等地還保有一定的自治權。法國國王還是教宗的保護人(或者說獄卒),從1309年起教宗就住在法國阿維尼翁。當時的法國人口是英國的五倍,經濟繁榮,城鎮和堡壘鱗次櫛比。在軍事力量方面,法國也勝過英國,當時歐洲戰鬥力最強大的作戰單位是昂貴的重裝騎兵,而腓力六世掌握著西歐規模最大、裝備最精良的騎士部隊。

相比之下中世紀的英格蘭只是一個貧窮小國,人煙稀少,倫敦只有3萬人。森林和沼澤的面積比耕地更大,唯一的財富是羊毛。英格蘭國王也缺乏法國國王的中央集權力量,愛德華三世必須小心照顧議會中領主們的情緒,這些領主包括100名男爵、主教和修道院長。軍事方面英格蘭也比不上法國,尤其是英王始終平定不了英倫三島之一的蘇格蘭,蘇格蘭人經常南下劫掠,讓英王臉上無光。1327年愛德華三世在一場戰役中被蘇格蘭人打敗,據說還流下恥辱的眼淚,經他談判籤署的協定被稱為「北安普頓恥辱和平」。

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卻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17歲時就領導十幾個年輕的夥伴,發動了一次大膽而戲劇性的政變,乾淨利落的從他的母親伊莎貝拉及其情人手中奪回了屬於自己的權力。

戰爭的開端是法王腓力六世對阿基坦的加斯科涅持續三年的進攻,同時派遣海軍襲擊和劫掠樸茨茅斯、南安普頓、康爾沃、肯特、多佛港、懷特島等幾乎所有英國南部地區。英國人的羊毛和葡萄酒貿易遭到嚴重威脅。另外腓力六世還與蘇格蘭結盟,對英國後院製造麻煩。

愛德華三世則主要採取外交手段。主要是採取賄賂低地國家和法國東部邊境的領主和諸侯,這也是英法爭端中英國人的傳統做法。另外愛德華三世還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手中購買了帝國總督的頭銜,法理上這個頭銜賦予了他對低地國家諸侯的完整宗主權。同時愛德華三世也庇護了一個逃亡者——法國阿圖瓦的羅貝爾,羅貝爾曾是腓力六世最親信的謀臣和密友,後來不幸成為腓力六世的不共戴天的死敵。愛德華的做法讓法蘭西國王怒火中燒。

雙方都竭盡全力籌集軍費,組建軍隊,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準備。愛德華三世說服議會同意開徵「九分之一」稅,向倫巴第銀行家大舉舉債,典當了自己的兩頂王冠。在與佛蘭德斯的佛蘭芒人結盟的時候,甚至只能將兒女和已有身孕的妻子留在弗蘭德斯的根特作為人質,他的第三個得以長大成人的兒子被稱為「岡特的約翰」,就是因為當時出生在根特。

腓力六世則以允許地方議會升格為「三級議會」的條件成功開徵爐灶稅、出口稅和鹽稅,他還貶值貨幣,有意空缺教會聖職,以攫取任職者的聖俸,除此之外還向教宗借款。

1340年,法軍繼續對加斯科涅死纏爛打同時,又對愛德華三世在佛蘭德斯的主要盟友佛拉芒人的攻擊。愛德華三世親率大軍馳援盟友。6月24日在法國斯勒伊斯港,250餘艘英國戰船載著2.2萬英軍與190艘法國戰船和2萬左右法軍對陣。笨重的柯克戰船在海戰中機動力基本為零,雙方都採取攀爬敵船肉搏的戰鬥方式,武器的最大不同是法國人的十字弩和英國人的英國紫杉長弓。法軍艦隊指揮官戰船用鐵鎖相互連接成三道封鎖線,只留下最後一線的戰船機動,以一種將戰船做為城堡防守的心態投入海戰。英格蘭國王也採取了完全陸戰的陣型,重騎兵搭乘戰船居中,弓箭手戰船兩側支援,二線預備隊跟進——以海戰來說,雙方都是外行。但是英軍長弓很快壓制了法軍弩手,經 8小時激戰,法艦隊第一線艦船被擊敗,第二線艦船兵無鬥志,大部逃生。夜戰中,第三線艦船也被擊潰。至25日晨,法國艦隊慘敗,這場戰役最終以法軍駭人的18000多人傷亡告終,英軍傷亡四千餘人。

斯勒伊斯海戰是英格蘭早期歷史上最著名的海戰勝利之一,也從此成為英格蘭航海史的一部分,永載史冊。

1341年春天,法國布列塔尼公爵去世,爭奪爵位的兩個人分別是布魯瓦伯爵夫人和孟福爾伯爵約翰,腓力六世支持前者為布列塔尼女公爵,後者隨即前往英格蘭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蘭西國王。在隨後爆發的布列塔尼內戰,最終變成了愛德華三世的英軍和腓力六世的兒子諾曼第公爵之間的戰爭。1345年孟德爾伯爵死後,愛德華庇護了他的兒子,並且最終幫助他奪回了布列塔尼公爵領,也因此愛德華始終擁有布列塔尼盟友。

1346年7月5日愛德華三世從波爾切斯特起航,13日在諾曼第的瑟堡北部登陸,開始了他的「騎行劫掠」——類似一種「全面戰爭」,與日軍當年在華北的「三清」政策一模一樣。英軍一路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一直打到普瓦西,法國人從巴黎城牆上就能看到遠處的濃煙。腓力六世在巴黎近郊集結了一支大軍,愛德華率軍北撤,在渡過索姆河北望佛蘭德斯後,在克雷西停下來修整。這個時候的愛德華已經完全不擔心了,即使戰敗也可以馬上撤退到佛蘭德斯。而且愛德華的主要意圖也已經實現,他成功的把法國人的注意力從加斯科涅和布列塔尼引開了。

得知英軍渡河成功後,腓力六世立即派出步兵北行追趕, 8月22日趕到亞眠時,法軍兵力膨脹到英軍的三倍。8月26日,法軍陸續趕到,一整天都沒到齊,而在腓力六世尚未決定是立即發動攻擊,還是等到第二天時,他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控制這支龐大的軍隊了——控制一支中世紀的龐大軍隊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絕望之餘,腓力六世只有下令衝鋒,那時候已經傍晚,太陽開始落山。法軍的先頭部隊是熱那亞人的十字弩手,隨後是步兵,最後是重裝騎士。

這場戰役可以用屠殺來形容。十字弩的射程和頻率都不如英國長弓,法軍衝鋒路上的逆光,英軍的以逸待勞,法軍糟糕的組織和英軍嚴密的陣型,英國長弓居高臨下的優勢,重裝騎兵衝鋒時的脆弱防禦,英國人充足的弓箭儲備等等,所用這些事後諸葛亮式的分析很可能都沒有意義,一場戰役的勝利是由無數因素所決定的,而失敗則可能只需要一個。

總之,直到深夜,英國人打退了法國騎士十五次衝鋒,腓力六世在勸說下退出戰鬥,等到達6英裡外的拉布羅耶城堡時,他身邊只剩下6個人。而這個時候的英國人還不知道戰鬥到底是什麼結果,大多數人還在感謝上帝讓他們免遭滅頂之災。天亮後,英軍被眼前的景象嚇到了:山下的屍體超過10000具,其中有1524位勳爵和騎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西米亞的盲人國王約翰,而英軍只傷亡約兩百人。

克雷西戰役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在這之前,人們很少將英國人看作軍人,認為法國才擁有歐洲最強的軍事力量。而在此之後,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一躍成為基督教世界最有名的軍事指揮官,英格蘭軍隊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英國長弓成為各國爭相裝備的武器。英國長弓實際上起源於威爾斯,射程150碼,60碼內可以射穿鎧甲。用來製作長弓的材料,最好的是紫杉木,弓弦由麻繩製成,弓箭手通常需要帶上皮革射擊手套,一個弓箭手一分鐘通常可以射出10到12支箭。克雷西戰役中,英軍大致有7000名弓箭手,經過測算英軍弓箭手可能人均發射了150多發箭矢,這個恐怖數據真正詮釋了什麼叫「鋪天蓋地」。

打了個大勝仗的愛德華三世沒有選擇進攻巴黎,而是向海岸線推進,想要佔領一個港口,他選擇了加萊——這裡距離佛蘭德只有幾英裡,而且也是距英格蘭最近的海港。加萊防禦堅固,易守難攻,英國人最終選擇用封鎖的方式困死該城。到1347年8月,彈盡糧絕的加萊在看到腓力六世的援軍撤走之後,選擇了投降,此後的兩個世紀,加萊都是英國人進入法國的門戶。

愛德華三世從諾曼第登陸的攻勢大獲全勝,成功的開闢了第三條戰線。在愛德華的大戰略中,1347年的英國人,在北線的加萊,西南的加斯科尼和西北的布列塔尼分別站穩了腳跟。愛德華三世在一片讚譽聲中,而腓力六世卻絕望不已——錢花光了,軍隊被擊敗了,丟失了大片土地。

1347年9月,在教宗幹預下,英法同意籤訂停戰條約。

1348年6月,愛德華三世於溫莎成了著名的嘉德騎士團。

1350年英國人贏得了溫切西海戰。

1350年8月22日,法王腓力六世逝世,他的兒子諾曼第公爵「好人」約翰登上王位,即約翰二世。

1350年至1355年是百年戰爭的低潮期,主要原因是黑死病。在法國,1348至1349年黑死病從馬賽開始席捲全國,據說僅巴黎就有8萬人死亡。在英格蘭,首先出現病症的是多賽特,然後蔓延至全國,直到1349年在逐漸消失,據稱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黑死病。在黑死病的打擊下,英法兩國都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小規模的布列塔尼之戰卻鬧出了大動靜,「三十勇士之戰」倒成了百年戰爭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1355年10月,英國人再次採取從三個方向同時向法國發動進攻的策略,即所謂的三頭蛇攻勢。蘭開斯特公爵登陸諾曼第,國王本人從加萊進軍皮卡第,威爾斯親王則從波爾多出發劫掠朗格多克。威爾斯親王,愛德華三世的兒子,英國王儲,英國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黑太子」,這一稱號據說來自他甲冑的顏色。

黑太子從波爾多出發,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殺燒擄掠,直到12月中旬才返回波爾多。在長達2000多公裡的行軍路線上,無數村莊、要塞、城鎮、農田被摧毀,諸侯、貴族、主教和有錢人被抓捕,用以勒索贖金——這是利潤最高的戰爭生意,而且這類「騎行劫掠」中,英軍會殺光不值錢的俘虜。法國國王約翰二世也沒有閒著,他召集三級會議為戰爭徵稅,雖然效果不佳,但也終於組建了一支大軍,於第二年春天集結完畢。

1356年8月4日,黑太子在貝爾熱拉克集結完軍隊後,向東北方開始進行另一場漫長的「騎行劫掠」。8月28日抵達距羅亞爾河僅25公裡的奧比尼,英軍的偵察隊與法軍偵察隊意外遭遇。黑太子由此得知法國國王正在一百公裡外的沙特爾集結軍隊,目標正是自己。英軍西行100多公裡抵達羅亞爾河上的圖爾,意圖與蘭開斯特伯爵會合。但是一方面圖爾無法攻克,另一方面蘭開斯特伯爵杳無音訊,而法軍主力又正從沙特爾浩蕩開來。到9月12日黑太子決定南撤,但是到了9月14日,英軍的偵察部隊卻在行軍路線上發現了法軍——約翰二世的軍隊趕到了黑太子的前面。

本來黑太子希望能夠與蘭開斯特伯爵會合,後世的歷史學家猜測,他是意圖尋求與法王的軍隊進行一場大會戰,以建立自己的功勳,走出父親的陰影。但是到了9月14日,黑太子就只剩下避戰的希望了。教宗使者佩裡戈爾在兩軍之間奔走,嘗試避免戰爭,但終是失敗了。戰爭不可避免。

1356年9月19日,普瓦捷戰役,英軍6000到8000人,法軍24000人。這場戰爭究竟發生了什麼,史學界仍然在爭論。總的來說,似乎是英格蘭的軍隊訓練有素,組織有序,而法軍缺乏有效的指揮和領導,他們浪費了自己的力量。再加上黑太子提前力排眾議,布下一支160人的奇兵,趁著酣戰正甚繞到法軍身後,前後包夾一舉擊潰法軍左翼,黑太子適時發出全線反攻的命令,讓勝利女神的天平徹底倒向了英國人一方,而這一天對法國人來說,是他們開戰以來敗的最慘的一次。被俘的法國貴族不計其數,高達數十萬鎊贖金,其中最值錢的當然是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這是金雀花王朝的王子對法蘭西最具壓倒性的輝煌勝利,這一戰永久的奠定了黑太子的軍事地位。

在約翰二世到達倫敦的時候,法國國內一片混亂,查理王太子只有18歲,王室正逐漸失去對局勢的控制。納瓦爾國王興風作浪,扎克雷起義爆發。另一方面英法雙方於1358年1月締結《倫敦條約》,法國王太子把包括吉耶納在內的三分之一的領土給了英國人。相應的愛德華三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但是愛德華出爾反爾,提出更加過份的要求,法國人無法接受。於是愛德華三世於1395年11月1日,從加萊出發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騎行劫掠」,所到之處,皆遭蹂躪,罄竹難書。1360年5月1日雙方和談,10月24日《布雷蒂尼和約》正式籤署生效。這是英國人的偉大成就,同時也讓法國王室蒙羞,法蘭西的國土千瘡百孔,廢墟遍地,農田荒蕪,荒草叢生,野獸出沒,人民苦不堪言。

(1369-1399)

1364年4月8日,法王約翰六世去世,查理五世繼位。這位新的法國君主並不打算對抗英國,也不打算推翻《布雷蒂尼和約》,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布列塔尼的戰爭、納瓦爾國王、佛蘭德斯爵位繼承問題、肆虐的匪兵兵團。

歷經20年的戰爭,布列塔尼的歸屬還是懸而未決,直到1364年9月,曾避居英國的約翰擊敗競爭對手,從終於恢復布列塔尼的和平。

納瓦爾國王一直在英法之間左右逢源,曾經給法王製造了很多麻煩。1364年5月,法軍深入諾曼第,攻佔了納瓦爾的要塞,納瓦爾同法國國王講和,放棄了自己在巴黎附近的領地。此後,他就再無法對法國王室造成威脅了。

查理五世通過教宗,制止了弗蘭德斯伯爵與英國人的聯姻,理由是雙方有血緣關係。最終佛蘭德斯伯爵的女兒嫁給了查理五世的兄弟勃艮第公爵。

英法戰爭對法國造成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匪兵」橫行,這些「匪兵」是雙方軍隊的殘留,尤其是英國人的軍隊解散以後遺留下來的。這些匪兵都很專業,以劫掠為生,大多還都有像樣的指揮體系。他們毫無理由的破壞和殺戮,四處徵收保護費。1361年甚至抓住教宗勒索贖金。1365年卡斯蒂利亞王位爭奪中,其中的一方請求查理五世的幫助,查理使人聯繫能夠找到的所有匪兵頭目,幫助這位爭奪者登上了王位,短時間內解決了匪兵問題。

查理五世對未來的戰爭也沒有閒著,他花了很長時間來做準備。最主要的是籌措軍費,他建立了一支由重裝騎士和十字弓手組成的常備軍,同時嘗試建立指揮系統,將重裝騎士每100人編為一隊。他僱傭了一些新的指揮官,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有些乾脆就是匪兵,例如在之後的戰場上大放異彩的杜蓋克蘭。在戰術戰略方面,禁止大規模的正面戰爭,以遊擊戰為主,「雖然不能贏得一場戰役,卻能贏得整個戰爭」。

黑太子在阿基坦的統治很不得人心,整個1368年,查理的密探在阿基坦搜集到近900件針對黑太子的申訴。查理要求黑太子做出回應,黑太子非常震驚。愛德華三世發覺苗頭不對,建議雙方履行10年前的《布雷蒂尼和約》,查理不予理會,反而向愛德華下了一道挑戰書。1369年6月愛德華向查理宣戰,11月查理宣布收回阿基坦,戰爭再次爆發。

1369年仲夏,愛德華的三子「岡特的約翰」率領一支軍隊進入諾曼第,約翰選擇的時間恰好是收穫季節來臨之前。雖然約翰一路燒殺搶掠,焚燒破壞,一直掃蕩到巴黎城下,但他沒能攻城略地或者取得什麼會戰的勝利,因為法國人採取的是費邊戰術。法國人即使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也不打陣地戰。法國統帥杜蓋克蘭的戰術就是突擊、埋伏、夜襲和侵擾,在蒙鐵爾戰役等多場戰役大敗英軍。英國人對此束手無策。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黑太子於1371年1月返回英國,他病得已經太嚴重了,三年前面對法王查理的挑釁就已經難以統帥軍隊了。回到英格蘭的黑太子,一直臥病在床,很少公開露面,一直到1376年4月去世。

查理五世不斷收回國土,英王的土地在一天天減少。1772年8月愛德華三世組織了一次龐大的遠徵艦隊,花費高達90萬英鎊,但是因為天氣的原因,中途夭折了。不過英國人倒是組織過幾次「騎行劫掠」,但沒能發揮任何作用。到了1374年,英國人的阿基坦公爵領、吉耶納、布列塔尼差不多都丟掉了,布列塔尼公爵逃往英國避難。1374年1月杜蓋克蘭和岡特的約翰籤署了阿基坦全境停戰協議。1375年到1377年,停戰範圍擴大到法國全境,雙方對大部分領土問題都能達成妥協,只有吉耶納主權的問題,雙方都不願意讓步。

1377年6月21日,愛德華三世去世,享年65歲。王位的繼承人是黑太子剛滿10歲的兒子,波爾多的理查——理查二世。也就在同一年,英法戰爭再次爆發,雙方互有勝負,但總的來說,英國人擋住了法國人的大部分進攻,並且收回了布列塔尼的盟友。查理五世向英國人求和,表示願意將阿基坦地區連同昂古萊姆一起割讓給英國人,還願意讓自己的女人嫁給英國國王理查二世。但是與英國人交好的,新任教皇烏爾班六世已經給理查二世安排了另一樁婚事,波西米亞的安妮。查理五世最後一次和平的努力失敗了。

1380年9月16日,查理五世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享年43歲。查理六世繼位。

1380年的英格蘭需要組建一支艦隊,抵抗襲擊英國南部海岸的法國和卡斯蒂利亞聯合艦隊。需要保障英吉利海峽通道的控制權,這就需要維持加萊、瑟堡、布雷斯特和巴約訥幾座海港城市的駐防費用。議會被迫同意在全體民眾中徵收人頭稅,這直接引發了1381年5月英格蘭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民變,史稱大叛亂。在法國沉重的稅收也引發了類似的起義。兩國的經濟都一落千丈。這個時候佛蘭德斯出現了新情況。

從1379年法王封的佛蘭德伯爵路易就為了控制佛蘭德斯與根特的紡織工人交戰,到1382年佛蘭德伯爵路易戰敗弗蘭德斯人逐漸控制了整個佛蘭德斯伯爵領,於是佛蘭德伯爵路易向自己的女婿勃艮第公爵求助,而佛蘭德斯人則向英國人求助,但是議會下院拒絕為英王提供經費。1382年11月法軍擊敗佛蘭德斯人,次年勃艮第公爵腓力繼承了佛蘭德斯伯爵的爵位。

14歲的英王理查二世,就像所有少年為君的國王一樣,一心想要栽培自己的黨羽。他重用德拉波爾——他父親曾經的僕人,寵信德維爾,疏遠他的叔叔們。薩福克斯伯爵德拉波爾,沒能重視肯特市的求救,讓法國人得到了這個重要的城市,丟掉了佛蘭德斯。他激怒了布列塔尼公爵,丟掉了布列塔尼。他還允許岡特的約翰率領遠徵軍前往卡斯蒂利亞爭奪王位,而當時的英格蘭正面臨14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入侵,最後這次入侵在1386年11也中旬,被法國人取消了。1385年18歲的理查二世親自率軍發動了一場讓人失望的蘇格蘭遠徵。

1386年10月在所謂的「美妙議會」免除了德拉波爾和財政大臣的職務,組建了一個任期一年的委員會,審計王室財政、控制國庫、掌控御璽和國璽——理查二世實際上被剝奪了政權。

一年後理查試圖奪回權利,結果遭到失敗,「無情議會」清洗了理查身邊的親信和盟友。理查不是個喜歡戰鬥的國王,英國人給他的評價是「膽小懦弱」。理查的做法是一旦親政,對內重塑王室權威,建立橫徵暴斂的極權統治,對外走和平路線,甚至不惜出賣利益。這樣的做法使理查眾叛親離。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僅保留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 

1399年,理查出徵愛爾蘭,柏林布魯克的亨利藉機返回英格蘭。亨利是岡特的約翰的長子,被理查驅逐並剝奪繼承權。亨利很快糾集一大批支持者,成功的迫使理查退位,而柏林布魯克的亨利就是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亨利四世。

(1400—1428)

1392年法王查理六世發瘋,法蘭西政權實際上落到了勃艮第公爵和奧爾良公爵的手中,兩位公爵都決心要統治法蘭西,在幾乎所有重要決策上都針鋒相對,法國政治分裂為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後者得名是因為他們的領袖阿曼雅克伯爵——其女兒嫁給了奧爾良公爵的兒子。

1407年勃艮第公爵約翰指示人殺掉了奧爾良公爵路易,隨後在事情即將敗露的時候出逃佛蘭德斯,而法蘭西則陷入兩派武裝對立的局面。1408年勃艮第公爵約翰回到巴黎,獲得國王的赦免令,並以改革者自居,逐步完成了對政府的清洗。阿曼雅克派糾集了一支軍隊,封鎖巴黎。勃艮第公爵約翰則向英國亨利四世求助,並許諾條件,亨利四世派出遠徵軍,打破了巴黎的封鎖。這時阿曼雅克派也向英國人求助,並且開出更高的價碼。到8月亨利四世的兒子率軍從科唐坦半島登陸的時候,阿曼雅克派已經向勃艮第公爵投降,兩派都不需要英國人的幫助了,但是他們只能用錢才能把英國人打發走。最終法國諸侯同意向英國人支付21萬金克朗,這還不算英軍將領額外索要的個人報酬。

1413年勃艮第公爵鬥爭失敗,退回家鄉。同年英王亨利四世去世,亨利五世繼位。第二年,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還是僵持不下,兩派又都向英格蘭派遣使者,亨利五世則獅子大開口,只是通過談判為戰爭準備贏得時間罷了。

1415年8月11日,亨利五世率軍起航,在諾曼第塞納河口的謝夫德科登陸。他攻取了富裕的阿夫勒爾港作為新的「加萊」,代價巨大,三分之一死亡,還不算生了重病的和傷員。亨利五世卻決定把傷病員送回國,在阿夫勒爾港留下一支守備軍,然後他將率領剩下的士兵來一次長途奔襲,去加萊。最初英軍壓根沒有想到過會遇到敵人,他們甚至只帶了8天的給養,而法國王太子的軍隊打算中途攔截,法軍人數是英軍的數倍。一直到索姆河,亨利才意識上自己的處境,撤退已經來不及了,大雨的泥濘裡,逃跑根本不可能。所有人都因為法軍龐大的規模恐懼,亨利釋放了俘虜,向法軍指揮官傳信,表示如果他能安全到達加萊,會歸還阿夫勒爾港,並賠償他所造成的一切損失。但是法國人沒有答應。

10月24日,繼續向西行軍的英軍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密密麻麻的法國人在距離英軍半英裡的位置布陣,前往加萊的道路被封堵了。

第二天,也就是1415年10月25日的早晨。整支英軍按一字型一字排開,沒有預備隊。由於雙方都想等對方首先進攻,所以戰場上幾個小時沒有動靜。最後亨利冒險讓全軍向前移動,重新布置陣地,推進到距離敵人250-300碼的地方,差不多是長弓的有效射程,於是他們停下來,弓箭手將事先準備的尖木樁插入地面,在陣地前面排出一道密密的柵欄。

根據法國人的計劃,第一陣的騎兵應該保持隊形,從兩翼夾擊英軍陣地。實際上英國人的兩翼都有樹林,夾擊是無法實現的。本應有800-1200名重騎兵在軍旗下集結,但最後只召集了約420人。法國人不僅沒有足夠的騎兵去衝踏英國弓箭手密集的隊形,他們也無法排出密集的隊形。這不僅是缺乏紀律的結果,也和戰場的地面狀況有關。

英軍的5000名弓箭手,揚起長弓,齊射出箭雨。法國人一片狼藉,人仰馬翻。法國騎兵攻擊的失敗還造成了更加惡劣的影響,無法控制受驚的坐騎,亂衝亂撞。隨後趕到的法國下馬重騎兵部隊,也在戰場上步履蹣跚。要避開戰馬踐踏,而且還完全暴露在射手的箭雨下。不少法軍披著沉重的鎧甲迫近英軍,兩軍開始短兵相接,重裝騎士之間的戰鬥,由於從頭到腳都包裹得毫無破綻,只能用力量將對方壓倒,在這場亂鬥中,英國人最初被數量壓退,遭受了相當損失。國王自己也差點遭到相同的命運,圍在他身邊的十八個侍從全部戰死,有人用戰錘在他頭上也重重的來了一下,敲下了頭盔上的金邊。亨利命令輕裝的長弓手扔掉弓箭支援,輕型的裝備此刻顯得極為有效,沒有盔甲的拖累,不會陷到泥中,他們輕而易舉地把重裝騎士絆倒在地。

就這樣,法國主力部隊的第一陣被打退了。8000名步戰的重裝騎士潰不成軍,有些已經死去,有些失去知覺人事不省,有些倒在泥裡或者被別人壓住動彈不得。剩下的人昏頭昏腦往回跑,撞進第二陣的幾千名騎士中,使前面的混亂和悲劇一再重演。

戰場後方,法國的第三陣依然完好無損,不少人騎在馬上等著追擊潰逃的敵人,目瞪口呆地看著戰局發展,他們最終離開了戰場。

在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裡,法軍損失了一萬人,其中包括11位公爵和伯爵、120位男爵和1500名騎士,皇室總管在戰鬥中死亡,法軍大元帥則被俘,而英軍只損失了約300人,唯一重要的人物是約克公爵。阿爾庫金戰役也成了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例子。

1415年11月23日,亨利五世回到倫敦時,受到倫敦市民狂熱歡迎。阿金庫爾戰役讓亨利名噪一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勃艮第公爵,羅馬教會都或多或少倒向了英國人,勃艮第公爵與亨利結盟,承認亨利是法蘭西國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亨利為新的遠徵籌款簡直易如反轉,他利用這個優勢擴充軍事力量,打造「國王艦隊」,並從海上和陸上同時向法國人發起攻擊,屢戰屢勝。當然,亨利的勝利也不僅僅是英國軍事力量的功勞,當時的法國人內戰正酣。1419年,英國人的勢頭讓與亨利結盟的勃艮第公爵感到害怕,他試圖與阿曼雅克派和解,但是在第二次和談的時候,阿曼雅克派卻乘機打死了公爵。這給了亨利可乘之機。到了1419年,整個諾曼第海岸線都是英國人的了——除了聖米歇爾山修道院。此後,英國人對諾曼第的統治維持了30年,整整一代諾曼第人的記憶裡,他們的君主是英國國王。新繼位的勃艮第公爵也徹徹底底成了亨利的盟友。

1420年,在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后的主導下,亨利與查理六世籤訂協議。亨利成為法國國王的繼承人和法國攝政,並迎娶查理六世的女兒。法國王后宣布由阿曼雅克派控制的法國王太子查理是她與一名情人的私生子。《特魯瓦協定》是法國歷史上最大的恥辱之一,與1940年貝當政府和納粹德國籤訂的停戰協定相差無幾。其後,亨利與勃艮第公爵聯手繼續徵服法國北部。1420年9月1日,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查理六世舉行了入城儀式,英國人正式進佔巴黎,開啟了英國對巴黎長達15年的統治。

1422年8月31日戎馬一生的亨利五世因病死在了法國萬塞訥城堡,時年35歲。與所有豐功偉業的國王一樣,他偉大功業的背後是一個爛攤子——3萬英鎊政府赤字,2.5萬英鎊債務,英國臣民貧困窘迫的生活現狀和陷入死亡與絕望的法國人民。同年法國國王查理六世也死了。於是,繼位的亨利就成了二元君主,他是英格蘭的亨利六世同時也是法蘭西的亨利二世。而接下來的7年是英國人最輝煌的時代。貝德福德公爵約翰——亨利五世的弟弟——新任法國攝政、大將軍索爾茲伯裡伯爵是創造這一輝煌的最重要的兩個人。另外還有一個人也舉足輕重——沃裡克伯爵理察博尚,有人認為在15世紀的英國,沒有誰比沃裡克伯爵更具有騎士精神,他是那個時代騎士精神的理想形象。不過更加廣為人知的是,就是他燒死了聖女貞德。在這段時間裡,法蘭西最主要的抵抗力量就是王太子查理——他手裡只有一些孤零零的飛地。

英國人對法國的統治非常殘酷,尤其是諾曼第。法蘭西三級會議要撥給英國人補貼,鹽稅和葡萄酒與蘋果酒的四分之一稅,爐灶稅等等讓法國人負擔沉重。另外英國軍隊的掠奪、搶劫、綁架勒索和保護費,在加上匪兵、強盜和「剝皮人」——他們經常把受害者的皮剝下來——的肆虐,農民的生活幾乎過不下去了。到15世紀20年代末,英國從諾曼第獲得的收入開始大幅下降——法國變成了一片荒涼的廢墟。

1424年,貝德福德公爵派索爾茲伯裡伯爵託馬斯·蒙塔古打敗圍攻克拉旺的法蘭西-蘇格蘭聯軍,隨後,貝德福德公爵指揮英格蘭-勃艮第聯軍在韋爾訥伊會戰中擊敗法蘭西-蘇格蘭聯軍,巴肯伯爵、道格拉斯伯爵等蘇格蘭貴族均戰死沙場,法國王太子軍傷亡超過7000人,蘇格蘭援軍全軍覆沒。韋爾訥伊會戰被視為第二場「阿金庫爾戰役」,王太子查理的軍事力量所剩無幾,英國人還解除了蘇格蘭人幹涉英法戰爭的威脅。英國人的全面勝利看起來指日可待。

這時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亂了貝德福德公爵的步伐。英國格洛斯特公爵娶了女伯爵傑奎琳,並率兵侵入女伯爵的領地,而勃艮第公爵本來一心要獲得傑奎琳的領地,於是這就造成勃艮第公爵與英國聯盟的破裂。除此之外,格洛斯特公爵與大法官溫切斯特主教爭奪英格蘭攝政,差點掀起一場英國內戰。結果貝德福德公爵只好花了15個月的時間調節英國內部的矛盾,同時又花了大力氣來調停格洛斯特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之間的矛盾,力圖全面恢復與勃艮第公爵的同盟關係。所以直到1428年春天,局面恢復如常以後,英國人才開始期盼已久的大舉進攻。

關於進攻的方向貝德福德公爵與索爾茲伯裡伯爵有分歧,前者主張穩紮穩打,先謀求全面控制安茹,並把英軍在法國北方的佔領區與吉耶納連成一片,但是後者認為應該佔領奧爾良,並以此為據點直接攻擊王太子派的心臟地區。最後索爾茲伯裡伯爵的意見佔了上風,但是這場始於1428年10月的圍城戰成了英國人的噩夢。首先索爾茲伯裡伯爵非常戲劇性的陣亡,臨陣換將的英國人本身就缺乏經費,兵力不足,自此就沒能在奧爾良圍城戰中取得絲毫進展。另外,1429年4月30日,有一個人進入奧爾良,這就是聖女貞德。

(1429—1453)

1428年,一名不識字的17歲牧牛女貞德認為自己受到上帝的召喚,要趕走英國人拯救法國。從13歲起貞德就聲稱能聽到特別的聲音,1428年她的叔父曾帶她找過王太子派,但沒人信他,次年她又一次找到這裡,這一次她見到了王太子查理。神學家對貞德進行了仔細的檢查,沒有發現她有發瘋的跡象,於是建議查理讓貞德去奧爾良碰碰運氣。

進入奧爾良的貞德宣稱自己受到上帝的特殊眷顧,並在幾天後率軍突襲了英軍的主要工事。這個時候的英軍已經無力在進行這場戰爭,5月8日開始有序撤退。英軍的撤退讓法國人士氣高漲,他們開始相信貞德帶來了上帝的眷顧。6月12日法國人攻陷雅爾若。6月18日博讓西向法國人投降。貞德的聲望達到頂峰。

1429年7月,在貞德勸說下,王太子集結了一支1.2萬人的軍隊,穿過英佔區來到蘭斯,在蘭斯大教堂加冕為法國國王,即查理七世。貞德第一次以「國王陛下」稱呼查理。在接下來向巴黎進軍的過程中,貝德福德公爵擋住了查理七世的軍隊。9月8日貞德帶兵進攻巴黎城牆時遭到失敗,大腿受傷的貞德躺在戰場上直到深夜——王太子的指揮官們沒有試圖拯救她。

1430年5月,在貢比涅城外的一次遭遇戰中,貞德被一名勃艮第士兵從馬背上脫了下來。教會法專家進行了漫長和不擇手段的審訊,訴訟方指證貞德擅自在信件上簽署基督和聖母的名,聲稱自己受到上帝啟示,還聲稱自己一定會被拯救,這些言論都是對教會權威的蔑視。另外還有一些小罪名,比如穿男子衣服,這正是上帝所厭惡的。比如聲稱聖徒們說的是法語而不是英語,這也是僭越的妖言。1431年5月30日,法官判定貞德是異端,將她燒死在魯昂的市場上,並讓人看清楚,這只是個女人,當時貞德只有19歲。查理七世從來沒有試圖營救過貞德,不過他在20年後下令調差貞德死因,最終讓教宗宣布對貞德的判決無效。直到1920年,貞德才被封聖,而在當時處決貞德並沒有造成多大影響。

百年戰爭總歸是一場利益之戰、繼承權之戰、財富之戰和地盤之戰,而這些戰爭實際上都是少數人的戰爭,絕大多數普通平民是被裹挾著而已。而貞德似乎讓這場戰爭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聖戰——至少在一段時間裡,在許多法國人心目中——於是也就讓這場戰爭變成了所有人的戰爭,當然,現在看來貞德在當時的影響要比後世所認為的小得多。

如果說英國人只是為了打擊法國人的反抗決心,消滅一個女抗英英雄,那也是不客觀的。的確,很多英國士兵非常懼怕貞德,但並不是因為貞德代表上帝。至少在貞德死後的兩個世紀裡,英國人始終堅信,貞德是個女巫——女巫的魔力來自於魔鬼的交易——「讓許多人的心靈遠離真理,轉向欺騙和謊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也附和了這個觀點,說貞德是「兇惡、殘忍的女巫和妖婦」,還描繪了她與魔鬼交易的情景。

然而後來,這個來自於多姆雷米的女孩子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比她在世時要多得多。中世紀晚期的詩人維庸認為貞德與其他聞名於世的女性並駕齊驅。從伏爾泰、蕭伯納到現代,許多大作家都對這位女性的故事著迷。而法國的傳統主義者也將紀念這位女性作為真正愛國主義的重要標誌之一。

但就當時來說,把英國人從法國趕出去,貞德所起的作用很小。

真正起作用的是勃艮第公爵。英國人守住巴黎之後,公爵發現英軍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而且他想要得到傑奎琳伯爵的領地以及荷蘭,這可能需要貝德福德公爵的友誼。另一方面英國人付給勃艮第公爵15萬英鎊,另外還把香檳省轉讓給公爵,同時付給他5萬金克郎,以換取公爵兩個月的軍事協助。慢慢的貝德福德公爵穩住了局面。

但是法國土地上的破壞,田地的荒蕪,無邊的廢墟,出沒的狼群,飢餓的人民,這一切讓法國人對英國人很失望。到了1432年英國人的地位明顯下降。貝德福德丟掉了沙特爾——巴黎的重要的補給供應地。到了年底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妮去世,貝德福德公爵與勃艮第的聯繫缺了一環。而勃艮第公爵也終於得到了傑奎琳伯爵的領地和荷蘭,他開始試探性的與查理七世接觸。而貝德福德公爵為了平息議會對他的猜忌於1433年回到英國,他審查王室財政時發現,債務高達6.4萬英鎊,幾乎是王室年收入的3倍。這一時期,盔甲和武器更加精良,新式火炮大量使用,戰爭的花費遠高於愛德華三世時期。貝德福德公爵非常缺錢。

1434年英國人的開局不錯,取得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勝利。但是各地危機四伏,巴黎險些失陷,諾曼第農民起義,英佔區民眾對英國人的敵意在加強。第二年勃艮第公爵找到《特魯瓦協定》裡的一個漏洞,開始背叛英國人,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貝德福德公爵約翰在魯昂去世了。這個來自英國的法國攝政,不管在他生前還是死後,都得到了大部分法國人的尊敬。多年後,有人提議摧毀貝德福德的紀念碑,路易十一世拒絕了,他說「讓貝德福德葬在我的領土內,於我是一種榮耀。」貝德福德的屍骨此後就一直埋在魯昂大教堂。

1435年查理七世與勃艮第公爵籤訂《阿拉斯協定》,勃艮第派與阿曼雅克派的紛爭終結,查理七世得到勃艮第派的承認,勃艮第公爵拋棄了英國人。接著英佔法蘭西全境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起義。1436年4月英國人終於丟掉了巴黎。1436年8月英國人在勃艮第進行了「騎行劫掠」,然後退回加萊,造成勃艮第與佛蘭德斯的戰爭。

事實上在失去勃艮第公爵這個盟友以後,英國人已經很難在進行戰爭了,但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體面而不激怒整個英格蘭的情況下結束戰爭,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裡,英法雙方一直打打談談,邊打邊談,但英國人已經沒有什麼戰爭進展了,基本處於守勢。

1444年薩福克伯爵向御前會議申請了一份正式的免責證明,然後率團與法國人談判,在法國人沒有做出任何妥協的情況下簽訂了《圖爾停戰協定》,他還為亨利六世定下一門婚事,對方是查理七世的外甥女瑪格麗特。消息傳回國內,全體國民一片譁然。但是身在法國的英國人卻表現出巨大的喜悅——他們終於可以拜託恐懼和危險了。

隨後的幾年裡,雖然英國人表現的像是要永久佔領諾曼第一樣,但實際上亨利六世的年收入僅有3萬英鎊,僅宮廷花費就要2.4萬英鎊,王室債務接近40萬英鎊,英國王室根本已經沒錢打仗了。諾曼第的英國駐軍因為遲發軍餉不斷譁變、開溜,兵力越來越少。與此相反的是法國王室財政狀況良好,稅源和現金源源不斷。

查理七世為了軍事改革花了一大筆錢,供養了一支常備軍,建立起職業化軍隊。1449年7月3萬法軍進攻諾曼第,儘管英國人想盡辦法,但是1450年8月12日,法國人還是收復了整個諾曼第。丟失諾曼第在英國造成巨大動蕩,下議院譴責薩福克公爵把諾曼第出賣給法國人,但這實際上更像是遷怒情緒下的尋找替罪羊。另外肯特發生一場危險的叛亂。

1451年4月法國人進入吉耶納,通過戰爭和賄賂,很快幾乎徵服吉耶納全境。1452年至1453年英國人對吉耶納的遠徵是英國發起的最後一次努力,這次戰役體現的爵士技術的革新其中一個就是證明了法國加農炮比英國長弓更有威力。1453年10月19日吉耶納首府投降。

這個時候,還沒有人意識到,百年戰爭已經結束了。

 

相關焦點

  • 英法百年戰爭,真正權力的遊戲
    BBC又推出一部記錄片《百年戰爭》,講的是英法兩國之間持續百年的戰爭,這是一段中世紀至關重要的歷史。
  • 英法百年戰爭打個啥?
    我在法國常駐了三年左右,有一次去了諾曼第海邊,那天天氣並不好,陰沉沉的,還下著一點小雨、有陰風,感覺並不好,從中國的風水學來看,諾曼第陰氣太盛,可能是死人太多,二戰時候盟軍從諾曼第登陸,殘酷的戰爭導致交戰雙方太多士兵死於沙灘上;再往前推諾曼第也是英法百年戰爭的起源地。
  • 《劍刃風暴:百年戰爭與夢魘(Bladestorm: The Hundred Years』War...
    《劍刃風暴:百年戰爭與夢魘(Bladestorm: The Hundred Years』War & Nightmare)》跳票
  • 宋夏百年戰爭
    範仲淹心憂天下,在前線與宋軍將士同甘共苦,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宋夏戰爭中的「鎮戎三敗」震驚了朝野,也讓他看清了時代的危機,這才是他痛心疾首的原因。▲宋神宗畫像04.西北望,射天狼熙河開邊之後,宋代詞人寫起西夏,總有一種志在必得的豪邁氣概。
  • 百年戰爭終,貞德與查理七世的權力糾葛
    百年戰爭終落幕 貞德死後,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裡,查理七世的日子就順風順水,陸陸續續收復了巴黎和諾曼第,最終於1453年,光復了除加萊以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也就此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 《劍刃風暴:百年戰爭與夢魘(Bladestorm: The Hundred Years' War...
    推薦人群:無雙愛好者同屏人數很多騎兵衝鋒絕贊夢魘帶來了有益的改地圖太大移動又太慢策略與動作均缺乏深度  之所以說本作是「重製版」與「資料片」的合體,是因為遊戲的百年戰爭部分完全和2007年時一樣。光榮在當年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描寫這段著名的歷史,一改無雙系列以勢力或角色為視點推進劇情的方式。
  • 法國結束百年戰爭後,為何又出兵義大利?集權要求下的對外擴張
    英法百年戰爭在公元1453年以法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此時的法蘭西民族精神已經誕生,統一的法蘭西民族國家也正在逐漸形成。國家的重新統一使得政治環境相對穩定起來,新興的資產階級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快發展的機。英法百年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剛剛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的法國,選擇出兵義大利。
  • 黑太子:夾在百年戰爭縫隙中的武士王子愛德華
    黑太子是西方中世紀,英法百年戰爭中富有騎士精神的武士王子的代表,英國作家麥可·瓊斯在參考一系列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客觀公正呈現了黑太子軍事勝利與悲劇的一生,而黑太子指導的一場場軍事戰爭在中世紀暴力與瘟疫橫行的時代,也展現其卓越的軍事才能、騎士精神與人性的複雜面。
  • 擬人化遊戲《菇娘收藏:菇與筍的百年戰爭》停止運營
    >舉報 《菇娘收藏:菇與筍的百年戰爭
  • 百年戰爭的轉折點,英軍圍攻奧爾良,聖女貞德率領法軍力挽狂瀾
    英法百年戰爭歷時彌久,最終法國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雖然法國是戰場的贏家,但是法國其實一直處於劣勢,在和英軍的對戰中屢次落敗,戰場的主動權一直被英國牢牢掌握在手中。不過一場戰役卻成為了這場百年戰爭的轉折點,改變了法國處於被動的不利局面,迎來了法軍的節節勝利。
  • 【一戰停戰百年】關於戰爭的文藝作品
    只要看一眼後來的戰爭,你就會發現,名人顯貴的孩子往往能逃過戰爭。在眾多參議員的兒子中,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阿爾·戈爾大概是唯一一個被派往越戰前線的年輕人了。其他的同齡人都很碰巧地延長了讀書的時間——說白了,就是防止他們在戰場上送命。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是無差別的,你能觸碰到其中巨大的損失。我母親寫下的《失落一代的來信》就反映了這種情緒,戰爭摧毀了一整代人。
  • 聖女貞德拯救法國,英法百年戰爭查理七世笑到最後
    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宣稱自己是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越過海峽進攻法國,英法百年戰爭爆發。1356年戰爭再起,英國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涅,法王約翰二世在普瓦提誒之戰中兵敗被俘,英國藉此索要大筆贖金。1360年英法停戰,法國割讓羅亞爾河以南直至庇里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還賠償英國300萬金幣的補償款。
  • 從「諾曼徵服」到「百年戰爭」,看英格蘭王室「紋章」的起源發展
    百年戰爭時期紋章的發展較為繁榮,紋章告別了早期簡單原始的樣式,開始向近代紋章的發展過渡百年戰爭時期正是歐洲中世紀紋章發展興盛繁榮之時,由於紋章使用人群的迅速擴大,紋章學的規範化進程也在加快。由於這一時期紋章的適用面大大增加相關的混亂和矛盾也就無法避免,以至於出現了不同個人和家族爭奪同一種紋章所有權的糾紛。
  • 漢匈百年戰爭是「白登之圍」的延續嗎?
    登基之後,於是派霍去病和衛青遠徵匈奴,也開啟了漢匈百年戰爭。
  • 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戰爭只是餐前甜點
    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戰爭只是餐前甜點!一種觀點認為,世界經濟亂象叢生,必須解決分配問題,利潤向勞動者傾斜,對食利者苛以重稅和刑罰……現在等於是全世界快進入內卷的大循環了,烈度超出之前的所有預計,光是敘利亞,葉門,阿富汗,伊拉克的亂局根本就停不下來,烏克蘭內戰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戰爭,也只是餐前甜點。
  • 英法百年戰爭裡的「黑太子」愛德華傳奇
    說到英法百年戰爭的名將,可能大家很快都會想到的是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出場的亨利五世和聖女貞德。
  • 西行紀:如來選擇放羅侯一馬,帝釋天不願承認失敗,百年戰爭開始了!
    最新更新的劇情中,天神和阿修羅的戰爭已經要結束了,這場戰爭並沒有贏家,阿修羅和天神都死傷慘重,不過天神的傷亡要更大一點,主要是因為天界主力大軍全部被羅侯一人攔下,更離譜的是羅侯竟然以一己之力擊敗了帝釋天率領的主力大軍。
  • 《純潔的瑪利亞》竟是最能還原英法百年戰爭的影視作品?
    編者按:英法百年戰爭,可以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歐洲古代戰爭了。因此,這個系列的電影在歐美國家可謂層出不窮,比如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和理察·唐納的《時間線》。那麼在近幾年影視作品中....對於英法百年戰爭那一時期的戰爭復原最好的應是哪一部呢?答案可能會出乎你的預料,因為就目前來看,來自日本Production I.G公司製作的,改編自同名漫畫的動畫片《純潔的瑪麗亞》竟然是復原最好的一部影視作品。
  • 曼聯與利茲聯,百年恩怨的新時代玫瑰戰爭,16年後終於再次回歸
    曼聯與利茲聯,百年恩怨的新時代玫瑰戰爭,16年後終於再次回歸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一段英格蘭歷史上遠近聞名的一對宿敵
  • 精選 百年戰爭爆發: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光榮時代
    百年戰爭初期,在愛德華三世、他的兒子黑太子等領導下,英格蘭大敗法蘭西、蘇格蘭和其他敵人,文章所涉及的戰役包含斯勒伊斯海戰、克雷斯戰役等。1360年,金雀花王朝的王權達到了巔峰,在內國泰民安,在外雄霸天下。文 | [英]丹·瓊斯摘自《金雀花王朝:締造英格蘭的武士國王與王后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