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路客劇社出品的《麥夫人》,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屆深圳拉闊戲劇節獲得了"最佳關注獎(最佳表演)"。
本屆戲劇節共設四個分會場,並劃分了5個戲劇單元,這五個單元分別是嘉年華紅毯狂歡夜單元、戲劇展演單元、戲劇論壇單元、即興詩劇場單元、即興戲劇接龍單元。
值得一提的是,戲劇展演單元自2019年10月面向全國徵集報名以來,戲劇節組委會最終篩選出全國各地不同地域、不同劇種的15個優秀劇目。
麥克白是經典
《麥夫人》改編自《麥克白》,而《麥克白》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
作為文本而言,全劇瀰漫著一種陰鬱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勳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於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裡,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
《麥克白》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命運悲劇。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一比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中,命運的力量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因此,從人物自身我們無法得出對他們命運的任何合乎邏輯的解釋,最多也只是家庭遺傳(如《阿伽門農》),或是祖輩的罪孽(如《俄狄甫斯王》)。但在莎劇《麥克白》,命運並不直接作用於人,而是通過人類自身的欲望、罪惡、性格等間接作用於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說,命運讓「種種虛偽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讓他在自身欲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結局。
從人情物理出發,麥克白的一切行動和最終的結局都是可以解釋的。從麥克白夫人口中,我們了解到麥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屬的奸惡」,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平定叛亂,被封為考特爵士之後,麥克白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鄧肯,又完全依賴他來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定。此時,即使沒有女巫預言,麥克白心中也必定會有那種念頭。所以當女巫們隱去之後,他才說「我倒希望她們再多留一會兒」。他叫她們再多留一會兒,顯然是他心裡已經潛伏了做君王的念頭,所以想從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關它的信息。一句簡單的話,便生動地表現了麥克白潛意識的流動過程。
嘗試探索
《麥克白》具有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的雙重審美特質,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但對現時的我們而言,又該如何解讀《麥克白》?
由路客劇社出品、楊旭導演的《麥夫人》作出了自己的嘗試。這部劇最初在美國、英國,以及中國彩排公演時,就已經明確了以女性角度出發去解讀的大方方向。兩位演員分別來自中國和美國,用各自母語講述臺詞。當時的落腳點相對簡單:在東西方文化衝突的背景下,最好的接近或者是對話。畢竟,文明解決的是表象的行為方式,戲劇——文化的接近和了解才是解決問題內裡的關鍵;
同時,面對愛情,面對誘惑,面對壓力,面對道德的審判,面對顯而易見的罪惡,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
按照這一設定。導演希望:在美國公演時由美方同事主導,在中國公演時由中方同事主導。其演出形式同樣區別,中國公演時,採用中國化的語境進行解讀,包括服裝、化妝、道具、音效都以中式呈現;
在美國公演時,則採用美國化的語境進行解讀,同樣在服裝、化妝、道具、音效上採取美式呈現。
同時,為暗合「東方『遇見』西方」這樣的隱藏性主題,放大戲劇衝突,演員以各自的母語進行表達、表演。在讓這齣劇蒙上一層荒誕色彩的同時,顯露出與人性的衝突相比,語言已不重要。另外,則表達了創作者的觀點:至少在探究人性上,戲劇其實是無國界的。
該劇的辨識度、熟識度,及其對人性的深度剖析,都值得被放置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度下深度解讀。
臨時調整
一切設定都很好,劇組出發前往參加第二屆深圳拉闊戲劇節。
導演從北京趕到,燈光舞美從南京趕到,女演員從安徽趕到,造型師從甘肅演出現場趕來⋯意外出現:開演前倒數第二天接到通知,男主受困籤證來不了!
怎麼辦?經過討論、研究,導演和演員認為,為什麼不能由女主以獨角戲去呈現《麥夫人》?!也許,這既是一次考驗更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理順思路後,將麥克白、女巫、鬼魂均由服裝代替,女主在舞臺上換裝。隨後,妝容、燈光、道具⋯拿出了完整系統方案。
⋯
最終,這一版《麥夫人》得到了組委會和同行的一致好評!女性角度、意識得到了放大,一位觀眾說:坐進劇場,三束光柱打在舞臺上的三個衣架時,感覺立刻來了。
本次戲劇節,這齣戲共演三場。對劇組而言,似乎又有了更多探索空間,"麥夫人值得進一步挖掘!"導演楊旭說。
《麥夫人》獲第二屆深圳拉闊戲劇節"最佳關注獎(最佳劇目)"
導演:楊旭 牧函 David Prete
主演:牧函 David Prete
造型:馬龍
燈光:禹敏
製作:張偉
楊旭,原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影視作品《今生是親人》、《回首黃土地》、《臺灣海峽》等作品。
牧函,教授;南大導演碩士;留英表演碩士;美國伊利諾伊訪問學者;美國佛羅裡達訪問學者、客座教授;優秀青年話劇導演、演員。舞臺作品《滾蛋吧「腫瘤」君》、《安息》、《懷疑》、《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部落回音》、《思凡》、《夫子曰》、《安妮日記》、《一場關於愛與罪的審判》、《紀念碑》、《第十二夜》、《夜店》、《彩虹之歌》、《我們》、《海鷗》、《北京人》、《我是一個兵》、《十三角關係》、《如影隨行》等。
David Prete,美國人,美國西北大學導演碩士學位,孟菲斯大學戲劇和創意寫作學士學位,與Mike Nichols(託尼和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畢業生》、《天使在美國》)、保羅西爾斯、喬治莫裡森等一起研究學習,他也曾在達斯丁霍夫曼旗下學習。作為演員和導演,Prete曾在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和美國其他多地區劇院工作,包括Steppenwolf、The Goodman Theatre和A.C.T.。他的芝加哥表演作品包括《鏡子中的物體》和《雪梨布魯斯坦之窗》、《我是Asher Lev和Spill》(傑夫獎提名)。除了演和導之外,Prete還參與指導、製片等工作。在紐約 Prete參與創辦了Water Theatre Company,在那裡他擔任演員和製片人。他曾與Mike Nichols和Bill Haber合作主演的非百老匯戲劇「On The Line」全球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