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貴州省農科院熱作所科技人員的我,作為貴州省「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的科技特派員來到黔西南冊亨縣開展科技幫扶工作。冊亨縣南、北盤江流域河畔的巖架鎮、雙江鎮、百口鄉,晝夜溫差較大,土地資源豐富,自然生態良好,特別適合發展優質粉蕉種植。當時,望安高速公路即將建成通車,農村「組組通、串戶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工程也全面開工,交通條件即將得到較大改善,我就有了大面積發展冊亨糯米蕉種植的想法。
金粉1號、廣粉1號是我於2006年分別從廣西農科院和廣東農科院引進栽培成功的優質香蕉品種,早在安龍的坡腳鄉就有大面積種植,因其口感細膩,軟糯香甜,俗稱「糯米蕉」。剛開始,老百姓聽說要將他們地等改種糯米蕉,大家都不接受。「過去我們都沒大面積種過,怕沒技術種不好,怕吃不完賣不掉,根本承擔不起種植糯米蕉失敗的風險。」巖架鎮板弄村農戶羅恩宇說。
怎樣才能說服老百姓把糯米蕉產業做起來?我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用事實說話。我便和巖架鎮興貴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齊興貴理事長商量,開始做農戶的思想動員工作,先請齊興貴去聯繫他自己的大哥齊興雲和農戶劉永發、韋昌仁商量,通過合作社無償提供種苗和肥料的方式,讓他們幾家種植30畝作示範,由省農科院熱作所負責技術指導,風險全部由合作社和我們農科院熱作所來承擔,然後再帶動周邊農戶逐步發展。 不僅如此,我還堅持做群眾思想動員工作,不斷地講解發展糯米蕉生產的優勢和條件,講解糯米蕉的市場前景和效益,不斷為村民們算經濟帳、打氣,讓他們增強信心。不斷通過多媒體圖片集中展示和現場解答疑難問題,講解香蕉新品、新技術的種植管理技術和現場示範,每到一處都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手機微信和服務卡片,讓大家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都要第一時間與我聯繫,我一定會在最快時間趕來幫他們解決糯米蕉種植技術難題。在我的努力之下,糯米蕉產業慢慢地開始發展起來。
「當時,我發現我家糯米蕉出現一小片植株連續發生葉片變黃、葉柄折斷的現象,我馬上打電話給龔老師,他第二天一早就跑過來幫我們診斷,通過仔細觀察香蕉葉片,確認我的香蕉植株已感染香蕉枯萎病,他現場就教我們關於香蕉枯萎病的一些病理特徵和防控處理方法。」板弄村家巖組的劉永發說。現在他家種植糯米蕉30多畝,好的年份可收入15萬元,最差的年份也有8萬元。
在2016-2017年期間,種植糯米蕉的農戶越來越多。「龔老師,我的香蕉好像有點問題,能不能請你來看一看?」,「用什麼品種好?1畝栽多少株?挖多大坑?放多少肥料?」我的手機一天都經常響個不停,收到簡訊也有十幾條甚至幾十條,這是農戶們信任我的表現,我十分高興。隨時隨地接受蕉農的技術諮詢,切實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這已經成為我生活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既然來到冊亨選擇做了這件事,就要想方設法把它做好,要讓老百姓滿意。 這些年來,通過發展糯米蕉種植,巖架鎮、雙江鎮、高洛街道等農戶嘗到了通過種植糯米蕉發家致富的甜頭,不少人家每年都有幾萬甚至十幾萬的香蕉種植收入,果農們的日子越過越好,這也是我心之所願。
科技是冊亨糯米蕉產業持續高效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必須要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和生產技術配套不夠的產業鏈問題。一家一戶和當地合作社小規模種植,不僅技術標準上不去,品牌打造和市場拓展也是個大問題,必須依靠有經濟實力、有社會責任、有農業情懷的龍頭企業帶動。找準「病因」就得對症「下藥」。 特別針對山地香蕉自然灌溉不便,採收運輸困難,病蟲害日趨嚴重、果實品相欠佳等關鍵環節和問題,建議縣委縣政府引進了廣西家通公司等多家企業進駐冊亨發展香蕉生產種植和加工。 我通過單位的科技合作關係,多次邀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口實驗站等香蕉專家到冊亨實地調研指導,新引進紅頭粉、矮粉、中粉1號、中蕉9號等香蕉新品進行試驗篩選和儲備,以期為貴州香蕉品種更新換代和提升產業化技術水平提供後續支持,切實有效幫助企業和農戶解決香蕉生產技術難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