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播下科技扶貧的種子 收穫蕉農致富的喜悅|貴州省...

2020-12-28 天眼新聞

 

2014年10月,貴州省農科院熱作所科技人員的我,作為貴州省「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的科技特派員來到黔西南冊亨縣開展科技幫扶工作。冊亨縣南、北盤江流域河畔的巖架鎮、雙江鎮、百口鄉,晝夜溫差較大,土地資源豐富,自然生態良好,特別適合發展優質粉蕉種植。當時,望安高速公路即將建成通車,農村「組組通、串戶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工程也全面開工,交通條件即將得到較大改善,我就有了大面積發展冊亨糯米蕉種植的想法。   

金粉1號、廣粉1號是我於2006年分別從廣西農科院和廣東農科院引進栽培成功的優質香蕉品種,早在安龍的坡腳鄉就有大面積種植,因其口感細膩,軟糯香甜,俗稱「糯米蕉」。剛開始,老百姓聽說要將他們地等改種糯米蕉,大家都不接受。「過去我們都沒大面積種過,怕沒技術種不好,怕吃不完賣不掉,根本承擔不起種植糯米蕉失敗的風險。」巖架鎮板弄村農戶羅恩宇說。   

怎樣才能說服老百姓把糯米蕉產業做起來?我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用事實說話。我便和巖架鎮興貴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齊興貴理事長商量,開始做農戶的思想動員工作,先請齊興貴去聯繫他自己的大哥齊興雲和農戶劉永發、韋昌仁商量,通過合作社無償提供種苗和肥料的方式,讓他們幾家種植30畝作示範,由省農科院熱作所負責技術指導,風險全部由合作社和我們農科院熱作所來承擔,然後再帶動周邊農戶逐步發展。  不僅如此,我還堅持做群眾思想動員工作,不斷地講解發展糯米蕉生產的優勢和條件,講解糯米蕉的市場前景和效益,不斷為村民們算經濟帳、打氣,讓他們增強信心。不斷通過多媒體圖片集中展示和現場解答疑難問題,講解香蕉新品、新技術的種植管理技術和現場示範,每到一處都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手機微信和服務卡片,讓大家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都要第一時間與我聯繫,我一定會在最快時間趕來幫他們解決糯米蕉種植技術難題。在我的努力之下,糯米蕉產業慢慢地開始發展起來。   

「當時,我發現我家糯米蕉出現一小片植株連續發生葉片變黃、葉柄折斷的現象,我馬上打電話給龔老師,他第二天一早就跑過來幫我們診斷,通過仔細觀察香蕉葉片,確認我的香蕉植株已感染香蕉枯萎病,他現場就教我們關於香蕉枯萎病的一些病理特徵和防控處理方法。」板弄村家巖組的劉永發說。現在他家種植糯米蕉30多畝,好的年份可收入15萬元,最差的年份也有8萬元。   

在2016-2017年期間,種植糯米蕉的農戶越來越多。「龔老師,我的香蕉好像有點問題,能不能請你來看一看?」,「用什麼品種好?1畝栽多少株?挖多大坑?放多少肥料?」我的手機一天都經常響個不停,收到簡訊也有十幾條甚至幾十條,這是農戶們信任我的表現,我十分高興。隨時隨地接受蕉農的技術諮詢,切實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這已經成為我生活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既然來到冊亨選擇做了這件事,就要想方設法把它做好,要讓老百姓滿意。  這些年來,通過發展糯米蕉種植,巖架鎮、雙江鎮、高洛街道等農戶嘗到了通過種植糯米蕉發家致富的甜頭,不少人家每年都有幾萬甚至十幾萬的香蕉種植收入,果農們的日子越過越好,這也是我心之所願。   

科技是冊亨糯米蕉產業持續高效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必須要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和生產技術配套不夠的產業鏈問題。一家一戶和當地合作社小規模種植,不僅技術標準上不去,品牌打造和市場拓展也是個大問題,必須依靠有經濟實力、有社會責任、有農業情懷的龍頭企業帶動。找準「病因」就得對症「下藥」。  特別針對山地香蕉自然灌溉不便,採收運輸困難,病蟲害日趨嚴重、果實品相欠佳等關鍵環節和問題,建議縣委縣政府引進了廣西家通公司等多家企業進駐冊亨發展香蕉生產種植和加工。   我通過單位的科技合作關係,多次邀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口實驗站等香蕉專家到冊亨實地調研指導,新引進紅頭粉、矮粉、中粉1號、中蕉9號等香蕉新品進行試驗篩選和儲備,以期為貴州香蕉品種更新換代和提升產業化技術水平提供後續支持,切實有效幫助企業和農戶解決香蕉生產技術難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決戰脫貧攻堅」貴州衛視《與夢想合拍》:創新講好產業扶貧故事
    該節目入選廣電總局2019年廣播電視文藝節目精品示範班種子項目庫,是貴州衛視著重打造的聚焦脫貧攻堅媒體融合重點項目。如今的團結村通過精品化種植、差異化養殖、高標準化產品加工,打造出特有的農特產品品牌「樂耕甜」。同時,盤活農村閒置資產,進行原生態改造,在昔日的荒山中建立起了星空木屋民宿,成為原生態農旅旅遊的一大亮點,團結村也就此成為脫貧攻堅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好樣板。節目中的其他典型案例還包括貴州省紫雲縣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創造了一段林下生金的奇蹟。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天柱助脫貧 腳踏實地謀發展丨浙江省杭州市...
    到天柱縣掛職以來,我全心投入,腳踏實地,大膽創新,精準發力,聚焦產業、就業、創業「三業聯動」,幫助天柱縣打造「一鏈一區一新城」,即林下養雞全產業鏈、服裝產業集聚區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城。我著力嫁接浙商創業基因,探索扶貧扶志新路徑,2018年8月天柱縣與杭州市餘杭區的服裝龍頭企業、香港上市公司華鼎集團籤署協議,在天柱縣聯山易地搬遷安置點扶持創辦一批規範化的本地服裝加工廠,帶動天柱縣群眾。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戶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讓村民生活甜起來冊亨縣巖架鎮納碰村村主任 龐幫雲納碰村一直以來都是種傳統農作物,一年下來,村民除去種子、肥料等成本,根本賺不了多少錢,農民收入普遍不高。2010年,冊亨縣因地制宜,發展甘蔗、糯米蕉等高效、短平快的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農業戰線上巾幗標兵丨都勻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
    豐收的喜悅如何做好蔬菜產業,幫助老百姓增產增收,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從都勻市墨衝良畝1000餘畝蔬菜試驗地到全市20餘萬畝農民的蔬菜責任田。我積極參與實施中央、省、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32項,其中主持實施蔬菜產業項目15項。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旅遊扶貧助力全省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省文化...
    我叫張廣,是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的一名幹部。自2016年以來,在廳黨組的領導和幹部職工的積極支持下,我結合自身崗位實際,緊緊圍繞旅遊扶貧工作目標,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旅遊發展思想,秉承有利於貧困人口發展的旅遊理念,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著力從四個方面深入實施旅遊扶貧,助力全省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首先是做好旅遊扶貧的頂層設計。
  • 貴州省政協常委團視察銅仁黔東南扶貧攻堅情況
    6月5日至9日,貴州省政協主席王正福率省政協常委視察團赴銅仁市、黔東南州,對當地扶貧攻堅工作情況進行視察。省委常委、銅仁市委書記廖國勳,黔東南州委書記廖少華分別陪同視察。省政協副主席陳敏,秘書長李月成等參加視察。
  • 「我的扶貧故事」「辣椒先生」的「辣」些事丨貴州省農科院辣椒...
    我叫張錦閣,出生在河南,讀書在貴州。2015年碩士畢業後,我進入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辣椒研究所工作,成為了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至今,我在貴州學習、工作、生活已將近十年,對貴州有了極為深厚的感情。此外,我跟隨包村領導、包村工作組一起下村調研墨衝鎮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農民朋友的實際想法和真正需求,找到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在走訪中,我聽說墨衝鎮沙寨片區有種植辣椒的長久傳統。作為辣椒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辣椒二個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沙寨村副主任孟欽福的陪同下,我走村串寨、進家入戶走訪了解,基本掌握了沙寨的基本情況及辣椒種植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板繞村產業扶貧助農增收案例入選農業農村部《產業扶貧故事》
    板繞村產業扶貧助農增收案例入選農業農村部《產業扶貧故事》 發布時間:2021-01-18 10:18:02      來源:黔西南日報   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遴選產業脫貧典型和產業幫扶典型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  在我們攻堅隊的研究和討論下,我們在會議室通過播放「村居民自建房」視頻來警醒大家注意用火用電安全,同時還召集村民展開消防演練。並定期開展消防入戶排查,村內消防水池排查,做好消防預防,努力做好我村消防安全生產工作,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 公安部扶貧幹部李建華:從扶貧「雞司令」到致富「領頭雁」
    公安部扶貧幹部李建華:從扶貧「雞司令」到致富「領頭雁」大山深處迎來幸福「敲門人」1月5日,辣子樹村烏金雞生態園舉行第一次分紅儀式,辣子樹村85戶貧困戶每戶分紅900元。李建華雙目炯炯有神,「產業扶貧成果這就算穩住了,老鄉們小康在望!」6月23日,記者來到辣子樹村,見到了李建華。這裡的扶貧故事百折千繞,通向幸福的路卻剛剛開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農村創業金點子:十張扶貧圖,十條致富路
    去年,也即2020年10月,浙江率全國之先發布了精準扶貧十大案例。餘音繞梁,李濟安創業暨《創業致富快報》自媒體第一時間獲知消息之後,就在思考:這些公共組織領域的高度概括對於我們個人創業者啟發何在?下面,咱們就一張圖一張圖地簡而言之,每一張圖其實都代表著一條致富路。1、產業扶貧——縉雲燒餅產業富民。縉雲燒餅,說起來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了,但真正的崛起卻是近幾年的事,現在遍布全國的示範店有890家,攤點足有7000多家,年產值20多億元。
  • 「我的扶貧故事」欲問秋果何所累 自有春風雨瀟瀟丨松桃苗族自治縣...
    2016年12月,我被抽調到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工作,從此,與扶貧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按照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的職責分工,由我負責扶貧宣傳工作。工作中,我勇於擔當、主動作為,在國家扶貧類最高刊物《中國扶貧雜誌》刊發由我牽頭撰寫的《政銀聯姻的金融扶貧答卷——貴州省農發行松桃苗族自治縣支行助推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紀實》《苗繡拓寬致富路》《貴州松桃:金融扶貧妙招多》新聞稿件。
  • 副縣長×「薏仁姐姐+鬍子哥」直播帶貨讓貴州扶貧致富「加速度」
    大咖帶貨季,帶出致富新途徑!  一部手機,兩輛摩託車,三個短視頻。在貴州,新農人們有了屬於自己的致富"標配",通過短視頻,他們讓潮流與鄉村"相遇",他們讓「生活就是致富」變成可能。  6月7日下午2點,一場把"扶貧"與"短視頻"嫁接起來的電商直播帶貨活動在貴州省首個直播電商基地——興義開啟,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副縣長,貴州帶貨女王"薏仁姐姐"吳榮豔以及鄉村「鬍子哥」趙富海現身抖音直播間,為貴州晴隆綠茶、茉莉花茶等農品打Call帶貨。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餘慶縣構皮灘鎮齊...
    在全體扶貧幹部、社會力量和貧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當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我的心裡也由衷高興,也感謝這麼多年來我身後的扶貧人。在扶貧路上我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2018年我剛從部隊到地方工作,憑著自己剛回來的一腔熱血和在部隊那種韌勁,投入到扶貧工作這個大群體,第一站就被分到我縣最邊緣的獅山村,我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做任何事都要對得起群眾的信任,記憶最深刻的是由於工作勞累,最後暈倒在路邊。後來因為工作原因主動向組織申請到齊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時 收穫一生|興義市威舍鎮阿依村駐村第一...
    我叫劉飛,是貴州省黔西南州委機要保密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20年3月9日單位選派我到興義市威舍鎮阿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此時,我的小女兒剛好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家中正是用人之際,可脫貧攻堅戰「軍令」如山,我只好將女兒送到鄉下交給古稀之年的老母親照顧,懷揣著希望和忐忑不安的愧疚之心奔赴阿依村這片陌生的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夜深人靜的時候整理材料、學扶貧政策、制定幫扶措施。
  • 「我的扶貧故事」小羅村走上了「農旅一體化」發展之路丨習水縣大...
    我叫周運,2019年,我來到大坡鎮小羅村,開始了我的駐村第一書記生活。自駐村以來,我走遍了小羅村的每個角落,掌握了扶貧的第一手資料,對群眾交代的每一件事,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80件。同時,組織中醫院職工為村民免費義診8次,發放藥品2萬餘元,覆蓋群眾2000人次,對特困供養戶、留守兒童、困難群眾、殘疾人等群體,組織愛心人士進行慰問,為他們送去愛心衣被、油米等慰問品,覆蓋群眾60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之路還將繼續|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
    我是吳滸,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派駐林蔭村駐村隊隊員。2018年3月8日是個好日子,這一天我的女兒出生了,第一次當父親,我有點莫明和興奮,甚至還有絲絲恐懼,對於未來,我沒有什麼大的理想和規劃,只希望我的女兒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