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動態的不斷更新,數字貨幣逐漸成為多方關注的熱點話題。放眼國際,全球數字貨幣發展勢頭強勁,包括英國、日本、瑞典在內的多國政府均在持續推進研發央行數字貨幣(CBDC),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態度、研究和開發進度成為了各國央行頻頻受訪和表態的重點問題之一。數字貨幣在未來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居於核心地位,在數字經濟新時代,是否支持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是否會有屬於本國的央行數字貨幣則將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戰略決策和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節奏。
一、主要國家對數字貨幣的探索由來已久
央行數字貨幣(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這一概念早在22年前比特幣(Tobin,1987)發布時就已提出,此後自2013年開始,很多國家的央行也開始高度關注數字貨幣。英格蘭銀行最早發起關於央行數字貨幣前景的全球討論。在2014年,厄瓜多中央銀行啟動了名為「Dinerolectrónico」(電子貨幣)的項目,同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著手研究央行數字貨幣;荷蘭銀行(DNB,「 De Nederlandsche Bank」,荷蘭國家銀行)從2015年開始使用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的Dukaton進行數字貨幣的內部實驗。此後,烏拉圭、東加勒比、瑞典、中國、韓國等國的中央銀行相繼宣布開展本國的央行數字貨幣試點,但目前尚未有真正意義上的央行數字貨幣投入使用。
二、各國對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熱度不斷提升
全球範圍內多國央行加快探索研發數字貨幣,2020年加速趨勢明顯。國際清算銀行在2020年8月發布的工作報告中表示,在其調查的66家中央銀行中,20%的銀行表示將在短期(一年內)發行數字貨幣;同時,約20%的中央銀行表示很可能在未來的一至六年內發行數字貨幣,比例為去年的2倍;總計有約80%的中央銀行正在從事數字貨幣的研究、試驗或開發,較2019年增加10%。截至2020年7月中,至少有36家中央銀行發布了其數字貨幣工作進展。
三、受疫情影響,央行數字貨幣更受重視
新冠疫情疊加超主權數字貨幣影響,以國家信用背書的央行數字貨幣愈發受到重視。在2019-2020年間,受到Libra等超國界超主權加密數字貨幣的研發壓力,將央行數字貨幣作為國家重要研發戰略的國家數量逐漸增加。同時,新冠疫情極大地促進了網際網路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普及性應用和全方位滲透,加速全球研發數字貨幣的趨勢。疫情進一步加快了數字支付方式的轉變,加快了合法交易的無現金化趨勢,有關數字貨幣的官方討論進一步升溫,原本對央行數字貨幣持謹慎觀望態度的日本和美國等國家也逐漸放開限制,加大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探索力度。
四、數字貨幣的具體細節受國情和戰略影響各有差異
多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的核心構成要素基本相同,但受國家國情、戰略規劃以及政策影響,數字貨幣的技術構成及研發用途有所差異。從多國(中國、英國、新加坡和加拿大等)推出的法定數字貨幣構思來看,其核心構成要素包括發行人、發行載體、技術、進入門檻、匿名程度、運行可得性、是否支付利息等。無論構成特點如何,法定數字貨幣都在降本提質增效領域大有可為。從具體國家的央行數字貨幣技術及合作者角度分析,部分國家的已披露信息顯示其將基本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並與區塊鏈技術公司或區塊鏈聯盟合作,如馬紹爾群島和柬埔寨等國家研發的央行數字貨幣;部分國家則是部分採用區塊鏈技術,學習區塊鏈的要素和核心概念,根據國家國情開發具體針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技術和框架,合作者則主要為該國的高技術企業,如中國的DC/EP。
從各國探索和研發央行數字貨幣的原因上看,各國的出發點各不相同,有的國家主要為了降本提效,提升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減少監管成本,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流通的控制力;有的則是為了維繫國家地位,提升法幣的國內/國際地位,實現國家經濟獨立,或是跟上經濟變化的步伐,確保國家未來在數字支付領域有一席之地;有的國家是為了提高支付領域安全性,聚焦跨境支付結算和證券結算,保障跨境的資金流通安全。
作者簡介
姜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部工程師。主要從事數字經濟、數字貨幣、區塊鏈等研究。
聯繫方式:jiangying1@caict.ac.cn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繫客服。電話:028-62778877-8261;郵箱:jenny@west.cn。本站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註明出處::西部數碼資訊門戶 » 《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2020年)——大變局下的可持續發展新動能》系列解讀之七:央行加速數字貨幣研發搶奪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