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馬蓉玲/文)9月6日,首屆倫敦政經-牛津中國論壇在上海舉行,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華誼兄弟副董事長、CEO王中磊,導演高希希、作家匪我思存、燦星影視董事長張軍等行業大拿受邀出席文娛分論壇,就「融合與重塑:後疫情時代的文娛行業趨勢與布局」展開圓桌討論。
王中磊表示,自疫後復工以來,中國電影市場一直引領著全球影院復工的腳步,影院復映的48天之後,全國票房累計超過40億,觀影人次過億,其中《八佰》票房近24億,觀影人次6000萬,電影行業的快速恢復給予了中國電影人戰勝一切的強大信心。「很多題目採訪用『八佰救市』這個名字,根本不是《八佰》這部電影救了這個市場,我認為是整個電影觀眾、電影行業救了《八佰》這部電影。」王中磊說。
此外,他還分享了《八佰》在電影營銷方面的新挑戰:「早期我們帶著各個組去電影院跑場,後來被叫路演,其實就是跟觀眾打個招呼,觀眾覺得明星很難見到,這時候可以把傳統媒體請來,傳播效率最高。現在不是這樣了,這次《八佰》又是疫情,管虎導演又在丹東拍戲,他沒有辦法趕回北京,我們原來8個城市的路演,最後選擇了變成1個小時之內解決了,在電影院屏幕上看到所有的主創,大家在同樣的時間,接受同一部電影映後的心情,然後網際網路即時傳出去。如果帶著幾十個工作人員,幾十個演員,幾十個化妝師,一路跑下來,跑這一圈,我們營銷的預算可能又多花一百多萬,現在大概一萬多塊錢就解決了,但是效果非常好。」
後疫情時代,觀眾需要什麼樣的電影?王中磊認為,《八佰》取得的成績也再次印證了內容的重要性,越是特殊情況下,越要回到內容本身,不斷強化內容品質。近年來湧現出的《戰狼2》《流浪地球》《哪吒》《我不是藥神》《我和我的祖國》等一批優秀國產電影作品,不斷給國人驚喜,為中國電影拓展了更多可能。王中磊表示:「這些電影在不同類型裡面又找到了一個成功的共性,那就是積極、正向的價值觀,還有足夠飽滿的情感,有民族精神的感召,對祖國的熱愛,加上這些年來中國電影高完成度、工業化視聽化的衝擊帶來新的感覺。」
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開門見山表示「我是來挖人的」。在他看來,「中國現在的電影產業到了一個需要大批覆合型人才的特殊階段,這次的主題是『融合與重塑』,這場疫情之後,中國許多行業,包括大文娛、電影產業進入了深度融合與重塑結構的特定階段。而要完成這樣的使命,除了藝術家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大批的金融人才、管理人才、法務人才,跨界的各行各業的人才,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跨界文化的交融。」
而作為電視劇導演的高希希,他坦言疫情前後對電視劇創作來說,影響沒有太大,在他看來,壓力更多來自於「後浪」們。他舉例早前曾看到數據,某視頻網站一部投資不到1500萬、只有18線明星參與的電視劇,最後分帳達到3個億,「讓我非常的吃驚,劇的模式已經開始更新了,是青年人拍的,說實話,拍攝的手法包括劇本的創作,非常的傳統和一般。但是最重要的是它解決了一個視聽模式。」原來新的播出模式是指該劇劇情和人物命運有多種選擇,觀眾可以自行選擇來完善電視劇的結構,這也引起了傳統電視人高希希新的思考:「這讓我非常震撼,這是新的網際網路時期帶來新的視聽結構方式,我覺得這是革命性的,而且是互動型的,這對於我來說是比較新的課題,而我一直在傳統電視劇拍攝過程中。我在想用什麼樣的形式和現在的年輕人勾兌上,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