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門店的「第三空間」已經與數字世界無縫連接,而向「第四空間」的升級拓展,立竿見影的突破口顯然是外賣。
儘管此前早有媒體猜測,昨天,「攜手阿里巴巴,星巴克將在中國正式上線外送服務」的消息一經公布,還是成為了當天爆炸式的新聞焦點。延續了幾個月的星巴克外送服務懸疑,終於有了官方答案。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在與阿里巴巴集團的全面戰略合作發布會上透露,星巴克將依託餓了麼成熟配送體系,今年9月開始在北京上海的主要門店進行外送試點,年底覆蓋至30個城市超過2000家星巴克門店。
咖啡外賣可以做的很簡單,但也可以做的很深刻
據好奇心日報整理,自2015年7月COSTA咖啡正式推出外送服務以來,太平洋咖啡、肯德基K Café、全家湃客咖啡、漢堡王King Coffee等眾多知名全球連鎖商家均已入駐餓了麼等平臺提供外賣選擇,而連咖啡、瑞幸咖啡等新興創業品牌也以外送咖啡服務為立身之本,而星巴克卻並不著急。
談到遲遲不開展外賣業務,王靜瑛在今年6月的投資者會議時表示,「有不少咖啡店在中國提供外賣服務,但星巴克很注重咖啡品質和顧客體驗,外賣必須保證飲品的品質和體驗和我們在門店所能提供的是一樣的。」
咖啡外賣可以做的很簡單,就像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咖啡外賣業務一樣;但也可以做的很深刻,背後實際上是基於門店產能打通、大數據、即時配送、全渠道營銷的複雜系統。「如何通過技術實現體驗式消費,以及新零售將帶來的新生活方式,對星巴克即將開展的外賣業務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星巴克全球CEO Kevin Johnson的這段話才說出了星巴克的核心目標。
某種程度上,這解釋了為什麼餐飲外賣行業的另一位主角美團為什麼沒能成為星巴克的選擇。此前一度有傳聞說,美團也在積極尋求和星巴克的合作。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的時候表示「從來沒有說過跟誰一起合作」,明確否認了上述傳言。
Kevin Johnson的這段話同時解釋了,為什麼星巴克會和餓了麼一起研發那麼多專屬設備和產品體系。據了解,餓了麼準備了專屬配送騎手,設計了專門的設備來適配冷熱飲不同需求,而星巴克也將獨家研發的新型杯蓋,率先用於外送訂單。餓了麼CEO王磊在發布會上表示,為了將星巴克一直以來注重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原汁原味呈現,餓了麼星巴克配送員的培訓,甚至還包括與星巴克門店夥伴「同款」熱情洋溢的笑容。
當其他外送平臺和咖啡品牌連不灑不漏、溫度不變方面,都還難以提供確定性服務時,星巴克與餓了么正在共創的消費者體驗,已遠遠超出「外賣一杯咖啡」的入門級要求。
星巴克向「第四空間」的數位化拓展,突破口就是外賣
早在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盛大開幕時,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就曾親自到場,並高調表示「我愛星巴克」。
合作消息一出,更有「好事者」盤點了阿里巴巴與星巴克這兩家公司命中注定的緣分——無論從出生年份(阿里巴巴創立當年,星巴克進入中國)、對中國消費者消費體驗的改變,還是從員工關懷、公益理念、創新意識等等各方面,兩者的契合度高得驚人。
緣分或許能讓兩家公司走到一起,但能否「長長久久」過好日子,需要「實實在在」的業務支撐。
阿里巴巴擁有餓了麼、盒馬、淘寶、支付寶、天貓、口碑等多個業務線,整個後端的技術、智能算法、即時配送等所有基礎設施都能對星巴克全面開放,恰恰也只有阿里巴巴能和星巴克一起探索全鏈路升級改造的道路。
目前,星巴克門店的第三空間體驗已經與數字世界無縫連接,由「第三空間」向「第四空間」的升級拓展,最能立竿見影的突破口顯然是外賣。
為打造星巴克線上新零售門店做基礎,會員能夠享受到個性化專屬定製服務。通過技術與數位化能力賦能傳統咖啡行業,星巴克對餓了麼來說也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新零售場景,這個新場景下的新零售能力,能推進星巴克供應鏈的升級,帶來效率和體驗的雙提升。
縱觀星巴克的發展史,無論是咖啡豆品質、店內裝潢、氣氛管理和營銷手段,還是開辦烘焙工坊和「第三空間」理論,星巴克把美式文化拆解成可以體驗的東西,促成了獨特的「星巴克文化」,始終引領行業潮流。
星巴克的每一次動作都不單是著重眼前的業績,而是有更深層對商業模式升級的思考,這一次和餓了麼配送服務,恰恰看重的是其背後的核心力量——新零售。
星巴克要的不僅是業績提升,更要建立再次引領行業的商業模式,就跟他們在過去47年一直在做的那樣。今天他們選定了方向是新零售,那麼合作者就必然是阿里新零售體系裡的餓了麼,而不會是其他人。
STARBABAS模式,終將對整個商業社會開放
餐飲外賣行業只能是平臺模式,誰能夠通過服務好商家來服務好消費者,誰才會是未來市場競爭的勝利者。在這一點上,美團和餓了麼似乎存在著某種不同的認知,美團將自己定位為「本地生活服務的亞馬遜」,而亞馬遜在電商領域是自營模式的代名詞;餓了麼則在其最新提出的「三大升級」目標中,把「商家賦能」放在了顯著位置。
餓了麼也顯然不僅僅只是把星巴克當成了一個「大客戶」,在本地生活服務的新零售升級這件事上,餓了麼同樣需要足夠「分量」的合作者來共同摸索。
按照阿里巴巴一貫的路徑,成功探索「跑通」一種全新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將它開放給更多商家和行業。
阿里巴巴新零售賦能線下,傳統超市新華都接入淘鮮達之後,通過「盒馬模式」的輸出和改造,線上訂單佔比已達35%。升級後的新華都超市,不再是一家傳統超市,變身成為可以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商超。
今年7月,餓了麼宣布將貫穿全鏈條的整套餐飲門店解決方案、精研3年的「未來餐廳」項目對所有餐飲商家開放,賦能廣大外賣創業者。這套方案中提到的大數據指導研發、中央廚房標準嚴控食品安全、智能烹飪設備、蜂鳥分鐘級配送,都和這次星巴克的合作戰略目標天然重合,雙方恰恰可以加速推動這一傳統行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進程。
更重要的是,以餐飲外賣為主的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網際網路化、大數據化和新零售化的程度還很低,與其高於其他行業的發展速度極不匹配。此次餓了麼與星巴克合作探索出的整體外送服務體驗解決方案,未來絕非僅僅適用於星巴克。
餓了麼CEO王磊在此前的專訪中提到,本地生活服務之戰,「比拼的不是誰補貼大,而是誰能為商家提供全鏈路的新零售升級,從而帶動整個行業服務水平的提升,這才是決勝的關鍵」。
餐飲外賣行業新零售升級的「餓了麼方案」,恐怕這才是餓了麼和它身後的阿里巴巴在下的一盤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