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8月26日,安踏體育公布了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營收額同比增長40.3%至148.1億元人民幣,增幅位居全行業首位;毛利83.02億元,同比長45%。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半年報安踏首次披露了旗下時尚運動品牌FILA的業績數據,而斐樂以其營收、毛利潤、經營溢利增長均在80%左右的亮眼成績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更是安踏對數月前三大沽空機構懷疑其財務造假的有力反擊。
有意思的是,當網友首次看到安踏的報告中出現FILA品牌的時候,不由得吃了一驚:「什麼?FILA竟然是安踏旗下的品牌!」甚至還有人調侃「被公布了會不會影響今後的銷量?」
十年前就已收購FILA中國業務的安踏為何一直如此低調?真實的安踏還有哪些是你所不了解的呢?
深度爆料
1911,義大利的Fila兄弟在義大利BIELLA小鎮創辦了一家名為FILA的家族紡織企業。2005年9月FILA品牌由香港聯亞引入中國市場,2006年,第一家FILA旗艦店在上海開業。
2007年下半年,百麗國際以4800萬美元購入FILA品牌中國區(含香港、澳門地區)所有權益。但之後,由於經營不善,FILA在中國的品牌影響力和高端形象都日趨邊緣化。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年底,FILA中國虧損額達3218萬港元。難以達到預期目標,以及當時經濟危機的大環境,百麗決定將FILA業務出售,而買家正是安踏集團。
但由於斐樂品牌定位與安踏主品牌的巨大差別,斐樂一直擁有與安踏相對獨立的運營策略,安踏也從未在年報中披露過關於斐樂的經營數據。因此,對於不熟悉二者關係的人很難想像,一直以來定位高端、曝光率超高的FILA,竟是「被人看不起」的國產品牌安踏的一員。然而也正是通過這個讓國人看不起的安踏的幕後運作,讓FILA成為了國內屈指可數的可以跟耐克、阿迪達斯抗衡的大品牌。
安踏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安踏品牌實現毛利額32.25億元,FILA則實現毛利額46.73億元。這是歷史同期,FILA品牌毛利額首次超過安踏品牌。FILA上半年貢獻收益達65.37億元,佔集團整體收益比重上升到44.1%,收益同比增長79.9%,是安踏旗下各大品牌中表現最為優異的。
其實,這樣的成績對於安踏並不陌生,安踏此前已經連續五年保持雙位數增長。這在全球零售業瀰漫著憂慮情緒的情況下,實屬難得。也許,若不是因為之前三大沽空機構懷疑安踏財務造假,安踏還是會選擇悶聲發財,不公開FILA數據。也許,安踏也是為了避免「安踏」對「FILA」的影響,畢竟有些消費者購買FILA品牌正是看中了它的義大利血統和高端價格。
事實上,安踏旗下又何止FILA一個大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安踏意識到中國體育運動行業將出現新的拐點,單一的品牌結構將被市場迅速淘汰,於是自2009年起便開始實踐多品牌運營戰略,先後收購義大利知名高級運動休閒品牌FILA、英國老牌城市健步鞋品牌Sprandi、日本功能服裝品牌Descente、韓國戶外品牌Kolon Sport。據悉,安踏旗下目前品牌已經超過15個,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綜合體育用品品牌公司。
而目前正在進行的對全球最頂級戶外運動品牌Amer Sports的收購,更是將讓安踏反超Under Armour成為全球行業內僅次於Nike和adidas的第三大運動巨頭。截至目前,安踏市值達1751.76億港元(1598.76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是李寧品牌的3.3倍,是361度品牌的56倍。
獵頭分析
安踏集團通過收購方式,擁有了針對不同定位和細分市場的品牌,一方面利用這些品牌填補市場空白獲取利潤,另一方面則通過吸收這些成熟品牌背後的經驗和技術,更好地提升自主品牌品質,最終達成了高中低各檔次、多品牌、全方位布局。
對此,獵頭行業資深人士——衛士藍人力資本執行副總武素菊認為,收購對於助力企業快速佔領市場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衛士藍人力資本二十年與數千家大中型知名企業的合作經驗同時表明,企業收購之後的管理和經營戰略更加重要。
對於安踏的此番低調巨變,真可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