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應場在政和縣東北40公裡,原名吳家山。後周諫議大夫吳十七棄官隱居於此,招工墾田,此村因以為名。解放初,因此地有屏風山,改為錦屏。境內崇山環抱,峻岭綿亙,水清如鏡,山陡似壁,不僅風光奇異,而且資源豐富。
遂應場蘊藏有金、銀、銅、鐵、錫諸礦。最早為浙江尤泉人李重四發現,並私自開採,後為官府所知,委縣封閉。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設官開採銀場礦,隆興 (1163-1164年)間,在此設轉運司,置官管理。其後在此形成規模龐大的礦場,商業貿易隨之發達,有「八萬打銀人,三千買賣客」之稱。遂應場的名稱亦由於此。永樂元年(1403年)以後,欽命內保監守,憲臣督辦,礦場有11處,每歲產銀4861兩。明萬曆間(1573—1620年)礦山崩塌,壓死數百人,加之礦脈微細,奉詔封閉。
遂應仙巖茶王
遂應場常年雲霧繚繞,茶樹挺立在石隙中,所產茶葉色、香、味俱佳,稱為仙巖茶。茶名來歷頗趣。南宋前,當 地百姓不知茶為何物。銀礦開採後,四方客商來此販銀。其中有一銀客識出這裡的茶葉是佳品。而他入村向範祖民家討茶喝,捧出的卻是白開水,始知這裡人不識茶葉。銀客當即帶範去茶樹叢辨認茶葉,並教他手摘和初制技術。其後,這銀客不辭而別,沒留姓名。因此處茶樹不解何人所栽,何時所長,便附會是仙人所種,仙人指點,故命名為仙巖茶。清道光(1821-1850年)間,這裡就有茶行20多處,抗日戰爭前這裡茶商打出的商標是福建遂應場政和工夫仙巖茶,出口茶葉1600至1800箱。6個茶行茶葉由英國和法國洋行包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