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妻子因無錢醫治而死,你還羨慕沈復的愛情嗎?

2020-12-25 湯姐的休閒時光

文/柚子

《浮生六記》中沈復與妻子芸的愛情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二人互相扶持、情深意篤,然最終勞燕分飛,惹人感傷。

在世人皆嘆沈復之深情時,「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無力感也縈繞始終。夫妻相處要學其情趣,更要對一些事情引以為戒。

1、「就事論事」,夫妻之間切忌太過計較

貧居起居服食,以及器皿房舍,宜省儉而雅潔,省儉之法曰「就事論事」。

因生活貧困,在有限的條件下,沈復之妻芸,巧用心思布置梅花盒,既精巧好看,又容易拾掇,還節儉食物。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芸也是用極少的花費點綴家中,或是夏季荷花蕊中的一杯茶,或是燻竹為欄的巧思,溫馨而有情趣。

這種就地取材和物盡其用的狀態,藏著匠心與稚趣,與貧富無關,而是與對生活的態度和內心的豐盈有關。

身外物,內心事,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己所能的熱愛生活,進而生機勃勃,這種狀態對自己,對身邊人都是一種感染。

近年來,離婚率逐年上升,因做飯、打掃衛生等瑣碎小事離婚的大有人在。

究其原因,就是在婚姻生活中太過計較。家的溫度,藏在兩個人的參與和付出中。

2 、「好好說話」,碰到事情切忌逃避溝通

婆媳關係重要麼?當然重要。然而沈復和芸與老人的關係逐漸交惡。

初始,公公和沈復外出,芸和婆婆在家,婆婆不識字,由芸代寫信件,婆婆誤會芸敘述不當,因而不再讓她代筆。

公公不明緣由,發現芸不再代寫之後,大發雷霆,以為兒媳不屑代筆。

沈復回家探清情況之後,想去找父親解釋,被芸阻止。

芸說:「寧受責於翁,勿失歡於姑也」(寧可遭受公公的責備,也不願與婆婆失歡)。這事不了了之,但是在公公心中已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當時的年代來看,沈復的經濟並不獨立,很大程度仰仗父母家裡,可能有諸多顧忌。

如果用現代的視角看,婆媳失和事件就是三兩句話可以解釋清楚的一件事,然而受時代背景的影響,這件事就這麼因誤會不了了之,也為後來芸被驅逐出門等其他事情埋下了伏筆。

首先,芸既然明白婆婆的顧慮,那麼就可以多去婆婆那表表衷心訴訴衷腸,而不是放任問題置之不理。

其次,在沈復提出要委婉的去父親那解釋清楚的時候,被芸攔住了。

她的擔心是去了之後會得罪婆婆,她下意識把溝通與告狀畫了等號。

實則,誤會不解釋清楚始終會擺在那裡,置之不理只會隨著時間越久積怨越深。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懂得用對方樂意聽、能接受的方式去溝通,都是個相當重要的能力。

婆媳關係、朋友關係、夫妻關係等等,很多關係的惡化,就源於不會好好講話。

3 、「進退有度」,與人相處切記沒有界限感

沈復讓芸幫公公物色小妾,芸多方物色,一開始不知道是否能成功,因而沒有告訴婆婆,最後,等公公娶了那女子,婆婆才知道。

至此,婆媳徹底失和。

沈復兩口子都是純良之人,心思簡單,待人真誠,沒有太多彎彎繞。

但是兒媳婦給公公物色小妾真是有點讓人摸不到頭腦,還從頭到尾的瞞著婆婆,這是明晃晃的不拿婆婆當回事兒啊。

就算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這件事情也做得十分不妥當。

芸可以物色之後交由沈復來做後續的事情,或者用適當的方法告知婆婆,總比最後人都領到了跟前,就婆婆一人蒙在鼓裡要好。

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婆婆,這樣的媳婦我也不願意要。

人際交往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最好做,什麼最好不做都是學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共情和同理心,真誠以及界限感,都很重要!

4、「豐衣足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沈復感慨「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

「布衣暖、菜飯飽」是很長一段時間裡沈復實現不了的事情。

沈復從靠售賣書畫勉強為生,到給人擔保被追債,進而不得已遠避鄉下寄人籬下,各種心酸不一而足。

期間,有溫暖有幫助,但更多的是世態炎涼。因為窮困潦倒,一家人被人瞧不起。

沈復向姐夫求助的細節也很有意思,第一次,姐夫乾脆利落給予幫助,第二次,姐夫避而不見。

此處不知是故意避而不見,還是只是沈復自己的揣測。救急不救窮,再三地求助,別人幫忙是情分,不幫也無可厚非。

很長一段時間,沈復哪個活計都幹不長久,最倒黴的一次剛把媳婦接到身邊自己就被裁員失業了。

妻子芸的去世一方面是心結鬱結,同時與無錢就醫也有莫大關係,很是讓人唏噓。

有人說,自己就喜歡風輕雲淡的生活。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選擇安逸那叫選擇,在只有風輕雲淡這一個選項的情況下那不叫選擇。

沈復的求職路,給人感覺既清高又擰巴。

坎坷的經歷,與時遇有關,也與性格有關。

要學會拒絕

沈復在不考察清楚對方情況的前提下下,盲目給人擔保,造成財務破產被追債。識人不清和不會拒絕給他們的財務狀況造成了第一次嚴重的打擊。

我們很多時候也是這樣,別人找自己幫忙,明明很為難還是礙於面子答應,別人不知道你的難,幫好了自己委屈,幫不好就會落埋怨。

學會說「不」,學會拒絕,是一門學問。

要有謀生技能,並儘量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時候,二人賞菊遊玩,不亦樂乎。在謀生壓力巨大的時候,一直看不到沈復太過積極的努力,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被建議被幫助。

他有他的清高,也有些格格不入的單純。

我們的文化好像一直有「別人找我幫忙是看得起我」和「君子不談錢」的傳統。

實則,拒絕錯誤的事情對真正的友誼不會有任何損耗,坦坦蕩蕩談錢、認認真真掙錢是對自己更是對家人負責。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於瑣碎、起伏的生活中品味人生百味。

相關焦點

  • 《浮生六記》裡的沈復,究竟是渣還是暖?
    《浮生六記》又被稱作晚清小紅樓夢,用一花一葉的詩意,書寫了一段不離不棄的愛情。
  • 《浮生六記》:不能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的愛情,是很難維持下去的
    三毛曾說: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看看現在的社會,好像很多女生擇偶標準的前提都得是:有車子、有房子、還得有票子。這其實也是現實,婚後的生活不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就是建立在這些物質基礎之上的。所以說,不能落實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的愛情,是很難維持下去的。
  • 《浮生六記》:不能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的愛情,或許很難維持下去
    三毛曾說: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看看現在的社會,好像很多女生擇偶標準的前提都得是:有車子、有房子、還得有票子。這其實也是現實,婚後的生活不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就是建立在這些物質基礎之上的。
  • 《浮生六記》: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三百年前就發生了
    夏日,我又翻看了浮生六記,薄薄的冊子,記錄了的是瑣事,是日常。是散文敘寫家常事,記得哪位作家說過,日常是生動的。是沈復與妻子芸娘一起用心生活的細小故事,這裡面有愛情,有世俗生活,也有普通人的悲歡,普通人的遺憾,我想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看到自己的影子。
  • 《浮生六記》所折射出來的婚姻終極命題:要愛情,還是要麵包?
    《浮生六記》,盛名在外,連我這樣的偽中文系學生都是聽過的。即便從未讀過,也是知道裡面有個可愛的女人叫芸娘,有個文人叫沈復。單憑它被稱為「晚清小紅樓」,我也理當要讀一讀的。7月份初讀,如同豬八戒吃人參果,沒咂摸出味道來就匆匆結束了,唯獨芸娘的死,讓我銜了幾滴眼淚,如此而已。人常說,古人誠不我欺,也不盡然。
  • 《浮生六記》:此生與你相伴,夫復何求
    浮生六記《浮生六記》從宏觀結構上可以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佚)《養生記道》(佚)。該書雖說是「六記」,其實就四篇尚存。《閨房記樂》此乃本書精髓所在,細談夫婦之情,《閒情記趣》落腳於文人雅士的交談,《坎坷記愁》回憶妻子陳芸的遭遇,《浪遊記快》記錄寄情山水的閱歷。《中山記歷》《養生記道》無從考證,暫且不提。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清代乾隆年間,出生於士族之家,他未參加科舉考試,依靠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輾轉各地、遊歷各處。他與妻子陳芸恩愛纏綿,一雙兒女乖巧懂事。
  • 豆瓣評分8.8,《浮生六記》:試探悲劇原因
    《浮生六記》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它讓我看到平凡生活中的美感。胡歌也曾推薦過。他說「選擇這本書,是源於《大江大河》裡非常感人的一場戲:在劇裡,雷東寶成功收購了電線廠之後,第一時間去自己心愛妻子宋運萍的墓前,告訴她這個好消息。而大部分的時間,雷東寶都在回憶他與妻子生活的點點滴滴。」
  • 《浮生六記》:情種沈復辜負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李白《浮生六記》是一本奇書,有「小紅樓夢」之稱,自問世以來便圈了千千萬萬的「浮粉」,無論達官貴人、學術名流還是販夫走卒、窮酸學生,都深深被其俘虜。如今豆瓣評分更是高大8.8分,是名符其實的暢銷書。這是書的作者叫沈復,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後世評價為清代傑出的文學家。
  • 《浮生六記》揭示的四個生活真相,我們該如何生活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原書六卷,已逸其二,現僅存四卷(有所謂「足本」者,後二記系偽作。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年輕時秉承父業,以遊幕經商為生,後偕妻離家別居,妻子客死揚州。
  • 《浮生六記》:男權視域下的妻子「芸」,雖愛猶苦式愛情「悲劇」
    《浮生六記》是清嘉慶年間蘇州文人沈復所作,"浮生"出自李白《春夜宴 諸從弟桃李園序》裡的「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一語。 「六記」分別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 記快、中山記歷、養身記道。與其說,這是一部抒情回憶錄,倒不如說它是一部愛情悲劇的深情演繹。
  • 再讀《浮生六記》|悟出那些除愛情外的道理
    —李白昨晚聚會時,大學室友們突然言辭激烈地討論了沈復的《浮生六記》。總體分為兩派:一派稱讚沈陳夫婦二人琴瑟合鳴,婚姻美滿;一派稱二人只顧自己享樂,從沒為父母后代考慮。兩派言之鑿鑿,吵的不可開交。恰好,幾年前我也看過此書,為了此次爭論,再看了一遍。
  • 玉山:沈復《浮生六記》——娶了從小就喜歡的那個人,卻說恩愛夫妻...
    沈復《浮生六記》,記述自己二十多年婚姻生活,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縱使不是孤品,也算個異數。而沈復亦是妙人——世上LOSER原大抵都是有些妙處的,故意曲解為「許摸不許捶」,這就給芸娘出難題了:你到底是允還是不允呢? 不料芸娘比他聰明多了,一把摟過素雲,推到沈復懷裡,說,你來摸啊! 不是芸娘沒心沒肺,其實是對自己的夫君有信心。叫他摸他真會摸嗎?沈復只是放達而已,又不是饑渴,哪裡就至於呢。
  • 因為沈復的《浮生六記》,她被稱為「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其中將他與妻子半生的喜樂閒情和坎坷遭遇,以及自己在全國各地的遊覽見聞都做了細緻的記述。但這本書裡,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沈復的妻子芸娘。林語堂先生稱芸娘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魯迅先生也贊其「雖非西施面目,並且前齒微露,我卻覺得是中國第一美人。」
  • 浮生六記:你以為的田園牧歌、神仙眷侶,其實只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在網絡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願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這句話讀起來確實有一種溫馨的美感,讓人開始嚮往愛情的美好。這句話出自清代沈復的自傳散文體小說《浮生六記》。隨著"願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的流行,這本《浮生六記》在200多年後又流行起來。《浮生六記》寫於沈復臥於病榻之際,在這部40000餘字的回憶錄中,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車水馬龍,亦沒有錦衣玉食。有的200年前蘇州城的小橋流水,灰瓦高牆,舟楫搖擺,溪流桂花。
  • 【磨鐵#磨音#】線上名家講堂——「詩心才女」吳婷解讀至美經典《浮生六記》
    #磨音#第21期嘉賓是詩人、作家、被讀者譽為「詩心才女」的《浮生六記》譯者吳婷老師。《浮生六記》作為文化經典,展現了古代中國生活藝術及文化精神。吳婷老師的新譯文字雅麗優美,與原作相映生輝。本期她將為我們帶來主題為「詩心才女吳婷解讀《浮生六記》——好的愛情,能把凡常日子過成詩」的主題講座,讓我們相約7月17日晚19:30,一起感受優秀古典文化的美好!
  • 胡歌和汪涵都力推的《浮生六記》,到底是個什麼精彩絕倫的故事?
    當主持人曹可凡問到胡歌時,他只說了一本:《浮生六記》。而大部分的時間,雷東寶都在回憶他與妻子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樣真摯的情感,讓他想起了《浮生六記》裡的沈復與芸娘。胡歌認為,在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之外,我們也可以多去尋找一些生活的小確幸,因為真正的幸福,其實藏在我們點點滴滴的生活之中。
  • 《浮生六記》:你們只看到愛情,卻不知我悲傷了200多年
    這幾年,《浮生六記年少的時候,誰不渴望並篤信相守一生的愛情呢?那時,我們以為愛情可以超越一切;那時,我們還不明白,愛情,不是全部,生活,更不是兩個人的事。更讓人無語是,沈復他爹在外地頗感寂寞,就暗示沈復給他找個知冷知熱的人。結果沈復轉手交給芸娘,讓她一手操辦。
  • 沈復《浮生六記》貼切真實,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值得細細品味
    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在六年級語文課本裡,也是我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轉承啟合,朗朗上口,使我在古文中初見真章,一下去被吸引住。轉眼八九年過了,重拾起原書沈三白的《浮生六記》。
  • 胡歌和汪涵都力推的《浮生六記》,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這樣以公道護妻子,妻子亦知書明理,不畏清貧的愛情,無非是沈復窮極一生所著書《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創作的自傳體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卷,後兩卷已失傳。該書最令人難忘處非《閨房記樂》莫屬,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與妻子芸自幼相識,兩情相悅。
  • 浮生六記 | 事如春夢了如痕,浮生若夢萬古休
    ,花深此處月偏好為了了解學習蘇州的歷史文化,準備了一些關於蘇州的參考書籍,如《典範蘇州》系列、《品讀蘇州》系列、《園林卷子》、《美食家》《隨園食單》……其中有一本,便是《浮生六記》。《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工詩畫、善散文,卻未參加科舉,終身以幕僚、經商、作畫為業,浪跡天下,書中多有記載清時蘇州及周邊的人文風光、風土人情,是故成為窺見蘇州歷史的推薦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