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有同姓不能通婚的風俗。這樣的禁忌在各民族之間,都普遍存在。儘管關於同姓之人不能通婚的記載很多,但是在遠古的神話時代,沒有這樣的禁忌,在黃帝時代到夏商時期,如顓頊之女女修,為伯益之曾祖母,堯的兩個女兒嫁給舜,都是同性婚姻。
由此可見,在夏商時期,無論同姓異姓都是可以通婚的。
當氏族社會過渡到血親社會的時候,就出現了,同姓男女不可通婚的禁忌,婚姻有了約定俗成的規矩,即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同姓不可通婚,開始於周朝。為什麼即使不是血親的同性,也不可以結婚呢?這裡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個原因,繁衍說
中國有句古話,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即便出了五服,如果是同姓的話,血統也可以追溯到共同的親緣。同姓婚配,有更大的概率會影響到子孫的繁衍。
《白虎通義》中說,娶同姓者,一國同血脈,遂至無子孫。
《左傳》中也有說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個人認為,自父系社會形成以來,後代隨父姓的傳統,讓姓氏成為Y基因的符號代表,一個姓就代表著一個基因庫,眾所周知,男女基因庫差異化越大,生出的孩子越優秀,罹患基因病的概率越小。如果兩個人的基因庫相似度太高,寶寶罹患基因病的概率就會增加。而兩人同姓,導致基因庫高相似度的概率也就增加了,因此古人不提倡,甚至是禁止同性之間的婚姻。
第二個原因,迷信說
如果說繁衍說還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那麼迷信說就純屬是一種毫無科學根據的民間信仰。
舊時人們認為,同姓結婚是犯了天條的大罪,會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災禍。《國語》中說,娶妻避其同姓,畏災亂也。因此有一些民族,對於同姓結婚非常的忌諱,甚至會對同性戀愛的男女施加嚴懲。
這樣的風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各民族中盛行,違禁者甚至要被罰與狗同食,表明其行為與畜生無異。
最後,除了同姓不可結婚之外,還有異輩不能結婚的禁忌,就是差著輩分,是不能通婚的。這個在如今不怎麼講究了,但是在古代,差著輩談戀愛是逆亂大罪,要受到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