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彌留之際,為何要專門留下話善待果親王,4個原因揭示真相

2020-12-25 笑傲春秋

康熙年幼登基,鬥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為大清朝開疆拓土。但是即便如此,這位盛世之君在晚年也遇到了困難,那就是「九子奪嫡」。在這場鬥爭中皇十七子允禮似乎並不引人注目,他一直以來低調做人做事的風格,甚至讓許多人忽視了康熙還有這麼一個精明能幹的兒子。

說允禮你要是不知道的話,那麼說起果郡王,估計你會恍然大悟,沒錯允禮就是果郡王的歷史原型。

在雍正執政之後,這個之前默默無聞的十七弟允禮卻一鳴驚人,不僅在雍正在位期間連獲提拔,並成為了雍正末年所任用的四個顧命大臣之一,甚至於雍正皇帝在彌留之際還特地留下話吩咐眾人,在自己死後要善待果親王允禮。

那麼,是什麼讓在「九子奪嫡」紛爭中對自己兄弟們痛下狠手的雍正皇帝,卻對於自己這個曾經不顯山不露水的十七弟疼愛有加,甚至吩咐眾人在自己死後也要對他好呢?4個原因揭示真相。

首先,這是雍正對於自己兄弟的愛護

眾所周知,得益於父親康熙皇帝強大的生育能力,雍正皇帝兄弟眾多,但由於慘烈的皇位爭奪戰,沒有幾人能夠善終。

以「九子奪嫡」中各集團的代表人物為例,大阿哥與太子在雍正即位前就慘遭康熙囚禁,而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則在雍正繼位之後遭到圈禁,三阿哥與十四阿哥則被雍正派去守靈,都鬱鬱而終。

也就是說,雍正兄弟中的許多人都成了自己政治勝利的「犧牲品」,而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十三阿哥則早早離開了人世,十七爺允禮作為少有的未被捲入政治鬥爭中的兄弟,雍正皇帝自然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夠善終。

其次,是對於允果一直以來為朝廷盡心盡力的褒獎

雖然允禮在雍正皇帝奪位的過程中沒有什麼參與感,但這也可以理解,畢竟當時他才剛剛年過二十,無力參與朝廷的政治鬥爭。

但是在雍正即位以後,允禮表現出了不俗的政治能力。先是在雍正三年,允禮執掌理藩院,期間他公正無私、勤政廉潔,得到了朝廷的一致讚許。雍正六年,允禮負責管理戶部三庫,任職期間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懈怠。

後來允禮又參與了護送達賴七世的行動,從小就喜愛佛法的他與達賴七世相處得很愉快,為西藏的安康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雍正臨死前對於果親王允禮的安排,某種程度上是對於他十幾年來對朝廷貢獻的肯定。

三,均衡朝廷勢力

在雍正皇帝安排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中,其中鄂爾泰與張廷玉倆人一滿一漢分別作為滿臣和漢臣的代表,而莊親王允祿與果親王允禮則是其中皇室宗親的代表。

讓我們來看看這四位輔政大臣,其中張廷玉是兩朝元老,深受康雍兩朝皇帝的器重,幾十年來已在朝中擁有了自己的勢力,而鄂爾泰則是雍正手下最為器重的臣子,雖然資歷不如張廷玉,但是憑藉著雍正皇帝的盛寵其勢力也不可小覷,倆人之間相互制約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在皇室宗親這邊,莊親王允祿無論是年齡、資歷還是身後的權勢,都要遠勝於允禮,因此雍正在臨死之前扶了允禮一把,使之與允祿在一起時底氣更足。另一方面,單憑允祿一人顯然是無法制約鄂爾泰與張廷玉兩位權臣的,幫一把允禮使之勢力壯大,才能與允祿一道制約權臣。

四,幫助兒子乾隆培育自己的勢力

在雍正逝世之時,乾隆皇帝才剛剛二十出頭,羽翼未豐,執政經驗也相當不足,急需一幫得力助手幫助乾隆皇帝迅速地成長起來。

而四位輔政大臣則是幫助乾隆皇帝快速成長的最好人選。對於這四位,用得好的話他們將為朝廷建立不世之功,但如果用得不好使其心態發生變化,那可能會使鰲拜事件再度重演。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安撫與敲打。

因此雍正在臨死之前對四位輔政大臣都做出了安排,其中對於果親王允禮,雍正皇帝自然是打起了感情牌,在臨死之際都沒有忘記自己兄弟,吩咐手下好好對待允禮,這怎能不讓允禮感激涕零,未來好好輔佐乾隆皇帝成就偉業呢?

以上就是雍正在臨死之際對果親王允禮做出一番安排的深刻用意,不得不說,雍正皇帝能夠深得後世讚許,為康乾盛世打下牢固基礎,其帝王之術可以說是運用得相當遊刃有餘。

相關焦點

  • 雍正臨終前為何專門要求善待果親王?現在看來,雍正是真英明
    在這份決定皇位傳承的關鍵詔書中,雍正皇帝除了明確允祿、允禮、張廷玉、鄂爾泰顧命大臣的身份外,還專門強調了對果親王允禮的善待要求: 果親王至性忠直
  • 雍正皇帝臨終,為何專門要求善待果親王?現在看來,雍正是真英明
    在這份決定皇位傳承的關鍵詔書中,雍正皇帝除了明確允祿、允禮、張廷玉、鄂爾泰顧命大臣的身份外,還專門強調了對果親王允禮的善待要求: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 乾隆登基後,奉雍正遺詔善待果親王,雍正此舉到底有何深意?
    雍正13年,這位為大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雍正皇帝忽然重病,當時的雍正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立刻開始處理後世和即位人選。在雍正的遺詔中,不僅明確寫出自己將把皇位傳給乾隆,還寫出了對乾隆的一些要求,雍正帝留下的遺詔中,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求乾隆務必要善待果親王。
  • 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
    清朝王爺有很多,僅是在清初鐵帽子王就有八個。儘管如此,能被康熙所難以釋懷的殊榮最終卻落到了禮親王一家。禮親王一脈何德何能,為何能在康熙的傳位詔書中出現?康熙遺詔80%是在回憶過去,細說得失,為何獨獨要把禮親王拉出來保障一番?這個禮親王究竟什麼來頭?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
  • 康熙為什麼在臨終前,讓雍正一定要善待代善禮親王的後代呢?
    康熙在決定了大清皇位給四阿哥胤禛後,康熙要雍正恩待禮親王代善後代:「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這正因為禮親王代善為滿清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對皇太極和順治父子有擁立之恩,在兩次爭嗣鬥爭關鍵時刻,不僅敢於直言,並有獨到眼光,使兩代嗣位得以順利即位,還穩定了清入關前統一的大局。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 雍正為什麼對果親王允禮多加關照,臨終前要求乾隆照顧好允禮?
    雍正在位期間,對眾多的兄弟進行打壓、圈禁,與其親近的兄弟本就不多,果親王就是其中少有的幾個之一。同時,允禮也是雍正去世前為乾隆選定的顧命大臣,另外由於他本人身體一直多病,這也是雍正囑咐弘曆照顧他的原因。
  • 果親王胤禮過蒲江
    雍正元年(1723)被封為果郡王,六年(1728)進親王,相繼管工部、總理戶部三庫、戶部。雍正臨終時,命允禮輔政。乾隆即位,允禮任總理事務,管刑部。乾隆三年(1738)二月薨,年四十有二,諡曰「毅」。果親王操守清廉,風度爾雅,工書法,著有《春和堂》、《靜遠齋》、《西藏日記》、《奉使紀行詩集》諸集。你知道嗎?雍正十二年(1734)與十三年(1735),果親王胤禮曾經兩次經過蒲江。
  • 雍正皇帝為何要將怡親王胤祥的女兒收為養女
    我們用三個較為典型的案例予以說明:1、雍正皇帝登基後,一邊辣手無情的清算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一邊卻對同為皇室兄弟的胤祥極為信任和委以重任。雍正七年,胤祥的權力達到頂點,手握朝廷政治、軍事、財政、人事、皇族內政等諸多大權。後世常用「常務副皇帝」來稱呼這一時期的胤祥,可謂至允至當。
  • 雍正收拾了所有競爭對手,為何偏偏善待老九親哥哥五阿哥胤祺?
    康熙帝共有35個兒子,序齒的也就是說沒有早夭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是為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 以十四阿哥胤禵為分水嶺,後面阿哥之所以沒有參與奪嫡,關鍵原因在於年齡太小,即使想要奪嫡也是有心無力;而前面阿哥,除卻九位奪嫡阿哥,還有沒能活到成年者以外,有三位阿哥沒有參與奪嫡,分別是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至於為何沒有參與奪嫡後續會具體說明。 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是四阿哥胤禛,是為清世宗雍正帝。
  • 與兒女情長無關——記鞠躬盡瘁的果親王
    ,為了真愛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果親王與熹貴妃悽美的愛情故事讓人動容,但歷史總是缺少電視劇中的那些情趣,顯得蒼白了很多。清皇室四譜中果親王允禮的記載果親王允禮出生於康熙三十六年,比熹貴妃小五歲。直到康熙去世那年,他25歲時,還沒有任何爵位。
  • 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真的和甄嬛有染嗎?
    不過影視劇終究只是影視劇,並不代表就是真實歷史上的事情,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首先先說爵位的事情,電視劇中一直稱允禮為果郡王,但是真實歷史的允禮確實果親王,雖然都是王爺,可是卻是差著一級呢,親王的爵位要比郡王的爵位要高。 關於果郡王允禮和甄嬛的愛情故事,在真實的歷史上就更不存在了,就更別說兩人還有孩子的這個事情,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允禮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 雍正王朝:位極人臣的隆科多,為何背叛雍正?只怪佟國維的一句話
    有上述三個證據,似乎能夠證明隆科多一直是「八爺黨」成員,只是受了康熙皇帝諭旨的制約,才迫不得已按照康熙皇帝的遺願,擁護皇四子胤禛登基為帝。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既然政治智慧如此之高,隆科多為何還會傻到背叛雍正皇帝?立下擁立之功後,隆科多雖然沒有達到自己六叔佟國維的官場高度,但是躋身於上書房,封爵一等公,被雍正皇帝專門下旨「隆科多應稱呼舅舅。嗣後啟奏處,書寫舅舅隆科多」。
  • 怡親王老十三的逆襲之路,為何眾多皇子中最得器重?雍正親自概括幾...
    撰文:趙立波 雍正登基的第八個年頭, 45歲的康熙十三子允祥因病去世,雍正為此異常悲傷,在眾多兄弟中,早年全力支持他的是手足兄弟唯此一人而已。在給他一個非常高的 「賢」字的諡號後,又將其配享太廟。與此同時特意把他的 「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讓他成了可以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一個。
  • 康熙喜歡乾隆才傳位給雍正的嗎 事實卻是恰恰相反
    康熙傳位雍正,最真實的原因肯定就是先看上雍正的。  有兩個原因導致太子失寵,一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康熙優秀的兒子太多;二是太子對皇權構成了挑戰。太子賢與不賢都很難做,不賢就得讓位,賢就有與皇帝競爭之嫌。他又不能像雍正一樣韜光養晦,樹欲靜而風不止,亂對其他皇子有好處,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而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太子有啥辦法呢?
  • 《雍正王朝》讓人感動的瞬間:康熙駕崩、胤祥薨逝、雍正欣慰的笑
    但除了胤礽、胤禩、胤禵外,康熙皇帝還專門提到了皇十三子胤祥:「十三阿哥嘛,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義,可是他嫉惡如仇、不會權變,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時衝動,闖下大禍,結果把你給牽連進去,那怎麼收拾啊!有了這十年的教訓,想他也會成熟起來,做好你的幫手了!」這段話解決了一個在網絡上一直爭論的問題,那就是康熙皇帝究竟何時默定皇四子胤禛為皇位繼承人的?
  • 怡親王老十三的逆襲之路,為何眾多皇子中最得器重?雍正親自概括幾大優勢
    雍正登基的第八個年頭, 45歲的康熙十三子允祥因病去世,雍正為此異常悲傷,在眾多兄弟中,早年全力支持他的是手足兄弟唯此一人而已。
  • 雍正最喜愛和信任的弟弟怡親王胤祥臨死時為何要吞土?
    歷史上關於雍正最喜愛和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在臨死時吞土確有其事,而且這件事被很多史料所記載。在《清世宗實錄》、《八旗通志》以及《內務府檔》這些史料中均有記載且言之鑿鑿,所以可以肯定歷史上確有其事。而胤祥之所以要吞土,這件事還得從胤祥的為人品性以及雍正對他的寵愛度說起。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清朝初年,最有名的4位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以及肅親王豪格。 其中代善、多爾袞、多鐸,全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親兄弟。而豪格則是皇太極的長子。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想要被封為王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被晉封為親王爵位,那更是難上加難。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