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親王老十三的逆襲之路,為何眾多皇子中最得器重?雍正親自概括幾...

2020-12-25 騰訊網

撰文:趙立波

雍正登基的第八個年頭, 45歲的康熙十三子允祥因病去世,雍正為此異常悲傷,在眾多兄弟中,早年全力支持他的是手足兄弟唯此一人而已。在給他一個非常高的 「賢」字的諡號後,又將其配享太廟。與此同時特意把他的 「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讓他成了可以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一個。由此康熙的十三阿哥允詳成了清王朝入關以來的第九位鐵帽子親王,雍正認為只有這些才能突出表彰老十三的突出地位和貢獻。這個老十三允祥的最大功勞其實還是在雍正登基之初,當時政局動蕩,雍正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老十三在穩定雍正權利過渡時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雍正曾概括說:「輔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禍心,擾亂國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實賴怡親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才沒有讓奸黨得逞。」這句話就是完整概括是雍正登基中發生激烈的兄弟之間的鬥爭,而這個老十三怡親王堅定地選擇了與雍正站在了一條戰線。

在政務處理方面,因為怡親王允祥擅長內政能力,對於此前康熙年間財政系統的亂象叢生導致的國庫空虛,老十三允祥經過一系列改革著手整頓,逐漸改變了財政頹勢。雍正感到非常高興,特意給他寫了一句詩,以表示高度讚許:「經理度支需贊畫,疇諮水土奏豐穰」就是讚揚他內政理財非常有效。除此之外,雍正逐漸加大賦予他其他權利範圍,還讓他傳旨給地方封疆大吏,代替他發布最高旨意,可見對其重用信任的程度。

怡親王影視形象

雍正在官吏使用問題上,異常看重的是否存在朋黨問題,打擊任何有人企圖形成一股新的勢力對其產生威脅,然而對於老十三,他卻希望一些大臣能夠向他主動靠攏其門下。在河道總督的批示中表示說:「知道你同怡親王沒有往來,今令你同他接交,因這是朕的主意,不用害怕,保於爾有益無損也。」為了河道總督完全信服自己不是玩政治權術測試他,總結他對怡親王允祥的信任程度:「王公廉忠誠,為當代諸王大臣中第一人,爾其知之。」

早期雍正在新政推進時,唯恐進程緩慢急切需要打造執行力超強的施政隊伍,尤其在推行「攤丁入畝」這樣重要政策時,雍正多次要求各級官吏要向怡親王靠攏,並說他才是真正愛惜人才的王爺,非常貼心地對他們說:「許多話與我這個做皇帝的說來不方便,你們可以先去告訴十三爺」《諭旨》,可見雍正對這個老十三的信任程度可謂已經無以復加。雍正非常渴望人才,專門進行多次地方官員的引見,其在十三年間接見各地文武官員數萬人,並多次對地方大臣推薦的官員進行多次考核,慎重選官用官。但是對於怡親王推薦的往往非常信任不許考核便加以使用,他說怡親王會識人「為國薦賢之處甚多。」有的官員因為正在被雍正處理當中,但是只要是怡親王推薦的,也必然重新獲得信任和使用。

早年康熙第十七子允禮曾被雍正打擊,認為他在關鍵問題上沒有立場,被他罰往守陵寢。允祥卻向雍正大力推薦說:「允禮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 雍正迅速認同允祥提出的意見,對允禮從處理轉向使用,日後成了為數不多掌握權利的一位親王。

後來受到雍正寵信的大臣李衛之所以能夠在官場上如魚得水,也完全依靠允祥的推薦,李衛做了總督後,雍正一次和他聊天中,對李衛說,你之所以得到我的信任,完全是怡親王「在朕前極力保薦,謂才品俱優,可當大任。」所以才屢加擢用,「使之位至總督」《上諭內閣》

正是這種信任,雍正將大權交給他處理各項事務,其所主持的政務內容越來越寬泛,從內政安全到外政落實,從吏部到戶部管理均由這個老十三一手操辦。雍正形容這段時間時說:「總理事務,王夙夜不休……至於軍務機宜,度支出納,興修水利,督領禁軍,凡宮中府中,事無巨細,皆王一人經畫料理。」在給老十三肯定時雍正說:「無不精詳妥協,符合朕心」。這些發自內心的讚許體現了雍正對其工作能力的極其認可。

本質上來看允祥能力出眾的同時,既是長處又是風險,沒有任何欲望私心才是雍正最滿意的地方。允祥封王后,雍正要按照自己當初被封王的二十三萬兩的慣例賜給,但允祥堅決辭謝不與雍正有任何待遇相同之處,雍正又按照慣例給他六件物品,允祥堅決不受,雍正不得已,只能選擇給他配備更多侍衛和親軍。《上御內閣》

雍正王朝劇照

如果這些表面工作認可外,雍正更在乎的是允祥非常懂得如何處理好皇權與臣權的關係。伴君如伴虎,作為兄弟之間權利鬥爭引起的人倫慘劇的見證者,怡親王無時無刻不保持謙虛務實,如果在皇帝面前表現居功自傲或是分享皇權,隨時都可能中途翻車,身敗名裂。幸好,怡親王允祥這麼多年的生活閱歷早已把欄杆拍遍,處事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有趣的是,老十三越謙卑,雍正就越覺得應該給他更大賞賜,甚至要他從其兒子中選出一個封王,允祥再次拒絕,最後雍正只能給他增加工資一萬兩,算作表達一種心意。

允祥的政治智慧就在於能夠處理好親情權利之間的聯繫,小心行駛萬年船,從高位跌落,就只能越來越謹慎,並要將其能力發揮得恰到好處,默默做事,最後功勞推給雍正。

雍正四年(1726),雍正心血來潮親自給允祥寫了匾額,上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並評價允祥的忠是:「公而忘私,視國事如家事,處處妥帖,能代朕勞,不煩朕心。」在與大臣們探討臣道時,雍正經常拿允祥作為榜樣,認為「做到忠勤慎明」的人不少,但是只有老十三從能夠做到「敬誠直廉」號召大家要向怡親王學習。

雍正無意之間說出了大實話,在古往今來的權臣中間,有能力有重大貢獻的人並不少見,如對於幫助雍正登基的隆科多、年羹堯等,就是因為功高震主,不知收斂最終狂妄自大遭到清算而身敗名裂。怡親王一直能敬重皇權毫無私心欲望,這些都成了雍正最喜歡的地方,在雍正眼裡這個王大臣第一就是在於他的謹慎低調;沒有一絲權利膨脹;有能隨時都能確保他只是雍正處理政務的一雙手,卻並不染指任何真正的權利。

當在怡親王去世後,雍正安排了最高了禮遇,並花費許多精力安排並持續照顧看顧允祥的家人,並勉勵這些人能「感恩向上之念果誠,將來可望成立。」

相關焦點

  • 怡親王老十三的逆襲之路,為何眾多皇子中最得器重?雍正親自概括幾大優勢
    雍正曾概括說:「輔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禍心,擾亂國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實賴怡親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才沒有讓奸黨得逞。」這句話就是完整概括是雍正登基中發生激烈的兄弟之間的鬥爭,而這個老十三怡親王堅定地選擇了與雍正站在了一條戰線。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 雍正王朝「最剛天團」之 「宇宙全人」允祥
    :一個平凡皇子的逆襲》一書中,林乾教授描述了一場充滿腥風血雨的奪嫡之戰。最是無情帝王家,生性多疑的雍正上位後卻對怡親王允祥委以重任,甚至稱允祥為「宇宙全人」。今天就一起來認識雍正王朝「最剛天團」之「宇宙全人」允祥。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清朝初年,最有名的4位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以及肅親王豪格。 其中代善、多爾袞、多鐸,全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親兄弟。而豪格則是皇太極的長子。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為什麼到後來被慈禧廢黜了?
    怡親王胤祥,用「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輔佐新君把帽子變鐵了,最重要的就是世襲罔替,子孫世代繼承王爵,不用擔心降級問題,可謂是子憑父貴,紅極一時。胤祥是康熙的十三子,是第一代的怡親王,胤祥是雍正最鐵桿的兄弟,深得雍正倍加榮寵,更是雍正朝最倚重的寵臣。胤祥和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關係就非常好了,在「九子奪嫡」之時,胤祥全力支持雍正。
  • 他是康熙兒子中十三阿哥,九子奪嫡未曾參與,雍正繼位封為怡親王
    怡親王允祥劇照剛才我們說到「九子奪嫡」,在其激烈的儲位爭奪中,四阿哥胤禎脫穎而出。參與這場奪嫡之爭的其他幾位皇子的結局都很悽涼。雍正帝即位,允祥被封其為怡親王,任總理事務大臣,成為首輔,並始終為雍正帝所信賴,為何雍正帝對允祥如此這般厚愛?其原因很簡單,由於雍正的生母,出身低微。這也導致雍正爭儲之中遭到了其他幾位皇子的冷落排擠。只有十三阿哥允祥,與之親近。這也是為什麼雍正即位後,對其如此重用以及厚愛的原因。
  • 雍正王朝中為何十三阿哥朝服顏色與眾不同?年羹堯:你看看我的穿著!
    前兩天有朋友問楊角風,能不能談一下為什麼老十三的朝服顏色與其餘皇子不同?那麼這一期文章楊角風就給大家好好科普一下,這到底是為何?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為何阿哥們朝服顏色不同?原來是導演秘密植入的彩蛋!這些人中有親王,有君王,也有貝勒,如果說劇中的朝服是按照品級定的顏色,這裡顯然說不過去。其中有一個最特殊的老十三胤祥,他穿的朝服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顏色,這個顏色像石青色,但是比那個顏色略紅一點點,暫且稱它為石青色吧。
  • 雍正王朝中康熙帝面對八大山莊被圍,為什麼突然加封四個親王?
    康熙帝同時又把所有皇子叫到戒得所,並一口氣加封了四個親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本期楊角風談雍正王朝:雍正王朝八大山莊被圍事件,康熙帝為什麼要一口氣加封四個親王?一、狼覃部隊神秘地狼覃部隊在《雍正王朝》中僅僅出現過一次,還是在康熙帝的嘴中出現的,至此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 《雍正王朝》熱河狩獵發生假兵變,康熙為何要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四十七年冬天的熱河狩獵是全劇的一個高潮,因為在狩獵過程中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而老十四偽造太子手諭就是太子被廢的鋪墊之一。這時候失魂落魄的太子覺得自己讓父親戴了綠帽子,肯定死定了,就讓老十三陪著正在漫無目地的瞎轉悠。找不到太子,這樣一來更是坐實了太子要兵變的假象。康熙這時候在戒得居休息,所以命令眾皇子集中在戒得居,一是為了避免這些皇子中有野心家渾水摸魚,同時為了勢力再平衡。二是順便可以保護和監視這些皇子。畢竟當時不在朝廷重地北京。
  • 雍正皇帝為何要將怡親王胤祥的女兒收為養女
    封建皇權社會中,「君臣知遇」的案例很多,皇室兄弟之間感情和睦的也不少,可像雍正皇帝和其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這樣的兄弟關係,還真不多見!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殘酷洗禮,雍正皇帝剛一上臺便開始瘋狂清算昔日奪嫡政敵,再加上其原本就「陰騭雄猜、沉默寡言」的脾氣性格,以致世人多認定雍正皇帝就是一個殘忍無情的冷血動物。
  • 雍正王朝中被圈禁十年的老十三胤祥為什麼一出來仍然能控制兵權?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76期)上一期我們插入了一篇《雍正王朝》中沒有體現出來的劇情,今天再回歸正題。
  • 雍正和胤祥的關係到底有多好?胤祥的後代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這樣說吧,雍正既是一個虐弟狂魔同時又是一個寵弟狂魔,他是一個矛盾體,總的來說他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朕就是這樣的皇帝,朕就是這樣的漢子。跟所有的兄弟相比雍正對老十三是最好的,雍正幾乎把所有能給的榮譽都給了老十三,比如他曾對眾朝臣說:允祥真是公忠體國的賢王,這樣的人史冊上難尋!可見他對十三爺有多好!
  • 真實的怡親王,不背宮鬥戲的鍋
    根據劇情需要,總有些真實的歷史人面需要背鍋,如怡親王。延禧攻略裡,魏瓔珞一路升級打怪,左鬥娘娘,右鬥貴妃,下鬥宮女,上鬥怡親王,本來一個活不過的三集的小小繡女,搞得整個紫禁城雞飛狗跳,看得你我好不快活。我們來說說歷史上真實的怡親王是個什麼樣子,以及他家的老底兒。延禧攻略裡的怡親王,實際是第二代怡親弘曉。
  • 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張五哥為何要為他守陵?大智慧!
    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張五哥為何要為他守陵?大智慧! 《雍正王朝》中,在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大內侍衛張五哥向雍正皇帝遞交了辭呈,並且還請皇上讓他為怡親王守陵。看張五哥那麼忠厚,雍正忍痛答應。要知道,張五哥可是他培養了很多年的老人。對他也是忠心耿耿。
  • 雍正最喜愛和信任的弟弟怡親王胤祥臨死時為何要吞土?
    歷史上關於雍正最喜愛和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在臨死時吞土確有其事,而且這件事被很多史料所記載。在《清世宗實錄》、《八旗通志》以及《內務府檔》這些史料中均有記載且言之鑿鑿,所以可以肯定歷史上確有其事。而胤祥之所以要吞土,這件事還得從胤祥的為人品性以及雍正對他的寵愛度說起。
  • 雍正王朝中弘晝為什麼要搞「活出喪」?這便是他高明的奪嫡之路!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荒唐」阿哥,他就是雍正帝第五子弘晝,八王議政逼宮失敗以後,他也玩了一場「活出喪」的鬧劇,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本期楊角風談雍正王朝:雍正王朝中弘晝為何搞了一出「活出喪」?背後隱藏他的奪嫡策略!一、弘晝的實力如何?
  • 走過雍正,路過八爺,《夢回》對怡親王下手了
    當年九子奪嫡鬧得風起雲卷,也給後世添了不少娛樂畫卷。比如老四和老八,總為了一個穿越女刀來劍往,你爭我搶。所以數年前的雍正,很忙。不管是四爺,四貝勒,還是雍親王,雍正,哪個時間段的胤禛都忙著兒女情長。八爺也總是在這些感情裡作為主角配角,時常串場。還有二爺九爺十爺十四爺十七爺也是添瓦修牆。到底是奪嫡不迫切,還是政務不繁忙?讓他們閒的為了一個挑戰規矩的女人,各種荒唐?
  • 她是雍正的弟媳,不小心生下大清公主,富貴一生活到78歲
    清朝歷史上,后妃所生之女一般都會被封為公主,可是能夠生下大清公主的不一定是后妃,也有可能是親王福晉,比如說今天要講的這個女人,她雖然不是皇帝的妃子,卻生下了大清公主,她便是和碩怡親王胤祥的嫡福晉兆佳氏。
  • 十三阿哥胤祥備受雍正器重,成為鐵帽子王,他的後代混的如何?
    (怡親王胤祥)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十多年時間裡胤祥一直不受康熙待見,直到康熙去世之時胤祥仍然未獲任何封爵,當時胤祥已經36歲了,身為皇子的他連個貝勒貝子都沒混上,說出來都有點心酸。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自打雍正一上臺胤祥可算是翻身了,上來就被封為親王,第一年就領了13萬兩的年俸,雍正還把自己曾經監管的鑲白旗佐領劃給胤祥,可見對胤祥的信任和疼愛。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想要被封為王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被晉封為親王爵位,那更是難上加難。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