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臨終前為何專門要求善待果親王?現在看來,雍正是真英明

2020-12-25 騰訊網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為大清王朝殫精竭慮、宵衣旰食的雍正皇帝突然患病,但仍能正常處理處理政事;二十三日,「上疾大漸」,召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公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共同承接遺詔。

在這份決定皇位傳承的關鍵詔書中,雍正皇帝除了明確允祿、允禮、張廷玉、鄂爾泰顧命大臣的身份外,還專門強調了對果親王允禮的善待要求:

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雍正皇帝臨終提出的這點要求,雖然表面上是針對諸王大臣而言,但實際上就是留給乾隆皇帝的具體要求。有鑑於此,乾隆皇帝在雍正十三年,就立馬對果親王允禮予以了各方面的照顧。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有載:

高宗即位,命總理事務,解宗令,管刑部。尋賜親王雙俸,免宴見叩拜。允禮體弱,上命在邸治事,越數日一入直。

除此之外,在乾隆皇帝正式即位的乾隆元年,果親王允禮還被恩賜「永賜予親王雙俸」;「在便殿召見免除叩拜之禮」等並非尋常皇室宗親能夠得到的巨大恩賞。

表面上看,雍正皇帝之所以對果親王允禮如此厚望,是因為其「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乃係一個兄長出於對弟弟的疼惜和照顧。從雍正皇帝對待怡親王胤祥的種種過往來看,除了昔日奪嫡政敵,雍正皇帝對待這些衷心擁護、實心輔助的皇室兄弟們還是做到了皇恩浩蕩。但,就算如此,雍正皇帝也不至於在傳位遺詔這等關鍵詔書中,對果親王允禮專門提出善待要求。

允禮劇照

那麼,雍正皇帝臨終,要求乾隆皇帝善待果親王允禮的真正原因何在?

其實,這正是雍正皇帝的英明,正是為乾隆皇帝實現皇權集中打下的堅實基礎。

1、前車之鑑,兩位親王的過往讓雍正皇帝不得不做出特意安排

雍正皇帝繼位以後,為贏得徹底清算「八爺黨」的足夠時間,為暫時麻痺皇八子胤禩以逐步穩固統治根基,雍正皇帝不但將昔日奪嫡政敵皇八子胤禩加封親王爵位,還對其委以重任。等到時機一成熟,雍正皇帝立馬以雷霆手段,一舉掀翻實力強大的「八爺黨」集團,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權力集中。

而對於皇十三子胤祥而言,這個對雍正皇帝忠心耿耿、為大清王朝殫精竭慮的一代賢王,雖無政治迫害,更無刻意打壓;但也正因如此,原本就久染重疾的胤祥,積勞成疾,以致不起。對於雍正皇帝而言,胤祥的過早離世,絕對是一件巨大的損失,更是讓其無法彌補也永遠不得釋懷的悲痛。

對於果親王允禮,雍正皇帝是真心重用並寄予厚望的,他既不希望允禮落得皇八子胤禩的下場,更不希望原本就身體清弱的允禮會像胤祥一樣,早早離世,失去一個堪當大任,能為乾隆皇帝分擔憂勞的忠臣。所以,雍正皇帝需要在遺詔中給出明確要求,讓乾隆皇帝善待之。

2、勢力制衡,為乾隆皇帝實現皇權集中打下堅實基礎

從雍正皇帝為乾隆皇帝安排的四位顧命大臣來看,有位高權重、地位特殊的皇室宗親——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有出身滿洲八旗的勳貴代表——西林覺羅·鄂爾泰;有兩朝重臣、漢臣代表——張廷玉。不可否認,就雍正皇帝的顧命安排而言,囊括了皇室宗親、滿洲勳貴、漢臣代表,能夠充分保證缺少政治經驗的乾隆皇帝,順遂度過雍乾皇權更迭過程,並為其成為政治經驗豐富、積累雄厚政治資源的一代雄主,留下足夠時間。

但是,鑑於多爾袞、鰲拜等人的經驗教訓,雍正皇帝又不得不前提做出預防,以杜絕權臣擅權的不利局面出現。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對朝廷重臣,門生故吏遍及天下,但兩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始終未停,兩人之間的相互制約和平衡態勢,已經很明顯,不必顧慮。而對於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這兩位實權親王而言,允祿年齡長、資歷老、權勢大,如果不對果親王允禮予以特殊關照和刻意扶持,恐怕無法和允祿形成對立和制衡態勢。

也就是說,對於果親王允禮的臨終善待要求,乃係雍正皇帝出於政治層面的理性考慮。

張廷玉劇照

3、拉攏安撫,為乾隆培養一批衷心擁護之臣

除了制衡,雍正皇帝還必須對兩位足夠壓制一切、代表一切的兩位皇室宗親,予以絕對的恩寵,予以特殊的地位和權力,才能讓兩人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輔助自己的侄子。

乾隆皇帝即位的時候,雖然已經25歲,已經是一個具備理性判斷力和自主掌權能力的成年人,但其在身為皇子的時候,直到雍正十一年才開始逐步接觸國家事務,參與政事。也就是說,此時的乾隆皇帝雖然已經成年,但在國家政務方面仍然是一個新手,是一個需要人輔佐、指點乃至「諸等國家政務,悉有總理事務王大臣處理」的所在。

所以,對於四位顧命大臣,尤其是擁有特殊身份、特殊地位的兩位皇室宗親,雍正皇帝必須予以拉攏和安撫。除了明確張廷玉、鄂爾泰「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外,雍正皇帝對莊親王允祿「心地醇良,和平謹慎」的積極評價;對果親王允禮「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的特殊關照,都是雍正皇帝的恩寵之深、拉攏之舉。

後記

雍正皇帝對於果親王允禮的臨終關照,有著一個兄長對弟弟的特殊關愛,更有著其出於政治目的的理性考慮。不管雍正皇帝的死因如何,縱觀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臨終還不忘為乾隆政權做出最理性、最明智、最仁慈的政治布局,此即為仁心,即為仁君。

相關焦點

  • 雍正皇帝臨終,為何專門要求善待果親王?現在看來,雍正是真英明
    在這份決定皇位傳承的關鍵詔書中,雍正皇帝除了明確允祿、允禮、張廷玉、鄂爾泰顧命大臣的身份外,還專門強調了對果親王允禮的善待要求: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 乾隆登基後,奉雍正遺詔善待果親王,雍正此舉到底有何深意?
    雍正13年,這位為大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雍正皇帝忽然重病,當時的雍正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立刻開始處理後世和即位人選。在雍正的遺詔中,不僅明確寫出自己將把皇位傳給乾隆,還寫出了對乾隆的一些要求,雍正帝留下的遺詔中,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求乾隆務必要善待果親王。
  • 雍正為什麼對果親王允禮多加關照,臨終前要求乾隆照顧好允禮?
    允禮劇照果親王允禮也是通過電視劇《甄嬛傳》讓人們對他熟悉起來的。雍正臨終前之所以特意交代弘曆照顧好果親王允禮,是因為允禮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雍正的信任有關。雍正在臨終前,將守護紫禁城的大權交給他的十七弟允禮,並委託他在自己駕崩後,到乾清宮取出「正大光明」匾後邊的遺詔,當允禮和眾大臣取出遺詔後,當眾進行了宣讀,雍正遺詔中提到允禮時說:「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時身體不好,不能過於疲勞,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可見雍正對允禮這個弟弟還是非常信任和關心的。
  • 雍正彌留之際,為何要專門留下話善待果親王,4個原因揭示真相
    在雍正執政之後,這個之前默默無聞的十七弟允禮卻一鳴驚人,不僅在雍正在位期間連獲提拔,並成為了雍正末年所任用的四個顧命大臣之一,甚至於雍正皇帝在彌留之際還特地留下話吩咐眾人,在自己死後要善待果親王允禮。以「九子奪嫡」中各集團的代表人物為例,大阿哥與太子在雍正即位前就慘遭康熙囚禁,而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則在雍正繼位之後遭到圈禁,三阿哥與十四阿哥則被雍正派去守靈,都鬱鬱而終。
  • 康熙為什麼在臨終前,讓雍正一定要善待代善禮親王的後代呢?
    康熙在決定了大清皇位給四阿哥胤禛後,康熙要雍正恩待禮親王代善後代:「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這正因為禮親王代善為滿清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對皇太極和順治父子有擁立之恩,在兩次爭嗣鬥爭關鍵時刻,不僅敢於直言,並有獨到眼光,使兩代嗣位得以順利即位,還穩定了清入關前統一的大局。
  • 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
    儘管如此,能被康熙所難以釋懷的殊榮最終卻落到了禮親王一家。禮親王一脈何德何能,為何能在康熙的傳位詔書中出現?康熙遺詔80%是在回憶過去,細說得失,為何獨獨要把禮親王拉出來保障一番?這個禮親王究竟什麼來頭?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 雍正王朝:位極人臣的隆科多,為何背叛雍正?只怪佟國維的一句話
    康熙皇帝臨終,將捍衛康雍皇權平穩更迭的重責交到了隆科多的手裡,讓其藉助擁立之功,實際延續了佟佳氏家族的輝煌。可在位極人臣,將佟佳氏家族帶到一個全新高度以後,隆科多卻令人費解的轉頭站位廉親王允禩,背叛了雍正皇帝。
  • 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為何後來被廢掉了?
    初代的怡親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說是雍正皇帝最為信賴的兄弟,同時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大臣。雍正同十三爺胤祥的情誼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並且培養的,當初怡親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養給了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雍正一邊,期間還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備受康熙寵愛的他,也開始遭到了康熙的疏遠和冷落,再也沒有出現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
  • 《雍正王朝》讓人感動的瞬間:康熙駕崩、胤祥薨逝、雍正欣慰的笑
    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是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對於胤祥,康熙皇帝的交代是「能做好你的幫手」;這些被康熙皇帝要求「善待」,「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害」的「他們」,自然就是胤禩、胤禟、胤禵等人。能用的人,可以放心用的人,我已經給你培養、磨練好了;就胤禩、胤禵的脾氣秉性而言,他們勢必會心有不甘,會有倒行逆施的舉動,也希望你能顧念手足之情,予以保全。
  • 果親王胤禮過蒲江
    雍正元年(1723)被封為果郡王,六年(1728)進親王,相繼管工部、總理戶部三庫、戶部。雍正臨終時,命允禮輔政。乾隆即位,允禮任總理事務,管刑部。乾隆三年(1738)二月薨,年四十有二,諡曰「毅」。果親王操守清廉,風度爾雅,工書法,著有《春和堂》、《靜遠齋》、《西藏日記》、《奉使紀行詩集》諸集。你知道嗎?雍正十二年(1734)與十三年(1735),果親王胤禮曾經兩次經過蒲江。
  • 雍正收拾了所有競爭對手,為何偏偏善待老九親哥哥五阿哥胤祺?
    以十四阿哥胤禵為分水嶺,後面阿哥之所以沒有參與奪嫡,關鍵原因在於年齡太小,即使想要奪嫡也是有心無力;而前面阿哥,除卻九位奪嫡阿哥,還有沒能活到成年者以外,有三位阿哥沒有參與奪嫡,分別是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至於為何沒有參與奪嫡後續會具體說明。 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是四阿哥胤禛,是為清世宗雍正帝。
  • 《雍正王朝》中八爺臨死前留給雍正的一封信,雍正看了為何會恐懼
    雍正和八爺的恩恩怨怨太久太長,所以當他看到八爺臨死留的這封信,回想起往事,往日的一切歷歷在目,老八這封臨死前的信寫的很真摯,很動情,他的皇上四哥確實很累了,累的心力交瘁,看到這封信,雍正更多的是心痛、無奈,想起康熙臨死對他說的話: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
  • 雍正皇帝為何要將怡親王胤祥的女兒收為養女
    封建皇權社會中,「君臣知遇」的案例很多,皇室兄弟之間感情和睦的也不少,可像雍正皇帝和其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這樣的兄弟關係,還真不多見!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殘酷洗禮,雍正皇帝剛一上臺便開始瘋狂清算昔日奪嫡政敵,再加上其原本就「陰騭雄猜、沉默寡言」的脾氣性格,以致世人多認定雍正皇帝就是一個殘忍無情的冷血動物。
  • 怡親王老十三的逆襲之路,為何眾多皇子中最得器重?雍正親自概括幾...
    這句話就是完整概括是雍正登基中發生激烈的兄弟之間的鬥爭,而這個老十三怡親王堅定地選擇了與雍正站在了一條戰線。 在政務處理方面,因為怡親王允祥擅長內政能力,對於此前康熙年間財政系統的亂象叢生導致的國庫空虛,老十三允祥經過一系列改革著手整頓,逐漸改變了財政頹勢。
  • 雍正王朝:老八究竟有多厲害,以至於雍正臨終前才將其擺平?
    在正史中,老八允禩在雍正四年就被以「阿其那」「塞思黑」就是豬狗不如的稱號,給雍正搞垮了。而不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在雍正臨死前才擺平老八允禩。 你可想想一個臣子,一個親王把皇帝嚇成這樣,有這樣的猜忌心理,你不死也得死,以便把皇帝心理安慰皇權穩固,江山萬代。 這也佐證了老八允禩是賢明,能力眾出,好人緣,交際能力強的「八賢王」,可就是這樣的性情與能力害死了他。
  • 康熙臨死前最牽掛的孫子,深受雍正重用,為何卻被乾隆囚禁至死?
    他是康熙皇帝臨死前最牽掛的孫子,比弘曆更受寵愛,深受雍正帝王重用,但是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將他囚禁至死。
  • 坑爹狂魔」乾隆皇帝,到底清算了多少雍正朝老臣?幾乎全軍覆沒
    」的質疑聲音包圍,雍正皇帝早在雍正元年便秘密擇定儲君,這就充分保證了時為「寶親王」的皇四子弘曆無比順利平穩地接過皇權,登基為帝。不管怎麼說,乾隆皇帝是幸運的,他從雍正皇帝手中接過的江山早已不再是康熙朝末期的「虛晃盛世」。正常而言,能得雍正皇帝如此垂青,能從雍正皇帝手中接過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王朝,乾隆皇帝應該慶幸,應該感恩,最起碼應該秉承著傳統孝道的要求——「三年不改父之道」。
  • 雍正繼位之迷(2):康熙遺詔
    雍正八年五月,怡親王仙逝,雍正諭其功績,中云:「又如果親王,在皇考時朕不知其居心,聞其亦被阿其那等引誘入黨。及朕御極後,隆科多奏云:『聖主皇帝賓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親王在內值班,聞大事出,與臣遇於西直門大街,告以聖上紹登大位之言,果親王神色乖張,有類瘋狂,聞其奔回邸第,並未在宮迎駕伺候』等語。朕聞之甚為疑訝,是以差往陵寢處暫住以遠之。
  • 雍正王朝:在八王議政時,那個睿親王都羅,到底是不是雍正的臥底
    在觀看「八王議政」這一段精彩對決的時候,小編的腦海裡,常常會蹦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個睿親王都羅,到底是不是雍正安插的「臥底」?小編為什麼會這麼想呢?但是,如果我們聯繫後來,張廷玉以其精湛的業務能力,將所謂的「八王議政」,貶斥得一無是處;而在這時,其他三個王爺都尷尬不已、坐臥不寧,唯獨睿親王都羅卻面向雍正,詭異一笑——非常像「自己人」在打暗號!再者,這個睿親王都羅,一直對有利於自己的「八王議政」提議,表現冷漠。
  • 怡親王老十三的逆襲之路,為何眾多皇子中最得器重?雍正親自概括幾大優勢
    雍正曾概括說:「輔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禍心,擾亂國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實賴怡親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才沒有讓奸黨得逞。」這句話就是完整概括是雍正登基中發生激烈的兄弟之間的鬥爭,而這個老十三怡親王堅定地選擇了與雍正站在了一條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