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上海疾控 上海疾控
這兩天,一位05後上海少年在路上搶救回老伯的消息讓小夥伴們都不由地伸出大拇指,讀者紛紛留言表示要學習急救技能,今天疾控君就和大家一起get這波神仙救命技能。
在技能學習前,咱先了解一下猝死。其實無論對於年輕人,還是對於中老年人,猝死都不遙遠。據統計,我國每年有猝死者接近60萬人。
什麼是猝死呢?
世界衛生組織將猝死定義為「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具體的量化時間目前尚無公認的統一標準,世衛組織認為的時間是6小時之內。
什麼疾病會引發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多種,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心源性猝死(約佔57%,中老年人多發,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肺源性猝死(佔21.63%)和腦源性猝死(佔9.21%),猝死者往往患有基礎疾病。
除以上病因外,心源性猝死往往還與情緒激動、過度勞累、血容量改變、飲酒、過飽、輕微損傷、手術、排便用力、分娩、吸菸、感冒等一些誘因有關,這些誘因可能直接或間接損害心臟,引起心臟驟停,進而導致心源性猝死。
對於個人、家庭和社會而言,猝死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僅會造成精神、情感的傷害,還可能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預防猝死,顯得尤為重要。
心源性猝死的預防
預防心源性猝死的原則就是「避免猝死的病因,遠離猝死的誘因」,具體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1. 保持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低鹽低脂飲食,戒菸限酒,加強體育鍛鍊,控制體重,保證規律的作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勞累,做好極端天氣下的自我防護。
2. 積極治療原發病
積極治療原發病,堅持遵醫囑,防止病情惡化。尤其是出現胸悶、胸痛、心慌、心跳過緩、暈厥、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等危險信號時,務必及時就診,警惕猝死的發生。
3. 定期體檢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都應該做到定期體檢。定期體檢可以提前發現疾病和危險因素,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措施,也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僅僅學會預防猝死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及時搶救呼吸心跳驟停的病人,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那什麼叫及時呢?
呼吸心跳驟停發生後只有4分鐘的黃金時間,4分鐘以內進行搶救都叫及時,當然越早越好。
據統計,在呼吸心跳驟停發生後4分鐘以內進行心肺復甦,搶救的成功率接近50%。而在猝死發生6分鐘後,腦細胞死亡,生還的可能性比較小,即使通過搶救恢復了心跳,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知識連結
心肺復甦是指及時、規範有效地採取一系列搶救措施,從而恢復患者自主呼吸、心跳和意識的過程,主要包括建立循環(C)—暢通呼吸道(A)—人工呼吸(B)三個過程,也就是CAB。
具體步驟如下(以下實操技能需由專業人員授教,勿自學):
1. 評估現場安全
看見有人突然倒地,施救之前需確認現場是安全的。如果患者倒在馬路上,則需要將其轉移至路邊安全地帶,將患者平放在地面,跪在患者身體右側施救,左膝與其肩同高。
2. 判斷患者是否有意識、呼吸和心跳
(1)查意識:輕拍患者雙肩,並大聲詢問「你還好嗎?你還好嗎?」如果對方不應,則說明意識可能喪失。
(2)查呼吸和心跳:中指和食指併攏,在對方喉結處2指開外的地方觸及頸動脈搏動,若無搏動,則說明心跳停止,同時通過觀察患者的胸廓是否有起伏來判斷呼吸的情況。
如果呼之不應,脈搏未觸及,呼吸不規律或無,即可實施胸外按壓;如果患者有意識或心跳,則無需心肺復甦!
3. 撥打120求助,尋求其他施救者
120急救人員為專業人員,應儘快得到他們的幫助。同時可尋求其他施救者,共同配合完成急救。
步驟1-3做得越快越好,爭取在1-2分鐘內完成。
4. 建立循環(胸外按壓)
胸外按壓是心肺復甦的關鍵。將一隻手的掌跟部放在患者胸骨的中下段(男性可以選擇2側乳頭連線中點處),另一隻手疊放在第一隻手上,5指彎曲將另一隻手鎖住。雙臂伸直,與患者胸壁成90°,手掌連同雙臂垂直下壓患者胸廓,下壓頻率不低於100次/分鐘,深度為5-6cm。下壓後手臂上抬,使胸廓自動回彈,從而帶動心臟泵血,期間手指不要離開胸壁。
5. 暢通呼吸道
微抬患者下頜,用手清理患者口鼻內的異物及分泌物。用靠近患者頭側的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緊患者鼻孔,手掌壓住患者額頭,另一隻手抬起患者下頜,使其保持頭部後仰30°,保持呼吸道暢通。
6. 人工呼吸
深吸一口氣,立馬口對口開始給患者吹氣(不能漏氣),直到見患者胸廓抬起,記為1次人工呼吸。連續胸外按壓30次後搭配2次人工呼吸,記為1個循環。每進行5個循環(約2分鐘)後對患者進行評估,觀察其意識、呼吸和心跳是否恢復。如人工呼吸有困難,則可以只做胸外按壓,單純的胸外按壓同樣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
如果現場急救設施齊全、施救人員充足,可以用呼吸面罩吹氣代替人工呼吸,並與其他施救者配合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從而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一旦發生呼吸心跳驟停,及時呼救、搶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儘可能地遠離心腦血管疾病、避免情緒過於激動、過度勞累等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 趙智梅, 陳曉松, 楊儀君, 等. 我國5516例屍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徵分析[J]. 中國急救醫學, 2020, 40(2): 158-163.
[2] 胡倩倩, 史平, 朱鳴, 等. 心源性猝死危險因素的研究新進展[J]. 循證護理, 2017, 3(6): 577-580.
[3] 梁巖. 猝死的急救——心肺復甦[EB/OL]. (2015-06-17)[2020-07-30]. http://www.365heart.com/show/107811.shtml.
[4] 《2020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特別感謝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 馮軼 主任醫師
對本文提供的技術支持!
供 稿:童 玲
編 輯:張伊人
審 稿:馮軼 鄭楊 馮曉剛
原標題:《和05後少年一起學習這波神仙救命技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