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昨晚看過了。
據說全片拍攝時間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得益於多機位素材選取,最後通過4段式的結構組成了一部2小時的電影。想想看真是不容易。
就作品而言,其實有太多的預料之中。比方說開頭對抗美援朝的背景介紹,我軍與美軍的實力對比,志願軍戰士深入穿插的神出鬼沒,以及美軍仰仗武器先進對我志願軍人員的不斷轟炸和襲擾,我軍人員捨生忘死的作戰風格等,都與黑白片時代一脈相承。
劇照
從《英雄兒女》到《集結號》再到《金剛川》,技術更新,畫面精美,但核心的實質性內容是不會變的。
影片4段式的表現手法,多組鏡頭的反覆運用,以多角度,多維度,多層面來掩蓋了拍攝過程不得已而為之的倉促。我軍與美軍,空軍與地勤,工兵與炮兵,同一個作戰區域,不同兵種不同環境不同作戰狀態。
可以看得出本片導演導演群對作品抱有極大的野心(褒義),希望可以通過這場反覆拉鋸戰來立體呈現出志願軍戰士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作戰風格,用鏡頭來溯源70年前那可歌可泣的悲壯與慘烈。
劇照
可是,素材確實太少了。反覆利用之後多少給人以視覺疲勞和「偷奸耍滑」的尷尬。哪怕我們知道這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今天的觀眾都是見過世面的,這又不是懸疑片,重複又重複的鏡頭表現讓許多人有一種「本片坑人,浪費時間」的錯覺。
導演盡力了,但並不討好。
本片中以美軍視角呈現的一段相當尷尬。讓一個意氣用事的「牛仔」與我軍死磕的相互糾纏,通過美軍視角告知觀眾另一種狀態下的作戰心理。
但是,該飛行員的行為操守著實令人鬱悶,既沒有體現出美國主旋律大片中的人道主義情懷(本身就不人道),又沒有刻畫出強烈的反戰思想,最後竟然偷了一架飛機和日本神風攻擊的一樣來此自殺襲擊,這種不倫不類的角色設定,實在不知道是為了彌補電影時間,還是在浪費觀眾時間。
劇照
影片中演員是真的不錯。
張譯,再次以一己之力讓他所參演的片段升華了。
對不起,鄧超,吳京,不是你們不夠優秀,是哥對你們要求有點高。而這高出來的部分,恰恰是張譯來成功彌補的。
本片前半段張譯的鋒芒在吳京之下,吳京把那種大頭兵的生猛和自己特色結合的渾然天成,以至於我們覺得吳京是在演自己。
但當吳京飾演的老關和張譯飾演的張飛接炮彈,張飛一口答應時,吳京眼神裡那轉瞬即逝的感動,真的讓人覺得吳京表演上開竅了,或許是爺們之間的惺惺相惜,更是一個愛國者對生離死別的準備把握。
劇照
張譯本片中表現有多精彩呢?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
他反覆奔跑於兩個高炮陣地時候的行經路線,越過草叢時候跳躍的位置,以及黑燈瞎火邊巡視空中情況邊奔跑時候的不管不顧,都能感覺出他對拍攝環境的高度熟悉。這種熟悉極好反應出當時戰場上一個戰士對自身環境的瞭然於胸。
那是野地,草叢裡高低不平,石頭泥土,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張譯的幾段奔跑就像一個孩子在自家門口一樣熟悉。他的表現越自然,角色越真實,反映出當時我志願軍戰士狀態越精準。
劇照
老關死後,張飛埋葬老關屍體一段真是溫柔。
張譯鏟土再輕輕鋪在老關遺骸的那種感覺,我們看不到表情卻深受感動。拖著殘肢成功擊落美軍敵機後,最後一次吹響哨聲,與老關炮位被炸後他失魂落魄邊吹哨邊跑的害怕與不忍,僅靠眼神和表情就完成了全片最催淚的段落。
張譯今年不拿影帝,實在是說不過去。
劇照
影片中張飛,老關反覆提及的莽撞人,前後呼應著實花了心思。
張飛一開始的冷靜克制,到最後為了掩護大部隊過河而自己暴露。瞬間的性格魯莽,是在老關的影響之下而一點點轉變的。最後老關與張飛為了其他戰友而暴露自己的莽撞行為,何嘗不是志願軍戰士捨己為人,奠定勝局的縮影?
本片最後的段落再度落入了俗套。人橋的搭建在慢鏡頭運用下顯得壯烈卻刻板。加之最後一段CG塑像和畫外音,直接把本已到位的情緒直接拉回到《新聞聯播》的水準。令整體感覺大打折扣。
對於戰爭片而言,情緒渲染是必要手段。利用特殊的環境以及歷史情緒帶入,更是百試不爽的妙招。本片中我們看到了先烈偉大的壯舉,卻沒有看到美帝立體化的罪惡。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怖,卻在新聞聯播的收尾中猛不丁被央視又教育了一把。
劇照
我們對志願軍戰士的崇敬與熱愛,是天然的。不用太刻意。
本片評分高低其實並不重要。那份歷史的銘記才是最重要的。
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是你們讓不可一世的美帝栽了跟頭,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哪怕身無片縷,也敢於和強權叫板的有骨氣的民族和國家。
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