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田少煦等. 數字色彩構成[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
[2] 辭海編篡委員會. 辭海(第6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724.
[3] 黃永衡,李安,孫秀如,何唯平,鄭煒. 中國顏色體系簡介[J]. 印刷質量與標準化,2007,(11):36.
[4] 田少煦.資訊時代色彩學研究的發展與走向[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2,(1):141.
[5] [日]小林重順. 色彩形象坐標[M]. 南開大學色彩與公共藝術研究中心譯.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6] 劉淑霞. 試析日本人的色彩觀[J]. 北京社會科學,2015,(5):13.
[7] 朱憲文.日語自他動詞的語用功能及文化心理[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59.
[8] 尚會鵬. 論日本人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徵[J].日本學刊,2008,(1).
[9] [日]柳宗悅. 工藝文化[M].徐藝乙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21.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1)[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49.
[11] 翟學偉. 如何理解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DB/OL]. http://www.icourses.cn/cuoc/,2013-10-29.
[12] 王文娟. 五行與五色[J].美術觀察,2005,(3):81.
[13] 黃國松. 色彩設計學[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29.
[14] 王文娟. 墨韻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源[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71.
[15] 朱淨宇,李家泉. 從圖騰符號到社會符號:少數民族色彩語言揭秘[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1-2.
[16] 尚會鵬. 心理、行為與文化[DB/OL]. http://mooc.chaoxing.com/,2014-01-16.
[17] [日]千千巖英彰.色彩學概説[M].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166.
[18] 張悅.「青」在日本文化中體現的色彩心理感覺[J].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7.
[19] [日]千千巖英彰. 図解世界の色彩感情事典[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9.16.
[20] [日]金子隆芳. 色の科學:その心理と生理と物理[M]. 東京:朝倉書店,1995.59.
[21] 田少煦. 跨媒介色彩及其設計方法研究[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5,(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