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選擇》,是本屆北影節中一部不怎麼叫座的挪威電影。
這部電影闖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它很難說能抓住觀眾的眼球——
它既沒有我們熟悉的導演和演員,也非我們熟悉的語言和國度,講述的也是一段離我們很遙遠的挪威二戰史,甚至拍攝手法和影片風格秉承的也是歐洲電影的隱忍與冷調。
豆瓣上,觀影人數不過千餘,評分也中規中矩,與同類型的片子相比,實在不算高。
這不是一部「爽片」,沒有滿屏炮彈與血漿齊飛的慘烈戰場,沒有非凡的英雄人物塑造與正能量。
這是一部相當隱忍與克制的片子,但我覺得,它勝就勝在隱忍與克制。
1940年4月9日,德軍兵臨奧斯陸,挪威國王哈康七世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這將永遠改變他的國家。
1905年,挪威公投表決脫離瑞典獨立,丹麥王子卡爾帶著夫人和唯一的兒子奧拉夫來到挪威,成為了挪威獨立後第一任真正意義上的國王——哈康七世。
三十五年倏忽而逝,哈康七世已是耄耋之年,在這個「虛君共和」的體制下,他本該含飴弄孫、安享天年,可是,一場世界大戰粉碎了這一切,將年老的國王猝不及防地推到了最前沿。
挪威四月,仍是大雪紛飛。電影在北歐電影慣有的冷色調中開篇,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和孫子孫女玩捉迷藏的慈祥老人,單看這一幕,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很難將他和一國之君聯繫起來。
德國的戰火一路向北蔓延,即便是奉行中立政策的丹麥和挪威,也沒能倖免。一夕之間,一國之君亡命天涯,說不準什麼時候便成了亡國之君。
因為背痛,蜷縮在堅硬的地板上接聽電話,此時的哈康七世不過是個病弱的老頭。
德軍一夜佔領了奧斯陸。逃亡路上,轟炸隨時將至。在炮火面前,國王和民眾同樣脆弱不堪。
▲國王一家與民眾躲避德軍空襲
影片展示了兩次國王的遇襲。
第一次,國王隨著人流狼狽逃下火車,一路奔逃,躲進防空洞,眼底的驚恐一覽無餘。
第二次,國王隨著人群踉蹌地躲進樹林,德國空軍的炮彈在身旁爆炸,國王蜷縮在樹下,抱頭痛哭。
國王也是普通人,流亡之下,與庶民同難。
▲國王躲避德軍轟炸
48 Hours:Fight or Surrender
從遭遇襲擊到對德宣戰,挪威僅僅用了48小時。
這48小時裡,吉斯林領導的傀儡政權借勢興起,哈康國王帶著家人隨政府不斷流亡,從華麗皇宮到破舊農莊,從國家的中心到邊境。
在這48小時的抉擇中,影片為我們展現了3條重要的人物線。
一是國王。
挪威雖是「虛君共和」制,但國難面前,國王成為了實際上的精神領袖,他需要在幹政和不幹政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所以,當首相抵不住壓力提出辭職時,哈康國王立刻站出來,用不容置喙的語氣斥責道,現在是非常時刻,不允許官員辭職,不能放棄政府。政府是人民選出來的,關鍵時刻要但負起責任。此為幹政。
▲哈康國王拒絕接受首相辭職
這個決定讓奧拉夫王儲不解,他認為首相無能就該辭職,但哈康國王不這麼認為。作為王室,是要站在政府背後的。此為不幹政。
這個平衡點不好拿捏。
作為一國之君,他亦不能貿然開戰,將無數挪威年輕人送上戰場;但也不能就此屈服,愧對國家人民。
於是,他願意隻身赴談判。
這就引向了本片的第二條線——德國大使布勞爾。
布勞爾是一名軍人,卻是反對打仗的。他支持哈康國王的流亡政府,不承認吉斯林的傀儡政權;他費心地斡旋在元首和挪威政府之間,想要用一紙談判換來挪威的和平投降,從而避免戰爭發生。
因為他9個月大的女兒生於挪威,他不希望女兒在戰亂中長大;他敬重哈康國王,不願給這個國家帶去戰亂。
既要保持對元首的絕對忠誠,又想夾縫求生。正是他身份與價值判斷的矛盾,使得他夾在中間無所適從,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卻最終兩頭都不討好,自己也落了個不得善終。
這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也是我認為塑造得最飽滿的人物。他的身上充滿了矛盾與悲劇性,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無奈縮影。
第三條線,是挪威小兵——塞貝格。
▲原諒我實在是找不到圖了……小夥子挺好看的
小兵滿臉稚嫩,卻在這個年紀就要奔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場。
農場初見國王,他激動得直敬禮,那時他以為他保家衛國是為了國王,哈康國王輕輕地提醒他:「是為了挪威(Alt for Norge)。」
上戰場前,所有的士兵蜷縮在一個棚戶下面,收音機播放著輕柔的音樂,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是麻木的。
塞貝格惶惶然起身,走到中間,忽然開始打倒立,心中鬱郁,可見一斑。見有人倒立,士兵逐漸活絡起來,可就在這時,燈光驟熄,音樂戛然而止。
德軍來了。
夜裡這場戰鬥,慘烈異常。挪威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都遠遠不及對方。塞貝格血氣上湧,衝到了危險的最前沿,一槍爆了敵軍的頭,卻沒能躲過對方扔來的手榴彈。
▲哈康國王隻身與德國大使布勞爾談判
國王與德國大使的談判無疾而終,德國旋即發動空襲。
48小時過去了,無數的糾結與爭執,國王最終選擇開戰。
選擇開戰,意味著選擇流亡與鮮血。
國王的選擇,不僅是一個政治抉擇,更是自由、民主以及挪威獨立的象徵。
正如納粹所說,當一個民族屈服於外來侵略,這個民族就不值得存在。
這部影片裡沒有一個英雄式的角色,但每一個人物的一舉一動,都在完善著這個角色的真實性。
即使是沉穩英明的哈康國王,在與德使談判前也緊張得無法呼吸,抓狂地想要開窗透氣。因為除去國王這層外衣,他只是一個平凡的老人,不是政治家,不是外交官,卻要肩負起談判的責任。
一向被父親斥責為魯莽冒進的奧拉夫王儲,一腔熱血與正義,在骨肉分離時瀕臨崩潰。作為父母唯一的孩子,經歷母親離棄,他其實是個孤獨的人。
▲奧拉夫王儲與兒子
如果你仔細看,你會發現,全片絕大部分的鏡頭都採用了手持拍攝。
搖晃的鏡頭,戰爭的敘事,飄飄搖搖的惶恐感已經呼之欲出了。
而手持鏡頭與長鏡頭的組合,使得本片更有一種紀錄片的感覺。
第一遍觀看,覺得這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
第二遍,理解了它的隱忍與克制。
第三遍,覺得這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而結尾的那句話,更是讓我每一次觀影時都忍不住淚目——
那是從哈康國王開始,傳遞了祖孫三代的座右銘。
"Alt for Norge."(一切都是為了挪威)
▲歷史上的哈康七世與奧拉夫王儲
(本文配圖來自豆瓣和必應)
更多資訊,請關注
【深影微博】@ShinY深影字幕分享
【A站B站】@ShinY深影
【深影論壇】http://www.shinybbs.com/forum.php
【合作或報名加入字幕組】syfansub@vip.qq.com
【粉絲群】76764143
別忘了掃二維碼關注我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