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戰火裡的民族覺醒

2020-08-30 花好月圓99999

今年上映的《八佰》是由管虎導演的一部反映淞滬抗戰後期,留守四行倉庫的中國軍人用鮮血與生命堅守四天四夜的英雄事跡。

與以往的戰爭片不同,影片並沒有把鏡頭過多地放在戰鬥的指揮者謝晉元上,而是通過端午,羊拐,老鐵和老算盤這樣的小人物的視角,充分反映了日寇的兇殘以及戰爭的無情,他們並非是天生的英雄,如果沒有這場可惡的戰爭,端午只願作一個普通的農民,老算盤看似狡詐,但不過是想好好活下去!

是啊!他們最大的願望不過是好好活下去,但大敵當前,必定要有人走上戰場,作出犧牲才能換取民族的生機。

孔融曾說:『覆巢之下無完卵'

這個道理陳樹生一開始就懂,他何嘗不思念家中的老母,何嘗不想好好活下去,但為了報國,為了粉碎敵人爆破大樓的陰謀,他義無反顧地從樓上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陳樹生只有21歲,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如果不是戰爭,他理應好好活著,享受人生的美好。

在這部影片裡,歐豪飾演的端午最終覺悟了,他骨子裡的血性被喚醒了,與戰士們一起護旗,一起戰鬥,他最終戰勝了自己的恐懼,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同時,羊拐和老鐵也有了很大的轉變,老鐵由一開始被嘲笑的『瓜慫』到後來毅然加入死士,羊拐則血性一直是存在的,戰爭的洗禮更加深了他的信念。

一、縱成棄子,亦要抵抗。

影片名為「八佰』,但實際上當時留守四行倉庫的不過四百多人。

這場慘烈的戰鬥,原本就是蔣介石要表演給英美的一場戲,一場沾滿鮮血的,用普通士兵的生命企圖換取西方同情的一場戲。

正因如此,原本打算留下一個師,最後卻只留下了四百多人,而且這四百人中有不少人像端午一樣並沒有上過戰場,甚至沒有經過訓練,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

我們無法想像當時謝團長內心有多麼大的壓力,但他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堅守四天四夜。

支撐他接下這個註定有去無還的任務的,是軍人的信念;也正是這樣的信念是他和他的士兵一次次阻擊妄圖攻入倉庫的日軍。

謝晉元知道,自己已成為棄子,不過是用和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拖延時間,試圖贏取國際社會的重視而已,但他和他的戰士依舊堅持抵抗,踐行了以身許國的誓言。

在此想說一點題外話,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面對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的步步緊逼,尚且採取綏靖政策,犧牲了自己的近鄰的小國捷克斯洛伐克,又怎會援助當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

從這一點上來講,蔣介石一開始就錯了,把贏得戰爭的希望錯誤地押到了外國力量的援助之上,使四行倉庫的戰士成了犧牲品。

二、真正被喚醒的是人民

官兵們的鮮血,喚醒了民眾的愛國熱情,他們由最開始的盲目不仁,甚至以為『打不到租界裡』的看客心理,轉變為積極支持謝團長的英勇抗敵,甚至一個混血的妓女,也向四行官兵捐錢。

在民族危亡之際,每一個中國人無論身份高低,資產多少都願為腳下的熱土奉獻自己的全部,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

片中,本來在賭場看場子的刀子為送電話線被日軍打死,童子軍楊慧敏為官兵送旗,以及那個沒有一句臺詞,向四行官兵敬禮的小女孩,無一不體現了這種精神。

《八佰》的確是一部好電影,用今日的鏡頭還原了戰爭的殘酷,也還原了我們的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永不屈服、永不投降的偉大。

相關焦點

  • 《八佰》貫穿民族精神的抗戰大片
    目前,全國正在熱映的抗戰影片《八佰》,講述淞滬會戰期間,八佰壯士固守四行倉庫、與日軍死戰、保衛同胞的故事。只不過其戰鬥的慘烈程度和壯士的英勇壯舉,沒有像現在影片《八佰》那樣,表現得更加全面、具體和充分。
  • 《八佰》:炮灰的尊嚴,平民的史詩,民族的血性
    《八佰》所呈現的,其實不過是一堆炮灰的故事。一邊地獄,一邊天堂;身處地獄,守衛天堂。儘管圍繞四行倉庫守衛戰,圍繞這堆平民炮灰,有關歷史觀爭議從未消散。恰如管虎所言,片名所以用大寫的「佰」,是為凸顯作為部首的「人」。「八百壯士」的稱呼,源於國軍第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一句謊言。實際堅守上海閘北四行倉庫的壯士,僅420餘人而已。
  • 《八佰》之意
    在《八佰》中,影片雖然也抒寫和謳歌英雄主義,但它更多表達的是一種經過冷峻的審視與反思的愛國主義。文│扁椰子 編輯覃柳笛電影《八佰》劇照作為疫後上映的第一部國產商業大片,《八佰》成績頗佳:上映後僅用6天時間,累計票房已突破11億元。
  • 管虎的《八佰》,嘯聚山林的草莽和民族大義的對撞
    而管虎導演的《八佰》用147分鐘的最終上映版本逆勢而行,好處是導演用更多的視角來面對更多的自問自答,但也是因為想要的更多,讓群戲更加突出,卻弱化了穿針引線的主調。豐富的人物設定,五湖四海的口音,匯聚了來自中華民族的覺醒前的希望--貪生怕死的逃兵,身負民族大義的老兵,雜牌軍卑微的存在感和空洞的生存意識,中央軍所附著的鞭撻者的形態,讓這部大群戲更像是嘯聚山林的兄弟夥兒,卻被推上了世界級的戰爭舞臺,蒙頭蒙腦的只想活著,卻發現這是條跑不了的死路,於是,國讎家恨的噴湧讓每個士兵都是有了綽號的綠林弟兄。
  • 《八佰》戰爭片只是表象,眾生相,人性思考和民族大義才是本質
    對於《八佰》來說,共情度明顯被拉滿,電影院座位上用紙巾擦拭眼淚的觀眾比比皆是。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八佰》其實並沒有歌頌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們,它的主角是中國人,是片中浴血奮戰的中國人,也是坐在影院裡觀看電影
  • 還在糾結《八佰》?個人強而民族弱,惟願八佰之後再無「八佰」
    自8月21日影片《八佰》上映之後反響巨大,成功接力《戰狼2》。票房號召力之大令人震驚。許多人慕名前往影院觀看這部戰爭力作,體味那個歷史蒼涼時刻的觸動,感受國破家亡的悲愴痛點。然而當看過影片之後,觀眾魚貫而出、走出劇院之後,不知道《八佰》給大家留下了什麼?
  • 電影《八佰》引發的民族之思
    電影《八佰》管虎執導大電影《八佰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宗法制社會傳統造就了中國人內斂,保守,文弱的國民性格,辛亥革命後國人的民族國家感情的覺醒只是在少數知識分子中形成,弱國弱民的心態在電影中被演繹的淋漓盡致,我們一方面感佩於不甘做亡國奴的知識分子的奮起反抗,我們憤怒於租界外那些眼中只有個人利益中國人的麻木不仁,甚至嘲笑那些面對敵人連開槍勇氣都沒有的慫包逃兵,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們得出的結論和電影中謝團長的怒吼一樣:我們的民族病了
  • 《八佰》標兵奔北坡
    管虎的《八佰》,除了民族大義和戰爭情結,更多的是在當代電影工業的話語背景下雕塑歷史、反思戰爭。它放下了我們傳統主旋律宣導先行的出發點,轉而從戰爭的局部和內部出發,以當下電影技術的代入感為驅動,試圖讓我們回到戰事中重新出發和思考。
  • 《八佰》最感人的不是小人物的犧牲,而是活在魯迅筆下的人性覺醒
    昨天看了疫情以來第一場抗戰電影《八佰》,場面帶入感很強,幾度眼酸,因為電影前期鋪墊、醞釀的夠久,即使精彩也並未超乎預想。蘇州河之隔,北岸戰火焚身,南岸卻歌舞昇平,這就是當時中國的割裂狀態。讓人不禁聯想魯迅《而已集·小雜感》中寫道:「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 《八佰》:一個民族的誕生
    據說《八佰》這部電影是管虎的一個執念,他為了拍這部電影準備了十年,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都沒能抹殺他的自信,他堅信這部電影出來後一定會成為傳奇。我不想談《八佰》背後的那些歷史,那些腌臢事,也不想談還原歷史和虛構故事之間的邊界。
  • 《八佰》:一個民族的誕生
    昨天我去看了《八佰》。據說《八佰》這部電影是管虎的一個執念,他為了拍這部電影準備了十年,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都沒能抹殺他的自信,他堅信這部電影出來後一定會成為傳奇。看了成片後,我能理解管虎的自信來源,這部電影稱得上史詩。但遺憾的是,這部電影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完成品。
  • 小人物亦有民族氣節,看完《八佰》後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
    》肯定是一齣好戲,但《八佰》的好看程度又頗有些出乎意料。影片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打響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故事將視角集中在被時代裹挾的小人物裡,呈現了他們於戰爭這種極端環境下的民族意識覺醒與爆發。作為一部戰爭片,《八佰》難得的是沒有走簡單快捷的煽情路線,也沒有給角色設定得戰無不勝,而是完整地展現了每個小人物的弧光。
  • 《八佰》壯士無畏戰火焚身,當代我輩必須銘記
    特別是《八佰》故事中講述的這個關乎中國歷史與愛國情懷爆燃的熱血故事,更應該在今年這個值得紀念的時間,被銘記!而守軍為壯聲勢,實際四百人,卻對外號稱八百人……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下,一場特殊而慘烈的戰爭。看似並不複雜的故事裡,卻容下了多少代中國人刻骨不忘的愛國情緒,和終生難過的心坎。弱國無外交,弱國更沒有生存的能力。戰爭鐵蹄下的慘痛代價,除了冰冷文字的記錄,幸得第七藝術的生動寫照。
  • 《八佰》發布「戰火·少年」版預告
    戰火·少年版預告時光網訊由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發布「戰火·少年」版預告,聚焦小湖北和小七月這兩位少年在戰場中的情感和成長
  • 2天票房超5億,戰爭片《八佰》為什麼能成爆款?
    電影行業正在逐步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恢復,《八佰》為何能成為爆款,並被寄予「電影救市」的厚望?《八佰》的故事原型是十四年抗戰中一段悲壯的英雄史: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麾下數百壯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四行倉庫。
  • 戰爭大片《八佰》:喚醒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閱讀請謹慎】在和平年代裡,似乎永遠想像不到戰爭的殘酷。八百壯士的事跡對我來說只是停留在書本,停留在文字。但影院給了我一個機會近距離的體會到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是如何消失的,每一次血水和淚水是如何湧出的。
  • 談《八佰》戰火之下的藝術「界線」
    因為疫情沉寂數月的影院因為電影《八佰》的首映而激起千層浪,疫情之後影院復工,《八佰》作為開路先鋒,既是與觀眾的特殊緣分,也是一次民族情懷在現實中的輾轉回歸。馮小剛說「只有《八佰》這個電影可以擔負起復興的重任」。而這次「復興」,不僅是疫情之後沉寂影視界市場的一次振奮劑,更是祭奠過去、展望未來的一個起點。
  • 《八佰》: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下的紅色教育
    作為復工以來首部商業意義上的華語新片,《八佰》的上映毫無疑問為電影市場增添了一份活力。《八佰》點映票房破兩億,也創下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八佰》告訴我們,在國家危乎存亡之際,需要的是舍小家,保大家。這部電影沒有任何一個所謂的主角,但是每一個卻都是主角。
  • 倉庫裡有多少士兵?八佰
    影片從普通小人物的視角出發,從起初的貪生怕死到最後的捨生取義,小人物的悲戚在時代的擠壓下迸發出巨大的力量,用血肉之軀鑄就了民族魂魄!,陰暗的四行倉庫裡,散兵遊勇、新兵文官、空降副團長和四百多雜牌軍……厚重的混凝土牆體外,日軍步步緊逼!
  • 《八佰》:炮火中崛起的民族
    >今天我去電影院看了《八佰《八佰》這部電影,我不想談論它的製作恢弘,也不想談論它的耗時、耗資,因為在我看來,這些評價用在它身上已然不適合,它的本質,其實是一部民族找回認知的史詩。這部電影描寫的不光是那些英雄人物,也不是四行倉庫,甚至不光是抗日劇情,它是在記錄我們偉大的民族崛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