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映的《八佰》是由管虎導演的一部反映淞滬抗戰後期,留守四行倉庫的中國軍人用鮮血與生命堅守四天四夜的英雄事跡。
與以往的戰爭片不同,影片並沒有把鏡頭過多地放在戰鬥的指揮者謝晉元上,而是通過端午,羊拐,老鐵和老算盤這樣的小人物的視角,充分反映了日寇的兇殘以及戰爭的無情,他們並非是天生的英雄,如果沒有這場可惡的戰爭,端午只願作一個普通的農民,老算盤看似狡詐,但不過是想好好活下去!
是啊!他們最大的願望不過是好好活下去,但大敵當前,必定要有人走上戰場,作出犧牲才能換取民族的生機。
孔融曾說:『覆巢之下無完卵'
這個道理陳樹生一開始就懂,他何嘗不思念家中的老母,何嘗不想好好活下去,但為了報國,為了粉碎敵人爆破大樓的陰謀,他義無反顧地從樓上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陳樹生只有21歲,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如果不是戰爭,他理應好好活著,享受人生的美好。
在這部影片裡,歐豪飾演的端午最終覺悟了,他骨子裡的血性被喚醒了,與戰士們一起護旗,一起戰鬥,他最終戰勝了自己的恐懼,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同時,羊拐和老鐵也有了很大的轉變,老鐵由一開始被嘲笑的『瓜慫』到後來毅然加入死士,羊拐則血性一直是存在的,戰爭的洗禮更加深了他的信念。
一、縱成棄子,亦要抵抗。
影片名為「八佰』,但實際上當時留守四行倉庫的不過四百多人。
這場慘烈的戰鬥,原本就是蔣介石要表演給英美的一場戲,一場沾滿鮮血的,用普通士兵的生命企圖換取西方同情的一場戲。
正因如此,原本打算留下一個師,最後卻只留下了四百多人,而且這四百人中有不少人像端午一樣並沒有上過戰場,甚至沒有經過訓練,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
我們無法想像當時謝團長內心有多麼大的壓力,但他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堅守四天四夜。
支撐他接下這個註定有去無還的任務的,是軍人的信念;也正是這樣的信念是他和他的士兵一次次阻擊妄圖攻入倉庫的日軍。
謝晉元知道,自己已成為棄子,不過是用和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拖延時間,試圖贏取國際社會的重視而已,但他和他的戰士依舊堅持抵抗,踐行了以身許國的誓言。
在此想說一點題外話,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面對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的步步緊逼,尚且採取綏靖政策,犧牲了自己的近鄰的小國捷克斯洛伐克,又怎會援助當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
從這一點上來講,蔣介石一開始就錯了,把贏得戰爭的希望錯誤地押到了外國力量的援助之上,使四行倉庫的戰士成了犧牲品。
二、真正被喚醒的是人民
官兵們的鮮血,喚醒了民眾的愛國熱情,他們由最開始的盲目不仁,甚至以為『打不到租界裡』的看客心理,轉變為積極支持謝團長的英勇抗敵,甚至一個混血的妓女,也向四行官兵捐錢。
在民族危亡之際,每一個中國人無論身份高低,資產多少都願為腳下的熱土奉獻自己的全部,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
片中,本來在賭場看場子的刀子為送電話線被日軍打死,童子軍楊慧敏為官兵送旗,以及那個沒有一句臺詞,向四行官兵敬禮的小女孩,無一不體現了這種精神。
《八佰》的確是一部好電影,用今日的鏡頭還原了戰爭的殘酷,也還原了我們的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永不屈服、永不投降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