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讀心術》專欄中,我們常常分析某個病例與心電圖之間的聯繫。而在本期專欄中,我們將會全面了解到肥厚型心肌病這類疾病的心電圖特點。
「卷首語」
《讀心術:學習心臟病診療的真功夫》,是「醫學界心血管頻道」和「哈特瑞姆心臟之聲」聯袂推出的精品欄目。
該欄目邀請北京朝陽醫院劉興鵬教授和田穎教授,精選有教學價值的案例進行解讀,每半月更新一次,於層層剖析中掌握臨床「讀心術」,於抽絲破繭中練就診療「真功夫」,旨在搭建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幫助臨床醫生提升診療水平。
首先,我們來複習一下關於肥厚型心肌病的定義。
這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為編碼心肌肌節蛋白基因組中的多個基因變異,常表現為左室肥厚且不伴有左室擴大為特徵,同時需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心室肥厚(主動脈瓣縮窄、高血壓、運動員心臟),是一種全球性疾病,患病率約1:500,40%-60%的患者可檢測出基因異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已發現了與11種基因突變相關,50%以上為β-肌球蛋白重鏈和肌球蛋白結合蛋白C,肥厚型心肌病的遺傳與臨床研究已歷經了50年。
早期心肌細胞肥大,心肌細胞排列紊亂、成角;心肌肥厚時出現壁內動脈管腔縮窄、管壁變厚;晚期結締組織與異常的細胞間基質增多,心肌及間質纖維化。這是肥厚型心肌病常見的病理生理學特點。
圖1: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學特點
如何從影像學的角度來診斷肥厚型心肌病呢?
超聲心動圖或心臟核磁(CMR)可較好的檢測左室壁厚度,用來評價心肌力學、室壁運動、腔室大小和功能,還可以識別心肌組織水腫、纖維化或浸潤的程度。
圖2:超聲心動圖診斷肥厚性心肌病
既然,心超及心臟核磁的表現都如此優秀,那麼心電圖檢查是否真的過時了呢?
NO~NO~NO~
心電圖檢查非常廉價,且應用廣泛、操作簡便,在心肌病領域中,可早於組織學及解剖學改變之前及時記錄到心電異常,並體現了功能及遺傳基質的相關細節,對心律失常相關的猝死風險的預測和評估提供了幫助。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電圖診斷標準
01
左房擴大
右心相對於左心位於前方,右心房(RA)位於右側,左心房(LA)是位於心臟最後方(背側)的心房,右房除極早於左房除極。當發生肥厚型心肌病時,因心肌肥厚致舒張功能障礙,心室充盈壓升高、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返流的產生,導致左房擴張。
心電圖表現:P波可出現雙峰,時限延長,振幅增高。
圖3:HCM與P波異常
02
房室傳導異常
肥厚型心肌病可以發生房室傳導異常和希浦系統疾病,在一項較早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55名HCM患者進行電生理學研究,44名患者 (30%)存在HV間期延長(> 55 ms) 。
另一項納入178例HCM患者的研究發現,31例存在著I度AVB和6例存在著II度AVB ;肥厚型心肌病較少發生嚴重的房室傳導障礙,很少需要植入永久性起搏;有學者對451例HCM患者隨訪了5.2年,僅4.4%的患者需植入永久起搏器。
而孤立性表現為房室傳導異常的HCM患者大多為個案報導;雖然肥厚的室間隔發生纖維化,似乎可以解釋房室傳導異常和希浦系統的病變,但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對存在這些心電圖異常的患者進行CMR檢查,並未發現與之相關的心肌延遲強化。
03
心室預激
預激症候群可發生在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中,大多表現為心悸、暈厥等症狀;當出現左室肥厚伴心室預激時,通常提示預後不良,應想到可能是LAMP2或PRKAG2突變或Anderson-Fabry病等糖原儲存疾病,這對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的治療和判斷預後具有重要的意義。心室預激的機制尚不清楚,動物研究顯示,其可能與房室纖維環的破壞及纖維化有關。
圖4:HCM與心室預激
04
QRS波
QRS波振幅增高 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見的心電圖異常。
當心室肥厚時,心臟肌絲數目增多、體積增大,致QRS波振幅增大;
當心臟擴大時,心肌表面積增加,而單純的室壁增厚並不足以引起QRS波的振幅增高。因此,室壁增厚與心肌表面積的增加存在著「幾何」關係,可使其與胸導聯的固定角度增加,使QRS振幅增加。
肥厚型心肌病常表現為室間隔及左室壁的增厚,面向左心室的肢體導聯(I、AVL)和胸導聯(V4-V6)常出現QRS波振幅增高。
圖5:23歲HCM患者的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屍檢病理特徵
QRS波振幅減低 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晚期的表現,因結締組織與異常的細胞間基質的增多及纖維化,雖然HCM患者的心超仍示心肌肥厚,但由於其心肌電活動的喪失,常致使QRS波振幅減低。另外,當心肌肥厚合併低電壓時需排除心肌澱粉樣變。
圖6:HCM與低電壓
碎裂QRS波 由於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形成不均勻的纖維化和瘢痕組織,常出現碎裂QRS波,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形成的基質,可用於預測猝死及是否需行ICD的植入,其作為預測評估指標的有效性有待於進一步評估。
圖7:HCM與碎裂QRS波
05
Q波
肥厚型心肌病出現異常Q波可能與跨心室壁的心肌纖維化相關,與心肌梗死相似。有研究人員對HCM患者行冠狀動脈內心電圖,發現2種可能的Q波形成機制:一種是由於跨壁纖維化引起的局部電力損失;另一種是由於基底室間隔或基底左室游離壁不成比例的肥厚導致QRS波的初始向量異常。而CMR也證實Q波的存在與延遲強化的輕重和部位並不絕對相關。
圖8:HCM與Q波
06
類RBBB圖形
肥厚型心肌病發生室間隔肥厚時,可使心室除極由左向右的初始向量變大,使V1導聯的R波變大,同時伴有ST段抬高及復極時T波異常,V5、V6導聯的Q波加深;當心室肥厚時,心肌的除極時間延長,QRS波的時限延長,也可發生非特異性的室內阻滯。
圖9 : HCM與類RBBB圖形
07
T波倒置
肥厚型心肌病時,QSR波向量向左前增大,心室復極時間延長,復極不均勻增加,繼發T波倒置。
圖10: HCM與T波倒置
肥厚型心肌病時可出現動脈管腔縮窄、管壁變厚。除復極異常外,也可引起缺血性ST段壓低。那麼,HCM繼發的ST-T異常與心肌缺血之間該如何鑑別呢?
圖11:HCM與心肌缺血
08
QTc間期延長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約1/8存在著QTc間期延長,常大於480 ms,明顯高於健康人群;QTc延長可能與心肌肥厚、纖維化和流出道梗阻相關。
因心肌細胞存在著電生理重構,可出現明顯增強的晚鈉電流和延遲復極化,也是一個主要的決定因素;QTc在基線心電圖上的延長曾被報導為HCM患者植入ICD的重要臨床預測指標。
讓我們縱向回顧一下,肥厚型心肌病心電圖的自然演變過程~
心電圖在病程中可發生顯著變化,反映長期的形態功能演變;
在表型發展階段,通常在青春期,QRS波電壓的增加和ST段和T波異常 的發展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最常見的變化表現為左房增大和不同程度QRS波時限延長,反映了室間隔纖維化和傳導組織受累;
很少在疾病晚期出現QRS波電壓下降,廣泛纖維化的表現;
在一部分患者中,可能出現ST段抬高伴T波倒置,為心室梗阻的情況下, 出現了心尖部室壁瘤。
因此,心電圖作為HCM的篩查工具可能比超聲心動圖更為敏感!
HCM該如何治療呢?
圖12:HCM的臨床結局
肥厚型心肌病發生的心律失常,通常以房顫為代表的房性心律失常,和以室速為代表的室性心律失常(繼發於肥厚心肌內的瘢痕或者心尖部室壁瘤),少部分患者出現房室阻滯,而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室顫。
有SCD風險的HCM患者可能需要ICD進行一級預防,然而在年輕人中,ICD保護的益處必須與ICD相關的併發症進行權衡。
那麼具體HCM該如何治療呢?
01
室間隔肥厚心肌切除術
圖13:室間隔肥厚心肌切除術
室間隔切除術自主動脈竇進入,在二尖瓣水平的間隔部向心尖部切除肥厚的心肌,而此處心肌下走行著左束支(LBB),因此手,術易導致LBB損傷,發生LBBB。
02
肥厚心肌化學消融術
圖14: 肥厚心肌化學消融術
經導管進入冠狀動脈分支注入無水酒精,閉塞冠狀動脈間隔支,使肥厚的心肌壞死、變薄,而間隔支常供血右束支,因此術後易發生RBBB。
小結
HCM是編碼心肌肌節蛋白基因變異,導致左室肥厚的遺傳性疾病;
90%以上的HCM患者存在心電異常,心電圖可以早期發現心肌異常,動態評估疾病進展;
HCM的心電圖表現需要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左室肥厚、糖原儲積病、心肌澱粉樣等疾病相鑑別;
心電圖仍是HCM診斷和管理的基石;
心電圖與最先進的心臟成像技術結合,對HCM的診斷和管理具有更好的臨床價值。
99%的讀者都看了
心臟支架是被美國淘汰的技術?裝了支架就是廢人?專家組團開錘!
被誤診的「教科書級」病例,最終患者死亡……
年輕人多次喪失意識,心內科醫生靠一張心電圖找出真相……| 深度解析
3種常用搶救藥物的誤區,心內科醫生注意了!
每天兩杯奶茶「續命」,女孩喝進了ICU……
這樣測量血壓最準確!
想找文章?點擊下方輸入關鍵字就可以啦
專家介紹
劉興鵬
劉興鵬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律失常科主任。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創始人。
劉興鵬大夫心電圖時間3.0:始終以講述「心電圖波形背後的故事」為宗旨,深入淺出地講授判讀心電圖的思維方式和讀圖技巧。是國內一檔通過網際網路服務於廣大基層醫生、年輕醫生和心電圖愛好者的臨床心電圖學系統培訓欄目。
想獲取更多心臟病診療知識?
歡迎加入「讀心術」討論群
留下您的微信號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小編,
拉你入群~
註:驗證信息麻煩填寫姓名 醫院,方便入群審核
入群後進行實名制,備註醫院-姓名,
不然會被小編清理出去哦~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講課專家:劉興鵬北京朝陽醫院、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創始人
本文作者:紫菀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看過,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