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玫瑰的西方變遷

2020-12-27 中國科技新聞網


1752年,中華玫瑰引入瑞典;1800年到達美國,與當地玫瑰雜交,培育出「波旁玫瑰」。

最早到達法國的是「廣州玫瑰」。株高4尺,花朵純白,散發夜來香,清幽爽心,法國人以拿破崙第一任皇后約瑟芬為其命名。巴黎布洛涅森林有座公園是歐洲規模最宏大玫瑰園林,拿破崙三世皇后歐也妮命人在玫瑰苑修築中式「皇后亭」以供夏日納涼品賞玫瑰芳香。

法國園藝花卉專家阿麗絲·卡龍—朗貝爾著有《玫瑰傳奇》。她在追溯玫瑰來歷時寫道:「在北半球,人們常遇到玫瑰,但在南半球卻相當陌生。歐洲的玫瑰僅有30來種,北美洲不過25種,種類最多的還是中國。中國存在著100多種玫瑰,被視為玫瑰之鄉。」西方文苑,玫瑰是「春之溫柔化身」。荷馬史詩,玫瑰譽為人類「晨曦」,花神節上幻變為繆斯桂冠。

相關焦點

  • 中華玫瑰的芳香
    公元17世紀,中華玫瑰被帶到歐洲,作為種株,跟我們當地的玫瑰雜交培育,改良了品種。」談及中華玫瑰特有的茶色茶香,卡龍解釋道:「中華玫瑰遠渡重洋前來歐洲大陸的途中,與一箱箱茶葉一起置放,花朵綻放時透著茶香,故而到西方後成了一個珍稀品種,稱之為『茶香玫瑰』,純白或鮮紅不等,聞之讓人心生雅意。」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學者馬丁·雅克研究中國很多年了,他一直以來向讀者們宣揚的一個觀點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民族國家,中國的主要特徵來自於中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來自於19世紀才剛剛成型的民族國家。西方一直試圖用西方的方式來理解中國,這是個很大的錯誤。
  • 《流浪地球》:流浪了西方,永駐了中華
    的確,北方草原遭遇滅頂之災,便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大混亂,以及中華大地上的民族大融合;南匈奴、東突厥和契丹,在戰爭和同化中,消失於無形!實際上,西方的大航海本質上也是一種遊牧,馬匹換作了船,場所由草原換作了大海。當歐洲狹小的空間和有限的資源,無法滿足他們的生存或者貪婪時,西蠻們就開始通過大海,遊牧至別人的土地。
  • 特殊的日子裡,推薦三部「主旋律」電影,中華變遷史皆在其中
    如果我們再把此時的中華,對比國門之外的西方,什麼是人權?什麼是關愛?什麼是大國風範,推搡、瞞報對應直面、客觀,答案已經昭然若揭。雖然悼念日已過,但今日依舊不談娛樂,只推薦三部適合今日觀看的主旋律電影,而它們合在一起便是80載中華的歲月變遷史。
  • 觀潮:西方百年衣裙變遷
    [摘要]今年3月,200餘件19—20世紀的西方服飾精品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這些服飾包括了19世紀以來各重要時期的典型服飾風格,約半數出自揚名史冊的傑出設計師之手。今年3月,200餘件19—20世紀的西方服飾精品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
  • 陳來: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別於西方的四大特點
    原標題:陳來: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別於西方的四大特點   光明網訊(記者 李政葳)日前,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一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 從三十四幅地圖看上海在全球視野中的四百年變遷
    「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今開幕  從三十四幅地圖看上海在全球視野中的四百年變遷  時間跨度長達四百多年,從海外知名圖書館收羅的一張張珍貴古地圖……9月25日上午,「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一樓展廳開展,精心挑選的三十四幅地圖靜靜訴說著上海在全球視野中的變遷
  • 【大道中華】韓秉欣教授對話基督徒:中華神龍之神與西方的神根本不同
    前幾天,基督徒許海宏與韓秉欣教授間一次關於中華之神與西方神的對話,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審視中西方的角度。不妨看看、品品,或許能有不同的認知與感受。崑崙中華「神龍」一脈大道絕學,是中華民族實踐探尋至根至本的關於宇宙大千終極理論模式之智慧的結晶啊。      你怎麼能夠逃離或者是掙脫西方那個哲學的浸陰和綁架呢?三觀到底是什麼?
  • 「大道中華」許海宏:對照西方不同的神、哲、科傳統,重新審視中華...
    編者按:一名既接受了西方神學洗禮、又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著不斷探索的基督徒,用他自己的獨特的視角,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中西歷史與根本所歸的對照圖。尤其是對自然神學與哲學神學的闡釋,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知一個動態發展著的西方。至於作者最後將西方的神與中華的道都視作天啟是否恰當?歡迎進行更深入地探討。
  • 中華蜜蜂更聰明,還是西方蜜蜂智商高,猴子的小把戲誰學會呢
    懂蜜蜂的人都應該知道,現在主流的蜜蜂有兩種:一種是中華蜜蜂,也叫中蜂、土蜂、野蜂,它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東方蜜蜂亞種。另外一種是西方蜜蜂,也叫西蜂、意蜂、洋蜂,它是外國的蜂種。這兩種蜜蜂無法雜交,他們一直以各自的種類存在著,所以養蜂人經常拿他們進行對比。
  • 以前好多西方人說中華文明是舶來品,我們用事實讓他們閉了嘴
    講的就是幾千年以來,中國人到底是怎樣生活的,我們這個民族和社會,大到婚喪嫁娶、風俗傳統,小到衣食住行、一物一器,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成為今天的樣子,背後折射出怎樣的歷史和文化變遷?這就是一連串說來話長的社會生活史的故事。有沒有提起點精神呢?在人類文明發展初期,在世界上幾個區域分別出現了獨立的古文明,學界叫做「文明的搖籃」。比如我們熟悉的古埃及、西亞兩河流域、古印度和古中國等。
  • 西方的失敗,與中華的天命(完整版)
    其實我挺理解這些人的,他們在過去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一直相信西方是正確的,中國只有走西方的道路才能富強,然而現在,所有的跡象都表明,西方錯了。這些人前面是一道深淵,意味著他們的西方信仰的全面崩盤,他們當然拒絕接受這個事實,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十幾年,這些人會加倍瘋狂的在學界和輿論界進行反撲,試圖捍衛他們的信仰。然而這是徒勞的。
  • MCR思想前沿 | 結晶化與現代化:西方流行電影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變遷
    電影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流行媒介,其生產過程與消費環節都持續與社會文化進行互動,因此可以作為研究者理解西方社會如何運用中國文化元素的重要載體。換言之,通過對西方流行電影中的中國文化元素進行分析,我們可以釐清西方社會理解與借用中國文化元素的基本邏輯,把握中國文化元素的跨文化傳播現狀。
  • 《中華史綱》:寫給普通人的中國通史入門經典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中華文明有幾千年的歷史,有沒有兼具權威性和可讀性的中國通史作品可供選擇呢?臺灣知名歷史學家李定一傾力30年撰寫的《中華史綱》,便是一本適合普通人閱讀的中國通史入門經典。《中華史綱》起於上古傳說時代,止於近代辛亥革命巨變,記敘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變遷。
  • 《中華小子》:立體的人物設計背後,寫意武俠和西方魔法的碰撞
    傳統武俠和神話故事,加上「西方魔法」的融合,讓世界有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成就了作品本身。而反派的黑狐王,不僅造型上有種西方惡魔的造型,使用的力量水和火也多以魔法為主。 作品中東方武術和西方魔法的對立,不僅趣味性十足,還讓我們看到了兩種文化的碰撞和結合,武打動作更是行雲流水的絲滑流暢。雖然製作人員和資金多來自海外,但是文化底蘊和武俠意境,建築和背景設計,包括亭臺樓閣和山水風景,都帶有濃濃的中國味道。
  • 【萬惡的西方情人節,悲慘的一夜風流情】2.14中華兒女最應該看的兩個視頻
    現在中國人喜歡過西方節日。卻不去了解它們本來的意義。西方情人節。那個故事的由來本來就是悲劇又血腥。何來的喜悅?萬聖節就是西方的鬼節。到那天一群妖魔鬼怪橫行。你覺得氣氛很好嘛?我只要光想就覺得毛骨悚然。你連自己的國家的鬼節都覺得忌諱。為什麼對別國的鬼節就那麼熱衷。說到底,還不是跟風嗎?因為好多人都這麼過。所以漸漸地,被同化了。
  • 中華老字號 | 青島春和樓:透過魯菜味道 感悟青島變遷
    那麼,誕生了香酥雞的春和樓就是一個見證者,好似記錄島城中山路興衰的一部「歷史書」,記載著青島中山路以及西部的發展與滄桑,見證著青島這座海濱城市的美麗變遷。如今,春和樓看家菜、非物質文化遺產——春和樓香酥雞,中國名菜、天南地北山東菜青島市代表菜——春樓油爆活海螺,國家金鼎菜——春和樓蔥燒海參,還有中國面點大師孫學舵製作的中華名吃、青島十大地方特色小吃——春和樓牛肉蒸餃....
  • 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
    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10年前,他到中國拍攝紀錄片《中華的故事》,期間去上海參觀世博會,和現場觀眾聊天,詢問他們最喜歡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結果令他吃驚。「每個人都回答唐朝,而且幾乎人人提到杜甫。」  「杜甫在中國文化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西方卻鮮有人知。」那時,他就萌生了要為杜甫單獨製作一部紀錄片的想法。  直到去年秋天,夢想終於成真。
  • 1項養蜂小細節,西方蜜蜂要餵鹽,中華蜜蜂也需要餵嗎
    野外生存的中華蜜蜂,從來就不需要人為去餵養蜂群,即使是後來人們將其養殖在木桶箱裡,也都是任由蜜蜂自己發展。但是自從西方活框養殖蜜蜂技術的傳入,中華蜜蜂養殖,也開始學習人工餵養蜜蜂。餵養蜜蜂主要有花粉、蜂蜜、糖水、水、鹽等。給蜜蜂餵花粉,主要是為了補充蛋白質。
  • 波蘭斯基與西方「政治正確」變遷史
    一直以來,波蘭斯基的形象撕裂著法國乃至西方社會。西方電影節的評價體系近年愈發注重性別、種族的「政治正確」,帶來的是進步還是桎梏?如今奧斯卡近乎以「政治正確」為綱,這種評獎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我們常在網絡上看到的「三觀警察」,也是一種「政治正確」嗎?有哪些「政治正確」令你不適?有人說「政治正確」不是太多而是不夠,有人則批評「政治正確」虛偽至極,是真正的極權主義,我們該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