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基本民生兜底功能 打造社會救助青海樣本

2020-12-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青海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師存武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青海省民政廳狠抓政策落實,健全社會救助制度,規範社會救助管理,全面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調整提高救助標準,加大臨時救助力度,有效發揮社會救助兜底脫貧的重大作用。特別是疫情期間,指導各地因人施救、因事施救,紮實做好睏難群眾生活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納入城鄉低保對象36.7萬人,特困供養對象1.7萬人。全省社會救助工作平穩有序健康發展,社會救助有效發揮了兜底保障作用。下一步,青海民政部門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以下幾方面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強化基本民生兜底功能,打造社會救助青海樣本。

切實提高對新階段社會救助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結合省情實際完善和發展社會救助體系,如何加強系統性協調實現資源統籌和制度銜接,如何進一步提升救助服務水平,更好地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青海省民政部門面臨的新課題。

民政部門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把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青海實際結合起來,深刻領會全會明確的重點任務和關於民政工作的決策部署,科學謀劃「十四五」和更長時期民政事業發展目標,更好地服務中心大局。

——要堅持社會救助在民生保障中的兜底性定位不偏移,深入研究救助任務、對象、內容、條件、標準等方面的新變化,將救助工作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強與鄉村振興銜接。

——要著力推進「智慧民政」「陽光民政」「服務民政」「幸福民政」建設,加強社會救助政策和工作機制改革創新,把惠民政策落實、落細、落到位。

——要保持扶貧工作力量和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在過渡期內堅持「四個不摘」,將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相結合,織密織牢防止返貧防線。確保把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到位,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裡」。

以標準化提升社會救助管理服務質量

健全完善救助對象認定標準。一是完善低保對象認定標準。深入研究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後的新形勢,以解決相對貧困為目標,綜合考慮貧困家庭致貧原因,將家庭剛性支出作為低保認定標準的重要因素,及時調整對象認定標準,真正實現精準救助,做到應保盡保。二是完善臨時救助對象認定標準。注重「全覆蓋」和「救重點」相統一,細化意外事件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具體情形,明確生活必需支出具體範圍。三是健全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規範標準。健全核對內容、核對方式、核對程序、內部管控、結果應用等核對標準。區分城鄉低保、住房保障、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申請家庭不同的財產收入認定標準。

明確社會救助時限標準。明確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託底性救助時限,推廣審核審批權限下發鄉鎮(街道)試點工作,實行辦理時限承諾制。通過信息化手段綜合評估申請救助家庭實際生活狀況。縮短或減免審核審批前公示時間,通過長期公示制度擴大人民群眾監督參與等。全面推行臨時救助「小金額先行救助」模式,明確救助標準,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和首問責任制,困難群眾發生急難情形實現8小時救助。

確定社會救助轉辦轉介標準。健全「一門受理、協同辦理、一網通辦」機制,明確轉介、轉辦流程,實施結果反饋。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落實「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各部門責任,確保每一事項及時辦理。分析研究救助效果,充分考慮救助對象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制定向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轉介服務標準、程序,解決好睏難群眾新階段出現的新問題。

以創新加強社會救助管理服務能力

拓展社會救助工作內容和模式。隨著社會救助轉型升級,救助內容不斷拓展,完全依靠政府主導和實施的單一社會救助模式的缺陷日漸暴露。社會救助涉及面廣,要創新方式方法,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資源豐富、方式靈活、方法專業、針對性強等優勢,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推動社會救助由傳統的、單一的物質救助,向物質保障、生活幫扶、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相結合的專業化、個性化、發展型救助轉變。搭建政府救助資源、社會組織救助項目、個人救助意願與救助對象需求對接信息平臺。制定政策,明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可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政策,將社會救助中的具體服務事項通過委託、承包、採購等方式,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

提升基層服務能力。青海民政部門直接服務的特困供養對象、城鄉低保對象、臨時救助對象、低收入群體等貧困群眾約100多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6%。與此同時,存在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不足、工作經費保障不到位等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在加強鄉鎮(街道)工作力量的基礎上,設立村級社會救助協理員,在困難群眾較多的村(社區)建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提升服務水平。全面建立社會救助容錯糾錯機制,細化容錯糾錯情形,激勵基層幹部擔當作為。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對秉持公心履職盡責但因客觀原因出現失誤偏差且能夠及時糾正的經辦人員,依法依規免於問責。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23)


相關焦點

  • 分層分級「兜底」,江蘇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特困救助未成年人...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一項保民生、促公平的託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實施意見》分列為八個部分,主要包括: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完善救助制度體系、夯實基本生活救助、健全專項社會救助、完善急難社會救助、促進社會力量參與、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強化保障措施。共有30項具體內容,並附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實施意見》明確了江蘇的改革目標。
  • 打造青海區域特色社會治理新「樣本」
    本版圖片均由記者 李娜 攝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願服務、慈善事業等健康發展。保障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合法權益。完善信訪制度,加強法律援助,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依法打擊各類犯罪,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 回望2020青海:銳意創新破難題 抒寫「大美青海」民生華章
    圍繞有效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文件20餘份,指導各級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統一到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工作要求上來、統一到落實年度民政工作任務上來,民政服務保障能力全面增強,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投入民政事業經費49億元,投資5.75億元實施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193個。
  • ...社會救助助力脫貧攻堅系列報導之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堅持現行脫貧標準,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健全和執行好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做好社會救助兜底脫貧是確保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制度安排,是重大政治任務。
  • 《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
    按照新聞發布會安排,我就全省社會救助領域改革發展和《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向大家做一個簡要介紹。一、安徽省社會救助領域改革發展基本情況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關係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
  • 粵五個「走在前」 推進社會救助工作
    全面落實,基本民生保障走在前2020年,緊緊圍繞省十件民生實事提標任務,廣東省民政廳較往年提前2個多月制定全省低保最低標準,指導各地提前落實提標任務、鞏固保障。全省城鄉低保對象58.9萬戶、141.5萬人,月人均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為870元、712元,比2019年提高60元、32元,分別在全國排名第4位、第6位。
  • 每日一詞∣社會救助兜底脫貧 strengthen social assistance to...
    3月8日,民政部召開全國民政系統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動員大會電視電話會議,提出實施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等一系列舉措。會議提出,要開展監測摸底確定對象,確保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落實幫扶政策。
  • 強化五大體系 深化改革創新 奮力推動廣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走在...
    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全面落實省十件民生實事涉民政工作,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底線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高,保持全國前列。全面開展特困供養人員照料護理工作,有集中供養意願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100%安排入住供養服務機構,實現生活有人照顧、生病有人看護。各地實施臨時救助20多萬人次,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3.7萬人次。
  • 傾情描繪中原民生幸福圖景
    強化應急值守,嚴格落實24小時帶班值班制度,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健全督導檢查機制,組成7個工作組,開展實地督查。早預防,實行封閉管理。推動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堅持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雙線作戰」,對符合條件的因疫情導致生活困難的個人和家庭開通綠色通道,及時納入救助範圍。
  • 改善民生服務社會民生效益逐步顯現
    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工作機制,著力推進城鄉社會保險體系、救助體系、擁軍優撫安置體系、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建設,以基本養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1、加快城鄉社會保險體系建設。
  • 「人民網」江蘇發布「社會救助30條」:主動發現 救急扶困
    社會救助工作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為了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優化社會救助機制,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最近,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列出30條硬核措施。
  • 回望2020河南:傾情描繪中原民生幸福圖景
    強化應急值守,嚴格落實24小時帶班值班制度,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健全督導檢查機制,組成7個工作組,開展實地督查。早預防,實行封閉管理。推動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堅持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雙線作戰」,對符合條件的因疫情導致生活困難的個人和家庭開通綠色通道,及時納入救助範圍。
  • 聚焦養小養老、精準救助 暖心保障兜底美麗幸福「有底」
    「養小養老、社會救助、扶貧幫困……只有做好這些兜底保障工作,美麗幸福揚州建設才能更加『有底』。」揚州市民政局黨委書記陳小浩表示,揚州市委七屆十次全會提出,民生改善是美麗幸福的基礎。「我們將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節點化、節點責任化的工作思路,加強低收入和特殊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工作,滿足『養小養老』需求,為城市的幸福底色築牢民生底板。」
  • 黔西甘棠:「三早」開展今冬明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入冬以來,甘棠鎮提前謀劃,採取多種措施,做到「早部署、早發現、早救助」,切實保障困難群眾今冬明春基本生活,確保全鎮困難群眾安全過冬、溫暖過節。召開今冬明春困難群眾生活救助保障工作安排部署會強化組織領導早部署。及時召開甘棠鎮今冬明春困難群眾生活救助保障工作安排部署會,制定方案,明確專人負責此項工作,要求各村(社區)積極開展困難群眾大排查、大走訪、大慰問活動,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出任何問題。
  • 【巡禮"十三五"·殘疾人事業這五年】織密保障殘疾人基本民生的...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殘疾人民生保障工作,「十三五」期間,各級殘聯不斷落實各項殘疾人幫扶制度,不斷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和託養服務制度,織密築牢殘疾人民生保障底線,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顯著改善,為實現殘疾人全面小康、助力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 築牢底線 民生福祉更加殷實
    大力推進醫療衛生保障事業發展,築牢百姓健康屏障;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業規模也在穩步擴大……2020年,蜀山區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織牢織密社會民生保障網,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了「病有所醫、弱有所扶」的良好局面,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 綿陽:兜底提質 民生溫暖直抵心坎
    王勇 攝群眾有所呼,民生項目有所應。這就是這五年,綿陽人共同見證和參與的時空。「十三五」期間,綿陽市委市政府堅持從老百姓最急需、最緊迫、最關心的層面著手,在社會保障、教育、就業等各項社會事業方面頻頻出實招,讓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千家萬戶的「小幸福」開花結果,匯成了一幅城市蓬勃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祥和的美好畫卷。
  • 廣東:因殘、因病致貧對象納入救助範圍
    4月9日,記者從廣東省民政廳獲悉,廣東省民政廳、廣東省扶貧辦聯合印發《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編密織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確保貧困人口應保盡保、應補盡補、應救盡救,「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 請您籤收:福山民政2020民生答卷
    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為3210名低保對象、244名特困人員發放救助金410餘萬元,為1092名困難殘疾人、1520名重度殘疾人發放補貼42.25萬元,確保疫情期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兜底民生有力有效  擴大覆蓋範圍,將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殘、重病等特殊群體106人納入「單人保」保障範圍。
  • 回望2020年河南民政工作丨傾情描繪中原民生幸福圖景
    強化應急值守,嚴格落實24小時帶班值班制度,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健全督導檢查機制,組成7個工作組,開展實地督查。早預防,實行封閉管理。推動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堅持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雙線作戰」,對符合條件的因疫情導致生活困難的個人和家庭開通綠色通道,及時納入救助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