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7日,法國經典劇本《只不過是世界末日》的中文版,將在鼓樓西劇場上演五場,購票可點擊閱讀原文。
《只不過是世界末日》(Juste La Fin Du Monde),改編自法國編劇讓-呂克·拉高思Jean-Luc Lagarce(1957 - 1995)的同名戲劇(又譯為《恰逢世界末日》),講述了一個離家12年的作家,在患病即將離世前回家的故事:
消失匿跡長達12年的長子,某天突然回到自己的家鄉,與許久不見的家人團聚。寧靜的家庭就此掀起風波,原本他以為會獲得同情與諒解,沒想到家人尖銳的質問甚至累積好多年的仇恨謾罵全部在一瞬間爆發,12年前離開家裡的秘密,即將在爭執中浮上桌面……
一個離家12年的人,與家人的關係註定是疏離又親密的,在這種兩極的拉扯裡,每個人的痛楚都顯而易見。傷人者亦自傷。《只不過是世界末日》從作家上午回家到下午他離家,短短數小時內,卻經歷了重逢、爭執、苦痛、分離,背負了太多的時光,還有更沉重的生死。
其實在1988年,當編劇拉高思寫作《只不過是世界末日》時,他已經得知自己患有愛滋病,年輕的拉高思面臨生命的沉重打擊,以預知死亡紀事的筆法,在看似支離破碎的臺詞之間,拼貼出真實人生與誠摯情感的吉光片羽。
拉高思在劇作中寫說:「死亡既是生命的終結,又是對生命的回眸」,「我決定回去看看他們,回頭尋蹤追影,做一場旅行」。
搜拉高思的官網http://lagarce.net/時,發現臺北一個劇團在3.16-25要演這個戲,很是有趣,所以下文拿來一起介紹下。
此外,羅仕龍的兩篇文章說的也很不錯,一篇是【劇本推介|遺忘、悔恨與寬容:拉高思的《只是世界末日》】,講了下劇本,點擊連結閱讀;另一篇是【不再冷酷的生命異境:談拉高思的《正是世界末日》】,比較了一下法蘭西喜劇院和巴黎城市劇院兩個法文版,放在文末。
畢業於法國佛羅蘭戲劇藝術學院高材生班,法國藝人協會ADAMI 2006年坎城二十位新英才之一。2010年回國至今共翻譯及執導了根據喬治費多的三部獨幕劇改編的話劇《費多,等等》以及《天啊!我們的費多》,根據莫裡哀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和《凡爾賽宮即興》改編的話劇《絕對高級》,根據葡萄牙詩人佩索阿作品《卡埃羅》改編的詩劇《卡埃羅,那一個心醉神迷的夜晚》,根據拉高思作品《MUSIC-HALL》改編的話劇《偶爾想想我》;由他參與藝術創作及主演的法國劇作家及導演 (法蘭西學術院戲劇文學終身成就獎得主)帕斯卡爾朗貝爾戲劇作品《愛的落幕》與《愛的開端》在2016年,2017年連續與中國觀眾見面。
戲劇工作是各種美好的相遇與重聚。我和《只不過是世界末日》這個作品的相遇在巴黎,學表演的第一年。讀完之後腦海裡有這麼一個妄想(對,就是妄想,那時候完全沒想到有朝一日會真的實現這個願望):這劇本太中國了,我要把它翻譯成中文帶回中國演出。
《只不過是世界末日》這個故事是從一個不「常回家看看「的浪子回歸開始的。「回家」,這個詞,能勾起我們每一個人的情懷。任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化」與「人口遷移」,隨之而來便是各種滋味的離別與重聚。尤其在當今中國, 在這個極速發展的社會裡,「回家」這個詞更有讓人回味無窮的含義。在各種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常回家看看」也是各個媒體都會提醒大眾的標題。而在《只不過是世界末日》裡,長子的歸來卻引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何在這種本應該滿是溫暖的團聚時刻,在愛的懷抱中,這個家庭和它的成員們:長子,母親,妹妹,弟弟, 弟妹仍然都是一個個孤獨的個體?
這是關於他們那些「說不出口的愛「的故事。雖然在法國生活了這麼多年,作為一個在中國傳統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我依然無時無刻地感受到我心裡也藏著很多「說不出口的愛」,我也看到,感覺到我周邊的親人們,朋友們,他們心裡隱藏著滿滿的「說不出口的愛」, 而當愛不能被說出口的時候,當我們不能張口大聲喊出來的時候,也許,它便會轉化成一種痛,一種遺憾。我想,通過注視《只不過是世界末日》裡的這家人,我們也許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在凝視著我們自己。這就是我一直在戲劇裡追尋的感「人」故事:面對、感受、然後緩解因愛而起的痛。這應該是戲劇在古希臘誕生時追求的「catharsis」(淨化)吧。這種神奇的功能,多美好!
我愛戲劇。上高中的時候,走進劇場看戲是我覺得一天裡最讓人興奮的事情。 當夜晚降臨,我愛坐在劇場觀眾席裡(經常是最高最遠最便宜的那一排),等待著演出開始時的感覺:進入另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能感受到「人性」,感受到「人性」被放大後神奇的一瞬間:一句話,一個沉默,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聲嘆息……能在內心掀起波瀾。這些瞬間,在《只不過是世界末日》裡頭,到處都是。所以,我愛《只不過是世界末日》,我愛它裡面不陌生的「人性」,我愛它裡面到處擱置著的「說不出口的愛」。這是一種細膩的愛,一種含蓄的愛,一種讓人感覺到痛的愛。這很東方,很中國。
於是,十幾年過去了。我大概用了一個月翻譯完了《只不過是世界末日》中文版,然後用了十個月修改。我在翻譯、修改中與這個作品重聚。我帶著它去和出品人,製作人相遇,去和我心中希望合作的演員們相遇/重聚,還有各個部門的技術人員們:在工作室,在咖啡館,在路邊果汁店。我給他們介紹《只不過是世界末日》裡面的人物,講述這些人物口中說的那些事還有他們說不出口的那些。然後, 會有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無奈的嘆息、或充滿淚水的眼睛或一個緊緊的擁抱。我們在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氛圍裡開始了《只不過是世界末日》的創作。十幾年後,我發現為什麼現在的我才可以真正把它帶回中國:因為我終於明白這個表面流淌著淚水的故事後面需要多少顆甜蜜及溫暖的心。
而此時此刻,我正在寫著介紹這個作品的文字,為了《只不過是世界末日》能夠與更多人相遇。為了更多人能夠感受到我們現在能感受到的溫暖與甜蜜。
邵斯凡
2017/11/8
【關於導演與劇本】
起初只是無意間的看到了這部由加拿大導演Xavier.Dolan(札維耶.多藍)指導的電影《不過就是世界末日》,裡面有著非常多精彩的法國演員,看完後他想著如果可以做這部戲該有多好,於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想法。
英傑先放下了手邊還在構思的第二個自己的原創劇本,他開始著手計劃如何演出《不過就是世界末日》他與劇本的中文翻譯羅仕龍先生取得聯繫,並透過他進一步和法國原著劇本的出版社進行版權上的合作簽訂,當他開始讀了原著劇本,發現電影的版本的確和舞臺劇本有著不少差異,於是他思索著,那麼他自己的版本呢?屬於他的版本又會是怎樣的?
他讀出了這個劇本裡他感受到的那個屬於很多家庭都會發生的苦,那個其實很想要好好的愛對方,卻又因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愛而產生的歧見和難以溝通,往往更拉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讀著這個語言中處處迂迴的劇本,想著我們何嘗不是這樣,不敢直接說出心裡的話,而慣性的繞了一大圈想去試探這樣說出口的話得宜嗎?
那些倚著『我這麼做這麼想都是為你好』的心情,讓這些關係窒息的人是多麼難以看見自己的盲點,他不認為這當中有誰錯了,而這樣的通病幾乎是很多家庭及人際關係裡都會出現的,看見了劇本裡所有角色的可憐之處,因為他們不過都只是想要去愛而且被愛而已,我們希望能透過作品,讓觀眾能同理這劇本裡的每個角色的心情,進而去感受生活中那些可能給你相同感受的人們。
這次將與劇場裡的好友們再次合作,想延續那個他喜歡劇場的初衷,只是單純很想要把好的故事分享給觀眾,只是想跟一群劇場好友們一起開心工作和努力做好戲的初衷,不去費盡心思想要去跟誰證明什麼或是是否要爬上什麼位置,只是覺得就是想做戲的初衷,他希望這樣的心情一直不變,曾經為人師表的他想著,如果自己都不踏實的在他最愛的表演創作裡保持愉快且堅持的心,又怎麼能跟他的學生們說,戲劇到底有多美好呢?
(往下滑動可以查看更多)
最後,下文這篇文章也非常好,傳上來大家一起看看,點擊放大閱讀即可。
楊青 飾 母親
國家一級演員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
就職於中國國家話劇院
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榮獲第三屆文化部戲劇文華獎
戲劇作品:
《屋外有花園》《不知秋思在誰家》《結婚》
《高加索灰闌記》《社會形象》《哥本哈根》
電視劇作品:
《渴望》《命運的承諾》《相思樹》
《愛有多遠》《新水滸傳》《小爸爸》
《咱們相愛吧》《婚姻時差》
電影作品:
《重返20歲》
耿夢謠 飾 陸毅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2004級本科班
電視劇作品:《密查》《別讓我看見》《滿秋》《人到中年》《低頭不見抬頭見》
電影作品:《南方》《小日子》《霓裳曲》《藍山》
戲劇作品:《偶爾想想我》《喬伊斯之旅》《絕對高級》《我是月亮》《抽屜》《將愛情進行到底》《你好!打劫》《呀!被相愛了》
李嘉龍 飾 陸安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
與舞臺劇導演林兆華,易立明有多部作品合作。參與實驗戲劇導演王翀多部作品。演出過肢體性很強的田戈兵導演的作品。並出演過電影,電視劇主要角色。在劇場影像、多媒體、肢體方向有深入廣泛的探索。演出過莎士比亞,契可夫,易卜生等劇作家的作品。作品巡演於德國,荷蘭,澳大利亞,挪威,以色列,日本,臺北等地區。2014年獲得東京劇場藝術節競賽單元最高獎。2017年演出雙人戲劇作品《呼吸》獲得靜安戲劇谷唯一最佳小劇場作品。
王小歡 飾 陸珊
中央戲劇學院07級表演系
電影作品:《趙小亭》
戲劇作品:《無形的橋》《尋子遇仙計2》《平行宇宙愛情演繹法》《群鬼2.0》《地雷戰2.0》《雷雨2.0》《一鏡一生易卜生》《祝/言》《菸草花》《結伴關係》《我愛桃花》等
中央戲劇學院03級表演系本科
電視劇作品:《河畔新村》《好想有個家》《老家門前唱大戲》《推拿》 (入圍2014導演協會最佳女配角)《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二號交通站》《天下兄弟》《人活一張臉》《舞者》《孝莊秘史》《女人樹》等
電影作品:《黑蝴蝶》《與青春有關的日子》《missing summer》 《人間正道》《萬家燈火》《徐海東血戰町店》等
戲劇作品:《花事如期》《安妮日記》《笑面人》《我是海鷗》《深圳日記》《蛛網》《白雪姬》等
特邀主演:楊青
主演(姓氏字母排列):
耿夢謠、李嘉龍、王小歡、吳紫彤
出品/製作:華朋文化
出品人:汪鵬飛
監製:李彥達
策劃:胡寒
製作人:曲晶
編劇:讓-呂克-拉高思
翻譯/中文舞臺版改編:邵斯凡
導演:邵斯凡
視覺設計:王七許
原創音樂:範憶堂
造型設計:陌拾隼製造社
多媒體設計製作:李菊菲
海報設計:徐愔
平面設計:崔若嬋
劇照攝影:王渟
劇本顧問:羅昶
執行製作:顧苒冉
技術統籌:宋海軍
舞臺監督:陳大剛 劉迪宇
音響設計:許笛
宣傳統籌:聶萌
行政統籌:譚昊
華朋文化(原世紀華鵬)由汪鵬飛創立於2009年,中國著名演出出品及製作機構。以「商業戲劇」、「文旅演藝」、「影視轉化」為三大業務核心。擁有旗下戲劇品牌【Rainbow戲劇】,為民營機構中商業化運作能力最強代表之一。八年來出品、製作演出及劇目二十餘部;每年全國巡演近30城市,面向全年齡層受眾、擁有多條產品線。曾獲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最具投資潛力獎 」、2014網際網路行業牛耳獎「內容貢獻獎」、"2014中國大劇場話劇票房十強"、第五屆國際戲劇學院獎「優秀劇目獎」。
舞臺劇代表作品:以《李雷和韓梅梅》《後青春期的詩》《給未知戀人的愛情簡訊》《梔子花開Neverland》為代表的「泛青春」劇目、以《臺北上午零時》《金龍》為代表的經典劇目、以《加菲貓-生日派對》為代表的兒童劇目。另有,以冰上駐場秀《蝴蝶公主》、功夫秀《獅王爭霸》為代表的文旅演藝作品,以及以《夔龍玉》《萬白》為代表的戲影聯動作品等。
演出時間:
2018年4月4日-6日 19:30
2018年4月7日 14:30/19:30
演出地點:北京·鼓樓西劇場
票價:280元 180元 100元 50元
演出地點:
鼓樓西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