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去臺灣玩,最不用擔心的問題就是吃。但是親愛的臺灣同胞實在太喜歡也很擅長誇張的介紹一件事物,特別是在美食方面,很多的美食綜藝節目裡戲劇化的神情更是讓人產生迷思:
這家店純粹是無意間憑藉一個吃貨的敏感在琳琅滿目的夜市上發現的。不是遊客熟知的士林夜市、寧夏夜市,而是在信義路四段附近的臨江街夜市,臺北人也把這裡叫通化街夜市。說實在臺北夜市上的食物很多大同小異,放眼望去無非煎牛排炸雞排烤香腸再加上一堆油炸食物,很快讓人沒了新鮮感。就在這時,巷子裡一家剛剛準備開始營業的鋪子引起我注意。和其他看起來很誇張的攤位比,這家攤位前櫥窗裡就放了兩樣生肉、兩樣海鮮、一些綠菜,顯得孤獨又霸氣。
點了三樣:螺肉、羊肉、花蛤。羊肉配空心菜、海鮮配九層塔,都有大蒜和辣椒。原材料新鮮,炒得鑊氣十足,主材和配料相得益彰,搭配出的口感豐富好吃不說,還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一點會勝過很多臺灣美食——不少臺灣食物在我眼裡都是好吃,但是缺少能讓人印象深刻的風味。
還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家店出現在了不久前剛剛評出的2018臺北米其林美食指南的必比登推薦中。當你在臺北被各種味道發甜的食物吃到已經絕望的時候,絕對要到這裡喚醒一下味蕾。
到了臺灣不能不吃冰的。如今的冰品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沿襲了所謂古早味,冰打的比較粗,有明顯的顆粒,配煉乳芋圓珍珠紅豆水果等。在高雄去旗津半島的碼頭前面吃過。
還有一種就是後來出現的,以 ice monster 為代表的所謂「綿綿冰」。這種冰品由於技術進步,冰打的非常細膩,後來還更發展成直接把牛奶或者果汁凍成冰再打細的版本,配料也更豐富。
ice monster據說是臺灣第一個賣芒果冰的,從開店至今,人氣一直很旺,我當天去的忠孝店,晚上九點多了還在排隊。招牌的芒果冰口感自不必多說,驚豔到我的是他們家的珍珠。
其實我一直特別抗拒珍珠這個東西,感覺在吃一顆顆的塑料球,吃進肚子也會覺得莫明的不舒服。但ice monster的珍珠完全顛覆了我對這個東西的印象,比一般市面的珍珠軟了不少,最外層甚至有點融化的感覺,正好是這一層半融化的部分,使珍珠和香甜的焦糖醬更好的融合,內芯保持了Q彈口感但是不會讓人有吃塑膠的感覺。在當天其實吃很飽的情況下,破天荒吃了不少珍珠。
順便說一下,ice monster在西安的老城根G park剛剛開了店。你也知道,不少牌子離開原產地後已經不是那個味了,實測這家店後驚喜的發現,和在臺北所吃口感無二。
這店原本在臺北不知道什麼情況,反正在去臺北的遊客中火起來,完全是因為《康熙來了》
林東芳離我住的酒店步行可達,也是在一天晚上過去的,九十點的樣子,門口沒有排隊但是裡面基本坐滿了。面上桌後視覺的好感還是有的,起碼肉很多。
這樣大小的肉七八塊是有了。肉滷的算爛,但是和西安的臘牛肉比少了調料香和蘭州牛肉麵裡的肉比少了肉香。喝一口湯也是無法和蘭州牛肉麵或者水盆的湯的鮮美程度相比。最後,把面挑起來我就徹底不高興了:機器面!這對於陝西人來說是根本不能接受的好嗎???
還有在節目上被說的多香多香的辣椒油,就是圖上插了兩個勺子的東西:用牛油炒了辣椒還有香料製成。面的湯本身就有不少牛油浮在上面,加一勺這個東西感覺油膩的吃不成了已經,牛油的羶味大於辣椒和香料的香氣,不明白這個詭異的東西為啥會得到平時一點羶味都受不了的臺北人的推崇。
反正這家店在我眼裡,就屬於那種「如果在附近,可以去嘗一嘗好斷了念想」的店吧。
麻油雞和想像中的不一樣。我猜到肯定不是花椒的那種麻油,是芝麻油,但以為是芝麻油炒出來的雞肉,沒想到是一道湯菜形式的小吃。
這東西我是喜歡的,但是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原因有三:
芝麻油的量很大,對不喜歡的人來說會覺得膩
麻油以及調味的米酒,都是有苦味的,所以湯除了香和鮮,是有蓋不住的一些苦味
整個調味沒有放鹽,所以雞肉也沒味道,需要沾醬油吃。
這個是麻油腰花
但也許是那天台北正在下雨,冬季的臺北雨天陰陰冷冷,而且又得知下一站要去的澎湖的天氣也不好,跑一整天要找的東西也沒找到,這一碗熱湯實在是太治癒了。加上我又很愛香油,配的一碗麵線也是看似無奇,吃下去卻腸胃妥帖。這樣的食物,很像臺北給我的印象:不刺激不華麗,很生活很舒服。
豬血混在糯米裡蒸熟,就是鹹的糯米飯的口感,味道和香氣全部來自粘在外面的花生粉、香菜、辣椒醬,很容易飽肚子,不懂好吃的點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