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傳統武俠小說的朋友,大多已人過中年,不知各位是否記得金古江湖中「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
按照小說家之言,早在兩宋時期,少林寺就已擁有一套成熟的武學體系了,並儼然成為江湖中的門派之首。然而實際上,因元代中原地區戰亂頻發,少林寺被戰火摧毀殆盡,以至於,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經典武術已大多遺失。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少林武術,實際上是明朝正德年之後誕生的的新興少林武術。
繼明正德年以後,朝廷開始徵募來自少林寺的僧兵。出於對戰爭的需求,這一時期的少林武術開始重視實踐性。與此同時,該時期的少林武術與民間武術、軍隊武術各大流派相互參考借鑑,以至於,少林武術的內容變得五花八門,技巧也日益提高。正德乃至天啟年間的少林武僧,主要習練少林棍法。
之所以武僧大多習練棍法,是因為,棍法比其他器械更輕便,取材也比較容易。少林棍的起源今已不可考。根據《闡宗·紀略》的記載:「緊那羅之後,有喇嘛師者,似亦緊那羅之流亞。曾以經授淨堂,以拳棍授匾囤。」而《匾囤禪師行實碑》又提到:「匱囤師者。號無空。禹州陳氏子也,年逾二十,投少林寺,禮梵僧喇嘛為師。嘉靖四十二年,至夔州江中,日『道光無涯,逢人不盡』,登岸端坐而逝。」
由此可見,到了嘉靖時期,少林棍的起源就已經相當模糊了,時人將其歸結於「神傳」。不過,這一時期的少林棍法尚未完善,技法也很難稱得上成熟。
少林棍法之所以被後人完善並發揚光大,還要得益於抗倭名將。
根據《詩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的記載:「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嘉靖辛己歲,自雲中奉命南徵,取道至寺,主持僧叫精其技者,皆出凡聖之,予視其技已失古人真傳。」聽聞俞大猷習練了少林武術「真訣」,僧眾推舉天賦較高的宗擎與普從追隨俞大猷將軍南徵,在為俞大猷效力期間,兩名武僧向俞大猷學習武藝,至此精進。
三年之後,兩名武僧不但掌握了相當高明的棍法,還習練了技驚四座的輕功技巧。兩人返回少林後,將從俞大猷處習練的武藝傳授給其他僧眾。「最精者百人」,絕大多數武僧都學會了俞大猷的武功。從這以後,少林僧眾以俞大猷的武功為藍本,結合傳統少林棍法,逐漸將少林棍發揚光大。
明朝時期的抗倭名將中,俞大猷與戚繼光同為武林中人,我們知道戚繼光改良了倭刀,為後世留下了苗刀武學。
說起來,論起武藝,俞大猷比戚繼光更加出色。
此人可謂武林泰鬥,刀槍棍棒樣樣精通,尤擅棍法。俞大猷對棍法自有一套體系,據說,戚家軍的棍法就是由俞大猷來傳授的。
根據《手臂錄》的記載,少林有一門名叫「五虎攔」的武學,「打必至地,揭必過腦,平平無奇,殆如農夫之墾土,然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勢,則少林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梘也。」據考證,這套武學就是俞大猷傳入少林的棍法。通過描述來看,這套武功已隱隱有了金庸先生筆下「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味。
鮮為人知的是,少林武學不但在中國廣為流傳,在日本也取得了長足發展。
自明王朝建立後,中日開始派遣使者往來,促進了中日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根據史料的記載,隆慶年間常陳元贊隨使節浙江道單風翔出使日本,住在東京(當時叫江戶)的國昌寺中。陳元贊駐日期間,在寺廟內廣收徒眾,向他們傳授少林技藝。
陳元贊本是一落第秀才,屢試不中後來到少林寺習武,經多年習練逐漸掌握少林寺的五門拳術及擒拿摔跤的技法。將少林拳融會貫通後,陳元贊寫了一部《萬法全書》。陳元贊來到日本後,成為了德川義直的幕僚,被準許在國正寺開館收徒。
在陳元贊的所有日本弟子中,礬貝茨郎,三蒲義辰,福野正夫三人深得真傳,後來,這三名拳法師被奉為「日本中古柔術之祖」,在日本各地教習武藝。日本的「起倒流柔術」,實際上,就是中國古拳法的一種傳承。
東京拳法碑的記載:「拳法自有傳也,自投化明人陳元贊而起。」而日本掌秘中亦提到了這一沿革:「福野等三人,從陳元贊學得其術,是即起倒流。」
臺灣省史學家梁容在著《陳元贊評傳》中提到:「元贊寓居國正(昌)寺時,福野等三人寓同寺。元贊授予之武術,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蘊奧,遍傳各地,屢有改進,漸與日本之固有柔術相結合,形成新的流派。」
在日本武術中,素有「當身」、「活殺」等技巧。根據考證,這些技巧在明代之前並未出現,這些武術都是在陳元贊出使日本後誕生的。
當然,少林武僧之所以成為傳奇,不只是因為少林寺擁有完整且出色的武學體系,還要歸功於少林武僧在抗倭期間做出的突出貢獻。
《目知錄》、《雲問雜誌》這些著作中,均提到了少林武僧在抗倭期間的出色表現。《雲問雜誌》記載,1553年,月空禪師接到都督的討倭檄文,率領少林寺三十餘名武僧前往松江,協助官兵進行抗倭。當月空來到前線以後,倭寇正集結在營地中,月空手持鐵棍,從賊眾的頭頂上踩過,一棍敲碎了賊酋的頭蓋骨,斬殺賊首。
《上海掌故叢書·吳淞甲乙倭變志》記載,1553年六月,明軍與倭寇會戰於南匯,在這場惡戰中有四名武僧喪生,而他們卻殺掉了近百名倭寇。當時日本人中有一身穿紅衣的武士十分兇悍,領兵的月空禪師與其他僧眾心知此人武藝高超無法力敵,皆震驚失色。唯一僧人智囊神色如常,主動請纓出戰。
智囊手持鐵棍,一個縱身跳到紅衣武士左近,一棍便打得此人滾轉,隨後智囊奪過倭刀,一刀劈死了紅衣武士。紅衣死後,倭寇紛紛跪在地上求饒。此戰總共殲敵百名,唯了心、徹堂、一峰、真元四名武僧因追擊太深身陷重圍死於倭寇之手。
1554年二月,官兵與日寇會戰於葉謝、馬家浜等地,僧兵主動擔任先鋒,擊斃敵寇甚多。然而,由於官兵的支援不濟,僧兵又對當地的地形缺乏了解,在衝殺過後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在這場戰鬥中,包括大有、西堂、天移、古峰等高僧在內的二十一名武僧喪生。
1555年十月,浙江提督率浙江官兵迎擊倭寇,少林僧兵再次請纓為先鋒。少林僧眾率先衝殺到倭寇營門前,手持鐵棍擊殺倭寇。倭寇無僧兵一合之敵,「遇者即倒」,僅一個衝鋒,就有大量倭寇死於僧兵鐵棍。
然而,狡猾的倭寇穿上此前繳獲明軍的裝備,扮作官兵蠱惑僧眾,從後方偷襲了僧兵。僧兵不知這些「官兵」的來路,還以為是友軍策應,這些偽裝成官兵的倭寇殺掉了大部分僧兵,以至於少林高僧「韁屍滿田野」。事後朝廷收斂了所有戰死僧兵的骨殖,為他們修建了佛塔。
由於,少林武僧在抗倭戰爭中表現出眾,亦不乏武僧被朝廷吸納為武將。
少林武僧邊澄、三奇、友公多次參與抗倭戰爭,並協助官兵鎮守雲南,屢立奇功。正德六年,京城乃至江淮一帶發生民變,出現了許多聚義揭竿的暴民。三奇被朝廷任命為「天下對手教會武僧」,被調遣到直隸地區參與關隘的防禦。三奇率領一千多名僧兵維護直隸治安,擊潰了多股暴民,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三奇被正德帝提拔為提督,統徵雲南。
因為少林僧兵在抗倭戰爭中表現突出,所以有許多僧兵青史留名。如月空、天池、一舟、玉田、太虛、性空、東明、古泉、大用、碧溪、智攜、大有、西堂、天移、古峰、了心、徹堂、一峰、真元、孤舟、天真、元極、天元等高僧,均在這場抗倭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少林武僧的鼎盛時期,寺院常備僧兵突破了千人。
滿清之後,因少林僧兵參與了不少反清復明的活動,所以清廷頒布諭旨,禁止少林僧兵繼續習練武藝。此後的少林僧兵,逐漸成為一種護寺的制度,且隨著禁武令的施行逐漸走向沒落。那些熱愛習武的僧人,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悄悄習練武藝,不敢聲張。
直到辛亥革命之後,少林僧兵才開始重新習練武藝,少林武功也逐漸有了復興的趨勢。當然,現代少林武術的興起,還要得益於上世紀末的那部經典電影《少林寺》,正是有了李連杰等優秀演員的傾情奉獻,少林武功才得以家喻戶曉,成為了令每個中國人都感到驕傲的中華文化。
參考資料:
【《少林棍法起源》、《目知錄》、《雲問雜誌》、《闡宗·紀略》、《匾囤禪師行實碑》】
作者/來源:山川文社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