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大結局一出,塵埃落定,曲終人散。雖然大家對趙徽柔、梁懷吉悲慘的愛情故事仍縈繞於心,但不可否認的是,《清平樂》熱度確實正在漸漸褪去。當時追劇時,只關心情節進展,心無旁騖,對一些細梢末節無心關注。現在從頭回味時,就會發現許多以前沒注意的地方。
比如我吧,當時在看電視時就對那些內侍宦官們的官職不太了解,看的稀裡糊塗。這幾天閒來無事,查了些資料,才搞清楚怎麼回事。鑑於可能會有很多觀眾會有同我一樣的疑惑,下面就來為大家解讀一下張茂則、閻文應、任守忠、楊懷敏、梁懷吉都是宦官,他們之間相比,誰的官更大的問題!
清平樂劇照
◇ 仁宗時內侍宦官的官職體系
按照《宋史.職官志》的記載來看,北宋設立了獨立的宦官職官體系,與國家正常的官僚系統不在同一條線上。宋朝開國以來,內侍宦官的職官體系經歷了多次變革。宋初時稱內中高品班院,後來,又經歷了內內班院、內黃門班院、內侍省入內內侍班院等體系的變革。
至景德三年(宋真宗年號公元1006年),固定為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兩大在京的宦官機構。另外,因為要監督地方重要事務、參與軍旅之事以及作為皇帝耳目傳遞消息,還設了一些其它外任官職,其品秩與這兩大機構相同,但官職名稱則因人因事因地而異,不在本文討論之列。《清平樂》所在的宋仁宗時期,沿用了這一宦官職官體系。
宋史
入內內侍省與內侍省又分別被稱為前省和後省。入內內侍省負責直接為皇帝及後宮妃嬪服務,其職責按《宋史.職官志》的說法是:
「通侍禁中、役縣褻近」,
也就是在宮中對皇帝本人及後宮人等做一些貼身的伏侍的工作。而內侍省則要疏遠的得多,《宋史.職官志》記載他們的職責是:
「拱侍殿中、備灑掃之職、役使雜品」,
說白了,就是不直接從事服侍皇帝及后妃本人,而從事灑掃、警衛以及其它雜役的人員。
入內內侍省的主要官職從高到低依次為:
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內東頭供奉官、內西頭供奉官、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黃門等
而內侍省主要體系從高到低則依次為:
左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內東頭供奉官、內西頭供奉官、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黃門
宋仁宗劇照
可以看出,內侍省與入內內侍省官職體系除了最高品軼為左班都知與入內內侍省稍有不同外,其餘與入內內侍省基本相同。為防混擾,入內內付省的宦官官職名前要加「入內」兩字,以示區別。入內副都知與副都知都是正六品,左班都知與入內都知品軼相同,都是從五品。而入內都都知要更高一些為正五品,是宦官能擔任的最高官階。
不過內侍省與入內內侍省兩大機構的分工與職責也存在很多相互交叉與融合的地方,前後兩省官職互為補充,人員交互流動頻繁,並沒有太多特別明晰的分界。
知道了這些知識後,下面我們來詳細看一下張茂則、閻文應、任守忠、楊懷敏、梁懷吉仕宦歷程,以方便做個比較!
◇ 張茂則
張茂則自幼入宮,先為小黃門,先後五次升遷轉任西頭供奉官,在內東門供職。慶曆宮變時,張茂則臨變英勇,率先登屋先入,升遷掌管御藥院。後來仁宗突發急病,左右慌亂,想關閉宮門,獨張茂則鎮定自若,制止了這一做法,沒有引起恐慌。仁宗病癒後想提拔他任內侍押班,被他推辭,自請外任。
在外任幾年後,又回到宮中任內侍押班,後又升遷為入內副都知。仁宗去世後,張茂則歷經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在神宗朝時升遷為入內都知,哲宗朝時自請外任,得任寧國軍留後,加都都知銜,官做到了宦官能達到的最高點,後卒於任上。
張茂則劇照
◇ 閻文應
閻文應應該是成年後才入的宮,他熟諳世事,升遷很快。到仁宗親政時,已升任入內副都知。後因支持仁宗廢黜郭皇后,被提拔為入內都知。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參與鑄造大樂編鐘。以此功勞,升遷為入內都都知,達到了仕途生涯的頂峰。同年十二月,諫官姚仲孫、高若訥以及天章閣待制範仲淹等上書彈劾閻文應有下毒害死郭皇后的嫌疑,被罷黜了都都知的官職,流放嶺南,死在路上。
閻文應劇照
◇ 任守忠
任守忠以小黃門出身,累次遷轉升為西頭供奉官,執掌御藥院,後又因犯錯被免職。過了許久後,蒙章獻太后劉娥賞識,官復原職,繼續執掌御藥院。仁宗親政後,將其派往外地做官。在外任期間,宋與西夏在陝西打仗,任守忠作為秦鳳、涇原路駐泊都監,因功升任內侍押班,累遷入內副都知、都知。
章獻太后劉娥劇照
仁宗去世後,英宗繼位,任守忠因離間宋英宗趙忠實與曹皇后,造成兩宮關係緊張,被司馬光彈劾。
司馬光上書稱其為「國之大賊,民之巨蠹」,要求將其「斬於都市」。
當時的宰相韓琦與參知政事歐陽修作主,將他貶官到蘄州安置,後又起復為左武衛將軍(名義上的散官,無實際職掌,也無品級),卒年七十九歲。
任守忠劇照
◇ 楊懷敏
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樞密使曹利用的侄子曹汭橫行不法,曹利用受牽連被貶官到房州,派內侍楊懷敏護送。曹利用任樞密使多年,對宦官頗不禮敬,楊懷敏懷恨在心。在路上冷言冷語逼曹利用自盡,對朝廷謊稱其暴病而亡。此時史書上僅稱其為內侍,應該官職不高。
慶曆四年(公元1046年),保州兵變,楊懷敏時任緣邊都巡檢,在叛兵答應投降的情況下,仍殺死降卒四百多人。以此功勞,調任回宮,升入內副都知。慶曆八年(1050年)閏正月,崇政殿衛士顏秀、郭逵、王勝、孫利等作亂,幸得曹皇后處置得當,才未釀成大禍。
對此事負有責任的五名內侍是楊景宗、鄧保吉、楊懷敏、劉永年、趙從約、王從善。其餘四人都被貶官,只有楊懷敏被夏竦庇護,未被處分。諫官周詢、張昪、何郯等人上書要求追究楊懷敏的責任。二月,楊懷敏被罷去了入內副都知的官職,降為左庫藏使、滑州鈐轄,不久後因病而死。
楊懷敏劇照
◇ 梁懷吉
梁懷吉初入宮為內侍黃門,服侍仁宗,後被仁宗派去服侍福康公主趙徽柔。趙徽柔下嫁李瑋,梁懷吉跟隨入公主府,任入位祗候。入位祗候服役於公主府,地位比內侍黃門略高,也是很低的宦官職位。當時公主府的宅都監是梁全一,梁懷吉的地位要低於梁全一。只是貼身服侍公主的小宦官,沒有什麼權力。
梁懷吉與趙徽柔
◇ 結語
根據以上的宦官的的仕途歷程,可以看出,若以一生中擔任過的最高官職論,張茂則與閻文應都擔任過都都知,官最大。其次是任守忠,擔任過入內都知。再次是楊懷敏,最高做到入內副都知。官職最小的應該是梁懷吉,只是公主府貼身服侍公主的小宦官。
但若僅以《清平樂》所在的時期論,即截止仁宗去世前,則官職最高的是閻文應,當時的官職是入內都都知,其次是任守忠官職為入內都知,再次為張茂則、楊懷敏官職為入內副都知,最後還是梁懷吉。
由此也可以看出,與其他人相比,梁懷吉的地位和官職要低得多,是沒有什麼權利和地位的。他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完全是因為他和趙徽柔的感情糾葛。以上就是張茂則、閻文應、任守忠、楊懷敏、梁懷吉等人相比,誰的官更大的具體分析,感謝您的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