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在江南古剎寒山寺的碑廊裡,有一塊石碑上面鐫著唐代大詩人張繼這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成為了姑蘇寒山寺中的一絕。
據記載,寒山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其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寒山寺中的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鍾閣等。其中大雄寶殿格外炫目,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餘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築,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態安詳。兩側靠牆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
寒山寺的建築布局沒有嚴格的中軸線。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牆稱照壁。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黃牆內古典樓閣飛簷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于楓橋夜泊詩。佛龕背後一尊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的韋馱將軍像。
秋夜,月色不再朦朧,月亮皎潔明亮,清輝溢耀。寒山寺裡,散發出野花雜草陣陣清香,夜鶯聲聲,清脆動聽。樹木花叢中,小鳥嘰嘰地叫,賞心悅耳。伴隨秋而來的天籟之音,疏落的蛙聲,稀弱的蟬鳴聲,傳遞著寒山寺夏天的離去。
這一年四季,月落烏啼,夜半鐘聲伴客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