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管水興水親水!爭創「兩山」理論實踐示範區

2020-12-23 直播黃岡

一泓碧水澤千秋

我市以治水興水助推

爭創「兩山」理論實踐示範區觀察

美麗白蓮河

水是文明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政必先治水。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水利建設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絡之首。近些年來,我市積極踐行「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總基調,危機中育先機,變局中開新局,謀項目、補短板、夯根基。

在新時代,不僅要更好解決水災害帶來的問題,還要滿足人民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需求。多年來,我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以河湖長制和雷霆行動為載體,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整治各類河湖,擦亮美麗黃岡的水生態底色。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鍥而不捨,久久為功,既提升了綠水青山的「顏值」,又實現了金山銀山的「價值」,讓每一條河流都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永葆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市委五屆十二次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黃岡,努力把黃岡建設成為「兩山」理論實踐示範區。

水是文明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黃岡集一江、六水、百湖、千庫於一域,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以「水」為筆繪就美麗生態畫卷,是當下黃岡正在經歷的涅槃——

號準水脈,補齊短板,水安全更有保障。加固57公裡回水堤防,綜合治理中小河流309公裡,加固千餘座病險水庫,生態修復治理湖堤湖岸237公裡,新建10座外排泵站……一大批強基礎、管長遠、利發展、惠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我市防洪標準由過去不足十年、二十年最高五十年一遇,普遍提高到二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一遇。

久久為功,全流域治理,水環境更加宜居。從石材整治到雷霆行動,從遺愛湖公園建設到白蓮河水庫綜合治理……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550多萬農村居民喝上安全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4.54%,9個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達標率100%。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水生態更加健康。全市建成7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10個省級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溼地公園9個,湖北省省級溼地公園13個;白蓮河示範區正在全力衝刺,有望成為全省首個「國家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單位」……

這是市委、市政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成果結晶,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是堅決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思路和三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有益探索。

治水:危機中育先機,近520億元補短板,打造現代化水網體系保安瀾

黃岡境內有216公裡長江岸線,166座湖泊、1237座水庫、3731條河流。加之上有川水湘水漢水合成過境下壓,下有鄱陽湖洪水頂託。防汛,歷來是黃岡「天大的事」。

白蓮河溢洪道洩洪

盤點我市歷史豐水年,在1933年、1954年、1969年、1998年、2016年、2020年發生了大洪水。從洪水的重現期、洪水的量級來看,「十三五」五年,我們遭遇了兩次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2016年,遭受「98+」汛情考驗,2020年,面臨梅雨總量居歷史第一位和前所未有的山洪、內澇、外洪三線作戰嚴峻形勢!

在這兩場「大考」中,黃岡在艱苦卓絕的抗災中,安全度汛!

百裡安瀾,千裡伏波,漂亮答卷背後,是我們搶抓機遇補短板,日益完善的水利工程設施和防洪體系「硬體」的支撐。

除險加固後的黃梅沱湖閘雄姿

興政必先治水。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水利建設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之首。近些年來,我市積極踐行「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總基調,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謀項目,補短板,夯根基。

除險加固後的黃梅古角水庫主壩

1998年長江流域大洪水後,黃岡的長江幹堤已普遍加高加固,但黃岡防汛隱患依然未除,其中最大的隱患就是57.392公裡回水堤防。一到汛期,長江洪水回流而上,單薄的河堤,險情不斷。

除險加固後的百丈衝水庫

時間倒回到2006年12月的一天,市委書記、時任代理市長劉雪榮,在與省水利廳領導交流時獲知:湖北省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剛剛做完長江幹堤修築項目,還有部分資金結餘。

信息,就是機遇。黃岡能否爭取用結餘資金做回水堤防建設?劉雪榮與市水利局的主要領導會商後決策:啟動長江回水堤防整險加固項目。

除險加固後的黃梅新嚴閘

彼時,項目實施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世行項目已結束,正在結算,此時再上新項目,無異於「水中撈月」;二是黃岡財力薄弱,1.17億元地方配套資金難以籌集。

敢於夢想,更勤於實幹。市委市政府和市水利局打破常規全面出擊:市領導多次率隊跑省進京爭取支持;市水利局項目專班一班人長駐北京,爭取項目立項和審批,一班人爭分奪秒,組織專家隊伍進行勘測、規劃等,用8個月時間完成了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除險加固後的蘄春縣陳雲水庫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7月30日,在世行貸款項目關門之前,總投資3.5945億元的黃岡長江回水堤防整險加固項目擠上了「末班車」,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批文。隨後,爭取省政府支持,解決了地方配套資金難題。

歷經一波三折,2007年至2012年,黃岡回水堤防整險加固工程歷時5年勝利竣工,堤防防洪標準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黃岡長江防汛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

加固後的黃廣大堤

治水興水,根基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是危機中育先機,謀劃大項目。對此市委市政府始終有著超乎尋常的果敢和決心:

2010年底,為搶抓國家加大水利投資機遇,市領導果斷拍板,由市財政局千方百計籌集3800萬元,解決市水利局謀劃「十二五」水利項目前期經費難題,推動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等一批項目擠進國家「籠子」。

2016年,一場特大洪澇災害,暴露出我市湖圩港堤薄弱、城區外排能力不足等短板,市委市政府大規模高位推進三年補短板的建設,積極爭取納入全省災後三年補短板水利項目299個。

危機中育先機,變局中開新局。有項目前期工作的主動,有黨政一把的親自推動,黃岡大地,江河湖庫,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設高潮隨處可見。

建設中的南湖泵站

隨著總投資3.19億元的南湖泵站和萬福泵站的建成,黃岡城區新增排澇能力77立方米/秒。2016年,特大洪澇災害,致黃岡職院被淹深度達2米,南湖工業園和黃岡產業園內一些企業因洪災停產。而2020年,再次遭遇罕見汛情,黃岡職院安然無恙,兩個園區實現了一日暴雨一日排完,解決了「水袋子」的心頭之患。

新建的南湖泵站

已建成的南湖排澇泵站

十三五期間,全市投資7.72億元,新建(改擴建)重點易澇地區外排能力泵站10座,新增排澇能力205.4立方米/秒,受益面積2193.1平方公裡。

武山湖、太白湖、龍感湖「三湖」地區,是湖北防汛畫句號的地方,也是我市防汛抗災的重點和難點。其中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華陽河蓄滯洪區西隔堤,因建設標準低,險情頻發。今年,面對超標準洪水,這裡防汛周期長達120天,解決水利工程短板問題迫在眉睫。

西隔堤的安保,事關鄂皖兩省七縣市數百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京九、105國道等交通大動脈的運行安全。

經過多年市縣聯動、久久為功,總投資6.78億元的西隔堤加固工程終於在10月開工,項目建成後,西隔堤防洪標準將升級至50年一遇。

長江崩岸應急整險,千餘座水庫全面除險加固,6條大江大河主要支流、27條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得到治理……隨著水利基礎設施的強化,黃岡防汛標準由二十年、五十年一遇普遍提高到百年一遇,成功抗禦了2016年「98+」汛情,有效應對2017年、2018年澇旱並存交替的複雜局面,成功應對了2019年長達半年的秋冬大旱,有力抗禦了2020年歷史罕見的洪澇災情。

市水利和湖泊局黨組書記、局長黃金安說,我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經歷了從興利除害強根基,到補齊短板形成完備的防洪保安工程體系,再到持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三個階段。從單一的興利除害,到統籌「五水」同治。

西隔堤加固工程不僅是水利項目,還是景觀項目、生態項目、民生項目。記者看到,全長約39公裡的西隔堤堤面上,一條寬8米的土路正不斷向前鋪展。不久,這裡將變成一條綠色休閒景觀帶,沿著這條綠道,或騎行或步行,可直達龍感湖,領略浩瀚湖景。

總投資5億元的黃岡城區長河水系連通工程列為全國12個江河湖水系連通重點項目予以支持。主要由水源、水系連通、水系調控、水生態修復四大工程組成。工程建成後將長江、巴河、長河與沿線遺愛湖、白潭湖、蔡家潭、餘家潭、黃婆汊等主要湖泊有序連通,構建成黃岡市區「雙河環抱、一軸貫通、群湖薈萃」的動態水網。

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全市水利建設完成投資分別為:60.98億元、150.2億元、305.9億元,15年累計近520億元,是「十一五」之前我市水利建設投資總和的近8倍,位居全省前列,幹成了一大批多年想幹而沒有條件幹的大事。

一座座水利設施,一條條灌溉渠道,一個個水源工程,構築起縱橫交錯的現代化水網,保障著黃岡兒女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管水: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性,擦亮美麗黃岡的水生態底色

曈曈冬日,行走在新建貫通的白潭湖環湖公路,沿岸緩衝綠化帶、人工溼地、遊步道、親水平臺隨處可見,湖面碧波蕩漾,人工浮島綠意盎然,群鳥飛翔。

「白潭湖如今的景象,在10年前是無法想像的。」白潭湖片區黨工委委員、籌建委員會副主任何青鋼說,整治前,這裡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湖內投肥養殖,湖水被汙染。

2010年,市委市政府實施「東擴北進、跨河發展」的城市戰略,啟動城東新區(後更名為白潭湖片區)建設。恰在這一年7月,市委書記、時任市長劉雪榮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期間,與財政部國合司相關領導交流時,得知亞洲開發銀行關於「環境可持續發展」主題貸款項目信息。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貸款項目主題與城東新區圍繞「一河兩湖」打造生態新區的規劃願景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黃岡城市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納入利用外資項目庫。

亞行貸款黃岡城市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是我市首次以業主身份建設的國家主權外債項目,總投資14.73億元,其中亞洲開發銀行貸款1億美元(30年還款期)。項目分赤野湖、玲瓏灣等七條渠道、白潭湖三大版塊。

幾年來,該項目穩步推進,通過實施底泥清淤、渠道整治、水生態修復、河湖連通、環湖路網、植被綠化、水生動植物保護等系列建設,形成了由白潭湖、長河、蘇公河等為依託的「一湖十河」水網結構,實現環白潭湖周邊水資源和水生態的良性循環,水質將從劣Ⅴ類達到Ⅳ類水質標準,遠期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現如今,利用該項目結餘資金,申請新增的環白潭湖區域湖泊與渠道治理工程和能力發展與機構加強項目,在8月已獲省發改委批覆。

白潭湖整治,是我市水環境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黃金安表示,在新時代,不僅要更好解決水災害帶來的問題,還要滿足人民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需求。多年來,我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以河湖長制和雷霆行動為載體,系統整治各類河湖,擦亮美麗黃岡的水生態底色。

2009年,我市在全國首創治理重點水域、流域「河湖庫長制」,市、縣兩級黨政主要領導擔任該治理水域的河長、湖長、庫長。

10多年來,我市在實踐中完善發展,全面推進河湖長制提檔升級——

在全省創新建立了「6+10」工作機制,即「六個一」(一名河長、一個分河長辦、一河一策、一名技術員、一個微信群、一個義工志願隊)和「十項制度」(聯席會議、一線現場辦公、周末大清河、信息報送與共享、工作督察、分級巡查行動、考核與激勵、聯合執法、曝光點穴、工程整治)。

創新河湖長制模式。出臺《黃岡市「民間河湖長」管理辦法(試行)》,完善了政府「治」+民間「理」的河湖長制模式,全面構建「河湖長+河道警長」「河湖長+檢察長」「民間河長+專職巡河員+河道保潔員+護河志願者」的河湖長制工作鏈條。

堅持以上率下,示範引領。市委書記劉雪榮,市委副書記、市長邱麗新接力擔任遺愛湖的湖長和白蓮河水庫的庫長,既掛帥又出徵,歷經14年建設和系統治理,將遺愛湖從一座汙水橫流的臭水湖,蝶變為十大湖北最美湖泊;經過10年久久為功改革治理,讓白蓮河水庫水質由劣五類提高到二類。

白蓮河水廠取水口

在市級河湖長的示範引領下,逐步建立起了市、縣、鄉、村四級的河湖庫長制的責任體系,全市6400多名河湖長立軍令狀、籤責任書、掛圖作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僅今年前三季度,督辦解決突出問題1670個。全市8個示範河湖、27家示範單位、30名示範個人受省級表彰。

與河湖長制遙相呼應,同被譽為黃岡鐵腕治水的左臂右膀是「雷霆行動」。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2016年5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雷霆行動」,確立了「聲勢浩大、來勢迅猛、解決問題、黨政同責」的總體思路。連續五年,每年開展十大專項整治:

綜合整治後的黃梅新縣河風景秀麗

從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到整治重點水域排汙口和河道採砂;從整治江河湖庫圍欄圍網養殖、鄉鎮生活汙水治理,到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整治長江非法碼頭……

改造後的浠水胡家坪攔河閘

從重點是整治水環境,到新增治理大氣環境,再到對接中央和省環保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一大批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得到清理整治規範:黃岡長江岸線拆除各類碼頭140多個,整治長江岸線「四亂」點位110多處,補綠復綠岸線30多公裡。如今黃岡長江大堤一路灘涂平整,綠草茵茵,時見江灘公園美麗畫卷。

長江(黃州)全景圖

「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保持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精神,「三湖」地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

武山湖、太白湖、龍感湖,是長江沿岸的重要湖泊和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龍感湖,由安徽境內的龍湖和黃梅境內的感湖組成。

近年來,龍感湖水質在下降。其汙染源複雜,直接流入龍感湖的大多數支流水質汙染嚴重,牽動各方領導的心。

市委書記劉雪榮多次深入「三湖」地區實地調研督導。2019年10月以來,他三次召開專題會,研究部署,步步深入:第一次,確定了「整體聯動、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工作思路,要求武山湖、太白湖、龍感湖三湖聯治。第二次要求統籌「三湖」地區防汛抗旱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第三次在動員會上強調,把「三湖」地區建設成為長江沿線水環境治理的示範區,打造成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樣板。

方向明確,步履堅定。出臺《黃岡市「三湖」地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已投入1058萬元新建水環境自動監測站點15個,實時掌握湖區、斷面、支流的水質狀況;市水利和湖泊局牽頭的龍感湖水質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加速推進,系統謀劃了入湖主要支流水質提升、龍感湖濱湖岸線生態修復等總投資40億元的項目;「三湖」地區和市直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協作攻堅,堅持幹支流、上下遊、左右岸、內外源一盤棋推進,落實跨界河湖治理。

一系列鐵腕治水,成效顯著:2020年1-9月份,全市9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美麗黃岡的水生態底色越來越亮。

興水: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既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又實現金山銀山的「價值」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對於河湖庫眾多、歷史欠帳多、財力薄弱的黃岡尤其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

我市遺愛湖和白蓮河水庫的華麗蝶變就是遵循這一要求的生動實踐。

推行河湖庫長制後的遺愛湖

遺愛湖是黃岡市區城中之湖,水域面積2.94平方公裡。因蘇東坡謫居黃州寫下的《遺愛亭記》而得名。上世紀90年代,隨著黃州城區工業化進程加快,遺愛湖周邊荒草叢生、汙水橫流、髒亂不堪,成為臭水湖。

2006年8月,市委常委會決定啟動遺愛湖綜合保護治理工程,由市委書記、時任代理市長劉雪榮擔任遺愛湖保護治理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長。

經過多次現場踏勘,問需於民,問計於專家,劉雪榮提出,工程以「生態保護、文化傳承、休閒娛樂」為建設理念,變簡單的以路、橋、燈、岸為主要建設內容,用系統化的思路進行科學、整體規劃,建成後取名為「遺愛湖公園」,打造「一環、兩片、五區、十二景」的空間布局。這一關鍵決策,開啟了遺愛湖的涅槃之路。

堅持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相結合,遺愛湖歷經了規劃先行、搬遷關停、減排截汙、退池還湖、疏灘清淤、生態護坡、修路建橋、植樹造景、建亭築閣、生物治汙等綜合治理。秉持建成一處,開放一處的原則,到2018年底,遺愛湖公園基本建成,12年打造12景。

昔日荒湖變身為華中最大的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公園。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溼地保護區、享有一城湖水半城春的美譽。

「遺愛湖保護治理迄今14年,投入25億元,岸上景觀和文化工程已經完工,老百姓評價不錯。但如果不徹底把水治好,遺愛湖最多只能打50分,因為就算岸上100分,但水質0分,平均下來只有50分。」6月24日,市委書記劉雪榮在遺愛湖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開工儀式上說。

正在建設中的遺愛湖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總投資6億元,建設五大工程——雨汙分流改造、管線調蓄和智能分流、生態清淤、生態修復、智能化控制。3年建成後,遺愛湖水質將由劣Ⅴ類提升至Ⅳ類,第5年,配合生態補水、智能調控等措施,使大部分水域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與此同時,投資1.5億元實施的城區長河水系連通項目,把遺愛湖通過管網與長河水系連通,於今年「十一」期間通水試運行,為將來生態補水創造了條件,讓千年遺愛湖「死水」變活水,碧波蕩漾。

14年久久為功,14年艱辛建設,遺愛湖正在衝刺100分!

白蓮河水庫新貌

與遺愛湖一樣,白蓮河水庫也在一錘接著一錘敲,實現蝶變——

白蓮河水庫是全省第三、全市最大的大(一)型水庫,總庫容12.28億立方米。這裡曾因體制機制原因,非法無序養殖泛濫,非法小水電搶水發電,周邊禽養殖等,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庫水質為劣Ⅳ類水。

「白蓮河這麼大、這麼好一塊山水資源,被蠶噬、糟蹋、賤用,庫區百姓卻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如果我們不加以整治保護,將成為歷史的罪人。」9年前,劉雪榮這段振聾發聵的話,讓白蓮河水庫職工記憶猶新。

2011年9月,市委、市政府密集發出《關於理順白蓮河水庫管理體制的決定》等一份決定、兩份通知、三個方案,並召開動員大會,開啟了白蓮河水庫「涅槃」之旅——

10年來,實行最嚴格的環保制度:取締10座非法小電站、11323口網箱、1186處網攔庫汊、621座土攔庫汊、2117條「三無」船隻;關閉周邊石材等汙染企業300多家、養殖場396個。

10年來,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出臺《黃岡市白蓮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地方法規;建立了涉庫三縣水質檢測考核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每年由財政專項撥付生態補償基金700萬元,依據考核結果,獎優罰劣。

10年來,白蓮河水庫,經歷了理順體制、深化改革和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三個階段。無論是任市長還是市委書記,劉雪榮始終把白蓮河水庫綜合整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先後現場調研21次、主持召開26次專題會議、做出43次批示。

2019年8月9日,白蓮河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示範區管委會正式成立,被賦予「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綠色發展典範和標杆」的使命。

10年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白蓮河既提升了綠水青山的「顏值」,又實現了金山銀山的「價值」——

白蓮河庫區面貌煥然一新,成功創建國家溼地公園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水質由劣五類提高到二類,今年5月,部分區域水質達到一類水標準,成為周邊百萬居民飲用水水源;水庫陸續發現大面積荇菜群落、「桃花水母」、白化斑嘴鴨等罕見水生物和野生動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整治前,白蓮河水庫管理處負債2989萬元。近4年來,實現年均供水近12億立方米,創造了歷史新高,抽水蓄能電站等三家用水企業年均實現產值近10億元,上繳利稅近2億元,安排上岸漁民就業500餘人。

8月26日,白蓮河示範區5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近40億元。其中鄂東水廠項目建成後,供水規模達55萬噸/天,不僅惠及黃州、團風、浠水約80萬城鄉居民,還年淨增源水費2000萬元。

今年11月,國家發改委深入白蓮河示範區實地調研,吹響了白蓮河示範區創建為「國家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單位」的衝鋒號。

「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為推動長江保護發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10月,兩個項目在黃州沿江同時開工。

一個是總投資12億元的武漢新港唐家渡港區一類水運口岸項目,這是繼武漢港和黃石港後,湖北擁有的第三個一類水運口岸。項目第一、第二階段,分別按照10萬和50萬國際標準貨櫃的規模控制,預計2035年,口岸年外貿吞吐量可達10萬標準貨櫃。將成為我市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窗口。

一個是總投資2.65億元的黃州城區長江岸線綜合治理工程項目——濱江公園。該項目先期啟動主城區段5.5公裡建設,起點為黃州汽渡碼頭,終點至二水廠取水口下遊300米。按照「生態長江、自然江灘、休閒綠地」建設目標,計劃明年5月完工,屆時將形成「一帶兩區三軸三節點」的空間結構,並通過縱軸線分別與東坡赤壁及遺愛湖的兩個景區相連,讓「濱江」「濱湖」特色相互強化,帶動更多人流聚集,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經測算,未來年新增旅遊收入可達上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證明,遺愛湖和白蓮河等治理成效顯著的河湖庫的生態優勢已日益轉化成為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民生效益。

親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每一條河流都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再也不用挑水了,也不擔心乾旱沒水了。」12月3日,麻城白果鎮三福村村民馬自娟扭開廚房水龍頭,清亮的自來水「傾瀉而出」。從山上搬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後,貧困戶馬自娟告別了到水井挑水、水質量沒保障、乾旱水不足的窘境。

麻城舉水河一期工程

馬自娟所在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離麻城明山水庫水廠2公裡左右。麻城市水利和湖泊局介紹,「十一五」初期麻城許多鄉鎮甚至村都建有水廠,但規模較小,設備老化,管理不規範,水源沒保障,造成村民用水得不到保障。新建的明山水廠收購了一些小水廠,投資1.2億元,採取PPP經營模式,日供水能力達3萬噸,保障了用水供應。

麻城舉水河一期四橋右岸

如今,麻城實施規模化供水:浮橋河一個水廠向5個鄉鎮24萬人供水。轉變得益於當時的「緊急叫停。」

「十一五」初,國家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市熱情高漲,農村大小水廠爭相投建。當時剛剛從潛江調任黃岡的劉雪榮緊急叫了「暫停」。他請當時的市水利局局長陳龐強到全國最早開展這項工作的潛江去考察一下。回來後,大家思路豁然開朗,明白建設飲水工程要有科學規劃,要有水源保證;如果水廠規模小,根本運營不下去。

浮橋河水廠

經過科學規劃與論證,黃岡摒棄了以往的做法,確定了農村飲水以「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為建設目標。通過三個五年規劃實施,全市投資近40億元,持續推進供水規模化和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建設,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廠為骨幹、分散工程為補充的農村供水格局。目前全市集中供水工程2917處,已建成萬噸規模以上水廠20處,在國家現行標準下,我市農村飲水安全實現全域全覆蓋,飲水安全達標率10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54%。

治水興水,依靠誰?為了誰?成果由誰享?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讓每一條河流都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水利人真摯的人民情懷深沉而堅定。

這份承諾,化作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水潤民生厚重「禮單」——

英山烏雲山高效節水基地

近五年,實現了國家級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多輪全覆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全市共建設渠道5107公裡,興建泵站762座、塘堰1439口、涵閘2622處,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9.4萬畝,解決了群眾最關心的農田「最後一公裡」問題,成為服務「三農」的民生工程。

近五年,大力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爭取投資12.37億元對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的7個縣市開展了水土流失治理,治理水土流失1378平方公裡。

在武穴梅川水庫,「全省幸福河湖示範」創建有聲有色。為守護一碧清水,堅持疏堵結合,為解決水源地周邊群眾的洗衣問題,實行「一塘一池」模式,逐步為壪場群眾挖洗衣塘,為解決群眾遊泳喜好,在水庫壩腳建設遊泳中心。

在蘄春,近10年,久久為功,把赤龍湖打造成為了融溼地文化、健康文化、農耕文化於一體,集溼地生態保護區、健康文化旅遊區、藥旅聯動示範區於一身的華中地區最大的長江中下遊最美的溼地、聞名全國的健康養生城,成為廣大莘莘學子研學旅行好處去。

千年黃州文韻深厚,一汪秀湖鍾靈毓秀。今天的遺愛湖,不僅是一座公園,是一幅畫卷,是一所學校,是黃岡人的詩和遠方……

英山畢昇湖仙境

一幅幅溫暖百萬群眾的民生畫卷,樹起了一座座興水促發展、治水惠民生的不朽豐碑。

大禹治水,流芳千古;李冰建堰,澤被後世。

回首這15年,鐵腕治水、用情護水、實幹興水,讓綠水青山、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卷正在黃岡大地徐徐鋪開。

展望「十四五」,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錨定「一極兩區三城」目標,以水為筆,舒展綠色新文明,永續一江清水澤千秋。

相關焦點

  • 央視製作紀錄片聚焦洛陽興水治水實踐
    14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神州紀實》欄目播出紀錄片《洛陽——黃河流域的璀璨明珠》,聚焦洛陽興水治水實踐。  14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神州紀實》欄目播出紀錄片《洛陽——黃河流域的璀璨明珠》,聚焦洛陽興水治水實踐。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 全域治水做好「水文章」 讓幸福流淌起來!
    全域治水做好「水文章」 讓幸福流淌起來!「全域治水碧水興城西安市河湖保護治理三年行動」是市委、市政府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西安」的具體實踐。自去年工作啟動以來,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關鍵節點進度全面完成,生態效益初步顯現。
  • 做好科學治水興水「大文章」
    維護水生態、保障水安全、防禦水災害,必須做好「水文章」,科學高效地治水興水、管水護水。    「十三五」以來,全省水利系統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科學防禦水旱災害,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推進「十三五」水利改革發展各項工作,水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水治理能力邁上新臺階,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為加快建設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撐。
  • 「兩山」轉化的水利路徑·長興:「河長制」發源地新探索 碧水藍天...
    長興地處太湖之濱,境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有河道522條、湖漾2500個、山塘水庫近200座,水域面積達88.88平方公裡,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稟賦,造就了長興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山水文化特質。舉生態旗、打生態牌、走生態路,這些年來,長興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將生態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優勢。
  • 十堰:扛起管水治水責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2月21日,2020年度全市河湖長制工作聯席視頻會召開,市委常委、副市長張啟鴻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扛起管水治水責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會議通報了全市河湖長制和水質情況,安排部署相關工作。會議指出,落實河湖長制,重在治水,關鍵在治汙、治亂、治失職失責。要全力衝刺結硬帳,嚴格對照考核評分細則,深入開展自查自糾,以硬帳硬結的姿態,不折不扣完成考核目標任務。要全面攻堅保提升,持續開展碧水保衛戰攻堅行動,確保湖泊水質實現穩定提升。要加強管控補短板,進一步推進河湖和水利工程劃界確權工作,進一步加大河湖「清四亂」排查攻堅力度。
  • 「蘇」影小康路丨水潤南通·福澤江海
    地處萬裡長江入海口的南 通 因水而生 因水而興 因水而美這裡濱江臨海,鍾靈毓秀大海的呵護,長江的偏愛幻化出如詩如畫的山水時隔百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弘揚新時代治水精神,以濠河為中心,打響了主城區水環境治理攻堅戰,讓千年濠河煥發新姿,中心城區黑臭水體徹底消除,主要河道水質全部提升到了Ⅲ類。
  • 雨山區:學「兩山」理念 悟初心使命
    11月21日,雨山區邀請浙江省湖州市委黨校副校長胡繼妹教授作題為《「兩山報告會上,胡繼妹從認識論的角度,宣講了習近平「兩山」理論的豐富內涵,同時從實踐的角度,宣講了踐行「兩山」理論的浙江實踐。大家一致認為,報告會內容豐富、邏輯嚴密,對雨山區幹部群眾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紮實踐行「兩山」理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今後工作中要全面對標看齊「杭嘉湖」,以爭創一流的工作標準,把環境整治、生態修復的各項工作謀深、抓細、做實。
  • 一河兩岸成了親水樂水的好去處 高新區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原標題:一河兩岸成了親水樂水的好去處 高新區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渠底的石頭在水中隱約可見,渠中不時有成群的小魚遊過,渠邊栽種的梭魚草、水生美人蕉等植被奼紫嫣紅
  • 延慶:書寫「兩山」理論新實踐的動人篇章 一張藍圖繪到底!
    白河堡水庫風景如畫今年8月15日,是「兩山」理論提出15周年。「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舉國上下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貢獻每一份力量。在北京延慶,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如火如荼。
  • 成都一手治、一手管 還原「岷江水潤」生態畫卷
    目前,我市現有20戶以上農民集中居住區8632個總共68.32萬戶,其中汙水處理設施已建成1244處共覆蓋36.89萬戶,一幅岷江水潤、天藍水碧的天府鄉村美景正在逐步顯現。和普通的渠系整治不同,涼山渠充分依託明月村的「文藝範」,突出生態與景觀,提高生物多樣性和水體自身淨化功能,同時與新農村、鄉村田園結合,創造親水活動環境,營造了生態空間。而沿著新整治的渠系,2.9公裡的涼山渠綠道也應運而生,形成了極具帶入感的網紅「打卡」地標。這樣創新的治水模式在成都遍地開花。
  • 水天向晚碧沉沉 樹影霞光重疊深 長三角探索一體化協同治水方案
    根據行動方案,未來的太湖流域,有望在一體化協同治水方案下,呈現「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的錦繡畫卷。打造「幸福河湖」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順應人民群眾對更宜居美好水生態環境的期盼,太湖局研究並提出了最新行動方案,倡議流域四省市水利部門協同治水,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打造讓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太湖流域協同治水,重在一個『融』字。」
  • 九道堰河流域水文化館展陳方案揭曉了
    市民關注的九道堰水文化館展陳方案驚豔出爐了——將呈現一個無界展示,人、水、景交融體驗的水文化展示館,為市民增添一個集生態、景觀、親水、科普等為一體的新場景。經過3個多月的報名、初選、終評,匯集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評選出的百萬大獎終於塵埃落定,雅虹博藝展覽展示(北京)有限公司設計的「水無界」展館展陳方案獲得唯一的優勝獎,將呈現一個無界展示,人、水、景交融體驗的水文化展示館,為市民增添一個集生態、景觀、親水、科普等為一體的新場景。
  • 楚門全民治水 一瓢水顯特色
    治水措施與亮點:  一、政府統一部署規劃有條不紊  2月21日下午,玉環縣楚門鎮在聞鶯小區舉行殲滅垃圾河現場推進會,拉開楚門鎮為期一個月的「殲滅垃圾河」活動帷幕,「五水共治」行動工作正式展開。楚門鎮機關幹部、各群團組織如工人先鋒號、青年文明號、巾幗志願者、外來黨員等參與推進會全過程。
  • 山陽縣多管齊下破解興水難題
    破解水瓶頸,解決水困局,這是山陽縣委、縣政府的治水興水之策,也是46萬山陽人民的熱切期盼。山陽縣水利局以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為「龍頭」,順應民心、與時俱進、多措並舉、狠抓落實。從有水喝到喝好水,山陽縣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從面的覆蓋邁向質的提升,基本實現縣域鄉鎮農村飲水城市化、集中化,成為群眾受益最直接、受益人口最廣的民心工程之一。【來源:商洛市人民政府】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桂陽:科技賦能治水 河暢水清岸美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通訊員 賴祖春) 近年來,桂陽縣委、縣政府把科技賦能治水,作為推進「河長制」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圍繞「調產業、控汙染、綠礦山、淨水體」的工作目標,多措並舉、精準施策,逐步實現從粗放向精細、從地下向地上、從國有向民營、從黑色向綠色、從傳統向現代的
  • 覃新聞:新疆水權水市場改革「怎麼看 怎麼辦」
    在國家作出了開展水權水市場研究與探索的相關工作部署之後,自治區積極開展了對水權水市場理論的學習、研究和認識。  第二階段(2006年至2009年),個別探索階段。自治區個別縣市根據市場發展需求,開始積極嘗試水權交易。2006年,昌吉州木壘縣西吉爾鎮西吉爾村和果樹園子村,通過民主協商確定初始水權,並進行了農業水權交易試點,當年實現交易額1.38萬元。
  • 【逐夢幸福河湖】湖南:「河湖長制」譜就新時代治水歡歌
    從膾炙人口的「美麗河」到一河碧水潤民生的「幸福河」,瀏陽河依託「河湖長制」譜就出「兩山」理念之下的新時代治水歡歌。  涵養一河碧水到湘江  瀏陽河,湘江一級支流河,幹流全長137.1公裡,流域面積4244平方公裡,流經瀏陽市、長沙縣、長沙城區後注入湘江。
  • 麗水「兩山」新境界
    在發展實踐中,「兩山」理念何以重重落地?青山藏有好風景,麗水寫出美文章。近年來,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麗水市,在綠色發展道路上不斷摸索總結,有力打破「生態好、發展慢」的怪圈,開闢「兩山」新境界。生態文明建設「組合拳」,帶來麗水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7年浙江全省第一,當地地表水省控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國家「水十條」考核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達標比例均為100%。
  • 以路擴城、以水潤城、以業興城……濟南萊蕪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
    濟南市萊蕪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萊蕪農高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高學常在發布會上表示,「在城市發展中,我們堅持搶抓濟南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重大戰略機遇,緊扣省會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全面融入『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精品城市。」
  • 全面小康 七彩溫嶺丨治水拆違植綠 水清岸淨景美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水一直是我市「環境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五水共治」實施以來,我市紮實推進「清三河」、剿滅劣Ⅴ類水體、「汙水零直排區」建設等重點工作,不斷疏通、激活各類水系的「毛細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