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年之中日子最短的一天,但這一天過後,日子便一天比一天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因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因為,「冬至」代表了否極泰來,是吉祥美好的開端。所以,古代的帝王,都會在冬至日舉辦祭祀活動,以祈求國泰民安。
梅花香自苦寒來,陽光總在風雨後。在中國人的思維觀念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後方能「曾益其所不能」。
而「冬至」便如人之一生,冬至寒極陽氣生,苦盡甘來春滿園。所以,中國人對「冬至」的近乎偏愛,自是別有一番情愫。
冬至的秘密不能忘
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不能忘!
冬至的百度釋義裡,有一條是別的24節氣沒有的一欄兒叫做:
「冬至的隱含意蘊」,是:
「陰陽交割、萬物亡寂、生機禁閉!」
冬至:是和道家淵源最深的節氣:
「陰極之至,一陽始生——冬至節的內涵及意義」
"冬至" 也稱為"至節",因為它不僅是"陰極之至",也是"陽氣始至",同時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冬至日的關鍵在於一個陰陽消長的微妙節點。
自古便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不斷生長的陰氣終於達到頂峰,陽氣也終於停止了銷蝕,就要回升了。冬至節則是那個陰陽交割的臨界點。這也是冬至成為曆法上重要節氣的原因之一。這便是天地間"冬至一陽生"的微妙,同時,也驗證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天道。
由於冬季尤其是冬至後以寒冷天氣為主,故進補偏於溫熱、補養陽氣以抵禦寒邪,以養生。都說「藥補不如食補」,冬至常吃的一些飲食就有很好的補陽防寒作用。冬至一到,家中爐火溫暖,水餃撲騰騰下了鍋。母親總守在桌旁,翹首企盼著遊子的歸來。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較為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媽媽說:「冬至,記得吃餃子,要不凍耳朵」,其實這種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如今,冬至吃餃子不再是為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了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為發揮禦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 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
民間有言:「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又說:「冬季蘿蔔賽人參」,所以冬至吃蘿蔔最滋補,在冬至夜,正適合燉上一鍋熱乎乎的蘿蔔排骨湯,補充營養,滋補身體,又能增強抗寒能力。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於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
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有壯陽補體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歷來作為補陽佳品,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補血助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
中國所有的節日都指向團圓,冬至了,不管你是哪裡人,不管你在吃什麼,那份對新年的祈盼,那份冬日裡的溫暖,你感受到了嗎?
來源:最愛大北京、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