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車存在的臺灣電影,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2021-02-14 摩託迷motorfans

臺灣的「小清新」機車文化

cutlure

在整個臺灣區區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400萬摩託車穿行在繁華都市、海島鄉間。據估算在臺灣平均每1.58人就擁有一輛機車,也就是摩託車。如扣除老人小孩等不適用騎行工具的人群幾乎要達到每人一輛摩託車了。臺灣的摩託車使用文化相當深,因為它使用起來很方便。使用方面汽車和摩託車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輔助。


臺北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摩託車(臺灣俗稱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而臺灣的電影中,永遠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一輛輛行駛在路上的機車,儼然是寶島臺灣的一道亮麗風景。

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上下班、逛街、購物、接送小孩,但凡是短距離路程,臺灣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與歐美國家常見的大排量摩託車不同,臺灣街頭常見的是小巧便捷的輕騎摩託車。

騎機車出行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外出時,一手提機車安全帽,一手挎手包,想去哪裡,便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然後直奔目的地。

正因為舒適便捷,男女都對機車青睞有加。臺北不少白領都選擇騎機車上班,路途遠的,就開機車到捷運站,泊在固定的停車位,然後再搭乘捷運去上班。


在某機車論壇上,一位機車愛好者這樣分享喜歡機車的原因:「臺北汽車停車位少價格又貴,只要路程合適,我都會選擇騎機車出行。」

對大規模的機車族,政府也予以多種優惠:在等信號燈時,機車的停車線是在汽車前;在大型商場、捷運站、學校、社區甚至綠化帶中,都給機車預留足夠多的停車位,即使在繁華地段,也沒有對機車停車收費;在足夠寬闊的道路中,還規劃出專門用於機車的行駛車道。

不只是日常通勤,在澎湖、綠島、蘭嶼等離島區,租臺機車環島遊也是頗受歡迎的休閒活動。


在離島民宿店,家家都有機車供遊客租賃。逢周末、假期,臺灣本島居民或遊客跨海而來,租一輛機車,獨自一人或兩人同車,在環島公路上「狂飆」,颯颯的海風從耳邊吹過,在潮溼的空氣中迎著海風高呼幾聲,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積累的壓力清除殆盡。


臺灣島內多山地,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汽車過不去,自行車動力不足,小馬力的輕巧機車則遊刃有餘。城市中,交通擁堵,汽車停車一位難求,機車停車則很方便。

此外,臺灣島內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除惡劣的颱風天,均適合機車出行。除少數豪華機車外,一般來說,機車都比汽車便宜,普通民眾都能承受,此外,機車比汽車耗油少,汙染也少,不能不說這是最適宜臺灣土壤、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小清新的「機車文化」

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已是臺灣島的一個文化符號。


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聽說》中,彭于晏騎著機車載著陳意涵,《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等幾個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翻滾吧!阿信》中陳漢典出演的幫會成員,騎著機車追趕彭于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的敖犬也曾騎著機車繞臺灣一圈,追求陳妍希;《刺陵》中的周杰倫,為上演一場英雄救美的戲,在正式開拍前就騎著重機車飆了5萬公裡。因此,也有網友總結說:「有機車存在的臺灣電影,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諸如此類的鏡頭,常出現在「小清新」範兒的臺灣電影中,甚至有人說,沒有機車鏡頭的電影就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追女生的必備工具

之所以那麼多臺灣電影中都有機車的存在,臺灣影人們表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本屆金馬影片《愛》的導演鈕承澤說:「常常可以看到影片中,幾個愛耍酷的男生,載著女朋友在街上狂飆。或者幾個同學放學騎著機車或腳踏車一起回家,其實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騎車技術一流的阮經天說機車是男生追女生的必備工具,「我上高中後就開始拼命打工存錢,就想買輛酷帥的機車追女孩。結果終於有一天我存夠6萬元(新臺幣)買了一臺,但到最後卻一個女孩也沒載到。」

是是非非說機車

機車遍布島內,如何管理好機車一族,政府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所有的機車都要有自己的「身份證」—牌照。按規定,牌照每兩年要換發一次。一些排氣量超過250cc的重型機車,還要像汽車一樣,前後都要掛牌照。

臺灣大學校園內允許騎機車,但只有年滿18歲的學生才能騎,還要通過考試考取駕駛執照,排氣量在50cc以上的車主不僅要筆試,還要通過路考。此外,機車行駛線路也有明確規定,不能上快車道,不能上快速路,更不能上高速路。

島外來臺遊客若想駕駛機車,就必須持「國際駕照」租賃機車。否則,若被交管部門發現,租車行和租車人都要受罰。

良好的管理帶來了秩序井然,在臺灣機車駕駛人大都能遵守交通規則。

在臺北街頭見到,在城市路口,騎著機車的市民有秩序地等待交通指示燈,見縫插針往前擠或是搶紅燈現象非常少見。私家汽車也會給頭戴安全帽、載人載物的機車族留出位置。


這就是臺灣的機車文化,也正是我們值得學習與借鑑的地方!

相關焦點

  • 機車上的臺灣
    在臺灣人的生活當中,再美好的景色再文藝的電影從來都離不開機車(摩託車在臺灣俗稱機車)的陪伴,活躍在街頭巷尾的機車不僅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更是臺灣人溶於血液的精神和文化。 人潮洶湧的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
  • 【機車文化】臺灣機車,超越機車的文化!
    小清新的「機車文化」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已是臺灣島的一個文化符號。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聽說》中,彭于晏騎著機車載著陳意涵,《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等幾個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翻滾吧!
  • 跟著電影去騎行 文藝騎士必修的臺灣環島!
    就像我們經常說的那樣,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同樣,有機車的騎行才叫臺灣環島。在《聽說》中,彭于晏騎著機車載著陳意涵,《艋舺》中,阮經天和兄弟趙又廷,騎著機車在臺北街道中奔馳,《最好的時光》中男神張震載著女神舒淇,帶著迷惘而憂鬱的眼神,馳騁在臺北街頭,《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的敖犬也曾騎著機車繞臺灣一圈,追上陳妍希;《敗犬女王》中的阮經天,發動引擎,上演一場英雄救美的戲。終於有一天,太平洋的風吹開你的窗,追著電影,發動機車,三五好友,來一場找尋青春的逆風環島。
  • 為什麼臺灣的機車如此普遍?
    這句臺詞曾出現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電影播出後,這句經典臺詞流行了很長時間,一度成為臺灣青年男女的口頭禪
  • 他是華語影壇真正的大師,讓世界看到了「臺灣電影」
    他不僅獲得過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大獎,同時也是80年代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導人,他和侯孝賢、吳念真等當時的電影人一起,追求獨立創作,以紀實的風格和更貼近真實的社會現況來描寫普通人,開啟了臺灣電影的新時代。  他的作品從未離開過「臺灣社會」這個大環境,總是給人以深刻的寓意和強烈的社會意識,因此也被稱為「臺灣社會的手術刀」。
  • 臺灣機車,不僅僅是機車而是一種文化
    而臺灣的電影中,永遠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一輛輛行駛在路上的機車,儼然是寶島臺灣的一道亮麗風景。  上下班、逛街、購物、接送小孩,但凡是短距離路程,臺灣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與歐美國家常見的大排量摩託車不同,臺灣街頭常見的是小巧便捷的輕騎摩託車。
  • 臺灣新電影毀了臺灣的電影產業?
    談及上世紀80年代發生在臺灣的電影新電影運動,這一觀點常會被提及,這也是很多臺灣人,甚至電影界人士的看法(如學者孫慰川老師)。那麼這種觀點到底有沒有道理? 先來簡短了解一下臺灣的新電影運動。所謂臺灣新電影,指1982到1987年發生在臺灣的一次電影現代化運動。1982年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合導的集錦片《光陰的故事》為其開山作。
  • 臺灣電影工業中的侯孝賢(上)
    既不在論戰中心,也不在論戰前線,甚至沒有參與論戰。相反,侯孝賢謹慎獨處,在很大程度上隔離於這些大的社會潮流。1973年,臺灣當局失去聯合國席位僅僅一年後,侯孝賢進入了臺灣商業電影工業,在一部不起眼的電影中開啟了起初很不起眼的職業生涯。僅僅十年後,侯孝賢成為臺灣在海外最重要的文化使者。只有理解了與臺灣全面轉型密切相關的電影轉型之後,這點才講得通。
  • 沒看過他的片子,不算真正了解臺灣電影
    抗日名將王仲廉 王童的父親是黃埔名將王仲廉,8歲那年,他隨父母一同移居臺灣。還有《稻草人》裡的稻田也是我們自己種的,所以我說一開始拍電影就是做農夫。從美術改行的導演很容易有意無意地凸顯你的美術功底,使得『葉子』搶了『枝幹』,這是我時時提醒自己的事情」。1982年,由楊德昌、柯一正等人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上映。這部影片的出現,正式拉開了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大幕。八十年代的臺灣「新電影」以寫實為基礎,關注的問題包括社會、歷史、政治等方方面面。
  • 10部電影帶你遇見真正的臺灣
    NO.1 《看見臺灣》《看見臺灣》是臺灣第一部在戲院上映,並以全高空拍攝的畫面,講述臺灣環境現況的電影
  • 90年代臺灣最美的四個女星,誰才是真正的「臺灣第一美人」?
    我們今天特地說說在,80,90 年代具有臺灣四美的四位演員。一,排在第一的就屬教主林青霞了,中國臺灣影視女演員。1954年11月3日出生於臺北。經星探發掘於1973年進入臺灣八十年代電影公司做演員,在《窗外》《雲飄飄》等影片中不凡的演出奠定為「純清少女」型女星。還在1975年《八百壯士》中,獲得第二十二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成為臺灣「首席文藝女星」。
  • 臺灣男女的青春,從來都與機車有關 | 臺灣青年生活印象Vol.2
    而在臺灣,機車很大眾,大眾到除開非適齡及不會騎車的人群,幾乎人手一輛。數據顯示,在臺灣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天約有1400萬輛機車行駛在路上。據此估算,平均每1.58人就擁有一輛機車。行在臺灣,繁華都市也好,荒僻鄉間也罷,機車的存在感從來是制霸級別的。論普及程度,不亞於「彩虹大戰」時期的共享單車。或許可以這麼形容:鐵打的機車,流水的騎手。個人交通工具慣有的「氣質聯想」在這裡失了效。
  • 臺灣的機車文化,你了解多少?
    在臺灣你可以看到一輛輛機車(摩託車在臺灣也稱機車)魚躍般疾駛前行,場面蔚為壯觀。在臺灣電影裡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在大陸人的心目當中,臺灣是日月潭,是阿里山,是羅大佑歌聲中揮之不去的鹿港小鎮,也是侯孝賢電影中白衣飄飄的年代。
  • 從電影看臺灣:《黑金》
    其實這個片子裡頭還有一個人是有原型的,就是那個號稱會分身的「宋妙天」大師,他的原型就是在臺灣火熱一時的宋七力大師。我是大概是初中的時候知道宋七力的,那時候聽哈狗幫的一首歌,歌名忘記了,但是歌詞還記得一句:「我不是宋七力,不會四處分身,只有在這裡可以看到我的本尊。」但是當時只知道有這麼個名字,卻不知道這個人是幹嘛的,直到看了這部電影才清楚了一點點。
  • 東方電影 ‖ 臺灣電影之健康寫實與臺灣鄉土電影
    1963臺灣「中影公司」總經理龔弘提出「健康寫實主義」方針。儘量發揮人性中的同情關懷等美德,使社會振作,引導人人向善,走向光明。遠離政治話題。在其引導下培養李行、白景瑞等導演,出現《街頭巷尾》、《養鴨人家》等一系列影片。
  • 這一周,臺灣,我們只談電影 | 首屆臺灣影展
    困境之一,是過去政府補助以學院為放映管道的副作用:臺灣電影在倫敦長期透過學院放映,政府也盡力資助學院研究的推廣與交流。這是很重要的工作,不能苛責,但也因此,對學院外的觀眾而言,臺灣電影是帶學術興頭的東西——而大多數人自然是沒有這種趣味了;對學院內的觀眾而言,臺灣電影則是一種在學院內「免費」可以看到的研究素材。
  • 電影裡的臺灣之《被出賣的臺灣》 今馬講
    電影裡的臺灣之《被出賣的臺灣》嚴格意義上說這不是一部臺灣電影,而是一部美國電影,原著、編劇和導演都是美國人。按照維基百科上的解釋,這部電影的靈感取材於四個歷史事實:江南案、陳文成案、美麗島案以及國民黨留學生對在美的臺灣學生進行監控。
  • 臺灣電影「病了」?
    可以看出,一方面臺灣電影商業創作日益成熟,體現為類型較之過去更加多元化,一些具有品牌度的ip也持續發力,比如「角頭」系列,最新的數據顯示,《角頭-浪流連》目前在臺灣票房已突破一億新臺幣,證明該品牌在臺灣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這些年臺灣已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電影創作者,開始被更多的人看見。
  • 關於電影|臺灣黑電影 Taiwan B-Movies
    前兩天奇遇電影發布了一篇關於20世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臺灣黑電影的文章,其中提到《臺灣黑電影》以及其五部代表作品,遂將其下載下來,本文將分享這六部作品,Cult愛好者的福利,詳見下。這些場面在那個大多數人都不曾看過真正的監獄、腳鐐的保守戒嚴年代,震撼了無數觀眾的心靈,如今不僅是許多五年級生的懷舊印象,更是久被遺忘的臺灣電影史經典場面。   導演侯季然表示:會拍攝這個題材,一方面是源於自己對舊電影的愛好,另一方面也是對那個戒嚴的時代,竟然能夠誕生出那麼多部標榜暴力犯罪色情的電影感到好奇。
  • 2015臺灣電影:藝術電影和商業片雙贏
    新銳導演嶄露頭角,資深導演持續發力,合力維護臺灣電影創作的尊嚴;藝術電影仍在堅持,而商業電影開始成熟,共同建構臺灣電影多元互補的面貌;劇情片仍是商業主流類型,但紀錄片在票房上也不甘示弱;注重臺灣本土市場,並在兩岸新策下也積極開拓內地市場,讓臺灣電影在產業上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