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互保讓清廷顏面掃地,清廷真的沒有報復參與者嗎?

2020-12-28 騰訊網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慈禧太后在向11國宣戰的同時,將宣戰詔書送到全國各地,希望獲得地方總督、巡撫的支持。然而,以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東南各省督撫們,拒絕了慈禧太后的命令,並與各參戰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就這樣,當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逃出京城,一路棲棲遑遑地猶如喪家之犬逃往陝西西安時,東南各省的督撫們無動於衷,保持坐山觀虎鬥的姿勢,冷眼以待時局的發展。如果站在慈禧太后的角度來看,東南各省相當於脫離了朝廷的控制,就差沒有公開宣布叛變。

清朝自入關以來,對全國的控制一直處於非常強的狀態。現在,「東南互保」讓清廷顏面掃地,慈禧太后會怎麼想呢?作為一名控制欲很強的女性,慈禧太后在回到京城後,有沒有對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們進行報復呢?

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是哪些人參加了「東南互保」。

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共有10人,分別是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慰亭、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都是權傾一方的地方「諸侯」。

1902年1月8日,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從陝西西安回到京城後,就開始收拾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們,重新加強清廷的管控能力。

兩廣總督李鴻章是「東南互保」的核心人物,本來應該在重點收拾的範圍。可是,不巧的是,李鴻章在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參加與11個國的談判,並籤訂了《辛丑條約》之後,已經於1901年11月7日病逝。李鴻章死了,對清廷再無任何威脅作用。慈禧太后沒有必要找他算帳,反而給予了一系列優厚待遇,如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追贈「文忠」諡號,賜白銀五千兩治喪等,顯示清廷的寬宏大量。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是「東南互保」的關鍵人物,正是他們率先與西方列強籤約,並議定了《東南保護約款》九條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十條。慈禧太后怎麼對付他們的呢?

劉坤一在1902年10月6日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與李鴻章的結局一樣,得到了清廷的優待,被追封為一等男爵,加贈太傅,賜「忠誠」諡號。

張之洞多年擔任湖廣總督,是一位頗有實權的漢人大臣。慈禧太后將張之洞調回京城,擔任軍機大臣。張之洞的地位雖然高了,可手裡的權力小了許多,再也「翻不起浪」了。

閩浙總督許應騤的下場就沒有那麼妙了。1902年,在清廷的授意下,御史李灼華對許應騤進行彈劾。清廷派遣張之洞進行調查。張之洞調查的結果是,李灼華的彈劾查無實據。但清廷仍然將許應騤開缺回籍。

浙江巡撫劉樹棠在籤訂「東南互保」之後不久,就因為轄區內發生教案,被清廷革除職務。安徽巡撫王之春則是在1902年調任廣西巡撫後,因境內發生「拒法運動」,被清廷革除職務。

在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中,廣東巡撫德壽、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的身份有些特殊,他們都是八旗官員,奎俊還是慈禧太后寵臣榮祿的堂叔父。

對於清廷而言,他們雖然參加了「東南互保」,但畢竟是自己人,屬於可以團結的對象。因此,他們3人都沒有被收拾,反而繼續在官場上得到了升遷。德壽升遷為兩廣總督,還做過漕運總督。端方升任閩浙總督,又被派遣出國考察,回國後任職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奎俊擔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內務府大臣等職。

在漢人大臣裡,唯一沒有被收拾的,可能是山東巡撫袁慰亭了。袁慰亭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還奉命訓練新軍。這恐怕得益於他在「戊戌變法」裡表現出來的忠心耿耿,以及小站練兵取得的成果。

清廷在收拾參加「東南互保」漢人大臣的同時,還著力提拔了載濤、鐵良、蔭昌等一批八旗親貴大臣,來壓制漢人大臣。載濤擔任訓練禁衛軍大臣,掌控禁衛軍。鐵良擔任陸軍部尚書,意圖將北洋新軍的控制權掌握在清廷手裡。蔭昌擔任陸軍大臣,訓練近畿各鎮大臣……

清廷的這些舉措,削弱漢人大臣的權力,有利於加強統治,但卻導致了漢人大臣與清廷的離心離德,以至於後來發生「辛亥革命」時,幾乎沒有一位漢人大臣來為清廷賣命。

相關焦點

  • 120年前的「東南互保」事件
    同年7月14日,閩浙總督許應騤籤訂《福建互保協定》。據盛宣懷的《愚齋存稿》記載,《東南互保章程》九條如下:主要內容為: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東南眾大臣抵制的慈禧太后,事後不但不敢處罰他們,甚至還表揚他們「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太后與皇室的虛弱乏力表露無遺。
  • 東南互保意味著清已對東南漢族權臣失去控制了?為何慈禧不追究?
    太平天國運動前,清廷就是靠著解協餉制度牢牢控制著地方的財政大權。但是,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江蘇、浙江、江西等賦稅重地皆被太平天國佔據,加之為了應對太平天國,清廷各項開支不斷增加,清廷國庫日漸空虛,原有的解協餉制度已無法正常運行。於是,清廷為了滿足其龐大的軍事開支,只能是被迫將財政大權下發到地方,允許地方督撫「就地籌餉」。
  • 是什麼讓八國聯軍沒有瓜分中國,而是籤了一系列條約?
    能任由清廷這樣攻擊下去,放任自己國家在清朝的那些傳教士、使館人員全部被殺嗎?既然清廷已經宣戰,那列強派軍隊應戰,在法理上似乎沒有不妥之處。而義和團虐殺傳教士、圍攻使館區的舉動,更讓列強出兵在情理上具備了正當性。於是,八國聯軍來了。
  • 清廷統一新疆中的重大失誤:斬草未除根,大小和卓家族不斷作亂
    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清廷在和大小和卓合作過程中,在沒有經過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輕信對方,而且耗時2年才結束叛亂,嚴重影響了新疆的發展進程。  清廷平定伊犁受降圖  但是事實沒有這麼簡單,後來經多方面報告證實,大和卓幼子薩木薩克為假,真正的薩木薩克已經逃到阿富汗的某個地方躲藏了起來。
  • 清朝與八國聯軍開戰,為何昔日藩屬沒有一個敢於站出來支持清廷?
    有人會很納悶,不是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嗎?為什麼中國遭受聯軍入侵的時候,就沒有一個國家出來主持公道? 平心而論,侵略也是一分為二的。 清廷持反對態度本身是可以理解的,說到底在本國他們有這個權力。甚至可以制定個國內法,可以驅逐他們,可以不讓他們到中國來。但是不能不由分說進行殺害,因為他們沒有觸犯中國法律(即便犯法也應該走法律程序),更沒有謀財害命。 但是清廷在義和團運動爆發後,慫恿全國各地的拳民大肆屠殺傳教士,當拳民不給力的時候,他們甚至還主動出兵掠陣。
  • 喬致庸在清廷中的後臺是誰?
    清廷沒有鐵路,騾馬、駱駝為代表落後運輸方式佔軍費的近18%,這部分運輸任務主要由晉商負責。    在包頭的喬氏家族就依靠為左宗棠積極籌備軍糧錢款而得到清廷的賞識,並藉此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展到歸化城(呼和浩特)和張家口,這本是另外的山西商人大盛魁的老巢。
  • 聶士成陣亡後,為何被清廷定性為「誤國喪身、實堪痛恨」?
    清廷得知聶士成在天津防禦戰中壯烈犧牲消息,在「詔賜恤」同時,竟冷漠指責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戎馬一生,痛打法軍、日寇、八國聯軍的民族英雄聶士成,因何被清廷如此定性?聶士成「聞高升兵艦毀」,立刻建議葉志超:「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葉志超無計可施,同意退守公州,且令聶士成所部駐守公州的屏障成歡阻擊日軍。
  • 清廷危殆之際,為何指揮不動自己重金組建的北洋軍?軍心不向君!
    說真的,世界上哪個民族都有崇拜強者的心理,漢民族也不例外。 甲午戰爭後,清廷在漢人心裡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垮塌了,滿清的政權合法性也出現了問題。 以前,漢人都會覺得,被清廷統治是天經地義的,毋庸置疑的。因為人家威猛、強大,就該是中國的合法代表。 可是,現在你不但被洋人欺負,也被日本人擠兌,你的偉大呢 ,你的正確呢?你還有資格當中國的老大嗎?
  •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裡,為何只有張之洞沒有獲得爵位?
    中法戰爭主要發生在越南北部以及中國東南沿海,與山西巡撫張之洞本無半點關係。由於張之洞力主抗戰,被清廷從山西巡撫任上調任兩廣總督,督戰中法戰爭。不過,張之洞所駐守的廣州,與中法戰爭前線尚有很遠的距離,張之洞沒有到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機會,與這場戰爭擦肩而過。另外,對於清廷來說,中法戰爭是「不敗之敗」,顏面盡失,當然不可能在戰後來論功行賞。從中法戰爭到1894年,張之洞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任內主持洋務運動,搞得風風火火,效果顯著,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都超過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可這些對於加爵沒有任何幫助。
  • 為何會被清廷禁止呢?
    然而,眾所周知,關東是大清朝的起源所在,被稱為「龍興之地」,為強根固本,清廷多次頒發詔令,命令地方官,招撫流民,開墾荒田。1653年(順治10年),專設遼陽府,與此同時還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宣布開放遼東。結果,全國各地的流民紛紛湧入,這又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條例》頒布15年後,也就是1668年(康熙7年),清政府宣布關閉山海關的大門,《條例》被正式廢止。
  • 清廷四支水師為何無法同仇敵愾抗擊日軍?北洋艦隊:我一家獨大
    1894年,甲午清日開戰後,此時的清廷除了擁有在渤海灣拱衛京師的北洋艦隊以外,另外還擁有福建、廣東、南洋三支水師。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戰事艱難,湧現了鄧世昌等一眾將士,不顧自身安危率艦直撞敵方旗艦的英雄事跡,其行為可歌可泣,但也終究沒有改變北洋水師被全殲的局面。
  • 適者生存:都說曾國藩「腹黑」,只是身在清廷身不由己而已
    文/四季文史晚清的朝政和軍政體系可謂險惡,想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立住腳並成就一番事業,如果沒有一番實幹的作為和手腕,很難佔得東風,甚至很難自保。所以腹黑也好、報復也罷,只有這樣才能得以活命。晚清廟堂上,曾國藩比較牙痒痒地痛恨三個人,分別是:浙江巡撫王有齡,江蘇巡撫薛煥,還有一個是兩江總督何桂清。收拾此三人,曾國藩沒有手軟,畢竟是他們搞事在先。
  • 耿精忠幫助清廷鎮壓藩王,還剿滅鄭經,為何卻被凌遲處死
    到了耿繼茂這裡,清廷對其並不十分信任,所以為了獲得信任,耿繼茂積極幫助清廷攻打南明。不僅如此,耿繼茂的兒子耿精忠,還入京迎娶了肅親王豪格的女兒,相當於是留在京城做人質。後來,耿繼茂去世,耿精忠便承襲了靖南王爵位。 雖然這些藩王為清朝立下不少戰功,但對於皇帝來說,他們始終是個威脅。所以當除掉鰲拜之後,康熙就決定削藩。
  • 清廷能打敗上百萬的太平軍,為何打不贏只有幾萬人的八國聯軍
    在天平天國起義之前,清朝是沒有地主武裝的。是因為清朝八旗軍在太平天國的衝擊下,實在不堪一擊,所以清廷只好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漢人大臣組織地主武裝,和太平天國廝殺。同時,又得力於太平天國內訌,所以清廷才僥倖絞殺了起義軍。不過,當太平天國以及後面的捻軍失敗以後,清廷怕地主武裝做大,成割據的藩鎮,於是解散了地主武裝。這樣一來,清廷就沒有了足夠的力量對付外國軍隊的入侵。
  • 「暗殺時代」,清末動蕩的政局,革命黨人對清廷大員的暗殺
    他以俄國虛無黨人為例解釋說:「十九世紀下半期,為虛無黨之暗殺時代,二十世紀上半期,則為虛無黨之革命時代,」如果沒有虛無黨人昔日的暗殺之因,焉得今日的革命之果?為此他大聲疾呼號召說:「今日為我同志諸君之暗殺時代,他年則為我漢族之革命時代。」同時代的其他人也有同樣的認識,如化名白話道人的也認為,「眼見這黑暗的政府,黑暗的官吏,那一個不想革命?
  • 清朝最後一位閩浙總督,革命打響後,深知清廷氣數已盡,自殺殉職
    昨天小編介紹了清朝最後一位兩江總督張勳,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對清廷最忠心的晚清官員,因為他在清廷覆滅之後,拒絕剪掉辮子,以示對清廷的忠心,後來還親自策劃扶植溥儀復闢,但以失敗告終,甚至直到他臨死那天還叮囑家人絕對不能剪掉他的辮子,對清廷忠心到這樣極端的晚清官員除了張勳,找不出第二個。
  • 清廷要殺一名軍機大臣,西安萬人齊聚欲劫法場,要殺他請慈禧回京
    其實,跟狩獵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根本就是逃難。慈禧太后安排慶親王奕劻、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八國聯軍進行談判。八國聯軍提出,必須要處死12名「禍首」。這12名「禍首」中,既有載漪、載瀾、載勳這樣的王公大臣,也有英年、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這樣的部院大臣。慈禧太后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只好將他們殺的殺,流放的流放。
  • 清末的八旗兵都怎麼了,清廷當時為什麼只靠湘軍、淮軍作戰?
    清末的八旗軍早已經沒什麼戰鬥力了,甚至有的連普通的綠營兵也不如,所以清廷在戰事爆發的時候基本不用八旗軍,而是依靠新興的武裝湘軍和淮軍了。就是因為八旗兵去前線基本是有去無回,在敵軍眼裡根本不會在意是不是八旗兵的。
  • 大明朝最後的希望,清廷最得力的將軍,我們該如何看待梟雄吳三桂
    手握重兵遭皇帝忌憚由於當時吳三桂投靠的清廷,所以吳三桂在當時一直保持著對山海關那股軍隊的控制權,及時到最後這支部隊依舊屬於吳三桂,再加上由於前期清王朝需要一個人,一個能幫助自己對付明朝剩餘勢力以及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所以這個時候吳三桂就順理成章的成為清廷的鷹犬,最後在1695年李自成剿滅了國內全部的大明實力以及農民起義軍隊
  • 美若天仙的美女被清廷處予裸衣極刑,民眾感念不已,將之膜拜為仙
    可是,清廷卻要對其處以慘無人道的凌遲極刑。原本,清廷參照明律,判處施刀3357刀,但鑑於案情巨大,又法外施刑,改判為3650刀!那麼,這個貌似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到底犯了什麼彌天大罪,會使得清廷統治者如此惱羞成怒,施行如此慘烈的酷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