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慈禧太后在向11國宣戰的同時,將宣戰詔書送到全國各地,希望獲得地方總督、巡撫的支持。然而,以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東南各省督撫們,拒絕了慈禧太后的命令,並與各參戰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就這樣,當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逃出京城,一路棲棲遑遑地猶如喪家之犬逃往陝西西安時,東南各省的督撫們無動於衷,保持坐山觀虎鬥的姿勢,冷眼以待時局的發展。如果站在慈禧太后的角度來看,東南各省相當於脫離了朝廷的控制,就差沒有公開宣布叛變。
清朝自入關以來,對全國的控制一直處於非常強的狀態。現在,「東南互保」讓清廷顏面掃地,慈禧太后會怎麼想呢?作為一名控制欲很強的女性,慈禧太后在回到京城後,有沒有對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們進行報復呢?
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是哪些人參加了「東南互保」。
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共有10人,分別是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慰亭、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都是權傾一方的地方「諸侯」。
1902年1月8日,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從陝西西安回到京城後,就開始收拾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們,重新加強清廷的管控能力。
兩廣總督李鴻章是「東南互保」的核心人物,本來應該在重點收拾的範圍。可是,不巧的是,李鴻章在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參加與11個國的談判,並籤訂了《辛丑條約》之後,已經於1901年11月7日病逝。李鴻章死了,對清廷再無任何威脅作用。慈禧太后沒有必要找他算帳,反而給予了一系列優厚待遇,如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追贈「文忠」諡號,賜白銀五千兩治喪等,顯示清廷的寬宏大量。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是「東南互保」的關鍵人物,正是他們率先與西方列強籤約,並議定了《東南保護約款》九條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十條。慈禧太后怎麼對付他們的呢?
劉坤一在1902年10月6日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與李鴻章的結局一樣,得到了清廷的優待,被追封為一等男爵,加贈太傅,賜「忠誠」諡號。
張之洞多年擔任湖廣總督,是一位頗有實權的漢人大臣。慈禧太后將張之洞調回京城,擔任軍機大臣。張之洞的地位雖然高了,可手裡的權力小了許多,再也「翻不起浪」了。
閩浙總督許應騤的下場就沒有那麼妙了。1902年,在清廷的授意下,御史李灼華對許應騤進行彈劾。清廷派遣張之洞進行調查。張之洞調查的結果是,李灼華的彈劾查無實據。但清廷仍然將許應騤開缺回籍。
浙江巡撫劉樹棠在籤訂「東南互保」之後不久,就因為轄區內發生教案,被清廷革除職務。安徽巡撫王之春則是在1902年調任廣西巡撫後,因境內發生「拒法運動」,被清廷革除職務。
在參加「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中,廣東巡撫德壽、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的身份有些特殊,他們都是八旗官員,奎俊還是慈禧太后寵臣榮祿的堂叔父。
對於清廷而言,他們雖然參加了「東南互保」,但畢竟是自己人,屬於可以團結的對象。因此,他們3人都沒有被收拾,反而繼續在官場上得到了升遷。德壽升遷為兩廣總督,還做過漕運總督。端方升任閩浙總督,又被派遣出國考察,回國後任職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奎俊擔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內務府大臣等職。
在漢人大臣裡,唯一沒有被收拾的,可能是山東巡撫袁慰亭了。袁慰亭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還奉命訓練新軍。這恐怕得益於他在「戊戌變法」裡表現出來的忠心耿耿,以及小站練兵取得的成果。
清廷在收拾參加「東南互保」漢人大臣的同時,還著力提拔了載濤、鐵良、蔭昌等一批八旗親貴大臣,來壓制漢人大臣。載濤擔任訓練禁衛軍大臣,掌控禁衛軍。鐵良擔任陸軍部尚書,意圖將北洋新軍的控制權掌握在清廷手裡。蔭昌擔任陸軍大臣,訓練近畿各鎮大臣……
清廷的這些舉措,削弱漢人大臣的權力,有利於加強統治,但卻導致了漢人大臣與清廷的離心離德,以至於後來發生「辛亥革命」時,幾乎沒有一位漢人大臣來為清廷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