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的特點,在於等級森嚴,這種等級森嚴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說穿衣服,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衣服,因為彩色衣服屬於官服,老百姓不能擅穿,並且,官服的顏色也有著不可逾越的規定。
在古代讀書也是如此,秀才和舉人之間雖然只是差一個等級,但是福利待遇卻完全不一樣,因此,《儒林外史》中,窮秀才範進中了舉人之後,手舞足蹈興奮異常,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為舉人,意味著自己也擁有著一定的特權:當然從貴族老爺眼裡看來,這點特權不值得一提,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些特權可是連做夢都不敢想的。
在後宮也是如此。在清朝,後宮的貴人如果能升格為嬪,雖然看似只提升了一個級別,但是,其身份的變化可以用飛躍來形容,並且,隨著身份轉變的,還有三大特權。
而這一切,要從清朝的後宮制度變化說起。
清朝後宮演變
在清朝皇帝的世繫上,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清朝皇帝尊號的人裡面,最早的皇帝是孟特穆,孟特穆在世的時候,明朝的朱元璋還在世。雖然追尊祖先為皇帝的事情在歷朝歷代都有發生,不算稀奇,但是,追封到前朝開國之初時候的祖先為皇帝,不得不說,這是一件腦洞大開的事情。
不過,在孟特穆時代,愛新覺羅家族其實就是一個漁獵部落的酋長,酋長的生活當然沒那麼多講究。這一切,一直延續到努爾哈赤時代。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不過,成為後金大汗的努爾哈赤,並沒有完全從部落酋長的身份中轉換過來,因此,努爾哈赤的妻妾們,其地位劃分較為粗糙:即統稱為福晉,不過好在當時努爾哈赤後宮的人數相對較少,頻繁和明朝以及蒙古各部交鋒的後金汗國,也沒有太多精力去顧及後宮制度確立的事情。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皇太極在位時期:皇太極在位期間,改大汗稱號為皇帝尊號,並且粗糙仿照明朝的制度,在後宮建立了后妃間的等級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完善,是在康熙時期。
當時,大清朝徹底消滅了南明的勢力,取得了「天下太平」的成就,帝王的後宮也開始膨脹,因此,不論是客觀需要還是皇帝的精力方面,都具備完善後宮制度的必要和條件。
因此,康熙時期,清朝後宮的等級得到確立:至高無上的皇后只有一個,皇貴妃有一個,貴妃則有兩人,妃四個,嬪則有六個,至於嬪以下,則是貴人、常在和答應們。而貴人及以下的人數,則是沒有固定規則的,即想冊立多少就冊立多少。
其實熟悉現代職場情況的朋友肯定對這個規則不陌生,甚至可能發現端倪:那就是,「嬪」及以上,屬於皇帝有編制的老婆,是名額有限的,同時意味著具備稀缺性;而貴人及以下,則是具備臨時工屬性,而且由於可以無限冊封,意味著不具備稀缺性。
諸位看官不知道是否記得上個世紀的電視劇《戲說乾隆》?那部電視劇裡面,隨著乾隆帝到處遊山玩水的春喜,其實就是一個答應——不過,這個細節細想起來細思極恐:乾隆帝帶著春喜玩,說明鍾愛春喜,但是在爵位上卻沒給春喜「提幹」,這似乎又是在戲弄春喜感情。
嬪的特權
當然,貴人升格為嬪,雖然看似升了一級,但是,嬪升格為貴人,其意義要遠比常在升格成貴人大很多。
因為嬪,存在著三大特權。
首先,是有資格做母親了。當然,封建皇權雖然不能剝奪貴人以下生兒育女的權力,但是,生下來的兒女不能認自己為母親,需要交給別人來撫養,試想一下,這是多麼殘酷的事情?而在清朝,只要升格為嬪,那麼,自己生育的孩子,就可以由自己來撫養,甚至等到皇帝駕崩後,自己又多了一個保障。因為對於貴人來說,即便自己生兒育女,但由於兒女往往和養母之間朝夕相處,自然而然就會和生母沒什麼感情,而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就意味著,貴人的兒女長大後,即便是想起烏鴉反哺,也會優先想起養母,生母只是路人而已。可嘆貴人們十月懷胎,只是為人作嫁。
其次。在古代社會,不同的級別配置不同的福利保障、生活資源。在清宮裡,皇后住在正宮,而嬪妃們則相應住在東西十二宮,至於貴人們,則沒有這樣的居住環境。這就意味著,成為嬪以後,自己就有了獨立的宮殿,就可以理直氣壯自稱「本宮」了,並且,自己的宮殿裡,還有相應一系列的宮女服飾,雖然嬪和貴人只有一級之差,但是,福利待遇方面,可謂十萬八千裡的差距。
第三。從大概率的角度來說,嬪妃的壽命往往比皇帝長很多——當然,遭遇康熙、乾隆那樣長壽的帝王是例外情況。在清朝,其實很多嬪妃都是歷經幾個朝代的存在:比如說康熙的嬪妃,有的是在乾隆初年才去世,而鹹豐帝的嬪妃,除了慈禧太后以外,還有多名一直活到18世紀結束——庚子國變期間,慈禧太后裹挾光緒帝跑路,後宮裡就有鹹豐帝的其他嬪妃,被丟在紫禁城裡。而同治帝的幾位嬪妃,一直活到國民黨主政的時代。對於皇帝的女人來說,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皇帝在世的時候得不到寵愛,而是皇帝死後自己靠誰養老。而按照清朝的規矩,先帝的嬪,及以上的后妃,可以在皇帝死後,繼續住在宮裡,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而貴人以下,則沒有這個優待。
因此,對於皇帝的后妃們來說,熬到嬪,才意味著「上岸」,意味著餘生有了保障,反之,自己的餘生也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這便是後宮宮鬥題材,總是被搬上電視屏幕的原因之一。沒辦法,畢竟資源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