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貴人升為嬪,才是真正的大轉變

2020-12-25 劇透館

作為皇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後宮問題同樣至關重要。皇上在處理政務的同時,也應將目光和重心放置在後宮管理之上。因為前朝和後宮在本質上是脫離不開的,只有後宮穩定,前朝的政事才能處理順暢,給皇帝減免許多後顧之憂。

正因如此,歷朝歷代對後宮的管理制度都非常嚴格,以此告誡後宮嬪妃必須得遵守禮節,不可胡亂作出越矩的舉動。不僅如此,清朝後宮在編的妃嬪是有規定人數的。每一個級別的妃子都有嚴格的人數規定,絕對不是由皇上主觀決定的。清朝后妃雖然被劃分為八個等級,但實際上能被作為妃子的,只有前五種。也就是皇后以及貴妃位還有妃位和嬪妃位。至於後面所謂的貴人常在,在後宮中根本排不上號,甚至很可能是皇上一時興起,隨便寵幸的而已。

所以嬪妃制度是越晉升越好,但身份地位的轉變,也是有一個明確界限的。在清朝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中,貴人升為嬪妃,才是真正的大轉變。而答應常在升貴人,只是身份俸祿有所不同,並沒有真正的轉變。那麼貴人晉升為嬪妃,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呢?

01擁有真正編制

自古皇帝多風流,多數皇帝都不會虛設後宮,後宮之中的女人更是成百上千的再增加。看似後宮是一個龐大的集體,但實際等級是極其森嚴的,在龐大的集體中,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得到編制,這一部分人才能被真正稱之為後宮嬪妃。而在《清史稿》中,就已經明確記錄了嬪妃制度。別看宮裡養著不少女人,這些人也都是皇帝的女人。但她們的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有的人即便成為皇上的女人,在名分上也只是婢女,這一類人便是嬪妃制度中後三類人,縱使被人尊稱一聲小主,卻也無法改變自己低微的命運。

所以,後宮女子最渴望的便是自己能夠得到編制,真正能在後宮站穩腳跟。那麼編制的最低標準是什麼呢?就是嬪位。只有在這個位置之上的妃子,才能得到真正編制,其中皇貴妃與貴妃二到四人,嬪妃為六人,只有這十三個人,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後宮嬪妃。其他低等級的妃嬪,即便受到了皇上寵幸,其身份地位也是無法同這些高等級的嬪妃相比較的。用通俗易解的現代化來講,從貴人升至為嬪妃的過程,等同於現在的臨時工被成功轉正為正式工,這是身份地位轉變的一大步。

02擁有自己的宮殿

在皇宮之中,除了皇后所住的中宮之外,還被分為東西十二宮,其意義非常明顯,這次十三座宮殿就是為皇帝真正的嬪妃所打造的。而想要擁有自己的宮殿,首先需要滿足的就是嬪妃的身份。

在清朝後宮中,嬪妃以下的貴人答應等身份,並不能被作為主子,自然也無法擁有自己的宮殿。她們大多居住在嬪妃們的偏殿之中,從心理上講,這是一種寄人籬下的態度。不僅如此,這些地位卑微的妃子,住在嬪妃宮殿的同時,還需要承擔服飾婢女的職責。若是自己所在宮中嬪妃有需求,這些小主子必須以奴婢的身份從旁侍奉。只有從貴人升至為嬪妃,後宮中的女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宮之主,擁有自己的宮殿,不然就只能寄人籬下,在別人的宮殿中居住,還很可能被人使喚和受冷板凳。

03可以獨自撫養子嗣

對於後宮子女而言,能夠獨自撫養子嗣,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譬如康熙時期的德妃娘娘,在生四阿哥時並沒有能力獨自撫養他,只能忍痛割愛,把他交給別人撫養。儘管到後期德妃位居高位,可以獨自撫養自己的兒女,可她和四阿哥之間終究產生了難以磨滅的隔閡。從此就可以看出,對於後宮女子而言,是否能夠獨自撫養子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有能夠獨自養育兒子,才能真正在後宮之中站穩腳跟。

但在清朝後宮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獨自撫養自己的兒女的,只有一小部分人擁有這樣的權利。那麼又回歸題眼,這一小部分人則是清朝嬪妃十三人,除了她們之外,那些低等級的答應貴人們非但不能撫養自己的孩子,還要忍痛割愛,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妃嬪抱走。這對於母親而言,實際上是一種很殘忍的現實。

04晚年得到善待

經常經常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多數妃嬪活的年齡要比皇帝長久的多。這樣一來,在皇帝死後,他的那些嬪妃就會滯留在宮中,成為一個迫在眉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麼新一代帝王又會如何解決這個大難題呢?而這個難題又要回歸本文的題眼,也就是後宮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坐到妃嬪的位置,才能得到真正的善待。

對於前朝皇帝留下的妃嬪,能夠和太后同居的只有太妃和太嬪,其餘剩下的那些人,根本不會被妥善處理,甚至還可能過的不如從前。所以後宮女子都對嬪位的位置非常在意,渴望著能夠正式被收編在內,擁有一個較為安穩的晚年生活。

由此可見,嬪位對於後宮妃嬪而言,無疑不是一個終身追求的目標,只有真正成為嬪,才能獲得一些特有資源,也許後宮妃嬪的終極夢想,就是能夠成為嬪妃以上的妃子吧!

相關焦點

  • 貴人升「嬪」:清朝後宮等級制度背後是時代的悲哀與無奈
    其中,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和嬪這五個等級的人數都是有限制的,但是嬪位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就可以無數了。 後宮的嬪妃自然是希望節節攀升 ,尤其是她們由貴人升為嬪位,會興高採烈,原因是不僅在宮中提到了更高的地位,還意味著擁有了三項從前沒有的特權。那麼,究竟是哪三種特權呢?
  • 貴人晉升為「嬪」,一級的跳躍,帶來身份的轉變,還有三大特權
    封建社會的特點,在於等級森嚴,這種等級森嚴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說穿衣服,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衣服,因為彩色衣服屬於官服,老百姓不能擅穿,並且,官服的顏色也有著不可逾越的規定。在清朝,後宮的貴人如果能升格為嬪,雖然看似只提升了一個級別,但是,其身份的變化可以用飛躍來形容,並且,隨著身份轉變的,還有三大特權。而這一切,要從清朝的後宮制度變化說起。
  • 貴人晉升為「嬪」,為何要欣喜若狂?不光身份轉變,還有3大特權
    ——《長恨歌》 提到妃嬪,很多人會想到甄嬛傳裡面的甄嬛,從剛進入後宮時的宮女慢慢升到皇太后,也從最初的天真善良磨鍊成心狠手辣,可見古代後宮的勾心鬥角之嚴重,那麼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代後宮。 古代後宮制度等級可分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夫人,昭儀、昭媛、昭容,妃位,貴嬪,嬪位,貴人,才人,黛人,秀女。
  • 夢回古代,小女子入後宮飛上枝頭變鳳凰,漫談嬪妃森嚴等級制度
    我國古代後宮管理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並且作為後宮之主的皇后所要承受的壓力也是非常的大,而隨著王朝內部制度不斷的建立和完善,內宮嬪妃等級制度也隨之穩定下來,漢朝時期,後宮生殺大權全部由皇后一人獨斷,皇帝不能夠隨便插手後宮的事務,如果插手就是被視為僭越。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到了一個全新境界,除了前朝的君臣有別、爵位劃分、官員品秩制定;和男性相對應的還有女性的諸多等級制度劃分。對於清朝統治階層而言,皇族女性的等級制度劃分更為嚴苛。除了皇帝所對應的皇后、妃嬪等,皇族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等依次對應親王妃、郡王妃、貝勒夫人等。
  •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 清朝後宮嬪妃工資是多少?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封建制度也達到了頂峰,當然皇權至上的情況下,後宮的管理也是相當嚴格,清朝後宮嬪妃工資是多少? 清代后妃等級森嚴,一共分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級別,一旦「行政」級別定了下來,發工資的事就好辦多了,立個工資標準就行了。
  • 古代皇帝的後宮,妃子從貴人晉升到嬪,其中有很多奧秘值得學習
    眾所周知,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的等級制度是非常的森嚴的,不同的身份地位所享受到的權利和待遇是不一樣的,這一等級劃分制度不但適用於社會中的各個階層,適用於朝廷中的官員,也適用於皇帝的後宮。妃子之間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哪怕是僅僅相差了一級,待遇也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後宮的妃子也是一級一級進行晉升的,在晉升的過程中,從貴人晉升到嬪,所享受到的待遇就有了天差地別的劃分,而且這個等級晉升也是讓妃子最開心的,其中還有很多的奧秘值得學習。從貴人晉升到嬪,地位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可以說是直接從下人變成了主子。
  • 嫡福晉、側福晉、庶福晉、格格,清朝王爺的妻妾為何也等級森嚴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努爾哈赤時期的後宮「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五宮並建,位號既明,等威漸辨」;清朝入關以後,順治皇帝短暫使用過女官制度對後宮妃嬪進行管理;直到康熙皇帝登基,才創設了「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 《甄嬛傳》:清朝後宮的禮節和等級劃分,天機算不盡,交織悲與歡
    這是哪個朝代的禮節制度,而且從側面可以看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不可冒犯的。其實皇帝的大婚也是只有一次,所以對於那些嬪妃們來說,她們嫁給了皇帝之後連正門都不能進。這就相當於是不算有過正式的結婚儀式。甄嬛給皇帝第一次侍寢的時候就是以普通嬪妃的禮儀對待。
  • 《如懿傳》儀貴人在歷史中的原型,紅顏薄命,乾隆為她追封為嬪
    《如懿傳》儀貴人在歷史中的原型,紅顏薄命,乾隆為她追封為嬪最近的宮鬥劇可以說是大火大熱,讓人越看越欲罷不能。《如懿傳》從最初不被觀眾看好,到現在話題和流量使人津津樂道,小編不得不驚嘆,這部清宮劇不愧是《甄嬛傳》的姊妹篇。
  • 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這些年,清宮劇著實不少。對清朝後宮的等級,普通觀眾已有基本認知,不過總體仍是一知半解。清朝後宮分為八個等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實則,還有一個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寢的宮女。既是宮女,自然也就排不上等級。不同等級,其實也是不同官職。
  • 貴人晉升為「嬪」,為什麼都這麼高興?原來多了三個特權
    近年來以後宮女子爭寵奪名為題材的影視劇繁多,一部清朝宮鬥劇《甄嬛傳》更是成為經典之作。清朝針對後宮女子設有的位份繁多,嬪妃們一級一級的晉升更是看的人眼花繚亂。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後宮也不例外,品階高的后妃比起低階后妃在宮中生活底氣自然也就足了很多。很多時候,哪怕僅差一級,待遇卻是天差地別了,在這麼多位份當中,由貴人晉升到嬪位當屬最是意義非凡,你可知這是為何?
  • 清代精美的荷包下,隱藏著不得逾越制度等級
    這些多種多樣的荷包作為小物件為彼時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豐富了傳統服飾文化。眾所周知的是,古代服飾是有著森嚴等級劃分的,即便是小小荷包也毫不例外。因而清代精美的荷包下,亦隱藏著不得逾越的制度等級。二、清代荷包背後的森嚴等級古代皇帝為了明確自身的統治地位,對於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著裝要求。
  • 清代貴妃晉級皇貴妃,到底有多難?這一條件最難滿足,還必須滿足
    清康熙年間,在充分借鑑前朝歷代的基礎上,始創設等級森嚴、尊卑分明的後宮妃嬪等級制度。和封建社會「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類似,清朝後宮妃嬪制度也大致沿用「皇后居中宮,妃嬪分等級」的基本原則,以皇后為皇帝原配,皇后之下的妃嬪分為七等級: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 宮苑雜談|乾隆嬪妃中的民女們:她們是如何進宮的?
    官方記述對於民人嬪妃出身的隱諱,也令人聯想到清代旗民通婚的禁令。但實際上,清廷不禁漢軍與民人聯姻或是旗人娶民女,僅限制旗女嫁給民人。此與旗人婦女人數較少、又有選秀之需有關。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革命勢熾,旗民通婚限制才被正式廢止。不過,清朝的皇權尊貴,君王意志得凌駕於律令制度,加上旗人原可娶納民女,因此清宮存在民人嬪妃確實不無可能。
  • 帝王后宮:中國古代皇帝的後宮嬪妃有哪些品級?
    在後宮居住的主人,除了皇帝的母親——皇太后(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就是各種嬪妃了。成百上千的后妃成為這個家庭的主體,她們逐漸形成一種完善的體制。自從夏代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夏王就形成了自己的後宮,但是這個時候後宮的體制尚未健全。經過商代的發展,到西周時期才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後宮系統。
  • 揭秘清朝的妃嬪等級制度,人數有限額,連居住的宮殿都有講究!
    看過清宮劇就知道,清朝的後宮妃嬪有嚴格的地位等級之分,那麼具體是怎麼劃分的呢?今天,課代表就為大家來揭秘——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如懿傳》劇照由此可見,從康熙開始,清朝的後宮妃嬪分為八個等級,由上而下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 清朝嬪妃圖鑑:只需看它就可以判斷嬪妃的地位,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清代皇后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
  • 北宋後宮被分為9個等級,所愛隔禮法,官家不可平
    隨著歷朝歷代的發展,等級森嚴的後宮制度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從宏觀職務的分配到微觀細節的限制,後宮制度不斷細緻和完善,今天就從北宋後宮階級入手,來詳細窺探後宮制度發展史的一角。北宋後宮階級古代不同等級的妃子享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禮儀等方面的待遇,在後宮的居處地也有區別。
  • 乾隆皇帝逝世後,遺留下10位嬪妃,兒子嘉慶帝如何對待她們的?
    她們分別是:穎貴妃、婉貴妃、惇妃、芳妃、晉妃、恭嬪、鄂貴人、白貴人、壽貴人、那答應,而身為繼承者的嘉慶帝又是怎麼對待父親留下的10位嬪妃的?此外,對於先朝的嬪妃,清朝制度規定將她們安排在以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為首的東西六宮居住。這些后妃們在這裡度過剩餘的時光,直至死亡,因此這些后妃們的生活還是極為枯燥乏味的。那乾隆留下兩位貴妃,三位妃、一位嬪、三位貴人和一位答應,她們的最終結局是如何的呢?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逝世後,嘉慶不僅給先皇后妃恩升品級,還按時發放對應俸祿,她們的晚年生活還是較為康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