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後宮問題同樣至關重要。皇上在處理政務的同時,也應將目光和重心放置在後宮管理之上。因為前朝和後宮在本質上是脫離不開的,只有後宮穩定,前朝的政事才能處理順暢,給皇帝減免許多後顧之憂。
正因如此,歷朝歷代對後宮的管理制度都非常嚴格,以此告誡後宮嬪妃必須得遵守禮節,不可胡亂作出越矩的舉動。不僅如此,清朝後宮在編的妃嬪是有規定人數的。每一個級別的妃子都有嚴格的人數規定,絕對不是由皇上主觀決定的。清朝后妃雖然被劃分為八個等級,但實際上能被作為妃子的,只有前五種。也就是皇后以及貴妃位還有妃位和嬪妃位。至於後面所謂的貴人常在,在後宮中根本排不上號,甚至很可能是皇上一時興起,隨便寵幸的而已。
所以嬪妃制度是越晉升越好,但身份地位的轉變,也是有一個明確界限的。在清朝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中,貴人升為嬪妃,才是真正的大轉變。而答應常在升貴人,只是身份俸祿有所不同,並沒有真正的轉變。那麼貴人晉升為嬪妃,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呢?
01擁有真正編制
自古皇帝多風流,多數皇帝都不會虛設後宮,後宮之中的女人更是成百上千的再增加。看似後宮是一個龐大的集體,但實際等級是極其森嚴的,在龐大的集體中,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得到編制,這一部分人才能被真正稱之為後宮嬪妃。而在《清史稿》中,就已經明確記錄了嬪妃制度。別看宮裡養著不少女人,這些人也都是皇帝的女人。但她們的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有的人即便成為皇上的女人,在名分上也只是婢女,這一類人便是嬪妃制度中後三類人,縱使被人尊稱一聲小主,卻也無法改變自己低微的命運。
所以,後宮女子最渴望的便是自己能夠得到編制,真正能在後宮站穩腳跟。那麼編制的最低標準是什麼呢?就是嬪位。只有在這個位置之上的妃子,才能得到真正編制,其中皇貴妃與貴妃二到四人,嬪妃為六人,只有這十三個人,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後宮嬪妃。其他低等級的妃嬪,即便受到了皇上寵幸,其身份地位也是無法同這些高等級的嬪妃相比較的。用通俗易解的現代化來講,從貴人升至為嬪妃的過程,等同於現在的臨時工被成功轉正為正式工,這是身份地位轉變的一大步。
02擁有自己的宮殿
在皇宮之中,除了皇后所住的中宮之外,還被分為東西十二宮,其意義非常明顯,這次十三座宮殿就是為皇帝真正的嬪妃所打造的。而想要擁有自己的宮殿,首先需要滿足的就是嬪妃的身份。
在清朝後宮中,嬪妃以下的貴人答應等身份,並不能被作為主子,自然也無法擁有自己的宮殿。她們大多居住在嬪妃們的偏殿之中,從心理上講,這是一種寄人籬下的態度。不僅如此,這些地位卑微的妃子,住在嬪妃宮殿的同時,還需要承擔服飾婢女的職責。若是自己所在宮中嬪妃有需求,這些小主子必須以奴婢的身份從旁侍奉。只有從貴人升至為嬪妃,後宮中的女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宮之主,擁有自己的宮殿,不然就只能寄人籬下,在別人的宮殿中居住,還很可能被人使喚和受冷板凳。
03可以獨自撫養子嗣
對於後宮子女而言,能夠獨自撫養子嗣,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譬如康熙時期的德妃娘娘,在生四阿哥時並沒有能力獨自撫養他,只能忍痛割愛,把他交給別人撫養。儘管到後期德妃位居高位,可以獨自撫養自己的兒女,可她和四阿哥之間終究產生了難以磨滅的隔閡。從此就可以看出,對於後宮女子而言,是否能夠獨自撫養子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有能夠獨自養育兒子,才能真正在後宮之中站穩腳跟。
但在清朝後宮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獨自撫養自己的兒女的,只有一小部分人擁有這樣的權利。那麼又回歸題眼,這一小部分人則是清朝嬪妃十三人,除了她們之外,那些低等級的答應貴人們非但不能撫養自己的孩子,還要忍痛割愛,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妃嬪抱走。這對於母親而言,實際上是一種很殘忍的現實。
04晚年得到善待
經常經常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多數妃嬪活的年齡要比皇帝長久的多。這樣一來,在皇帝死後,他的那些嬪妃就會滯留在宮中,成為一個迫在眉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麼新一代帝王又會如何解決這個大難題呢?而這個難題又要回歸本文的題眼,也就是後宮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坐到妃嬪的位置,才能得到真正的善待。
對於前朝皇帝留下的妃嬪,能夠和太后同居的只有太妃和太嬪,其餘剩下的那些人,根本不會被妥善處理,甚至還可能過的不如從前。所以後宮女子都對嬪位的位置非常在意,渴望著能夠正式被收編在內,擁有一個較為安穩的晚年生活。
由此可見,嬪位對於後宮妃嬪而言,無疑不是一個終身追求的目標,只有真正成為嬪,才能獲得一些特有資源,也許後宮妃嬪的終極夢想,就是能夠成為嬪妃以上的妃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