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香港的疫情反覆,時不時實施的限聚令,讓香港的餐飲行業備受煎熬,生意大幅度下降,許多店家由於入不敷出,紛紛結業關門!
香港飲食資訊平臺OpenRice(開飯喇)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香港有2000多家餐廳結業,平均每個月都有200多家餐廳倒閉。
其中包括不少知名的老字號,比如說風靡香港40年的香港地標+美食王國——珍寶海鮮舫,就在2020年的3月宣布結業。
停業當天,不少市民前往附近駐足遙望,緬懷這一件承載香港人集體回憶的著名海上食府!
今天的內容,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些告別的香港老字號~
珍寶海鮮舫,作為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海上食府,如果你沒有親眼去香港見過它,那你也一定曾在電影中,看過它的影像!
因為在這裡取景的電影太多了!
比如《無間道2》
倪永孝在參加酒會時被警方帶走,打亂了他洗白的計劃,當時那場酒會就是在珍寶海鮮舫辦的。
《特警新人類2》
《特警新人類2》片段
最經典的當然還要數星爺的《食神》
《食神》裡最後那場battle就是在珍寶海鮮舫裡拍的。
影片最後由周星馳飾演的史蒂芬.周與唐牛展開食神大比拼,留下了不少經典的畫面和臺詞。
很多國外導演也特別喜歡富有東方氣息的珍寶舫,只要來香港取景,必定有它出鏡。
比如《生死戀》《哥斯拉》,還有大家最近可能看過的《傳染病》。
電影《傳染病》在珍寶拍攝的賭場畫面
就連一些遊戲,也愛用珍寶舫來作為香港場景的代表。
比如《餓狼傳說2》
遊戲裡阿二海鮮的原型也是珍寶海鮮舫。
海鮮舫不僅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一張世界認識香港的名片。
這一超過40年歷史的海鮮舫,由在今年3月開始暫停營業,原因則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禁令人感到惋惜。
海鮮舫最初並沒有這麼奢華,甚至是屌絲的代名詞。它的歷史要追溯到廣州沿海的「歌堂船」,主力經營漁民酒席生意。
三十年代香港仔甚至沒有酒樓,漁民結婚嫁娶都到歌堂船擺酒。
鴨脷洲早期有個墳場,「小上海」(即北角)過身的人都下葬於此。
親友於殯葬後要吃東西,坐艇經過歌堂船便討飯吃。久而久之,經營酒席為主的歌堂船,便演變成為兼容並包的海鮮舫。
歌堂躉不只有吃有喝,還有演戲唱曲的。它最初只接受預約,一般水上人家裡比較富裕的才會光顧。
可即便如此,最初的歌堂躉看上去還是比較簡陋。
後來,光顧這裡的商人忽然多了起來,歌堂躉趁熱裝修,就變成了高大上的海鮮舫。
19世紀50年代,香港的海鮮舫生意達到鼎盛,能夠出入其中的大多非富即貴,當時規模最大的就是太白海鮮舫。
那時香港仔的避風塘裡有十幾艘海鮮舫,入夜以後燈火通明,十分繁華。
而為了能在眾多海鮮舫中殺出重圍,太白海鮮舫的老闆王老吉準備再造一艘香港最大的海鮮舫。
珍寶海鮮舫於1970年9月在九龍中華造船廠正式動工建造。
可惜開幕前6日的1971年10月30日,工人燒焊時不慎燒著裝修物料引發四級大火。
不但整艘船嚴重焚毀,更造成了34死42傷的慘劇。
王老吉拿不出錢來重新修建了,乾脆把珍寶舫賣給了賭王何鴻燊和鄭裕彤!
賭王和鄭裕彤兩人共出資3000多萬,耗時4年多重新裝修珍寶舫,以當時的物價來說幾乎可以說是不惜成本了!
世界最大的海鮮王國即將出爐!
按照賭王的想法,重建的珍寶不僅要大,還要壕!所以他別出心裁、大膽設計,建出了一艘「海上皇宮」。
海鮮舫長76米、寬約22米、樓高三層28米,排水量達3300噸,面積達45000平方公尺,可容納2300名以上的賓客,故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稱。
裝修風格仿照中國宮廷設計,單是傳統的中式手工藝飾物及壁畫便花費了600萬元。
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完工,全是人手工打造,據說《食神》裡薛家燕坐的就是這個龍椅。
海鮮舫於1976年10月19日正式落成開業,一時風光無兩。
紅綠配色的主調,加上金燦燦的塗漆,奏成一支雍容華貴的協奏曲。
夜晚的霓虹燈下閃亮登場,是海上名副其實的「珍寶」。
登上珍寶海鮮舫,就如走進中國古代的宮廷。正門左右兩旁的金龍鎏金溢彩,栩栩如生。
龍船內部分為三層,每一層都有獨特華燈高懸,極盡富貴榮耀;而船上各廳房均以宮廷勝地命名,在裡面用餐好比帝王用御膳。
而且每層均設有皇帝龍椅,賓客在品嘗美食之餘,可坐上龍椅照相,感受帝王般的享受,終生難忘。
除了展現中華宮廷文化,海鮮舫的生猛海鮮也馳名中外。
珍寶的巨型海鮮池養了60多種海產,擁有個全港最大的紫外線海水消毒系統。
這裡的食品有七成以上以海鮮烹製,客人可以親自挑選海鮮,讓廚師按照要求烹製出逾百種佳餚。
每當夜幕降臨,彩燈齊放,賓客在海鮮舫一邊享用美食,一邊觀賞海景,既飽口福又飽眼福!
由於它蘊含了豐富的傳統中國文化,很快就成為蜚聲國際的觀光熱點,至今累計到訪賓客人數逾3000萬人。
在上世紀90年代最高峰期,一天登船的遊客更創出一萬人的紀錄。
這座豪華的海上宮殿也吸引了不少世界名人,比如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國際巨星尊龍、尤伯連納、威廉·荷頓、湯姆克魯斯等全都來打過卡。
但隨著時間段推移,進入21世紀後,整個海鮮舫行業逐漸走向沒落,如今全港只剩下珍寶舫、太白舫。
而曾經的富豪飯堂,也成了大眾打卡的旅遊景點。雖說現在的珍寶舫少了些神秘感,但依舊富麗堂皇。
物價部分不高,在2樓吃個點心人均150就能拿下。
招牌菜「珍寶燒鵝王」
一道菜220港幣(RMB196)
份量適中,皮又薄又酥脆
脆皮咬起來聲音清脆誘人
茶點的價格不算過分
炸春卷和炸雲吞
基本上都做到入口酥脆
又不過於油膩
只可惜今年餐飲業不景氣,1月初珍寶舫為了消減開支,解僱了一半的員工。
停業之前,接送珍寶海鮮舫的遊客的接駁船,一趟只能接到4、5名乘客,讓有些令人唏噓。
作為世界人眼裡的香港地標,珍寶海鮮舫扛過了大火、走過了金融危機、挺過了非典,曾經一度是繁華香港的代表,沒想到還是和其他的老店一樣,沒能逃過停業的命運。
2020年年3月3日,珍寶海鮮舫正式停業。
正如《食神》裡的一句臺詞:「再也吃不到這麼好吃的叉燒飯了。」
幸運的是,在港府的安排下,珍寶舫的主人已經把它轉讓給了海洋公園,不知將來會不會重新開業。
除了珍寶海鮮舫,去年還有這些老字號也結業了!不少店面結業,甚至在香港引起了轟動。
「蛇王二」多年前於上環開店,及後輾轉下立足銅鑼灣,逐漸成為區內地標之一,現時已交由第三代經營。
該店曾一日內銷售1800碗蛇羹,並曾連續6年獲米其林美食推薦。
蛇羹是香港特色傳統美食,尤其在天寒地凍時,配合各種暖胃食物同吃更是一絕;一碗真材實料、味道清鮮的蛇羹,更是不少老饕心目中的冬日美食。
再配上一碗腊味糯米飯,頓時將所有冬天的寒冷寂寞都擋在門外。
可惜屹立超過40年的它面對疫情衝擊後,終不敵經營困難而放棄續租,宣布於2020年4月24日關門大吉。
不少人還望老店它日能捲土重來,再供食蛇羹。
逾90年歷史的中環雲鹹道西餐老店Jimmy’s Kitchen因租約期滿,已於去年4月13日正式結業。
該店在公布結業消息後,其午、晚市旋即座無虛席,不少人特意光顧回味殖民地滋味,法式洋蔥湯、德國焗豬手、印度咖哩飯等等可謂勾起不少老一輩有關香港殖民時期及中西交融的回憶。
上世紀二十世紀末,當Jimmy’s Kitchen的 餐廳生意夥伴Aaron Landau決意把它從上海引進香港時,不但只有海派西餐如焗豬手、白汁雞皇飯、火焰雪山等,還一併帶來當地細緻的服務制度和態度。
一時成為餐飲業界的楷模, 口碑不脛而走,
在當時,能夠出入Jimmys kitchen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它也確實是當年的「名人飯堂」。
印裔富豪夏利萊(Hari Harilela)、曾蔭權、陳方安生、成龍、鄭東漢……這些都是 Ricky曾經服務過的政商名人。
其中趙世曾從小就跟著父母來這裡吃牛排,長大以後又帶了無數女友過來吃。而董建華也是從父親那一輩起就來這裡吃飯談生意,還有一個董家專屬座位。
走過了抗日戰爭、經濟危機和非典,Jimmys kitchen在今年4月宣布結業。
不過餐廳的老闆表示,可能會選址重開,希望Jimmys kitchen還能延續曾經的傳奇。
在何民田愛民邨打滾40多年的屋邨老店天馬快餐於去年4月15日結業,主打港式快餐,例如炸雞翼、漢堡包、腸仔牛肉餅飯等等。
作為愛民邨入夥不久便開張的快餐店,天馬的食品伴隨一代又一代街坊長大,廣受香港80/90後喜愛。
隨著連鎖快餐店進駐、老店退場成常態,除了老一輩邨民覺得可惜,原來吃連鎖快餐食品長大的新一代對老店離場亦有感覺。
近年餐廳隨著所在商場的轉型、其他連鎖快餐店的競爭,也難抵商業競賽而選擇退場,自宣告即將結業後,每天均大排長龍,可見港人相當留戀昔日港式快餐的味道。
香港一網站發起調查,去年10家結業關門的香港老店,大家最緬懷哪一家!
馳名中外的珍寶海鮮舫居然只能排在第二。
排第一的是位於九龍城的公和豆品廠!!!
你沒有聽錯,這只是一家賣豆製品的小店。
憑著價廉物美的豆腐花、豆腐及豆漿煎釀豆腐幾個屈指可數的小食等名物,在香港賣到街知巷聞,就連周潤發也會不時光顧。
用美食家蔡瀾的話說,「九龍城是發哥的地盤」,而九龍城的公和豆品廠就是發哥最愛的一家小店。
最原始的公和荳品廠在1893年由廣東人駱公和創立,其後60年代在深水埗北河街及九龍城開設分店。
兩間店分別由蘇家及潘家營運,其中九龍城分店於去年9月底結業,掀起一輪告別潮,不少香港人專程光顧,亦有不少畫家及藝術團體以寫生及藝術創作方式,為老店記錄光榮結業一幕。
看似平平無奇的一間小店,何以牽動全城想念呢?
皆因店內石磨豆漿、瓦缸豆腐花及煎釀豆腐,物美價廉誠意製作,是九龍城店的熱賣三寶,養飽了區內無數的學生及市民。
2020年是一個充滿告別的年份,還有不少香港的老字號都相繼退出了大家的視線。
如今,大概沒有哪種味道必須在特定的某家店吃到,也許只有心裡的那間店,能回味當年的感覺吧~
你有哪些和美食有關的獨家記憶呢?
來源:綜合思考HK、香港城事、港漂圈、界面新聞、港紙等。